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战略围剿

面对游击队的袭击,帕特里奇并没有被动应对。

有足够多的战例证明,对付游击队的最好方式就是主动出击。只是站在帕特里奇的高度上,看问题的角度肯定不一样,因此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就不一样。

从战术层面考虑,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主动攻打游击区。

这一战术,在南方战场上收到了很不错的效果。

问题是,在北方战场上,没有施行这一战术的重要基础,即没有一个可以取代美军,并且得到部分中国人认同的政治力量。

要知道,在南方战场上,美台联军能够在清剿游击区的战斗中斩祸颇丰,主要就是台湾当局在游击区建立了新政权,而且得到了部分普通民众的认同,最终瓦解了游击队存在的基础,使得游击队无处可藏。

在北方战场上,并没有这样的基本条件。

可以说,在北方战场上,根本不可能通过战术手段打垮游击队。

要想对付游击队,还得从战略层面上着手。

六月底,在提出增兵要求的同时,帕特里奇还向五角大楼提交了一份报告,其中明确提到,美军应该扩大战略打击的范围。

这一提议,立即得到采纳。

事实上,直到这个时候,美军才拥有了扩大战略打击范围的能力。

别忘了,B-A的大规模量产工作在二零一四年初才全面展开,而性能得到了大幅度提升、更加适合大规模战略轰炸B-B也在二零一四年的第二季度开始量产。到六月底,美军B-机群的规模已经达到四百架,加上一百多加B-1B与B-G,以及八百多架FB-,美军拥有了世界上规模最庞大的轰炸机群。

正是有了这一实力,美军才有可能扩大战略轰炸的规模。

在此之前,美军的战略轰炸主要集中对付中国规模庞大的军工企业,特别是分散在西南与西北地区的大型军工厂。别的不说,在二零一三年的最后三个月,美军就对成都飞机制造厂进行了十一次大规模轰炸。

虽然这些轰炸行动没有能够达到最终目的,成都飞机制造厂不但没有被彻底摧毁,还在西面的山区里建成了几条地下生产线,甚至开辟了一条长达一千五百米的地下跑道,让生产出来的战斗机能够直接飞往目的地。但是美军的轰炸仍然取得了不小的成效,使得中国的军事生产能力降低了五成以上,并且在分散与新建兵工厂上花费了大量力气。如果没有美军的战略轰炸,在二零一四年初,J-就能大批量生产。

当然,美军的轰炸并不完全针对军工厂,也包括一些关键的重工厂与化工厂。

必须承认,在战略轰炸中,美军还是很有分寸的,不但没有使用核武器,也没有刻意针对民用目标,甚至在轰炸的时候,特意避开了人口密集的城区。比如在轰炸重庆附近的兵工厂的时候,美军就放过了几个主城区附近的目标。

美军限制战略轰炸范围,主要也是出于政治原因。

虽然打到这个时候,中国民众的抗战激情已经点燃,但是美国并不希望卷入一场没有尽头的全面战争,甚至一直在设法抽身。受此影响,美国就得在战争手段上有所保留,避免吃不了兜着走。

更重要的是,打到此时,也只有韩国与日本卷入了这场战争。

也就是说,在美国的众多盟国中,大部分都不支持这场战争,甚至有部分与中国关系较为密切的国家一直在指责美国。为了在国际社会上获得更大的支持,美国除了需要充足的战争理由之外,还得表现得更加文明一些,也就不能将矛头对准无辜平民,得尽力避免造成大规模平民伤亡。

当然,从根本上讲,这也与美军的战略轰炸能力有关。

没有足够多的轰炸机,自然无法扩大轰炸范围。

这一情况,在二零一四年六月份出现了转变。

虽然此时中国军队的战略防空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特别是在J-形成战斗力,并且主要用于战略防空之后,美军轰炸机的损失率从几万分之一提升到了几千分之一,几乎每天都有轰炸机被击落,但是B-与FB-大规模量产,使得美军生产轰炸机的速度远远超过了损失的速度。

有了足够的力量,自然得考虑如何利用这些力量。

也就在这个时候,帕特里奇提出了扩大轰炸范围的要求。

按照帕特里奇的提议,除了继续轰炸军事设施与重工业设施之外,美军还应该轰炸一部分对军事作战有帮助的轻工业设施,以及重要的基础设施。

当时,帕特里奇甚至提出,应该考虑轰炸三峡大坝。

按照他提出的理由,炸毁三峡大坝,能够瘫痪重庆与湖北地区的数十座兵工厂与上百家重工企业,使得中国的军事生产力降低一成以上。更重要的是,炸毁三峡大坝,必然会对江汉地区的粮食生产构成威胁,使得该地区的夏粮绝收,使中国的粮食问题变得更严重,从而削弱中国的持续抗战能力。

只不过,这一提议在加布里埃尔那里就被否决了,根本没有送到白宫去。

原因也很简单,炸掉三峡大坝,将对下游的数亿人构成威胁,必然会遭到国际社会的坚决反对。更重要的是,中国当局很有可能将计就计,让洞庭湖与鄱阳湖同时泄洪,以此打击部署在长江下游地区的美台联军。

受此影响,加布里埃尔只批准了轰炸三峡大坝周边变电设施的作战行动。

只不过,加布里埃尔并没有否决帕特里奇的其他提议,比如重点轰炸位于重庆万州与陕西汉中地区的桥梁隧道,切断四川地区与外界的地面通道。

此举产生的影响,绝对非常巨大。

要知道,打到这个时候,以四川为中心的西南地区已经成为中国抗战的大后方。仅拿四川来说,该省在二零一三年产出的粮食不但足以满足本省近亿人的需要,还对外输出,满足了附近几个粮食无法自给的省份的基本需求,并且为军队提供了足以满足五百万军人正常需求的粮食。

更重要的是,四川与重庆拥有大批重工业与军事工业。

仅在重庆,铁马重工生产的坦克就占到了二零一四年第一季度全国总产量的三分之一。

如此庞大的军事生产能力,正是中国军队坚持抗战的基本保证。

因为大西南的重工厂与军工厂都进行了转移与疏散,一些关键工厂甚至转到了地下,使得美军的轰炸难度大大增强。比如在重庆地区,铁马重工的几条坦克生产线全部设在大山的肚皮里面,上面有上百米厚的岩石,就算使用最先进的钻地炸弹,也无法摧毁。所以削弱中国军队战斗力的最好办法就是让该地区生产出来的武器装备无法运出去。

当然,影响还不止如此。

虽然四川与重庆有较为丰富的矿产资源,但是缺乏橡胶,以及一些战略资源,所以切断地面交通线,还能瘫痪该地区的重工厂与军工厂。

对帕特里奇来说,扩大战略轰炸规模,除了使北方战场上的中国军队无法及时获得主战装备之外,还能有效降低美日联军在该战场上的作战压力。

别的不说,为了保护后方的重要战略设施,中国空军肯定会将更多的J-部署在后方战场上,执行要地战略防空任务。如此一来,中国空军能够派往北方战场的先进战斗机将大大减少。

没有了空中掩护,北方战场上的中国军队就无法对抗美日联军。

事实上,这一影响,在美日联军发起地面进攻之前就已经表现了出来。

在美军扩大战略轰炸之后,帕特里奇也命令部署在北方战场上的美日联军展开了更大规模的战术轰炸行动,并且重点轰炸北京周边地区的军事目标。因为中国空军没有按照计划向北方战场增派作战力量,使得北京地区的防空系统大受影响,所以从六月底开始,北京地区的驻军不得不分散部署,躲避美日联军的轰炸行动。

大规模的战术轰炸,大大削弱了中国军队在北京地区的防御力量。

受此影响,罗耀武不得不一再调整防御部署,尽可能的拉平战线,缩短部队的防线,以减轻部队的防御作战负担。如此一来,中国军队就不得不主动放弃一些位于防线外围的军事据点。

在美日联军发起地面进攻之前,此举的最大影响就是降低了对敌后游击队的支持力度。

当然,这也与美日联军在前线的行动有关。

为了杜绝敌后游击队与中国军队的联系,美日联军从六月底开始,就在北京外围的战线上设置了一道纵深在两公里以上的无人隔离带。虽然美日联军在这条隔离带上设置了几个专门供平民通行的安全通道,但是所有平民都得接受检查。如果试图穿越隔离区,不管是平民还是军人,都将遭到拦截,甚至会在没有收到警告的情况下,被美军击毙。

可以说,美日联军此举造成的影响,绝不亚于发动一场大规模围剿行动。

反过来看,美日联军针对游击队的围剿行动,也为游击队争取政治权利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理由。

第23章 竭尽全力第82章 空中救援第139章 战地谈判第131章 歪打正着第31章 千钧一发第152章 战略撤退第62章 额外任务第197章 瞒天过海第108章 心系战场第171章 巅峰对决第174章 积极进攻第41章 大敌将至第146章 左右两难第166章 弹尽粮绝第181章 两败俱伤第200章 军事援助第50章 给点奔头第136章 前线后方第76章 峰回路转第116章 前沿挑衅第132章 全面开打第133章 全面开花第78章 六雷轰顶第118章 只打日军第15章 以退为进第159章 另类战斗第141章 搜索歼灭第7章 拦路夺命第136章 前线后方第77章 弹尽粮绝第20章 火力打击第98章 破釜沉舟第6章 兑现承诺第51章 回国述职第52章 日本定策第70章 全面战争第18章 老虎吃天第158章 大雪封山第136章 前线后方第65章 及时弥补第62章 额外任务第140章 等到天黑第22章 见好就收第110章 三个要求第144章 准备反击第172章 力所不逮第196章 全面开花第88章 死战宁波第61章 后继乏力第24章 大难不死第80章 没有重点第40章 以退为进第35章 坦克大战第128章 美军上岛第104章 战地营救第171章 全线撤退第68章 自愿参加第9章 两线作战第48章 只靠自己第1章 从天而降第28章 集体造反第104章 战地营救第14章 扭转乾坤第160章 有所准备第42章 诱敌深入第87章 面授机宜第17章 寻求突破第87章 铺开了打第118章 只打日军第49章 精确火力第6章 兑现承诺第183章 全面妥协第27章 直面难题第200章 军事援助第114章 游击战争第116章 前沿挑衅第193章 死守战线第143章 偃旗息鼓第118章 款待贵宾第130章 吃哑巴亏第45章 最后一餐第81章 压轴大戏第50章 意外收获第126章 准备再战第74章 稳操胜券第135章 走上正道第66章 危机时刻第82章 战地少尉第31章 万事俱备第151章 提前进攻第122章 改写纪录第200章 军事援助第48章 只靠自己第40章 以退为进第98章 危墙欲倒第6章 松弛有度第172章 远程炮火第36章 巨大漏洞第51章 回国述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