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3章 朝廷变局(三)

“哈哈,区区万把圆,居然闹得天下皆知,还要公开招标,可真逗死人了……”

“包侍郎是不是拿着鸡毛当令箭啊?好不容易在朝廷做点事,倒要弄得沸沸扬扬……”

……

朝堂大部分官僚都反对修筑钢轨路,现在见包哲东将芝麻绿豆般的小事闹得规模宏大,无不拍手称快,站在一边看热闹。更有甚者,看戏不怕台高,指望包哲东与杨嗣昌来一场精彩演出,以增加他们的饭后谈资。

至于杨嗣昌,一眼就看出了林纯鸿的用意,居然对林纯鸿的作为产生了期待。毕竟,大明官员贪腐最主要的渠道就是火耗及工程建设,若林纯鸿能利用荆州的强力杜绝一部分工程建设上的腐败,杨嗣昌倒是乐见其成。

于是,杨嗣昌任包哲东作为,一点干涉的意思都没有。

包哲东的招标,虽然意义重大,但金额实在太少,户部只拨给包哲东一万圆的经费。而且,放眼天下,能勘测路线、做预算的,除了荆州之外,并无第二家。

不过这事有林纯鸿在后面支持,局面就完全不同了。

林纯鸿令交通司旗下的工程设计院、方洛铁路运营商向工部投标。

包哲东管理招标投标,一点难度都没有,他只需要按照监察府制定的《招标投标法》行事即可。

唯一不同的是,包哲东事无巨细,同步在扬州时报上发布,全部公之于众,主动接受全大明的监督。

最终,王两全领衔的工程设计院胜出,以七千五百圆夺得了勘测、做预算项目。

在广大士大夫眼里,这是闹剧;在商人、有识之士眼里,这是一本活生生的教材!

更何况,万圆的项目,居然省了两千五百圆,着实刺激了户部。

当前户部最大的投资,莫过于边军供养,陈奇瑜甚至琢磨着将边军供养拿出去招标,被杨嗣昌及时喝止。

当然,朱由检也受到了刺激,想到自己居住的宫殿日益残破,有意拿出?

??招标修缮,最终在周皇后的劝谏下,放弃了这个打算。

包哲东愈战愈勇,力排众议,将朝廷将士冬衣拿出来公开招标,数量二十万套!

这下,在整个大明引起了轰动!

各相关利益方无不拼了命地反对此策,甚至连往包哲东居所大门泼粪的阴招都用了出来。

包哲东不为所动,在朝堂辩论时,面目狰狞地说道:“将士们缺了冬衣,冬衣质量有问题,到时候砍的是我包哲东的头,关汝等何事?”

话已经说到这个地步,再加上朱由检和杨嗣昌也支持,包哲东终于开始招标。

有资质规划钢轨路的商家,实质只有一家,但是有能力制作冬衣的,车载斗量,不可胜数。

考虑到朝廷采购的好处,天下商人无不疯狂,纷纷向工部投标。归属工部的官办纺织工坊虽然带着气,也投了标。

包哲东周边,自然有一批人帮着谋划,他们从数百家工坊中选择了十家最大的工坊,进行最后的竞标。

最终,徽商李多义以八万七千圆的价格胜出。

八万七千圆!

这是一个让天下人瞠目结舌的数字。以往,二十万套冬衣,十二万圆能搞定就算烧了高香,至于质量,谁也不敢保证。

以李多义的信誉,天下人普遍相信,质量绝对会好过官办工坊。

待到数月之后,冬衣交付,将士们交口称赞,质量远远胜过以往的冬衣,让杨嗣昌、包哲东长舒了一口气。

包哲东的任务还未完成一半,紧接着,包哲东上了一本,提议制定《招投标法》,各级官府工程建设项目必须依据《招投标法》招投标,以节省经费;在工部设立招投标司,专门管理政府机构工程建设招投标事宜。

这是赤裸裸地向整个官僚阶层挑战,一旦实行包哲东的奏议,虽不至于根绝工程建设中的腐败,至少,官僚们想从中谋取好处,将,将更困难,冒着更大的风险。

这次,反对的官僚似乎学乖了,不再拿着稀奇古怪的理由反对,几乎不约而同将矛头对准朱由检的陵寝,询问皇帝的陵寝是否也拿出来招投标?

还有的官僚提出,板甲是不是也拿出来招投标?

包哲东冷声回道:“修建皇上陵寝,经费来源于内帑,若皇上觉得有必要招投标,并无不可。”

至于板甲,包哲东非常肯定地回道:“朝廷采购板甲,必须经过招投标!不过全程需保密,若有泄密者,须交由有司处理!”

……

杨嗣昌还未表态,他还在琢磨朝廷在招投标中的利弊得失。

从永平钢铁工坊到修筑钢轨路,林纯鸿似乎不介意荆州的技术外泄至北方,甚至还有点乐见其成的意思。从这点看,朝廷的军队十有八九能从荆州采购到板甲、钢弩、火枪、火炮等物。这对增强朝廷军队的战斗力有好处。

而且,如果通过招投标采购这些利器,必然比朝廷自己生产要节省经费,这对改善朝廷的财政状况有好处。

至于各级官府内部花样繁多的工程建设,若通过招投标,也能节省大量的经费。

只是,成立招投标司后,林纯鸿必然通过包哲东及一大批熟悉招投标业务的小吏,彻底把持工部。大明必将继货币之后,失去对工程建设的控制权。

杨嗣昌不能决,他想把这个难题抛给皇上,不过在抛给皇上之前,他需要试探一番,看看林纯鸿是否会把军国利器卖给朝廷。

杨嗣昌命令包哲东通过招投标采购霹雳炮十门,开花弹六百枚。

能生产霹雳炮的工坊倒有好几家,诸如郑芝龙的铸炮工坊、朝廷的官办工坊、荆州都督府的军械司等。不过,能生产开花弹的,就只有荆州的军械司一家了。

令杨嗣昌感到欣慰的是,荆州的军械司在接到通报后,马上投了标书。

更让杨嗣昌感到惊奇的是,朱由检得知能买到荆州的火炮后,命令工部准备就修建陵寝进行公开招投标!

朱由检的态度已经非常明确,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明了强推招投标的意愿。

皇上都把自己的阴宅拿来招投标,那帮阻止的官员还能有什么话可说?带着十二分的不情愿,从表面上表示了支持,心里却在琢磨如何避开招投标的冲击,继续自己的发财大计。

尘埃落定,不出意外,今后包哲东将一手把持大明境内所有大型项目的建设,权势今非昔比。经历了这次争斗,包哲东认识到,只要背后站着荆州,他在朝廷就是稳如泰山、权势滔天!从此以后,他的信心爆棚,屡次出奇制胜,让杨嗣昌、杨一仁等佩服不已。

这个世界,总是很奇妙的。

wWW ¸ttκд n ¸¢o

比如,当一个人倒霉时,总是霉运连连,一件坏事接着一件坏事。若一个人走运时,总是好事成双,好消息接踵而来。

大明朝廷好像也是这样,前些年,总是不停地倒霉,内部动乱、财力枯竭、外敌入侵……到了今年,大明似乎转了运,财政状况好转、军队作战有力、杨嗣昌的改制也在通过各种稀奇古怪的手段推进……

现在已经到了年底,秋税的起运早已完结,陈奇瑜将所有账目进行核对,发现崇祯十三年居然结余一百三十多万圆!

观几千年的历史,任何朝代中兴,首先就是从财政好转开始的,杨嗣昌、陈奇瑜喜极而泣,朝野之间,无不士气大涨。

当然,杨嗣昌知道这笔钱是如何来的,从大明银行分润一分,从圣源商号的利润拿走四成、从京师、天津蓬勃发展的毛纺工坊收取商税……

最为关键的是,在林纯鸿的控制范围内,起运一直在增长!

这里面,最为显眼的要算湖州。

今年,林纯鸿对湖州完成了改制。改制前,湖州的起运仅仅只有二十多万圆,而改制后,湖州的起运居然暴涨一倍,达到了四十多万!

而且,湖州的账目清晰,各项数据都经得起查证。

杨嗣昌当然很清楚,林纯鸿的土地税率比朝廷高两三倍,商业税率高了七八倍,借此推断,林纯鸿实际收取的税收远高于四十万,很有可能会超过两百多万圆!

税收高出这么多倍,按说湖州百姓应该处于水深火热中,可是,杨嗣昌阅读各路报纸,却发现湖州百姓生活日益好转,并未陷入困顿之中。

匪夷所思,却又合情合理!

杨嗣昌在武陵家居很久,当然知道底层的弯弯道道:官府的税收被层层盘剥,都落入了各级实权人物之手,然后维持他们的豪奢生活。而林纯鸿收取税收后,则通过铺路修桥、兴修水利、建设工坊、免费教育等等手段,又流入了百姓的腰包。

从这点来看,林纯鸿对县级以下乡村的治理,可以成为大明的典范,值得全大明借鉴。

可是,林纯鸿的办法,唯有他来做才有效,史可法东施效颦,安庆、庐州两地的税收不仅没有上涨,而且还陷入了民变不断的困境。

这到底是为什么?

官绅一体纳粮!每亩地必须按照时价的六成向官府售卖一石粮食!

史可法的改制,就停在了这一步,越过这一步,就是湖州的盛况,越不过这一步,只能成为安庆、庐州!

杨嗣昌陡然明白了这个道理。

第142章 林郑合流第40章 土改契机第13章 按部就班第132章 脱离包围第161章 湖广巡抚第168章 牛刀小试第292章 金票进京第293章 异地结果第171章 渔峡之战第243章 激烈对碰第77章 朝廷博弈第631章 封狼居胥(五)第610章 大明银行第693章 闻令而动第396章 最后一战第269章 敲打彭新第478章 谣言第505章 殉国第347章 南阳城外第633章 禁卫军第165章 奇怪阵型第391章 立足未稳第667章 光禄院(二)第447章 炮灰第45章 乱中有序第375章 求名不求实第21章 洞庭湖匪第447章 炮灰第39章 事涉礼部第673章 下南洋第687章 搜刮商贾第183章 授衔整编第149章 局势紧张第608章 左右开弓第210章 南下途中第206章 侯恂下狱第371章 局中的卢象升第380章 执着与放弃第464章 大西洋商号第645章 北退南进第332章 拓航第29章 惠王分羹第11章 新桃换旧符第617章 大时代(二)第25章 升官之后第36章 誓言报复第336章 一起爬桥第60章 发展方向第388章 火速进兵第六十九 掌崇祯皇帝第382章 出人意料第632章 封狼居胥(六)第633章 禁卫军第497章 围而不攻第393章 生的希望第129章 言为心声第518章 江陵侯第361章 出击第384章 别有算计第499章 作势筑城第131章 各出妙计第635章 罂粟花第442章 攻坚第316章 悲观的科奎拉第531章 屠杀第294章 意外之喜第252章 排兵布阵第344章 中书府令的计划第166章 石柱土司第156章 隔墙有耳第681章 恩科取士第667章 小成第429章 挑拨第615章 人心第478章 谣言第128章 张献忠义子第19章 两山口之战第676章 莫卧儿帝国第5章 愁于生计第169章 唯一选择第629章 封狼居胥(三)第373章 打算第503章 奏章第258章 重重陷阱第560章 战马(四)第585章 更长远的打算第494章 筹钱粮第474章 互相算计第402章 大局第313章 滩头之战第236章 内外之争第26章 求贤若渴第221章 海商大会(一)第424章 运兵第386章 观营第306章 军令与经权第130章 义子斗气第516章 隐忍(四)第423章 谁是黄雀第25章 升官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