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5节 北上

曹总兵在炮轰徐宅后,说不得又在张苏港待了整整十天,才将所有首尾料理清除。

这中间从南京方面传来的压力是大头。毕竟南京统管南直隶,文武官宦有守土之责,出了这么大的事,不搞搞清楚是不行的。

而曹总兵这时候也只能尽力支应,争取将事态往“私人恩怨”这个方向引。

至于效果嘛,也就那样。像南京锦衣卫这种掺杂着公仇私恨,还杀了对方员工的衙门,穿越众也就不打算去攻关了。

至于其他那些,像镇守中官蒋添这里都比较好办。太监嘛,爱得无非就是财货,穿越众最不缺得就是钱和货了。另外,炮轰了缙绅的宅子,天天被文官膈应的蒋太监打心底里其实是点赞的,所以大家反而因此事交上了朋友。

至于本该做出最大反应的衙门:应天巡抚,由于老大曹文衡上京去勤王了,再加上那份调兵公文其中的猫腻,所以应天抚衙的问责力度反而是最小的。

就这样,曹总兵花了十天时间,才终于将方方面面都糊弄了过去。当然,各个衙门的弹章肯定已经发去京城了,这是必须要走的程序,谁也没办法。

然而这并没什么卵用。一切的攻讦,最终都将在战功面前被粉碎一空。

...........................

大明朝从野猪皮起事那年开始,一步步被人占了关外,反推进关内,这些年每况愈下,精兵良将大部覆灭,如今连京城都被八旗兵给围了。

在这种局面下,谁能给崇祯带来“真鞑”的脑袋,谁就是崇祯的爸爸——这个一点都不夸张。

不要以为“真鞑”的人头是那么好拿的。

到了天启,崇祯这个时间段,明军在经过一系列的军事失败后,已经丧失了和八旗军正面野战的能力和决心。此次满清入关,关宁大军宁可将八旗兵放到京城城下,然后再“依城而战”,就是最明显的例子。

在这种局面下,拥有战场机动优势的八旗兵,即便是小败死了点人,也不会留给对手割脑袋的时间。更何况双方从头到尾都是八旗兵压着明军在打,明军根本没有打扫战场的机会。真正负责打扫战场的,从来都是包衣们。

至于那些明军将领们夸大其词的战报,那纯粹就是搞笑的。如果按照战报上的数字来算,满清全族早被灭了几百遍了。

真实的历史是:如果一个小校能得到三个真鞑的人头,那么他就可以升官一级。如果一个将领能得到十个真鞑人头,同样可以升官一级。

所以说,数人头这种原始的战功记录方式,在某些时间段还是相当管用的,因为道理很简单:人头是由文官来负责点验的。

这一条规矩,就将无数欺哄夸大的战报给统统戳穿——真正的鞑子人头,很容易就能和包衣们区分开来。

所以明军后期的那些将领,譬如左良玉之流,他们可以在剿灭流民时杀良冒功,但是一到了和鞑子干架的时候,把戏就使不出来了。

而这次曹总兵上京,就是憋着劲要给崇祯兄放一个卫星的!

真实的历史上,满清第一次入关,抢够了撤退之后,跟在屁股后边的明军战报,还是一惯的风格:大胜,收复,光复......总之,胜利天天有,就是没人头。

道理很简单:满清落在后方城市里的留守部队,势必是可以随时上马走人的蒙八旗和满八旗精锐,这种部队怎么可能被明军大队围歼砍了脑袋?

那么现在变数出现了:当听惯了个位数,十位数脑袋战报的崇祯兄,突然看到曹总兵带来的百位数,甚至千位数的“真鞑”人头时,不光崇祯,满朝文武会是怎样的反应?

所以说,在绝对的力量面前,一切都是浮云。到那个时候,和江南缙绅争地打架这点烂事,根本就放不上台面。崇祯是绝对不会因此而责备曹忠臣的,他还指望着曹忠臣今后多杀点鞑子呢。

这也是曹总兵忽忽悠悠就把南京方面打发掉的根本原因:手中有大招,无惧宵小伎俩。

将各方势力都一一摆平后,曹总兵也就准备走人了。这个时候,除了先期坐运输船的200名士兵外,搭载了50名特战队员和装备的三艘机帆战舰已经准备就绪,只等曹总兵上船开拔。

在临走之前,曹总兵做得最后一件事就是:和地契联盟和解。

地契联盟作为一枚自己找死送上门的棋子,到后来也是被熊老爷硬生生赶鸭子上架,最终被曹总兵拿来立了威。

到这个时候,老爷们也就成了药渣,没什么利用价值了。所以曹总兵在接见了联盟中一名退休府尊后,当即表态:大家还是以和为贵。赔款什么的就算了,你们把那一匣子地契拿来,我这边看着给几个银子,此事就算是了了。

于是地契联盟只能含恨点头——不答应怎么办?上海县城的那所宅子这些天俨然成了旅游热点,3.5吨的铁球已经赤裸裸将总兵大人的硬实力展现了出来。

所以地契联盟即便再不甘心,眼下也只能打落牙齿和血吞,将仇恨埋在心底。

至于今后......经过这一事后,彼此都知道仇恨是没法化解了,大家骑驴看唱本,且走着瞧吧。

曹总兵这次来,馈赠了老爷们一些炮弹,解决了地契问题,算是功德圆满。

这之后被强行砸开枷锁的上海港,毫无疑问会迎来一波大发展,现在不会再有哪个不开眼的货色来熊老爷这里搞事了。

而就在不久之后,从南方驶来的新一波装满了工业品的运输船队,也正式宣告了上海港的重新开放。

与此同时,得到周边那些庄子地契的熊道,也开始了整合行动。他现在手里有300名近卫营的正规兵,所以风格可以略微强硬一点:新到手的佃户们都被一一归类甄别,该送走的统统送走,绝无讨价还价的余地。

于是乎,在来到上海港10天后,掀起了诸多波澜的曹总兵,终于在1629年12月24日这一天,起驾北上去救皇上了。

...................

舰队是在长江口外分道扬镳的。镇蛮号由于不需要北上,所以出海后就调头南下,在一艘有光级炮舰的陪同下,直接回了台江休整。

其余的两艘有光级和一艘小型护卫舰,则开始顶着冬季的凛冽北风,沿着大陆北方海岸线逆行而上。

这一路虽说有事前探路船传回来的水文资料,但是船队毕竟是头次走北方航线,所以司令员王博不敢大意。

他不但下令放慢航速,还派出护卫舰在前方探路,整支舰队不停在海面上改变路线,有时还会分散开各自测绘不同的航线道路,为将来的大规模海运提前做好准备。

由于冬季的风向不对,单纯依靠风帆的中式商船,通常不会在这个时间点北上,所以海面上现在很冷清,可以随便折腾。

有着煤炭作为动力的机帆舰队,在艰难航行了5天后,终于在连云港海域,汇合了先期出发的运输船队。

这之后大部队在海上渡过了新年,然后在1630年的1月4日,出发后的第10天,来到了山东半岛的最东边,看到了那一系列的地标海岛和礁石。

舰队这些天走的过的航路很全,不但走了明人商船不敢走的直线航路,而且还测绘了沿岸的商贸航线。

如果单论速度,北上舰队这次肯定是和夏季没法比的。要知道哪怕是明国的中式船,在早期还没有禁海的时候,从苏州太仓刘家港出发,前往天津运货,顺风时“旬日可到”。

也就是说,一切顺利时,老式海船也只需要十天的功夫,就能跑完1000公里海路,到达天津。这种效率最高的运输方式,在元代和明前期都是一度在坚持的。

可惜,明朝廷最终还是没有理顺海运和漕运之间的关系。朱八八上台后便开始禁海,到永乐年间又一度恢复了海运。然而等到正统十三年会通河疏浚后,海运便单纯因为风险大的缘故,又重新被禁。

这一禁,就代表着官方的物资运输全部转为了漕运,海运只留给了相对数量较少的民间商船。这一禁,就养出了庞大的漕运吸血阶层。

事实上漕运到了中期,在各路官员士绅漕军的联合贪腐下,成本早已远远超过了海运的那点损失。终明一朝,恢复海运的提议就再没有成功过。

而对于穿越众来说,这种狗屁漕运的理念是纯粹无法接受的。某势力眼下说白了就是靠大海混的,离开了巨量的海船,说话就玩不转了。

所以这次北上舰队很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为将来大规模的海运规划航线。

而山东作为航线中重要的中转站,兵源募集地,物资集散地,地位是相当高的。所以北上舰队在到了山东半岛后,还特意沿着整个半岛绕了一圈,将半岛沿海的一些城市卫所,甚至包括墩台这样的小据点都观察记录了一遍......没办法,人家看到北上舰队后,老远就点燃了狼烟,乌黑乌黑的冲天而起,舰队想不记录也不成啊!

第457节 各方(二)第580节 春雷营(一)第136节 挨打立正第205节 杀王(二)第608节 克劳利的奇幻之旅(九)第51节 血舞第274节 圣光照耀第184节 外交成果第624节 讨逆(二)第487节 白马王子和新旗舰第274节 圣光照耀第282节 龙岩战记(四)第172节 遮了天第561节 接收(四)第322节 钟四毛第307节 建制(五)第242节 华容道第289节 龙岩战记(十一)第115节 两位秀才第664节 共襄大业(一)第525节 吴掌柜的日常(四)第108节 灯塔点燃第15节 购物第56节 李逵李鬼(一)第382节 走投无路第346节 开港(十二)第474节 爆吧第226节 善后杂谈第71节 散沙第453节 同行第498节 出逃第555节 明葡战争(七)第480节 买地政策第678节 北归(三)第395节 杀猪宰羊第483节 回航第131节 大员鹰第245节 建设和展望第405节 同心圆第658节 救反贼(四)第534节 课程第168节 主次分明第110节 杨二和摩云观第97节 居者有其屋第293节 龙岩战记(十五)第556节 明葡战争(八)第674节 幻变(二)第393节 贼巢穴第299节 龙岩战记(二十一)第564节 接收(第五卷完)第484节 到埠第407节 交公第184节 外交成果第146节 珍珠,又见珍珠第134节 砸响窑第664节 共襄大业(一)第677节 北归(二)第338节 开港(四)第299节 龙岩战记(二十一)第496节 裂缝第676节 北归第705节 北方三人组的日常(一十四)第472节 间隙第413节 炮打徐府第687节 北归(一十二)第29节 告辞第227节 有光号第145节 熊道第86节 昆仑人第493节 堂下何人第21节 王国栋第118节 公开信第127节 不服王化第444节 人头武库和包衣第116节 夜谋第137节 盐场和船厂(一)第217节 第N类接触第651节 落脚第84章 电信第85节 管制第269节 葡萄牙人的来历第721节 逐鹿第224节 噩耗第517节 展示和震慑第647节 赴任第561节 接收(四)第57节 李逵李鬼(二)第364节 意向协议第480节 买地政策第98节 玄武岩第631节 调停第427节 病友第558节 接收(一)第597节 抚远号条约(一)第358节 开港(二十四)第209章 杀王(六)第48节 紧锣密鼓第279节 龙岩战记(一)第53节 县令和师爷第221节 人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