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6章 无剧本之戏

张兆离开上海后,林纯鸿也逆长江而上,前往扬州。

就在三天后,扬州将要发生一件划时代的大事:大明银行正式宣告成立。

这意味着,荆州方面在统和大明方面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更意味着大明向全世界金融霸权靠得更近。

想到大明银行的首任行长乃范三拔,林纯鸿就有点哭笑不得:倒便宜范三拔这小子了,这小子走了狗屎运,必然被后世史书列为开创时代的英雄。

说到大明银行首任行长,任命的过程颇为有趣。

按照朱由检、杨嗣昌的意思,十一人委员会的总管,即行长,最好由陈奇瑜这个户部尚书兼任。他们的意图无非就是借着陈奇瑜的官威,增强朝廷在大明银行中的分量。

朱由检、杨嗣昌本以为,朝廷已经向林纯鸿做出了巨大的让步,林纯鸿应该不会拿着陈奇瑜没有钱庄从业经验作为理由反对。

结果,消息传至荆州后,林纯鸿还未发出任何声音,黄道周倒是首先跳了出来。

黄道周大呼,既然组建大明银行之细则已经昭告天下,就应该严格按照规矩办事,陈奇瑜无钱庄从业经验,绝不能成为十一名委员之一,否则,以后皇帝的诏书,还有谁会当回事?

朱由检和杨嗣昌气急败坏,恨不得把黄道周挫骨扬灰,以泄心头之恨。

江南地方势力及山西、山东、北直隶的一些实权人物,对朱由检和杨嗣昌的打算倒是心知肚明,见黄道周出来搅局,心里也大为不爽,开始痛骂黄道周不识时务,胡搅蛮缠,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骂着骂着,居然有人开始怀疑黄道周暗地里投靠了林纯鸿,铁了心为林纯鸿披坚执锐勇猛冲锋。

这已经在怀疑黄道周的人品,事情变得有点严重了。

像黄道周这样的名士,以品行及文章闻名天下,风评就是他的生命,若怀疑他的人品,就如拿着刀子割他的肉放血一般。

黄道周的朋友大为紧张,惟恐黄道周一个想不开,自寻了短见,日夜守护其身旁。

哪想到,黄道周波澜不惊,看不出有丝毫异样。朋友大奇,忙问其故,黄道周只是神秘地笑道:“不谋万世者无以谋一时……杨阁老的格局还是太小啊……”

朋友被闹得稀里糊涂。不过,他们见黄道周没有自寻短见的意思,大大松了一口气,也懒得琢磨黄道周到底在想什么。

黄道周的话,传到杨嗣昌耳中后,杨嗣昌自然恨得只咬牙。不过,杨嗣昌也没有闲工夫理会黄道周,因为他正为大明银行行长着急上火。

按照游戏规则,大明银行的行长必须有三年以上的钱庄从业经验,因此,杨嗣昌的选择范围非常有限,唯有从范永斗的钱庄中产生。

杨嗣昌自然属意范永斗,哪想到李多义强烈反对,多方游说,并不惜拿自己背后站着一大帮江南豪绅作为威胁,一定要抢大明银行行长的位置。

范永斗也不肯让口边的肥肉就这么溜走,使出浑身解数,与李多义对着干。

其中缘由,只有两个字:利益。

大明银行行长的位置,在朝廷眼中自然是可有可无,但在范永斗、李多义眼中,则意味着金山银海!毕竟,大明银行掌握着全国的金融权,作为十一人之一,理所当然会获取更多的内幕消息。消息意味着金钱,李多义和范永斗在商海中沉浮了大半辈子,哪能不知道这个道理?

朱由检和杨嗣昌一点小小的伎俩,居然前有黄道周大放厥词,陷朝廷于被动,后有范永斗、李多义窝里斗,朱由检与杨嗣昌自然大为光火,对范永斗和李多义颇有点恨铁不成钢之意。

最终,朱由检、杨嗣昌深恨李多义拿着江南豪绅威胁朝廷,将大明银行行长授予范永斗的儿子范三拔。

这也是应有之意。毕竟,朱由检和杨嗣昌不得不承认,朝廷在逐步失去江南,与其拉拢李多义这个不靠谱的江南豪商,还不如将山西紧紧抓在自己手中。

但此事放在李多义眼中,则认为朝廷拉了偏架,觉得自己留在朝廷断无前途,遂返回老家,开始筹谋申请成立属于自己的钱庄。

这些乱七八糟的小事,林纯鸿虽知悉,也懒得理会,他在扬州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从法理上,从程序上,大明银行成立的主角都应该是朝廷。因此,陈奇瑜作为大明银行名誉上的上司,如同吃了苍蝇一般,极不情愿地赶到扬州。

待到崇祯十二年三月初六,鞭炮齐鸣,锣鼓震天,整个扬州一片沸腾。在银行大楼前树立铲钱的标志后,陈奇瑜为大明银行剪彩,然后说了一些不痛不痒的话,大明银行就在一片喝彩声中宣告成立。

十一名委员早已按照程序产生,没有任何意外,诸如菲利斯、钱秉镫皆在其列。仪式举行完毕后,委员会召开了大明银行的第一次会议。

按照委员们的一致意见,第一次会议请大明江陵侯、大明户部尚书列席。

林纯鸿身上有爵位,官品也高于陈奇瑜,理所当然地坐在陈奇瑜之前。陈奇瑜脸色黑得如碳一般,心里也是大为感慨:崇祯六年时,林纯鸿不过是他麾下的一员可有可无的战将,现在他已经成了大明最有权势的人,可见世事无常、造化弄人。

林纯鸿倒是神色轻松,仔细凝听委员们汇总近期工作,安排下一步工作。

下一步工作也没什么稀奇之处,无非就是允许民间开设钱庄、调整金银兑换比、印制华夏币、兑换以前的金票银票等事。会议的主持乃范三拔,但会议上唱主角的,却是钱秉镫。范三拔也对此不在乎,任凭钱秉镫施为。

就当陈奇瑜听得只想打哈欠时,钱秉镫抛出了一个议题,直把陈奇瑜惊出了一身冷汗。

“华夏币流通后,好处不言而喻。其流通范围越广,大明就有更多的钱财可资利用。因此,当前最为紧要的任务就是将华夏币推广至大明的每一个角落……”钱秉镫顿了顿,眼光不自觉地移向了林纯鸿。

林纯鸿微微点了点头,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钱秉镫继续说道:“除了这个最紧要的任务之外,我们还得积极拓展华夏币的使用范围。女真鞑子、朝鲜、日本等地,本就有存量不少的金票、银票,因此,华夏币在这些地方的使用,只是时间问题,不用我们刻意去做什么事。”

“至于南洋,更不用说,现在南洋已经很少看到用大圆进行交易,不是通过票据划账,就是携带金票,因此,南洋也无任何问题。”

“问题的关键在于西洋,西洋存在数量庞大的蛮夷,还有不远万里跑来的欧洲人,无论是蛮夷,还是欧洲人,交易时只认金银,万不肯接受纸币,现在,我想请大家群策群力,如何扩大华夏币在西洋的使用范围?”

陈奇瑜和范三拔被震惊得目瞪口呆。

这就正如城东黑老大召集弟兄们开会,本准备听听弟兄们对攻击城西的黑帮有何意见,却听见弟兄都在讨论如何攻占全大明,坐上九五之尊的位置一般。

陈奇瑜和范三拔脑子彻底短路,茫然地看着林纯鸿和其余十名委员,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其余十名委员倒是畅所欲言,想出了各式各样的招。

有的委员建议,干脆集合西洋舰队七万多人马,将葡萄牙、荷兰逐出西洋,强迫蛮夷使用华夏币……

有的委员建议,利用大明在贸易上的优势地位,步步为营,逐步扩大华夏币的使用范围……

还有的委员建议,干脆禁止金银在淡马锡流通,让手持金银的西洋商人买不到任何货物……

各种建议五花八门,有的甚至还有点莫名其妙。林纯鸿却一直保持着微笑,鼓励委员们踊跃发言。

刚开始,陈奇瑜和范三拔还怀疑林纯鸿故意命令这帮委员演一出戏,让他们俩对荆州方面的实力产生恐惧之心。但两人听了这些乱七八糟的发言后,不得不承认,荆州方面的确已经把势力拓展至西洋,而且还在西洋占据了优势地位。

陈奇瑜真真切切地意识到一个事实:在海外诸国的心目中,林纯鸿就是大明,大明就是林纯鸿!

陈奇瑜心情灰败,心里不停地叹息:杨阁老与我费尽心机为朝廷争取一线生机,这番功夫算是白费了。

陈奇瑜无法抑制自己的伤感,最终提前离席,连夜离开了扬州。

委员们的商讨,自然没有多少借鉴价值。林纯鸿令钱秉镫抛出这个议题,的确有演戏给陈奇瑜看的意思,不过,这出戏并没有剧本,而且还把现实毫不夸张地搬进了戏中。

陈奇瑜心神不宁地离开了扬州,林纯鸿的目的已经达到。接下来,他对陈奇瑜如何向杨嗣昌和朱由检汇报,充满了期待。

时值统和大明军权的关键阶段,不战而屈人之兵,当然是上上策,不过,若是朝廷一再漠视认清现实,拒绝作出改变,林纯鸿并不介意用武力威胁一番。

第591章 金银复合本位第143章 海盗受抚第300章 汝窑天青瓷第209章 喘息之机第15章 祸不单行第114章 以快打快(二)第542章 变局第167章 生擒闯贼第76章 先期侦察第204章 应对之策(一)第511章 动向第234章 婆媳之间第272章 形势逆转第643章 虎丘书堂第642章 西北与东南第53章 公堂之上第180章 五省总督第297章 沸腾的陈家第690章 光禄大夫第402章 大局第98章 利益交换第656章 灭国之战(一)第264章 援兵赶到第212章 大舰巨炮第507章 阻击第485章 军情第252章 排兵布阵第291章 内阁剧变第528章 置之死地第371章 硝烟弥漫第359章 军议第109章 步步紧逼第577章 撬动时局(三)第291章 内阁剧变第454章 转变第649章 东南变局(二)第502章 筹谋已久第521章 济南第124章 容美异动第231章 俘获快艇第286章 江南方略第56章 共牢而食第50章 初识白杆第677章 目标在欧罗巴第40章 土改契机第634章 一战成名第371章 局中的卢象升第585章 更长远的打算第674章 南洋重心第650章 加勒比往事第694章 中央改制第191章 战争潜力第205章 应对之策(二)第77章 朝廷博弈第55章 红颜“祸水”第333章 投降第149章 局势紧张第18章 思南攻略第462章 冷遇第217章 混乱夜战第199章 不自量力第158章 美人心计第150章 重返桐柏第235章 为情所困第612章 羊吃人第275章 图穷匕见第137章 海军基地第4章 家门之变第630章 封狼居胥(四)第158章 美人心计第153章 南阳方略第165章 奇怪阵型第342章 海派进荆第10章 近期计划第270章 经营南阳第303章 庄园之战第25章 升官之后第389章 逾越第481章 借债风波(三)第660章 灭国之战(五)第544章 目标在江南第460章 攻岛第129章 言为心声第197章 逐步推进第330章 奴隶贸易第417章 佩剑第532章 合围(一)第103章 京师耳目第539章 雷霆决战(四)第135章 泌阳纵火第451章 陷落第102章 大明儒将第444章 回师第49章 保卫货栈第666章 光禄院(一)第454章 转变第387章 交易第107章 晋商卖马第156章 隔墙有耳第387章 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