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父子(一)

郑王殿下……

冯吉……出使辽军大营……同生共死……

刹那间,大段大段的往事宛若潮水,一并冲入了宁子明的脑海。

他想起眼前这个猥亵的通译是谁了,秘书省校书郎冯吉,冯唯一。燕国公、中书令兼同平章政事冯道的次子,当年陪同石延熙、石延宝两兄弟去契丹军营负荆请罪的众多文臣之一。

杜重威临阵投敌后,力主放弃抵抗向契丹投降的大臣,便以其父冯道为首。为了取信于契丹人,他还特地建议晋国,将仅有的两位皇子一并派了出去。临行前,石重贵心中难舍父子之情,分别将兄弟俩由齐州刺史、郑州刺史,加爵为齐王和郑王!

щшш▲ttκǎ n▲C〇

随后,便是冯道因为先前曾经出使过一次契丹,与辽国文武相交甚厚,父子二人皆成了座上宾。而石延宝和他的哥哥石延煦,却成了阶下囚。直到大晋灭国,兄弟二人在被押着北行的途中惨遭毒手!

很多画面已经在宁子明脑海里不止一次出现过,却从来没像今天这般清晰。很多画面则是第一次出现,恰恰填补了记忆中原来的大段空白。“我是石延宝,我真的是二皇子石延宝!”他身体摇摇晃晃,奋力将铁鞭戳进沙滩中,他才勉强支撑着自己不会软倒。

失去的记忆已经回来了一大半儿,他的皇子身份似乎已经证据确凿。然而,另外一小半儿还没找到的记忆,却始终让他感觉,自己刚刚回想起来的画面并不真实。石延煦和石延宝两兄弟的命运虽然悲惨,却始终属于外人,自己不过是个看客,恰巧从旁边经过,目睹了整个过程而已。

两种完全不同的结论,在他脑海里恶战。一方已经彻底占据了上风,而另外一方,却如同个顽固的死士般,坚决不肯投降。

“我就是石延宝,那些画面都是我的亲身经历,冯吉的出现,也再度证明了这个事实!”

“不是,我不是石延宝。那些都是他们说得次数太多,给我留下了太深刻的记忆而已。我应该是另外一个人,大晋的国恨与我无关,石氏兄弟的家仇,也与我半点儿干系都没有!”

“我是……”

“我不是……”

“我已经想起来了……”

“那段空缺,那段空缺是什么?为什么所有记忆都是从出使契丹军营前后,为什么幼年时的生活,还有皇宫里的日子,包括父亲和兄长的面容,我依旧毫无印象?”

……

“三弟,三弟?你这是怎么了,你别吓唬我!”赵匡胤的声音忽然从耳畔传来,隐隐带着几分焦灼。

宁子明的眼神迅速由溃散开始凝聚,愕然抬起头,结结巴巴地回应,“没,没事儿。我,我不是跟你和大哥两个说过么,我后脑勺曾经被人打了个洞,从昏迷中醒来之后,就忘记了许多事情!”

“噢!”赵匡胤点点头,做恍然大悟状。在三人第一次并肩战斗过后,宁子明的确主动跟自己说过,他不叫郑子明,而是宁子明,还有可能是石延宝。只不过记忆丢失了大半儿,自己也不敢确定!所以才迫切需要辽东一行,找回自己的真实身份。

“是,是术律太后派人干的!”唯恐二皇子殿下不肯放过自己,冯吉又抢着汇报,“家父,家父和在下原本已经说动了皇,说动了辽酋,善待你们父子和被俘的文武百官,以期,以期能让中原百姓感恩怀德。谁料,谁料术律那老妪婆却认为不能让中原人再有念想,背着皇,背着辽酋对你们两兄弟痛下杀手!”

“你们父子的面子倒是值钱?”赵匡胤听得心中犯堵,抬腿挣脱了冯吉了拉扯,策马返回山坡,“老三,你自己看着办。。我先去看看京娘她怎么样了?刚才只有郭怒留下来照顾她,我得赶紧过去看看!”

“二哥您请便!”宁子明知道赵匡胤是给自己创造单独处理冯吉的机会,拱了拱手,低声道。

“赵大哥,赵大哥,你别走,别走啊!我,我还,我还有要紧事情跟你说呢!我……”冯吉本能地感觉到了一丝风险,挥舞着胳膊快步追向赵匡胤。还没等他靠近战马屁股,赵匡胤已经干脆利落地抖了下缰绳,策动坐骑,疾驰而去。

“我,我……,郑王殿下饶命!微臣刚才真的不是故意的!”冯吉接连抓了两下,却连马尾巴毛都没揪到一根儿。愣了愣,果断掉头逃窜。

”站住,你这不知廉耻的狗贼!”宁子明原本还有些迷糊,听到他的求饶声,立刻恍然大悟。从地上拔出钢鞭,紧追不舍。

“饶命!微臣刚才以为你们是强盗,黑吃黑!隔着那么远,微臣看不清楚,只能先帮熟悉的人!饶命啊,殿下。微臣怀里有令尊的诏书。微臣为了将诏书带回中原,才不得不卧薪尝胆,与契丹人虚与委蛇!是大晋皇上的给中原军民的诏书!真的是大晋皇上的诏书!”

冯吉一边逃窜躲闪,一边大声求告。身子虽然单弱,保命的本事却堪称一流。每每都在即将被钢鞭击中的刹那变换方向,每每都在即将被打得筋断骨折之前,说出关键的字眼,扰乱追杀者的心神。

“站住,你说的是什么诏书?诏书在哪?你什么时候见过我的父亲?”宁子明连续两三次未能打中目标,心中杀意已经被泄掉了许多。猛然听见冯吉说有诏书在身,踉跄着收住脚步,手举钢鞭厉声追问。

“在,就在微臣怀里。微臣是忠臣,忠臣,苏武一样的忠臣!”冯吉跑得上气不接下气,弯着腰,用手在他自己怀里反复摸索。半晌之后,终于从衣服里的隐藏口袋中,掏出一个软鹿皮做的书囊。双手捧过头顶,小心翼翼地朝宁子明走了回来。

“你如果敢骗我,我定然将你挫骨扬灰!”宁子明恶狠狠地威胁了一句,心中终究无法放下自己可能的父亲,劈手抢过书囊,解开上面的皮索,从里边取出一块写满了字迹的白绸,迅速阅读。

“亡国之君石重贵,遥寄汉帝阙下。吾被囚塞外,忽闻兄举义兵,长驱入汴,斩契丹名将,复华夏城池,心中大慰。特焚香祭天,以为君贺。然吾虽德薄失社稷,子侄亦尽亡于北狩之途。于契丹胡虏,却仍可为傀儡木梗。此固非吾所愿,唯恐届时身不由己,遂拟此书,以做传位之凭………”

开头聊聊几语,便说清楚了他心中的想法。知道刘知远已经打败了契丹人,夺下了汴梁,感觉非常欣慰,并且特地向对方表示祝贺。

随即,又迅速将话头转向正题。自己是亡国之君,继承人也都死于非命。但契丹人却依旧会拿自己当作招牌和幌子,随时向南发起进攻。所以,干脆就拿这封信作为传位诏书,将中原的皇位,主动传给汉王刘知远。以免届时被契丹人逼到头上来,自己鼓不起勇气拒绝。

至于刘知远的感受,信中也主动表明,“兄为盖世英杰,当不需此。”但是,有这样一份诏书在,就等于彻底断绝了了契丹人的念想。而刘知远只要找机会将诏书公布于众,中原各地那些趁机响应契丹的卑鄙之徒,也必将彻底失去借口。

接下来,便开始总结与契丹作战失败的教训。用人不当,赏罚不明,国力不济,行事仓促等。最后,则念念不忘告诫刘知远,要先学唐太宗那样忍辱负重,拿出足够的时间来积蓄国力。然后等待机会,一举杀入草原,将契丹人犁庭扫穴,将燕云十六州重新纳入汉家版图。

从始至终,没有一句祈求刘知远将自己赎回之语,也没对中原皇位,再做任何念想。

“他,他倒真如传说中一样!”死死握着帛书,宁子明心中喟然长叹。

因为记忆依旧残缺不全的缘故,他根本想不起来自家名义上的父亲石重贵,到底长得什么模样。当然,心里头也不可能有太浓的父子亲情。然而,从曾经听闻过的故事,和自己刚刚看到的书信中,他却无法不推断出,这位亡国之君,是个十足十的硬骨头!

“皇上,皇上当时以为殿下已经,已经,已经不幸遇难。所以,所以,所以才顺水推舟,将皇位传给了刘知远!”见“郑王殿下”握在帛书上的手指不知不觉间就变成了青白色,通译冯吉悄悄倒退了两步,先做好了随时逃开的准备,然后小心翼翼地解释。

谁料,“郑王殿下”却对皇位毫无兴趣。将是用眼睛在他身上快速扫了一下他,随即犹豫着问道:“他,他现在还好吗?你,你是什么时候见到的他?契丹人,契丹人有没有太苛待他?”

“那倒是没有!”冯吉摇摇头,斟酌着回应,“殿下只管安心,契丹人还打算在下次进攻中原时,拿他,拿皇上当幌子呢!所以不会太苛待与皇上。他们给了皇上一个村子做封地,方圆大概有五十里上下。昔日的随行太监,也都留给了皇,皇上。微臣,微臣大概是五个月前,也被软禁在那个村子里头。但,但后来契丹,契丹土酋听了韩延徽的话,觉得将臣等光关着消耗粮食太可惜,就干脆把臣等分到了各部落里头,充任通译和教书先生!”

宁子明闻听,心中立刻舒服了许多。皱了皱眉头,又试探着问道:“那,那个村子是在辽阳附近么?叫什么村?守备情况如何?你可知道去那里的路径?”

“不是辽阳,是大定府,就是原来的营州附近。那个村子被辽人叫做晋王寨,周围……”冯吉想都没想,顺口回应。话说道一半儿,忽然大惊失色,跳起来,惨白着脸劝阻:“殿下是要去救皇上么?殿下,您可千万不能莽撞啊!那地方深入辽东五百余里,临近全是契丹人的部落。您如果去了,肯定一辈子都再也出不来!”

第六章 破茧 (四)第六章 帝王 (二)第三章 抉择 (六)第一章 家国 (一)第六章 疾风 (六)第十章 夺帅 (三)第十二章 少年 (十五)第七章 鹿鸣 (三)第八章 人心 (九)第十二章 少年 (十一)第一章 新春 (四)第四章 扑朔 (六)第七章 治河 (六)第一章 初见 (六)第五章 黄雀 (六)第十章 余韵 (一)第十二章 少年 (十四)第六章 君王 (一)第八章 人心 (九)第二章 风云 (一)第五章 逝水 (一)第九章 血与水 (二)第三章 父子(一)第十章 宏图 (九)第一章 磨剑 (一)第八章 麋鹿 (四)第四章 归来 (八)第一章 问道 (六)第三章 父子 (十一)第十二章 少年 (七)第一章 新春 (二)第十章 夺帅 (二)第六章 红妆(一)第八章 三生 (二)第一章 家国 (六)第九章 萍末 (十二)第四章 饕餮 (四)第四章 虎雏 (六)第六章 绸缪 (九)第八章 乌鹊 (一)第二章 谋杀 (一)第十二章 少年 (九)第一章 初见 (六)第四章 答案 (七)第四章 耕耘 (六)第六章 帝王(一)第五章 草谷 (五)第九章 长缨 (一)第二章 蓬篙 (九)第四章 虎雏 (四)第三章 收获 (四)第九章 长缨 (二)第二章 风云 (六)第十一章磐石 (八)第九章 长缨 (三)第九章 萍末 (二)第三章 抉择 (七)第五章 谷草谷 (三)第二章 蓬篙 (十二)第十二章 少年 (十一)第十章 宏图 (六)第四章 虎雏 (八)第十一章 磐石 (九)第一章 问道 (三)第八章 雄关第六章 帝王 (六)第六章 疾风 (二)第一章 新春 (二)第五章 求索 (八)第九章 长缨 (七)第二章 款曲 (十一)第四章 虎雏 (三)第四章 耕耘 (六)第十章 易鼎 (二)第十二章 少年 (五)第十章 宏图 (四)第八章 雄关 (四)第一章 新春 (二)第六章 君王 (六)第五章 迷离 (八)第七章 鹿鸣 (一)第五章 黄雀 (三)第十一章 磐石 (七)第三章 飓风 (六)第九章 暗流 (八)第三章 父子 (三)第四章 饕餮 (三)第五章 草谷 (七)第一章 新春 (六)第五章 逝水 (二)第二章 霜刃 (一)第四章 扑朔(一)第五章 黄雀 (七)第三章 收获 (三)第七章 尘缘 (八)第五章 迷离 (八)第九章 萍末 (一)第十一章 磐石 (三)第四章 归来 (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