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1章 朝廷的方略

在解决了贼寇之后,无论从稳固个人权位出发,还是为大明朝廷考虑,杨嗣昌必须御女真人于国门之外。

崇祯二年十二月,皇太极亲率大军,以蒙古兵力为先导,取道蒙古,兵分三路从喜峰口入关,直抵京师城下,直到崇祯四年,方才退回关外。此次入关,京师周边尽皆残破,满桂战死,袁崇焕被千刀万剐。此战大跌了大明的颜面,让朱由检无时不刻想着找女真人复仇。

崇祯七年,皇太极又一次入关,兵分四路进攻大明,大肆侵袭破坏,抢掠了大批人口和财物后,退回了盛京。

崇祯九年,皇太极登基称帝,命阿济格直抵京师城下,连陷城池十余处,掠夺人畜十八万返回盛京。

一次又一次,大明京师处于危险之中,朱由检越来越无法容忍女真人在眼皮底下耀武扬威。杨嗣昌怀疑,要是朱由检再一次看到女真人在京师城下骑马纵横驰骋,他会不会如袁崇焕一般,被千刀万剐。

与林纯鸿的看法一致,杨嗣昌清醒地意识到,所有的这一切,皆源于皇太极征服了朝鲜和蒙古。朝鲜被太祖定为不征之国,又在万历年间并肩作战,将日本人赶下海,双方在战略上互有所求,结盟简直是一定的。然而,自皇太极征服朝鲜后,女真人彻底消除了后顾之忧,自那以后,女真人肆无忌惮地攻打蒙古和大明,战略优势越来越明显。

至于蒙古,虽然并未与大明结成同盟,但女真人要想顺顺当当经由蒙古进攻大明腹地,显然不可能。所以,蒙古算得上大明的天然屏障。但是,自皇太极征服蒙古后,大明的宣大防线处处是破绽,给了皇太极乘虚而入的机会。

在杨嗣昌的规划之中,要解决女真人入寇的问题,必须从这两方面着手。

杨嗣昌的目标定得并不高,他认为,只要能阻止女真人攻破宣大防线和宁锦防线,就算达到了目标。至于直捣黄龙、彻底灭亡清国,杨嗣昌显然还未失去理智,不会做此疯狂之举。

历来,一旦游牧民族、渔猎民族立了文法,就会成为中原朝廷的劲敌。如北宋时的辽、西夏以及后来的金、蒙古。到了明初时,太祖和成祖雄才大略,显然看出了这点,不停地派出重兵进攻当时文法尚在的北元,直把北元打得四分五裂,不成文法,方才罢休。

果不其然,在两百多年的历史中,蒙古虽然时常对大明造成威胁,但显然属于边患的范畴,尚未上升至腹心之患的重要程度。

现在皇太极不仅立了文法,还登极称孤道寡,想要彻底消灭清国、夺回辽东,谈何容易?

杨嗣昌准备从蒙古、朝鲜入手,双管齐下,逐步扭转战略上的不利态势,最终达到御敌于国门之外的目的。

失去了辽东,朝鲜与大明的陆路联系已经彻底断绝,要想自朝鲜威胁女真人的后方,唯有通过海路。杨嗣昌考虑到林纯鸿势力过于庞大,并不愿意林纯鸿四处升手,他将希望寄托在郑芝龙身上。但是,杨嗣昌详细了解海上态势,又想到了当年郑芝龙拒绝驰援锦州的恶劣记录,他最终还是把视线转向了林纯鸿。

这段时间,杨嗣昌耍尽手段,无非就是想与林纯鸿达成一定程度上的默契,以免双方有战略误判,给朝廷带来灭顶之灾。这个默契,就包含林纯鸿兵指朝鲜,从后方打击、削弱女真人的实力。

对于蒙古,杨嗣昌有意重新拉拢蒙古。不过,皇太极在蒙古经营日久,通过大规模联姻,与蒙古许多部落结成了稳固同盟,要想从中插一手,难上加难。倒是林纯鸿在大同、宣府大规模收购羊毛,倒让杨嗣昌眼前一亮,有点醍醐灌顶的感觉。

在经济利益的趋势下,所谓的联姻只是笑话,这是千古不破的真理。

只是,目前也就只有林纯鸿才能将收购羊毛变成不亏本的买卖,别人也模仿不来。更何况,通过这条路必然需要数十年的时间,方才有决定性的作用,杨嗣昌哪有这么多时间等待?

杨嗣昌现在所能做的,只能在剿灭境内的贼寇后,投入重金编练宣大边军,稳固宣大防线,让皇太极不敢轻易跑到京师城下耀武扬威。

杨嗣昌长叹了一口气,将思路从长远规划中转回至眼前。

杨嗣昌从李绍翼的密信中,了解到林纯鸿欲招降张献忠、罗汝才,并准备将贼寇安置在洛南县的事实。他一眼就看出了林纯鸿欲将熊文灿推向前台,借此增强对朝廷政略影响力的打算。

林纯鸿想把手伸入大明中枢,杨嗣昌虽从感情上无法接受,但从理智上出发,他反而有点期待。

杨嗣昌掌握朝廷大权之后,最为恼火的就是官僚事事推诿,办事的能力没有,扯皮的本事倒是一流。尤其是那帮言官,成天逮着人就骂,就如一帮苍蝇一般,让人恨不得一掌拍死。杨嗣昌虽不认同林纯鸿设置官僚体系的理念,但这并不妨碍他羡慕林纯鸿属下能力出众、士气高昂。

要是能把这帮能人引入朝廷,倒也对朝廷不无裨益。

本来,在杨嗣昌的规划之中,将女真人限制在辽东之后,接下来要解决的就是林纯鸿。杨嗣昌对林纯鸿实力的认知远比其他朝臣清醒,知道要将林纯鸿这个隐患彻底解决,不动刀兵乃上上之策。虽然杨嗣昌对解决林纯鸿还未形成具体方略,但大致方向还是有的,就是让荆州集团逐步融入大明的体系之中,纳荆州的实力为朝廷所用。

让林纯鸿在朝廷有说话的权利,或者直接让林纯鸿在朝廷中任要职,也算得上有效的手段之一。

不过,引林纯鸿属下进入朝廷、或者直接让林纯鸿在朝中任职,杨嗣昌也就是想想而已,连一丝口风都不敢露出。杨嗣昌怀疑,只要他稍稍透露出这个意思,言官和朝臣的口水非把他淹死不可。

的确,这帮言官和朝臣,甚至包括地方官僚在内,哪个不是寒窗苦读多年,一路过关斩将考出来的?他们岂能容忍荆州这帮野路子出身的家伙抢走本就极度紧缺的要职?

这种情况下,让出身于大明官僚体系内的熊文灿身居高位,倒不失为一条好路。

杨嗣昌并不反对亲近荆州的熊文灿入阁,但是,受林纯鸿挟制的熊文灿进入朝廷,显然不在他的容忍范围内。

杨嗣昌苦思应对之策,最终,他猛拍了一把案牍,决然道:“什么狗屁筹码,敲碎就是了!”

第296章 密林小道第413章 阳谋第402章 大局第664章 灭国之战(九)第483章 借债风波(五)第561章 战马(五)第1章 垂髫小儿第300章 汝窑天青瓷第227章 安南郑梉第415章 磊落第574章 大洗礼第54章 春香楼里第80章 初战告捷第359章 军议第32章 如火如荼第691章 兵抵天津第592章 钱秉镫第514章 隐忍(二)第158章 美人心计第181章 龙舟比赛第504章 死志已决第164章 调兵遣将第444章 回师第363章 兄弟倪墙第9章 专事伐木第555章 春雨行动第340章 爪哇之南第314章 原始的炮战第273章 绝地反击第362章 东南突袭第344章 中书府令的计划第374章 粮道第209章 喘息之机第613章 纺织业的前景第233章 黄渤犒军第195章 倏忽而败第516章 隐忍(四)第303章 庄园之战第30章 山雨欲来第66章 如火如荼第599章 战略主动权第407章 惊闻第208章 总体部署第74章 筹备建制第30章 山雨欲来第328章 第一次谈判第37章 榨油工坊第445章 诡道第545章 放手一搏第337章 一起偷听第329章 军事安排第527章 重装骑兵第648章 东南变局(一)第58章 大厦将倾第481章 借债风波(三)第421章 局眼第170章 追袭作战第690章 光禄大夫第7章 玉汝于成第493章 分歧第381章 追剿李定国第405章 龙武军第371章 硝烟弥漫第149章 局势紧张第550章 锦衣卫之惧第556章 打赌第99章 招募骑士(一)第661章 灭国之战(六)第282章 急剧蔓延第73章 虎牙之对第84章 残忍杀俘第666章 光禄院(一)第460章 攻岛第638章 两家商号(一)第68章 大展宏第3章 石子岭上第186章 彭新履新第115章 以快打快(三)第440章 棱堡第401章 条件第452章 投降第259章 骑兵对决第91章 编户齐民第451章 陷落第364章 进入大别山第474章 互相算计第568章 小高潮第517章 受阻第398章 禹州震动第623章 欧洲之行(二)第38章 惠王出手第542章 变局第526章 目标第627章 封狼居胥(一)第106章 思南归顺(二)第548章 山雨欲来第685章 投机分子第447章 鲲鹏之略第443章 封锁广东第328章 第一次谈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