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6节 吴掌柜的日常(五)

进到门内来的,是一个黄脸膛,面相和善,身材结实的中年人。这人进门时手中还提着根马鞭,腰上别着短刀,小腿上裹着赶山路用的皮套,一副风尘仆仆的样子,正是贺家庄子的庄主贺桐。

贺家是从五代起就南迁到粤地的汉人氏族,如今几百年传承下来,贺家早已变成了本地人。而贺桐,则正是这一代的掌门人,中国最传统的地主老爷。

“哎呀呀,是贺老爷来了啊。”

看到庄主进屋,吴掌柜也赶紧起身迎了上去。

“呵呵,刚从山里回来,一进门就听到有喜客,这不,我赶紧过来喽。”

贺桐的年纪要比屋里二人轻,辈分算起来也小一辈,说话声音洪亮。他一边笑呵呵地说,一边脱掉了厚重的外套,然后毫不见外地坐了下来反客为主:“仲叔,派个人到我屋里说一声,让送几个菜过来,今天我要和吴掌柜好好叙旧。”

吴掌柜既然和贺管事常年打交道,那么自然是认识贺桐的,双方关系也还不错。在古代,商队原本就是传递消息的重要途径,贺家寨子这种地方,不但需要商队的货物,同样需要信息,像贺桐这种人,自然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收集外界信息的机会。

不出意外的,贺庄主驾到后首先谈论的话题,依旧是给周边民众造成了极大思想刺激的剿匪一事。

一夜间将区域范围内的盗匪一举扫平的结果,就是民众甚至有点不适应了。如今贺庄主都敢于带着人去巡视山里的小块耕地产业,可想而知,剿匪一事对于民众的生活带来了多么大的改变。

感慨了一番如今安稳平和的大环境后,心情不错的贺老爷喝了两杯酒,话音一转,就开始探究起县城周边最新的局势来。

城关一带的各种信息,就相当于后世首都发出的各种政策决定一样。只不过后世有电信,偏远地区的人们也能同步掌握资讯,而在明代,贺家寨就只能靠商人了,毕竟贺家也开不起驻外办事处。

知道这是题中应有之意,吴掌柜便不慌不忙得就着酒,夹着菜,谈着天,顺便将最近县城里发生的大小事情,都一一讲成了故事。

于是,原本的两人饭局变成了三人局,随着贺桐的到来气氛又热烈了起来。

不过接下来,吴掌柜慢慢就感觉到有点不对头了。贺老爷这边貌似在聊天,然而他总是有意无意的,将话题往近日的徭役这方面引。

“贺老爷,许是在徭役一事上,庄子里有什么不便?”

大家都是多年认识的,所以当吴掌柜察觉到什么后,就直白的问了出来。

发觉对方察觉了自己的想法,贺桐这时只是苦笑一声后,便摇头不语,端起了酒杯。

一旁的贺管事看到贺桐不说话只喝酒,知道自家老爷心烦,于是他便接过话题说道:“吴老弟有所不知,日前县中又派了官差来,催逼甚紧,言明要庄子里出人应役......唉,这大过年的,庄户们都不想动弹啊。”

“哦......”

吴掌柜听到这里,老司机瞬间就明白了一切。

在明朝前中期的时候,“粮长”和“里甲”这些制度还是一直在执行的。而倒了明晚期,政府的控制力大幅降低,于是这些制度也就随之慢慢崩坏了。

现如今偏远一点的地方,手中有人有钱粮的实权地主,几乎已经收缴了官府在本地的大部分权利,尤其是关于赋税这方面的。当地粮长之类的差事,通常都是由这些人兼任,并且从中渔利。

贺家寨子也是这种情况。别看面相温和,但是贺桐其实就是这一块地盘上的土霸主,说一不二,没有他的点头,官府从贺家寨所在的这一块小盆地中,一粒米,一个丁口都收不到。

然而今年的情况可和往年有点不一样。

先是剿匪运动优化了环境,这边贺家寨的人还没有高兴几天呢,正牌的官差居然就找上门,来到了贺家寨这个以往只有白役才来的偏僻地方。

官差这一上门,就是按例讨要赋税,顺带传达了一条县尊最新发下的重要指令:提前征发明年的徭役,役银翻倍。

关于前一条赋税之事,贺桐倒是没在意。身为贺家寨的粮长,他反正每年都要过这么两遭,早已经习惯:收税时和县衙打打饥荒,诉诉苦推三阻四一番,到最后再讨价还价,缴上去一些差不多的数额也就是了。

然而县里的另一条政策却令他伤了脑筋:徭役。

贺桐当时从官差那里了解了徭役的部分真相:这一次县衙将役银翻倍,其目的就是要人,所以只要是在册的丁口,大约一律逃不脱,都要去应役。

不但如此,这一次徭役,是要按照户房手中的真实鱼鳞册的记录来征发丁口,县衙正册上那茫茫多活了一百多岁的人瑞就不要出来丢人现眼了。

往年的徭役,族里都是交役银应付过去的,盖因出人的话,这徭役不但费工误时,而且还会有种种不可预测的事情发生,譬如工伤死亡等等。

然而今年不行了。官差明确告诉贺桐,即便是他交了双倍银子,人大约也是要去的:“广州城外的大工地和夷州长城都缺人。”

这样一来,面对抽了疯的县衙,贺桐就头疼了。

当然,对于这种事,地主们的应对方式还是不少的。最简单最有效的办法:拖字诀。

然而还是那句话,今时不同往日。

贺老爷将此事拖延了一段时日后,结果就在年节前不久,官差第二次大摇大摆的上门了......话说这剿匪一事,方便的不止是民众,官差同样可以去之前不敢去的地方了。

这一次上门,官差就没有那么好说话了:“县城城关并周边的各位老爷们,都已经统统将自家的庄户送去应役了。贺老爷,现如今还没有应役的,便是似贺家寨子这等闲远之人了。”

“哼哼,贺老爷,多打听打听吧,现如今再来古旧那一套,怕是行不通了,这人,是一定要征的!不然,下一次来的,可就不是咱爷们几个了,哼哼,告辞!”

发现县衙一夜间态度大变底气十足,贺桐觉得再也不能对此事坐以等闲了,于是他最近开始多方面打探消息。

然而事情的发展却是和官差说的一样:县城周边的大户都已经按规定将人送了去,而且据小道消息说,县衙这一次发疯,是有人在背后撑腰的。

贺桐在惊讶之余,委实还是举棋不定,最终,让他在年节后,等到了吴掌柜,这也是他一来就急匆匆找吴掌柜探消息的原因。

第615节 广州的夜晚第305节 建制(三)第715节 收线(七)第361节 参观团第157节 滞销第712节 收线(四)第39节 萝卜开会(一)第619节 大会(二)第127节 不服王化第251节 后遗症第587节 难念的经第559节 接收(二)第129节 城市化第388节 扩大会议第459节 再造第451节 双鬼拍门第312节 打野第423节 校场(二)第228节 群贤毕至(一)第608节 克劳利的奇幻之旅(九)第79节 政府不是土匪第226节 善后杂谈第466节 解惑第48节 紧锣密鼓第443节 好战第281节 龙岩战记(三)第582节 大凌河之战(一)第717节 龙蛇起陆第364节 意向协议第646节 站长第486节 黑导游第628节 讨逆(六)第64节 粉墨登场第588节 舱房夜话第334节 熊道的任务第146节 珍珠,又见珍珠第67节 出航前(二)第615节 广州的夜晚第526节 吴掌柜的日常(五)第678节 北归(三)第205节 杀王(二)第178节 备战工作第457节 各方(二)第472节 间隙第569节 路边的人第585节 同舟共济第384节 真正的目标第559节 接收(二)第493节 堂下何人第249节 化工厂(二)第256节 乐极生悲第171节 德邦第136节 挨打立正第724节 鸡肋第620节 大会(三)第631节 调停第601节 克劳利的奇幻之旅(二)第286节 龙岩战记(八)第512节 公文和健勇第728节 历史(三)第284节 龙岩战记(六)第409节 调兵遣将第167节 木料和水泥第512节 公文和健勇第616节 皇帝的心思你别猜(上)第151节 双重礼包第199节 外强中干第173节 买椟还珠第489节 特区局面(一)第704节 北方三人组的日常(一十三)第292节 龙岩战记(十四)第189节 夜会熊文灿第348节 开港(十四)第157节 滞销第91节 大樟村第340节 开港(六)第45节 昆仑神僧第280节 龙岩战记(二)第282节 龙岩战记(四)第166节 买方时代第232节 群贤毕至(五)第531节 吴掌柜的日常(十)第76节 江山多娇第394节 大手笔第26节 打声招呼第253节 钢厂和矿石第510节 三零式隧发枪第31节 塘庄第618节 大会(一)第59节 杨二入彀第505节 台北(四)第12节 尸体第367节 跌倒第375节 公文的由来第673节 幻变(一)第557节 明葡战争(九)第316节 曲线救国第115节 两位秀才第342节 开港(八)第83节 柴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