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大明舆

当朱由检下旨将高斗枢高升为长沙兵备道后,林纯鸿就紧张地关注着京师金果巷。

金果巷一点也不起眼,清新幽静,往来行人稀少,往常,无人关注此地。然而,自崇祯五年以来,这里成了帝国贵人关注的焦点之一,原因只有一个:温体仁的居所坐落于此。

林纯鸿非常清楚,朱由检欠缺政治手腕,眼光也谈不上长远,很难从繁杂的奏章中读出内幕性的东西,所以才被三十万两银子蒙蔽了双眼,下旨抚慰林纯鸿,暂时堵住了朝臣之口。

但是,林纯鸿用脚趾头也能想到,土地涉及到大明士绅、官僚的根本利益,风暴沉寂时间越久,来得就越猛烈。大明朝臣就是士绅、官僚的代表,期待这些朝臣被朱由检的一纸诏书就堵住了双口,那简直是痴心梦想!

作为士绅、官僚的领头人,温体仁的态度对邦泰来说至关重要,理所当然得到了林纯鸿的重点关注。

戌时三刻,温体仁的书房依然灯火通明,书房正中央照壁上,挂着一幅大明舆图,温体仁正站在舆图前,将一些铁制小人不停地挪来挪去。

当初,温育仁前往枝江考察时,张道涵将此舆图送与温育仁,并被温育仁带到北京,挂在了温体仁的书房里。这幅舆图内含磁性物质,铁制小人往舆图上轻轻放下,就可以固定在某处,非常实用。况且,这幅舆图标注特别,内容十分详尽,为温体仁直观地了解大明,提供了大量帮助。

温体仁对舆图爱不释手,即便后来与林纯鸿闹翻,也未撤下此图,依然挂在书房最显眼的地方。

温体仁将一个铁制小人放在了陕西位置上,又放了一个小人在甘肃位置上,嘴角露出一丝冷笑。

自贼寇在汉中栈道以诈降之计脱困之后,就把陕西搅得一塌糊涂。三边总督洪承畴左挡右攻,好不容易将贼寇驱赶到甘肃一带。哪想到贼寇在甘肃如鱼得水,声势越来越壮大,隐隐又有攻入陕西之势。

朱由检由此大怒,史上权势最为显赫的地方官五省军务总督陈奇瑜,其政治生命屈指可数。

虽然陈奇瑜的招抚之策得到了朱由检的首肯,但是,按照温体仁对朱由检的了解,朱由检一定会拿陈奇瑜当替罪羊。这对东林党人的打击可谓致命,刚刚翘起的尾巴又耷拉下去。

东林党人吃瘪,对温体仁来说,当然是大大的利好消息,至于大明将面临何种局面,哪里赶得上打击东林党人重要?

须臾,温体仁拿起一个铁制小人,放在了大同位置上,微微叹了口气,又将小人从大同位置拿下,放在了太原位置上。

“曹文诏啊……曹文诏……”温体仁叹息道。

崇祯六年九月,建奴要求立即议和,否则明年初攻打宣大。朱由检当然不会议和,将曹文诏从包围贼寇的前线火速调往大同,导致围剿贼寇失败。崇祯七年初,建奴调集八万大军攻打宣大一线,曹文诏苦挨,终于等到了吴襄的援兵,击退了建奴大军。

然而,建奴大军从宣大撤军后,却闹出了宣大总督张宗衡通款建奴的传言,朱由检大怒,将张宗衡、曹文诏一帮人论罪遣戍。幸好山西巡抚吴甡上疏力辩,请求让曹文诏戴罪立功,朱由检也不是真心想处罚曹文诏,便令曹文诏赴河南剿匪。吴甡又上疏力辩,请求留曹文诏留在山西,先平定山西之贼。曹文诏感激吴甡知遇之恩,行军通过太原时,也不管不顾兵部的命令,留在了太原。

说来也神奇,曹文诏留在了太原,整个山西的贼寇一下子跑得精光,山西终于平定下来。

“国难思良将啊!如左良玉、邓玘辈,如土鸡瓦狗般!”

一想到左良玉、邓玘专注保存实力、畏敌避战,温体仁就气不打一处来,直接给了他们最具有侮辱性的评价。

不由自主,温体仁想起了林纯鸿,这林纯鸿到底算良将还是算国贼?温体仁将目光投向了荆州位置,然后在襄阳位置放了一个铁制小人。

这林纯鸿战绩虽不及曹文诏,但也算得上百战百胜,尤其麾下的荆州军,更是精锐异常,近期几乎扩充到万人。要是能把这万余人投入到河南,温体仁相信,整个河南根本就没有贼寇的立足之地。

哪想到,荆州军顿足于襄阳,无论陈奇瑜如何催兵,硬是不跨出襄阳一步。对这里面的弯弯道道,温体仁洞若观火:东林党人还未给林纯鸿足够的好处。

对这点,温体仁当然喜闻乐见。温体仁以孤臣自居,地方上的耳目远不及东林党人繁多,即便如此,温体仁凭借他敏锐的观察力,仅仅通过各地的奏章,对林纯鸿一举一动了若指掌。

当初,林纯鸿攻伐容美土司,温体仁就知道,林纯鸿在扩张地盘;后来,荆州民变纷呈,温体仁当然也猜出高斗枢在与林纯鸿斗法。

通过这两件事,温体仁深切地体会到:林纯鸿虽无军阀之名,却有军阀之实质!

温体仁的目光重新投向舆图,他突然发现,在舆图上,湖广江汉地区和四川地区的标注明显比其他地区精细,这是为什么?温体仁百思不得其解。

如果说江汉地区标注精细,这还可以理解,毕竟那里是林纯鸿的老巢。而四川地区的标注该作何解释?林纯鸿为什么将这幅地图送给自己?

难道林纯鸿早就在向自己暗示,他想控制江汉地区和四川?

这怎么可能?那个时候林纯鸿仅仅是一个游击将军,兵不过五千,随时都有可能被贼寇吃掉。如果那个时候林纯鸿就暗示自己,这也太可怕了!这林纯鸿想做军阀就是处心积虑!

这不可能!温体仁坚定了自己的判断,将这些胡思乱想从脑海中赶走。

事实上,对林纯鸿成为军阀,温体仁还有点幸灾乐祸,毕竟,林纯鸿与东林党人合作密切,一旦朱由检意识到林纯鸿的军阀倾向,东林党人将万劫不复!

温体仁得意没多久,就传来了林纯鸿在荆州、荆门和夷陵实施土地赎买政策的消息。

温体仁的心一下子凉了半截,林纯鸿这把火烧得可真够旺,不仅会把东林党人拖入火海,而且他绝无可能独善其身!

这简直就是在与天下士绅为敌!温体仁哀叹不已,他不知道是该佩服林纯鸿的勇气,还是该骂林纯鸿不识时务。

土地是这么好动的?当年张太岳权倾朝野,也不敢在土地上作丝毫动作,只是在税收机制上作了点调整,就被秋后算账,身败名裂。实际上,作为大明首辅,温体仁早就知道,大明的症结就在土地制度上,一日不革新,大明就难以振作,但是,就是给温体仁一百个胆子,他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

“往日有个张江陵,现在又出了个林江陵!江陵的风水难道出了问题?”

温体仁纳闷不已,这林纯鸿到底哪根弦出了问题,居然敢与天下士绅为敌?

这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火灾!该如何应对,才能避免引火烧身呢?温体仁皱着眉头,寻思着应对之策。

温体仁相信,不出十日,大明各地的奏章就会如海洋一般,彻底将林纯鸿淹没。按照大明官僚的一贯习惯,各种传言将被作为证据,直接面呈给朱由检。

更何况,林纯鸿的倒行逆施并不是传言,而是实实在在的事实,根本就逃不过有心人的眼睛!

林纯鸿将如何面对朱由检的怒火?

张江陵好歹还撑了个十多年,难道林纯鸿就如昙花一现一般,就此湮灭?

突然,温体仁脊背发凉,浑身冒出了冷汗:万余精锐!

林纯鸿可不是张江陵,他凭一己之力,养着万余精锐,而且还可以随时扩充!

要是逼反了林纯鸿,大明的花花江山岂不是就完了?外有胡虏、内有贼寇,大明早已精疲力竭,现在再加上一个腹心造反的林纯鸿,难道大明的气数已尽?

温体仁气急败坏,长袖狠狠地扫过舆图,一个个铁制小人翻滚着落在地上,发出清脆的崩崩声,犹自在地面上跳跃……

怎么办?怎么办?大明绝不能在自己手上完蛋!

温体仁全身失去了力气,一下子瘫坐在椅子上,胸口不停地起伏。

一定得想个万全之策!

温体仁犹如一下子老了十岁一般,脸上的皱纹显得更深,双目失去了神色,怔怔地盯着舆图发呆。

不知道过了多久,温体仁方才恢复了力气,从地上捡起一个小人,将这个小人放在了甘肃,想了想,又将这个小人放在了肇庆,脸上才恢复了些许生气。

紧接着,温体仁又从地上捡起了一个小人,不停地摩挲着,自言自语道:“候大真啊,候大真,这次就不能便宜你了!税收、铸币,这样的事情怎么能轮到你呢!”

温体仁的目光重新变得锐利,变得老而弥坚……

第692章 参军联席署第589章 西北剧变(四)第26章 求贤若渴第416章 冲动第217章 混乱夜战第463章 收缩第594章 江南的诉求第57章 百般刁难第526章 目标第280章 虚假银库第621章 使团归来第674章 南洋重心第640章 两家商号(三)第383章 兄弟之间第260章 辽东魔王第560章 战马(四)第165章 奇怪阵型第273章 绝地反击第29章 惠王分羹第408章 对策第509章 压力(二)第11章 新桃换旧符第447章 鲲鹏之略第124章 容美异动第407章 惊闻第481章 借债风波(三)第268章 平贼将军第668章 光禄院(三)第129章 言为心声第110章 被逼让步第496章 以强凌弱第164章 调兵遣将第599章 战略主动权第686章 治理黄河第472章 范文程第118章 观口守营(二)第462章 冷遇第62章 徽州会馆第425章 顾虑第485章 军情第516章 隐忍(四)第438章 登陆第600章 蒙古诸部第683章 地方官制第277章 晋商身影第521章 济南第461章 北上第665章 灭国之战(十)第413章 阳谋第454章 转变第562章 战马(六)第241章 安定人心第493章 分歧第4章 家门之变第189章 准备摊牌第34章 乡村大计第616章 大时代(一)第313章 滩头之战第393章 生的希望第660章 灭国之战(五)第598章 情非得已第317章 近在咫尺第57章 百般刁难第518章 江陵侯第542章 变局第50章 初识白杆第147章 诈降之计第118章 观口守营(二)第103章 京师耳目第17章 借力生力第180章 五省总督第473章 联防第393章 生的希望第476章 济州岛第536章 雷霆决战(一)第651章 朝廷变局(一)第666章 光禄院(一)第135章 泌阳纵火第137章 海军基地第674章 南洋重心第471章 掳掠第629章 封狼居胥(三)第220章 海鱼保鲜第298章 不得已的美人计第647章 辽东变局(二)第157章 战争发动第424章 运兵第7章 玉汝于成第597章 熊文灿的能力第662章 灭国之战(七)第213章 海战战术第342章 海派进荆第551章 工程院第43章 乱之源头第418章 处罚第632章 封狼居胥(六)第396章 最后一战第486章 敌袭第284章 风潮平息第六十九 掌崇祯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