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 掌崇祯皇帝

林纯鸿从荆州出来后,忍不住内心的兴奋,策马狂奔,往枝江而去。

《专利规程》流传开之后,得到许多有识之士的欣赏,纷纷前往枝江一探究竟。这里面就包括钱秉镫。他对钱钞之法浸淫甚深,见到林纯鸿后,一番深谈,双方都相见恨晚,林纯鸿拿着后世的金融知识和他交流,直接给钱秉镫打开了一扇门,但林纯鸿对大明金融状况缺乏了解,而钱秉镫虽说才二十岁,但到处游历,对大明的经济状况相当了解。林纯鸿二话不说,直接任命钱秉镫为邦泰钱庄总管,负责*事务。

*能够在一定范围内解决大宗交易面临的银两紧缺问题。实际上,*就相当于管理更为严格的纸币,可以有效的减少银两运输的风险和人力消耗,增加市场的货币供应量。

但一般的交易还需要银两,这就有菲利斯的银币金币铸造计划。在一般的交易中,使用银两也不方便,不仅需要分割,还需要随身携带等子,铸造银币正有需求。按照菲利斯的想法,就是直接在银币中加入一成的铜,这个方案被林纯鸿否决。银币还没有被老百姓接受呢,冒然添入贱金属,只会走入死胡同。待老百姓接受了邦泰的银币,再加铜也不迟。但铸造纯银的银币,初期会面临亏本的问题。林纯鸿也不在乎,这笔钱迟早要被挣回来。

于是,菲利斯被任命为邦泰钱庄的副总管,负责铸币事宜。

按照邦泰商社的设想,末端市场的交易最好用铜钱,这个问题不容忽视,末端市场的萧条最终会影响生产。但目前林纯鸿也弄不到铜矿,收购铜铸造铜币亏本严重。嘉靖年间,大量的铸造铜币,结果亏本严重,导致连续百年都没有铸造铜币。崇祯初年,在南京铸造铜币,也是亏本严重,朝廷不得已停止了铸币。

林纯鸿发誓,一定要弄到铜矿,解决这个问题,否则,整个货币措施就不完善,三只脚才稳当,两只脚迟早会摔倒在地。

高斗枢到底是经济外行,他没有意识到*带来的丰厚利润和兴风作浪的能力,别说修城墙,就是花一百万两银子去买,林纯鸿也愿意买过来。一只手正准备伸向大明中枢,缓缓的侵蚀大明的金融控制权。

时值深夜,偌大的乾清宫显得静谧幽深。崇祯皇帝依然伏案批阅奏折,秉笔太监曹化淳侍立一旁,动也不动。

忽然听到噼啪一声响,曹化淳连忙拿着木剪去剪灯花,惊动了崇祯。他抬起头,看了看曹化淳,将头左右摇动,舒缓一下颈部肌肉。

“化淳,什么时辰了?”

“回皇上,子时两刻了!”曹化淳躬身答道。

崇祯皇帝低头翻了翻奏章,自言自语道:“还有十多份就结束了!”

说完,又埋头看向手头的奏章。曹化淳丝毫不敢出声,依然侍立着。

这份奏章乃户部尚书毕自严的奏章,通篇都是河南孟津黄河决口,淹死人畜无数,急需赈济之事,否则一旦民变,将与山西和陕西一样无法收拾。毕自严还提到,朝廷的府库已经空空如洗,为了筹款,急需扩大盐引以救急。奏章中还提到,万不可再加税,否则*民怨沸腾,实非朝廷之福。

崇祯心里憋闷异常,陕西连年大旱,民变之势愈演愈烈,好在洪承畴和曹文诏通力配合,将贼寇驱赶出境。没想到贼寇入了山西之后,将山西祸害的一团糟。山西的地方官混蛋,面对贼寇束手无策,致使贼寇坐大,现在更是公然攻打县城,大有不可收拾之态。

现在河南的黄河居然决口了,广大子民生活无着落,眼睁睁的等着朝廷的赈济,但现在朝廷哪里有钱?要是万一老百姓受了陕西、山西贼寇的蛊惑,成为变民,大明的腹心就完蛋了!

崇祯叹了口气,拿起朱笔,批了红:“准奏!”

都是银子惹的祸,朝廷要是有银子,陕西的民变早就强行压下了,那容得他们反反复复,还去祸乱山西?万历当年三大征,银子从何而来?哎,还是张太岳打下的基础啊。国难思良臣啊。崇祯早就对首辅周延儒不满了,秉政几年来,朝政丝毫不见起色,反而愈加混乱。

哎,银子!

崇祯皇帝放下毕自严的奏章,又拿起另外一份。这份乃南直隶按察副使何之源所奏,称今年上半年在荆州任知府时,长江上有商人私造三桅帆船,将夷陵和荆州的土货一扫而尽,运至扬州销售。这艘船在荆州时缴纳税收二千二百两银子,后来到了扬州,售卖货物,又缴纳税收三千二百两银子,合计五千四百两银子。鉴于现在朝廷财政困难,不如鼓励商人造三桅帆船,收取税收,缓解一时之急。内阁票拟的意见是支持,以缓解财政困难。

崇祯合上奏章,抬头沉思,一时也没有处理。曹化淳看见,心里大为紧张,紧盯着崇祯的神色,琢磨应急之法。

沉思片刻,崇祯问道:“长江上也能行走三桅帆船?”

曹化淳忙躬身应道:“奴才不知,奴才没有见过!”

崇祯似乎没有听见曹化淳的回答,或许刚才他根本就没有问曹化淳,而是在自言自语。

祖制如此,为之奈何?崇祯心里大为纠结,将奏折放在一边,又拿起下一篇奏折,这篇奏折是南直隶布政使上奏称扬州出现了三桅帆船,询问皇上如何处理,是禁止还是支持。

崇祯皇帝也不处理,和刚才那份奏折放在了一起。曹化淳大大的松了口气,崇祯留中,表示该事不支持也不禁止。

崇祯皇帝紧接着拿起下面的奏章,这份奏章乃兵科给事中冯元飚弹劾吏部尚书闵洪学,称荆州府枝江县典史林纯鸿晓畅军事,训练弓兵有法,前有驱逐水匪张兆之功,后有剿灭当阳贼寇吴敢之功,而吏部疏于职守,有功不赏,致使林纯鸿居典史之职三年,虽然年年考评为优,而官职不得升,无法为朝廷效劳。

崇祯皇帝又翻起前面的两份奏章,眉头微微皱起,脸色越来越严厉,雷霆之怒非同小可。崇祯帝翻来覆去的看了几遍,转头紧盯着曹化淳,厉声喝问道:“为何都是荆州的事情?”

曹化淳吓得一哆嗦,连忙跪在地上,说道:“奴才为了皇上处理方便,便将几份奏折放置在一起!”

崇祯皇帝狐疑的看着曹化淳,良久,说道:“要是让朕查出你内外勾结,仔细你的皮!”

“奴才不敢!”曹化淳的额头在地上磕的崩崩响。

“起来吧,量你也不敢!”崇祯皇帝也不看曹化淳,重新拿起冯元飚的那份奏章,又看了一遍,留中了。

不过林纯鸿的名字映入了他的脑海,现在山西已经调集了重兵,对贼寇进行围追堵截,犯不着调一小官进入山西。再说冯元飚弹劾的是吏部尚书,如果准奏,闵洪学除了递辞章,别无选择。

崇祯皇帝又拿起了下面的奏章,继续查看,曹化淳的心才落入了肚子里。这几份奏章便是曹化淳故意放在一起的,并且奏章的顺序经过了精心的考量,务必要使崇祯皇帝不阻止三桅帆船之事,并且对林纯鸿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一切便是瞿式耜操作的结果。曹化淳素来与钱谦益和瞿式耜亲厚,对于瞿式耜的这点请求,自然不在话下。

一群人琢磨崇祯皇帝,其效果岂是崇祯一人琢磨群臣可比?自古以来,经验老道绝顶聪明的唐宗宋祖都不免着了臣子的道,更何况是青嫩的崇祯?

按照林纯鸿和张道涵讨论的结果就是:为人主者,当握住财权、人事权,然后把精力放在完善制度上即可。事事都管,事事都管不好,崇祯皇帝就是最好的例证!成天坐在紫禁城,对外界的了解能超过群臣?

哎,可怜的崇祯皇帝,又是一个不眠之夜!

此夜,不眠的人还有温体仁!

温体仁,字长卿,浙江乌程人。此时,温体仁正端坐于书房中,在那里写写画画。写了几个字,提起毛笔,眉头微皱,陷入沉思。

纸上赫然写着:

“结党!”

“贪鄙!”

……

沉思片刻,温体仁拿起这张纸,放在灯下仔细查看,嘴角不由得露出一丝笑容。

崇祯帝最忌讳的两件事情便是结党和贪鄙,温体仁入阁多年,深悉此道。周延儒力图引东林党和复社为援,在崇祯四年的会试中,悍然违背常规,担任主考官,将吴伟业和张缚分别列为状元和进士及第。本来按照常规,会试主考官由内阁次辅担任,周延儒这么做,就相当于在温体仁饭碗里抢食,两人的矛盾一下子激化,没有丝毫调解的可能。温体仁当然不会坐视,抓住周延儒结党的嫌疑,指使党羽大造舆论,揭露会试隐情。没想到周延儒也算老奸巨猾,抢先将吴伟业的答卷呈送给崇祯,崇祯对吴伟业的考卷大为满意,大笔一挥,考语为“正大博雅,足式诡靡”,方才使周延儒逃过此劫。

“嘿,想引人为援?得看看紫禁城答不答应!”温体仁想到此节,双眼不由得眯起来。周延儒虽说逃过此劫,但结党的嫌疑最终留了下来,成了一枚*。

崇祯帝最恨臣子贪鄙,温体仁就以清廉的形象示人,将络绎不绝的礼物全部拒之门外,京师里人人皆知,就连崇祯帝也一清二楚,大为赞赏。温体仁知道自己的政敌繁多,稍稍有点过错,就会被对手抓住不放,现实逼得他不得不清廉。清廉不仅保护了自己,也是射向政敌的利箭。当初,吏部尚书王永光对周延儒言听计从,被温体仁抓住证据,指使党羽弹劾他卖*官鬻爵,崇祯帝大怒,将王永光革职,史部尚书由自己的老乡闵洪学代替。自那以后,吏部就成了自己的禁脔!

温体仁想起这些往事,脸上露出得意的神色。这两下堪称杰作啊,更何况周延儒的痛处不停地暴露出来,就如孔雀开屏之后,露出丑陋的屁股一样。

“想保孙元化?卖个人情给东林党?没门!”孙元化已经弃市,周延儒和徐光启大半年的努力终于白费。登莱巡抚的陨落犹如敲响了周延儒的丧钟,让周延儒整日忙于救火,无暇关注温体仁这个近在咫尺的威胁。

温体仁想了想,在砚台舔了舔墨水,低头又在纸上写了几个字:

“刚愎!”

“自大!”

“性急!”

“多疑!”

……

写完这几个字,温体仁脸上的笑容立即消失,这样的君主难以随侍!

哎,也就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又很少出紫禁城,其见识其执政能力出色才叫有鬼了!不过崇祯帝执政能力出色,非这帮臣子之福,臣子理想中的帝王应该是垂拱而治。这崇祯帝不仅缺乏手腕,遇事只是一味的心急,整个朝廷乱成一锅粥。

不过,温体仁自信能够抓住崇祯的弱点,打击政敌,满足自己的夙愿。

“同样是年轻人,历练过就不一般……”温体仁想起内阁这些天的几个票拟,林纯鸿进入了他的脑海。对于瞿式耜和冯元飚的小动作,他洞若观火,但他不准备采取什么动作。东林党在崇祯的心目中已经成了过街老鼠,对付他们就如捏死一只毛毛虫一般容易。

而且东林党还不吸取教训,依然在走他们那条结党的死路,更是幻想掌握军权扩大自己的势力。温体仁对东林党的这个做法呲之以鼻,内心极为鄙视。

温体仁注视着纸上写的几个字,忍不住拿起毛笔在“自大”上圈了一个圈。崇祯帝向来自大,更容不得臣子指出他的过错,即便有错,也是诿过于下。当年的杨鹤便是明证,杨鹤主抚,秉承着崇祯帝的指示,失败后,便成了崇祯帝的替罪羊。

“嗯,不错,这点正好用来对付周阁老……周阁老,居然还敢说‘伏羲上人’,置吾皇于何地?”温体仁越想越得意,将两张纸放在了灯上。

一缕青烟冒起,瞬间变成了火苗,两张纸成了灰烬……

第17章 借力生力第59章 青溪佛心第341章 古典奇才第325章 兵临城下第364章 进入大别山第89章 大才在野第149章 局势紧张第346章 女人的小伎俩第429章 挑拨第438章 登陆第118章 观口守营(二)第268章 平贼将军第494章 筹钱粮第511章 动向第498章 赌性第570章 半边天第423章 谁是黄雀第76章 先期侦察第464章 大西洋商号第519章 口谕第100章 招募骑士(二)第196章 土地政策第486章 敌袭第396章 最后一战第165章 温柔之谋第684章 调兵之议第158章 美人心计第159章 五峰惨案第65章 钱钞之议第630章 封狼居胥(四)第505章 殉国第322章 出尔反尔第635章 罂粟花第605章 阿济格的对策第207章 教育为本第416章 冲动第162章 辕门立柱第663章 灭国之战(八)第456章 进取第177章 纳妾风波(二)第469章 整备第155章 告身失窃第290章 金票出炉第219章 离间之计第288章 辽东往事第555章 春雨行动第164章 调兵遣将第501章 千万人吾往矣第318章 算盘与海战第644章 任人唯亲第630章 封狼居胥(四)第194章 开始交锋第294章 意外之喜第401章 条件第372章 沁水据点第678章 风起西洋第443章 封锁广东第167章 童庄河口第658章 灭国之战(三)第10章 近期计划第219章 离间之计第308章 待客之道第521章 济南第545章 放手一搏第639章 两家商号(二)第224章 我要留在大明第646章 辽东变局(一)第620章 郑彩之略第462章 冷遇第216章 背主起事第340章 爪哇之南第93章 白杆被围第157章 战争发动第1章 垂髫小儿第334章 赠剑第683章 地方官制第255章 局势险恶第204章 应对之策(一)第584章 行知学刊第385章 安庐巡抚第310章 大白鲨旗第398章 禹州震动第390章 初战第205章 应对之策(二)第61章 三桅帆船第611章 一日千里第427章 各怀心思第406章 突变第11章 新桃换旧符第77章 朝廷博弈第471章 掳掠第366章 纷乱战前第521章 济南第461章 北上第209章 喘息之机第536章 雷霆决战(一)第521章 济南第319章 两条长蛇第612章 羊吃人第686章 治理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