112 不辱君命

“(沙沟水)东南径安昌城西,汉成帝河平四年封丞相张禹为侯国”。初始元年(8年),王莽废安昌侯国为县。今汉省安昌入朗陵县。

李通为防汝南、颍川黄巾,立营城中。所部称“义军”,或称“义贼”。与“宗贼”最大不同,便是一个“义”字。

义贼和宗贼,皆属私兵性质。朱儁为交州刺史时,亦曾在本郡检选家兵五千,携往平叛。然与朱儁家兵最大不同,义贼和宗贼首领,并无诰命在身。属于非法组织。然若声势浩大,屡败官兵,终归会等来一册诰命。如白波、黑山首领,皆获朝廷任命,便循此例。后世美其名曰:“招安”。

正应了那句:“窃钩者诛,窃国者侯。”又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黄巾逆乱,群盗蜂起。郡县秩序,荡然无存。长吏多弃官,翻墙而去,乡民唯有依附豪强大姓,结社自保。比起豪强地主,乡野百姓更愿依附豪杰。李通便是如此。

安昌城外。郭嘉儒服缣巾,单人匹马,赶到城下。

门前乡勇,握缰喝问:“何人入城!”

“在下阳翟郭嘉,奉我家公子命,拜见李渠帅。”郭嘉顺势下马。

“你家公子,是何人也?”乡勇又问。

“洛阳宋公子。”郭嘉笑道。

“洛阳……宋公子。”乡勇似有所悟:“等着!”

小跑入城,须臾又狂奔而出:“足下请随我来。”

“请。”郭嘉含笑点头。

安昌本是侯国都邑。城高墙厚,内外二郭。极利固守。城内居民,虽面有饥色,却服帽齐整,并无异样。显然,未受恫吓胁迫。郭嘉这便心安。

内城侯府,便是李通大营所在。

郭嘉一介书生,未曾佩剑。卫兵抬眼扫过,这便放入。

登堂入室。见上首端坐一人,阔面重颐,浓眉无须,英武而年少,郭嘉趋步近前:“阳翟郭嘉,拜见渠帅。”

“足下从阳翟来?”李通问道。

“非也,乃从颍阴来。”郭嘉答曰。

“哦?”李通又问:“既是阳翟人氏,为何别居颍阴。”

“因随我家公子,往来阳翟、长社、颍阴三县。今欲南下阳安,路经此地,特来拜见。”郭嘉答曰。

“莫非你家公子,便是佩五县令印,为五县主取食的宋明廷。”话已至此,李通焉能不知。

“然也。”郭嘉从袖中取名帖,双手奉上。与一般竹质名刺不同,此帖乃蓟纸制成。四周包裹蜀锦,居中名字皆为烫印。此名帖乃蓟国高官专享。腊赐时,千石以上方得发放。

“足下所为何来。”李通细看名帖,又问道。

“特来说降。”郭嘉开门见山。

“哦?”李通一愣:“你家公子虽佩五县令印,却与我朗陵并无瓜葛。莫非欲使我为长公主家奴否?”

“非也。”郭嘉笑道:“欲使渠帅为国效力。”

“汝南乃大汉一郡,何来一国。”李通自当问个明白。

郭嘉又道:“管子曰:‘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是为‘家国天下’也。既为汉人,又焉能无家国。”

李通轻轻颔首:“明廷如何使我‘为国效力’。”

郭嘉答曰:“公子欲拜渠帅为阳安都尉,秩比二千石。麾下部曲,皆编为大汉兵卒。守备一方。”

“令公子不过千石令,如何能举我为都尉。”李通不解。

“我家公子单车入城,已定三县。先后举数人为校尉,都尉。既命郭嘉前来,又岂能独令渠帅例外。”郭嘉答曰。

李通闻言,不禁沉思。三县之事,亦有耳闻。洛阳贵公子一道敕令,便使黄巾渠帅,举众来投。安民屯田,三县大治。此人身份神秘,只说贵不可言。却无人知其出身。颇多神秘。

李通素来谨慎,焉能不生疑:“敢问足下,令公子可是太平道中人。”

郭嘉亦不禁一愣:“渠帅何出此言?”

“实不相瞒。我与黄巾贼众,时有往来。且与大帅吴霸,颇有仇怨。此人时常下山袭扰,并与刘辟、龚都等黄巾余部,遥相呼应。合称‘汝南群寇’。故深知黄巾众秉性:因屡遭围剿,死伤无数,汝南黄巾各部‘只信黄巾,毋信赤(帻)’。令公子若仅是洛阳贵胄,又岂能令黄巾,轻易归降。”

《后汉书·舆服志下》:“武吏常赤帻,成其威也。”时下赤帻,多指官兵。

李通言下之意,黄巾与汉庭势不两立。如何能投靠五位大汉县主。若大军围剿,迫不得已,还好说。洛阳贵公子不过单人轻车,空口白牙。单凭一道敕令,如何能令一众黄巾宿贼,心悦诚服。若非有诈,必有隐情。

“渠帅既有所问,在下便尝试作答。”郭嘉言道:“黄巾彼时势大,欲夺天下。然兵败如山倒,大贤良师及各方渠帅,先后殒命。今沦落深山,早已不复先前。之所以‘只信黄巾,毋信赤’。窃以为,乃因人人喊打。便如渠帅,亦与之为敌。黄巾焉能轻信他人。然我家公子,却不同。”

“令公子有何不同?”

“我家公子轻车入城,先补官吏薪俸,又掷百万营城。便是赊取粮秣,亦约定三倍偿还。此行,只为长公主取食,全天家体面。”言及此处,郭嘉笑问:“敢问渠帅,体面值几钱?”

“生死一线,存亡之间。必拼死一搏,无所不用其极。要体面何用?”李通答曰。

“饥不择食,寒不择衣;慌不择路,贫不择妻。”对落草为寇的黄巾而言,生存存亡才是头等大事,所谓“体面”一文不值。

“诚如渠帅所言。黄巾余众,之所以‘只信黄巾’,只因所遇官兵乡勇,皆欲取其首级,邀功请赏。此乃世俗之举。唯我家公子,为全天家体面。换言之,必不会拿首级邀功请赏。乃高士之举。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我家公子既‘不辱君命’。黄巾众焉能不信。”

郭嘉所引,出自《论语·子路篇》: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踁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注①)

孔子言下之意,“士”有三等。下士,言必信,行必果。中士,宗族称孝,乡党称弟。高士,行己有耻,不辱君命。

郭嘉言外之意,公子非但:言必信,行必果;宗族称孝,乡党称弟;且还行己有耻,不辱君命。

何为君命?为五县主取食,全天家体面。不为取黄巾首级,邀功请赏。一言蔽之,有更崇高的追求。

敕令既出,黄巾余众,焉能不信。

李通轻轻颔首:“不辱君命。”

1.59 增益人生149 圣上好驴1.42 撑犁孤涂142 阴风不止1.42 变置社稷61 变废为宝1.75 愁云散尽128 虎狼之士173 亩锺之田1.249 幸有一子第2086章 1.275 怒马扬鬃117 盗亦有道215 按兵不动163 戾气摧城1.60 权重秩卑1.82 可以为报1.75 愁云散尽1.26 开荒种田194 轻车南下1.79 别开生面1.46 蜚声西州114 割肉饲虎108 日新月异151 平定龟兹1.200 蒙混过关1.76 献图明志18 四面楚歌155 天下鼎沸1.64 万夫莫敌1.82 飞虻流火1.54 君臣有道185 抛砖引玉157 与汉同休169 先登陷陈124 绝境弄险1.42 天下大同191 鱼梁血溅第2101章 1.290 通关图卷114 一州之地1.39 王庭行踪1.270 养女齐聚198 千里救主192 言行若一131 胡杂骑兵143 杂羌兵谏106 羌胡合流129 各方博弈114 支渠四通1.40 重整旗鼓115 木轨直道158 天下咽喉1.247 栎阳雨金1.82 仓楼藏秘194 天下共疾188 二日并天142 意料之外1.4 买一饶一1.59 各有归宿1.87 年终腊赐1.67 画地为牢1.35 苦后回甘135 丰年多禾1.25 言之尚早142 道破天机10 耿氏制陶1.92 万世太平1.30 未琢璞玉158 常山之蛇16 天下富贵199 有容乃大1.83 以赀征赋133 胜负之期1.85 推己及人174 尔虞我诈117 倒履相迎168 天下治术1.55 众怒难犯116 引药归经133 如有神助139 不争正妻185 少不知味1.62 汉人西徙1.85 得陇望蜀1.85 多长为宜1.26 敦煌六姓185 天经地义1.84 东海扬尘145 机关杀阵1.76 献图明志61 论功封爵121 避实击虚131 美玉生烟1.38 谁人称雄1.99 黄雀伺蝉1.98 四海升平1.53 人生百戏102 自荐枕席187 夺舍续命1.44 降集氐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