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9节 历史(四)

通常,一件事在搞砸之前,都会有一个看上去很正规的开头。至于后面为什么加速狂飙,乃至飞出悬崖或许是刹车真坏了,或许是就没想着踩。

一开始,“比饷镇抚司”成立时,刘宗敏也是很有规划的。

他坐在国丈田弘遇的大宅中,对部下发布了当季追缴KPI:“中堂十万,部院京堂锦衣七万或五万三万,道科吏部五万三万,翰林三万二万一万,部属而下则各以千计”。

以上标注,公平公开公正,透明度很高。

当然了,其实刘宗敏也没有真把这个KPI当作必须完成的标准。就和公司定年度指标一样,多少有些狮子大张口的味道在里面。

接下来,就是收缴双方博弈了。

在大多数官员看来,这种粗暴野蛮的行为,肯定是不能妥协的。即便上缴,那也要拼命抵抗后再吐出几个.否则的话,不是公开表明自己是贪官了吗?

要知道,按照以上标准,正常官员靠俸禄,八辈子也攒不出这么多。

不过,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不管什么号召,总有人押宝主动出头的。

譬如之前提到过的,旧世界力阻崇祯南下的内阁大学士陈演。此君在这个位面,虽说还没当上大学士,但依旧“以皮箱二只载入宗敏处,贼喜其慷慨,遂得免夹。”

还有户部主事刘明偀等“即完一千,遂得放去”。

千金买马骨的套路,短短持续了两天。接下来,对于“不支持大顺朝廷工作”的广大官员,除了极少数挑出来维持日常政务运作的官员外,其余人等,开始遭受大规模的拷掠行动。

国仗田弘遇的宅邸,占地广阔,前前后后被分成了几个档次,分别拷掠不同等级的官员。

这个时候,惯常认为自己的意志力能压制住痛觉神经的官员,终于明白了现实和想像之间的差距。就像他们自己说的那样:三木之下,何求不得?

不拷不知道,一拷吓一跳。

第一天,就有一名翰林,从他家里挖出了七千两白银。这个结果令包括李自成在内的,大部分穷鬼出身的人都十分惊讶:“翰林之富乃至是耶?”

号称清水衙门的翰林都这么富?

京官和镇上的老财真不是一个档次?

于是,

之前的KPI,这一次彻底落到了实处:“凡翰林官,无论新旧,皆派饷万金以上。”

清流官都这样了,那么拷掠大头,皇亲国戚和各路大佬官员,自然是重点了。

之前在满朝文武面前当众哭穷的周奎周国丈,先是儿子当面被杀掉,然后老婆女儿也被迫上吊。这之后,刘宗敏开始对周奎使用酷刑。

最终,贪欲终归抵不过夹棍带来的痛苦。周奎被迫交待出的家产当中,仅白银便多达五十二万两,此外还有各种珍宝财物数十万:“周奎抄见银五十二万,珍币复数十万,人皆快之。”

此处划重点:人皆快之。

皇亲国戚免不了,官员更不用说了。大批官员遭到了严刑拷打。不光是夹棍,闯军还用各种烧灼肌肉、折断胫骨等残忍手段,逼迫他们交钱。

唯独躲过了一劫的,大约是历史上的首辅魏德藻了。此君是崇祯十三年状元,历史上被夹棍活生生夹了五天,脑裂而死。其子随后也被闯军杀死。

在这个位面,由于提前了八年,所以老魏躲过了这一劫。

虽说提前了,但京官的总数量是不变的。刘宗敏这一劫,数量多达几千的勋戚官员,无论在职的还是退休的,终究没有躲过去。

即便这样,刘宗敏还觉得不够。

随着拷掠的进行,惊喜于天量白银的入账,惊讶于京城藏银之豪富,刘宗敏便又命人在门口树了两根柱子,作为凌迟专用。敢不交钱的就千刀万剐:“宗敏之门立二柱,磔人无虚日。”

“宗敏讨债无限责任公司”在京城的大项目,自启动开始,便运作地红红火火,闯军其他部门自然也沾了光。

进城十余日后,在无数财富的刺激下,闯军之前那一点谨慎和矜持,早就不见了踪影。

这个时候,车子已经没有了刹车。李自成手下这些将领们,拷掠之余,又把目标盯上了城里的商家、富户。

不受管束的士兵甚至直接向普通百姓下手,打家劫舍,强抢民女之事频频发生。一时间,整个京城都笼罩在一片恐惧的氛围之中。

——————————————————————

就在这种逐渐失控的环境里,京城中却始终有一股势力超然物外,冷眼旁观。

这股势力全员穿着黑袍,其中高层人士着道袍。他们的领头人物,是执掌着情报司的国师周乙。

在闯军中有崇高声望的周国师,入城之后,一改往日锋芒,倒是安静了不少。除了之前在朝会上参与讨论了战略规划外,之后这些天,就以打坐吐纳为由,没有参与任何政务。

而就在这天入夜时分,原行人司衙门,周乙的国师府上,来了一位客人。

从后门进来的客人,身穿一套打了补丁的粗布短衫,浑身上下脏兮兮的。

可在书房见到这位客人后,周天师却疾步上前,紧紧握住了对方的手,上下摇晃,脸上难得露出了激动神色:“老鬼同志,终于见面了!”

“我是今天上午才知道您的真实身份的。”前来接头的刘旺同样十分激动,用力握着对方的手:“久仰‘佛龛’同志大名,您这份功业,荡气回肠,北京站同仁钦佩得紧啊!”

“过奖过奖,全靠后方支援,长官指挥有方。”

一番寒暄过后,两人落座。

刘旺前脚灌了口茶,后脚便开门见山说道:“我这次来碰头,主要有两件事。”

“第一件,和您接洽撤退事宜。”

“第二件。”刘旺说到这里,从大腿补丁下面抽出一张纸:“这是之前北京站调查出的一份名单。其上都是一些对咱们阳奉阴违,还私下资助反对派的京官名单。”

“这个好办。”

周乙说话接过纸条,扫了一眼后,拉绳唤人进门:“把这份单子交给刘宗敏,就说这些人府中疑有大量藏银,让他加急安排一下。”

“是。”

“至于头一件事嘛。”周乙给刘旺添满了茶:“我这边已经在陆续实施了。不急,咱们细细商量。”

————————————————————————

就在佛龛同志和京城地下党碰面的同时,远在二百里外的天津北伐军总部,也有一场见面会正在举行。

会议的气氛是很融洽的。温暖的黄色灯光下,身为主人的北伐军总司令韩小波,挥手示意勤务兵,给下首的端坐的几位中年人倒上了军用咖啡。

“对于关宁军的安置工作,皇上早有旨意的。”

端起绿色缸子隔空示意,然后轻轻嘬了口苦涩的黑咖啡,韩小波继续说道:“祖大寿善行,吴三桂毅忍。将来,像西域、高丽、天竺这些地方,在在都要用兵。你们关宁军是有大用的。”

下首几个关宁将领,闻言心中顿时一块大石落地。

说实话,自建虏入关以来,关宁军上下也是不得安生。不但派出一部分军力去京城打保卫战,东边也得防着山海关的安危。

而后,局势突变。先是建虏仓惶撤出关外.虽说李继春部封锁了燕山至天津一线的消息,但关宁集团盘踞关外这么多年,仅仅从关外的各种渠道,就能得到三屯营一战的大概情报。

再往后,皇上一夜间挂了树枝,李自成进京。

眼花缭乱的局势,城头变幻的旗帜,这一次真的令关宁集团目不暇接。

何去何从?

巨大的压力面前,举棋不定的关宁集团,分别向京城和天津派出了规模相等谈判使团,用以收集信息。

来天津的使团代表,是时任前屯副将的祖泽盛这位是祖大寿的侄子。其余使团中的重要人物,还有关宁军另一个大山头,吴三桂的亲兵家将吴彻。

使团来到天津,随即就得到了韩小波接见。见面后的韩小波也非常热情,端着咖啡杯,就把曹皇帝的善意释放了出来。

闻言,关宁这边也是松了口气。要知道,来之前关宁上下,可是判断天津方面不会有好的招降态度的。

答案很简单:既然曹燕能打败建虏,那么对于被建虏多年压制的关宁集团,必然缺乏应有的尊重。

所以韩小波这边释放善意后,一干谈判代表都松了口气,纷纷抱拳行礼,一叠声称颂曹皇帝宽宏大量,韩大帅世勇无双。

一通谄词过后,代表团团长祖泽盛,有意无意地和副使吴彻对了个眼神。然后,吴彻干咳一声,抱拳说道:“末将大胆,有句话不知当问不当问。”

韩小波摆摆手:“都是军人,有话直说。”

“敢问.关宁上下投了大燕皇帝后,就食之地于何处?”

“哈哈哈。”

韩小波闻言,仰天大笑一声:“此事易尔,左右拿笔墨。”

话毕,韩小波当着下首众人的面,刷刷刷几笔写就一封信,再用火漆封边,交给了祖泽盛:“一切都在信里了,你带回去,给你家将主一看便知。”

祖泽盛珍重收起了信。

“还有些皇上赏赐给关宁军的礼物,伱们一并带回去吧。”

“关宁上下铭感五内!”

就这样,当晚,发生在京城中的一场会面如约完成。而奔赴天津的关宁代表团,也于第二日一早,回返山海关。

来的时候,代表团是有带一些财货做为拜会韩大帅的礼物的。不过回去的时候倒也不亏,代表团拉了两大车的赏赐,货箱堆得满满,反倒是赚了。

这一天,是十一月五日。李自成入京后的第十五日。

—————————————————————————

与此同时,远在京城的另一个关宁代表团,也带着李自成集团的诚意和官职,踏上了返回山海关的道路。

此刻的北方情势,又演化出了一个三角形的对峙局面。然而,看似最为稳固的结构,实则脆弱不堪。李曹吴三方之间的脆弱平衡,用不了多久,就会彻底打破。

就在三天后的十八日,李自成早朝时,出现了一件惊天大事:国师挂印而去。

闻知消息后极度震惊的大顺皇帝李自成,和同样震惊的臣子们,一路快马加鞭,从紫禁城踏马而至。

当皇帝冲进情报司的大堂后,看到的就是吊在屋梁上的国师大印,以及静静躺在案几上的信封。

打开信封,抽出信纸,自小读过私塾的李皇帝,颤抖着念出了其上文字。

信的内容很简单。周大国师言道,如今李闯王功业已成,当日铁伞门和闯王约定业已完成,双方都得到了各自想要的。

接下来,周道掌就要尊掌教真人法旨,率众道徒,回山修炼大道玄功去也俗话说大道无情,未免君臣之间再有俗世羁绊,周道长只好不辞而别。

信的最后,周道长临别之际,留辞半阙,以为纪念:“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以上。

看完国师留言,大顺皇帝仰天长叹一声,久久不能言语。这一刻,他仿佛感到有什么重要的东西丢了,心中突然空荡荡的。

心情极度差劲的李自成,最终还是率领群臣,一路返回皇城。

就在他们经过长街时,却看到了一幕凄惨场景:一个下肢鲜血淋漓的商人,被如狼似虎的闯军拖至当铺门前,当场就要把家产全部当掉。

如若不然,便当街拷打。

默然不语良久,李自成扭头,对他身边最重要的将领刘宗敏说道:“何不助孤做好皇帝?”

坐在马上,目视前方的刘宗敏,毫无磕绊地回出了历史上那句名言:“皇帝之权归汝,拷略之威归我,无烦言也。”

我现在是集团内部广大参与发财将士的代言人,皇上你他妈别烦我。

————————————————————————

李自成们不知道的是,这个时间点,远在千里外的江南大地,已经是另一副模样。他们和历史上一样,收获了无穷愤恨和诅咒。

一开始,当新朝廷传出李自成在京城拷掠官员的消息时,江南一地的士绅,那是疑多于信的。大家普遍认为,这是曹皇上为了争夺江南人心,从而放出的一些夸大其词的消息。

然而,随着报纸上每天都在更新,人们心里就越来越嘀咕:咋感觉越来越有鼻子有眼了?

又过了几天,京城快马来报信的人到了。

李自成在北京城做事,并没有关闭城门。所以各路官员的家人,大体上都是同一时间到的江南。

这一下,江南轰动了。信使们声泪俱下跪在堂中,诉说着自家老爷/好友/子侄/同窗/同乡在京城遭受的非人折磨,以及被勒逼出的滚滚白银.

闻听到详情的士绅们,先是手脚冰凉,继而怒火冲天。

和历史上硬挨到李自成死在九宫山不一样。这一次,士绅阶层是有具体报复手段的。

短暂沉默两天后,各地士绅寄发往全国各地的信使,先行出发了。

紧接着,大批求职信投往了江南各地新政府。然后,大规模的叩阙请愿活动,连续在上海行在门前出现。

这一次,士绅们放下了矜持,彻底投向了曹燕一方。

为了表示臣服,士绅们也给曹皇帝送上了投名状。

其一:发往全国各地的信件,其内容,就是帮助新朝稳定地方,要求地方官臣服曹燕。

其二,士绅本人出来求官,算是做足了姿态。

其三,各地官办新学中,开始有了大批士绅家中嫡子报名。

面对这些穿着绫罗绸缎的子民们群情激昂的叩阙浪潮,暂居行在的天华帝,也不得不几次公开召见臣民,流下了几滴欢快,不是,是悲痛的泪水。

愤怒天华帝当众表示:一定不会饶了李自成匪帮!一定要将愣娃李自成和那些陕西哈怂们,发配到穷山恶水之地干苦役干到死才算帮大家解恨!

皇帝表态,众怒遂平。

如此,,曹燕政权的控制力,以江南各地为圆心,开始飞速提升。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一刻起,天下邸定。

那么,既然最后一道工序都完成了,肮脏的白手套也就失去了作用,主人是时候丢掉它了。

十一月十一日,从上海装船的高速增援船队,出发。

这一天,是李自成入京的第二十一天。

同一天,山海关城内的聚将厅中,从各处防区赶来的关宁军将领,齐聚于此,气氛肃杀严酷。

这一百多员将领,其所代表的,就是大明朝廷每年用几百万两白银供养出的关宁集团。

如今,大明复灭,再也没人给关宁集团输血了。这个畸形的军事集团,现在需要自己找饭辙。

可是和历史上不同。这一次,没有雄才大略的皇太极来带着大家一起装逼一起飞。

摆在关宁集团面前的,要不就是投李顺,要不就是投曹燕,抑或今天大伙自己举个旗,看推举祖大寿还是吴三桂也做个皇帝,关外开国?

第三个选择是搞笑的。就关宁集团的性质来说,从来就不是一个朝气蓬勃,在政治上据有极度野心的政军势力。

这个肥头大耳的武装集团,早已没了进取心。像癞蛤蟆一样,不拨不动。历史上每一步,直到康熙削藩,关宁集团最终烟消云散,都是在别人推动下,亦步亦趋,随波逐流。

现在,终于到了历史性时刻。

而比历史上提前了八年,内部还有祖大寿这个大山头存在的情况下,山海关总兵吴三桂,会做出怎样的抉择?

答案貌似很简单:看李曹双方开出的价码呗。

此刻,李曹二帝,开出招纳关宁集团的砝码,就摆在将主们面前的桌案上。

左手边几案上,是李自成的价码。一些大概是搜刮而来的金珠财货,外带圣旨:封吴三桂和祖大寿为侯,其余关宁众将俱有封赏。

圣旨上明确说明:如果未来关宁军能为王先驱南下灭曹,那么“不吝王公之赏”。

总得来说,李顺政权开出来的价码,平平常常,中规中矩。

下面是曹燕开出的砝码了。

首先是礼物。一直拼出大厅门外的长桌上,整整齐齐,排放着上百个曹皇帝赏赐下来的.头。

这些头,关宁众将貌似都很眼熟,经常在战场上能见到。

譬如,多罗武英郡王阿济格的头,多罗饶余郡王阿巴泰的头,一等公额驸扬古利的头.等等等等。

差不多令关宁军上下惊惧多年的那些人头,今天全部摆在了所有人面前。

接下来,是封官许愿的圣旨啊不,是信笺。

由北方大都督韩小波亲手写就的信笺。

其内容可谓是观海听涛,静雅高妙。

第一句就石破天惊:“我操你们这帮关宁烂货、蛆虫。”

第二句:“就你奶奶个屁的食!关宁全军交出武器,整体接受国防部改编,安置分流。”

第三句:“自见信之日起,限祖大寿、吴三桂本人三日内来天津请罪。过时,老子将你们这帮蠢货全部轰杀至渣!”

全信拢共三言。其内容言简意赅,文字洗炼,格调不是很高。但胜在通俗易懂,观者绝不会悟错其义。

下一刻,哐当一声。暴怒的前锋总兵官祖大寿,抽出腰刀,一刀斩在了信皮上:“小儿辈欺人太甚!老夫誓与曹贼不两立!”

同样暴怒的山海关总兵吴三桂,不知是气的还是怕的,脸色苍白,盯着老友阿济格的双眼,口中喃喃地道:“派人,派人去京城,告诉李顺皇帝,关宁军这就投了大顺,与尔共击曹贼!”

两大山头暴怒,明明挤了上百员战将的大厅里,此刻针落可闻。

随即,祖吴二人异口同声大喝道:“可有异议!?”

“哗啦”一声,众将皆跪。

——————————————————————

一六三六年十一月十八日,李自成入主京城第二十八天。

由李顺政权发起的拷掠行为,已经扩大到了京城百姓,完全背离了初衷,并且丝毫没有停止的迹象。

然而,终归没有不散的宴席。这天后晌,从南门来了急报:天津方面有大军进逼京城。

得此消息,大顺皇帝李自成连夜召集部属军议。最终得出结论:必须出城与曹逆野战。

这一刻,大顺君臣心里是明白的:得罪了全京城上下人等的顺军,是没办法守城的。

好在,全程参与了大顺军议的关宁军代表,表示即刻回山海关送信,将关宁大军带至双方约定的战场。

第二日,确定了战略的大顺朝廷,开始全力收拢已经抢红眼的士卒。

直到十一月二十日这天,李自成方集结全了麾下马步六万正军。除留五千人守城外,其余五万余大军,鸣跑出城,迎击胆敢来送死的曹逆部队。

大战序幕徐徐拉开。

而这一次,不知为什么,天津方面刻意收缩了警戒线。以至于当北伐军主力出动后,闯军前出的侦查哨,第一时间发现了异常。

不光如此。即便自己的动作被对手侦知,北伐军后续的动作,依旧犹犹豫豫,每天只行二十里。

这样一来,当李自成部闻讯出征后的第三天,拥有众多辎重的北伐军主力,才将将行军至永定河南二十里处。

北伐军的拖沓,无疑给了李自成部宽裕的行军和备战时间。双方最终相遇的时间,是李自成出征后的第五天,地点,在廊坊以南的双台镇。

接下来,就是工程时间了。北伐军见敌后,在双台镇南迅速修建了大营。

李自成部同样如此。借助双台镇的地形,迅速修建了大营。

然后。两方就这么莫名其妙地对峙了起来

李自成对此自然是乐见其成:时间是站在大顺皇帝一方的。战意不强的南人,很快就会等到噩耗。

一六三六年十二月一日。华夏大地上最后一场大型战役开启的日子。

前一天下午,数量多达三万以上的关宁军团,突然出现在了战场东北方向。

第二天一早,貌似发觉上当的北伐军,全体列阵邀战。而对面的李自成部,同样全军出动。

此刻,总人数只有四万多的北伐军,战略态势并不好,貌似遭到了李顺和关宁两方夹击。

而鉴于庞大辎重队伍,以及大量科技兵种的原因,北伐军正面摆出来的阵型,尤其单薄,还不如对面闯军的一半。

不过,无所谓了,一切都将在今天结束。

骑在马上的韩小波,用望远镜观察完敌阵后,感概了一声:“老李这是又把重骑藏起来了啊。”

“呵呵。”卫远顺手就递过来了ipad。其屏幕上,显示着头顶无人机数据链传来的闯军实时图像:“又是右翼突击。”

“那就是我们的左翼了。”韩小波看了眼ipad,转头问道:“老子的意大利炮到位没有?”

“报告,已标定敌重骑部队射击诸元。”

“等我命令。”

之前,从上海出航的高速增援船队,并没有步兵,而是搭载了从南方地区抽调出的整整两个炮兵团。

以及,大燕国镇压气运的两门意大利炮。

为了这两门意大利炮,最新的一批进口物资中,还特意多出了两百发75毫米高爆炮弹。

此刻,八百余门各式口径的火炮,已经密密麻麻放列在了韩小波指挥部的背后。由无人机测距校准后的射击诸元,业已分配到了各个炮群。

那么,决定华夏大地沉浮的最终一役,到底需要多少时间?

答案是五分钟。

就在李自成部吹响号角,步兵方阵准备推进之时,韩小波冷冷劈下了手。

随即,天空突然一暗。

密密麻麻的弹丸,遮蔽了太阳。一瞬间,战场上的顺军以为天色突然黑了。紧接着,连成片的巨大轰鸣声,仿佛天神打雷般响彻了战场。

仰着脖颈的顺军,目光呆滞。密度高到居然形成了铁幕的弹丸雨,飞过头顶,“轰”得一声,砸进了后方的骑兵方阵中。

末日般的景象是那样突兀和神奇。没等顺军反应过来,第二波炮弹又砸在了铁骑头顶。

整齐的两次轰鸣间隔中,还夹杂着一种极为特殊的尖叫声。

这种声音一开始以6秒为单位,紧接着就变成了连绵不绝的啸叫声。伴随着怪声的,是天空中划过的两条红线.意大利炮打出的通红的高爆弹丸,像连绵不绝的红色流星,轰进了重骑方阵。

全程,不到五分钟,李自成部赖以争夺天下的重骑方阵,就在无人机和炮群的联合绞杀下,变成了历史,连跑都来不及。

工业化的战争伟力,彻底展现在了土著面前。

理论上,自这一刻起,真正的战斗已经结束了。科技和生产力,对传统军事力量形成了碾压。

“冲!冲!全军冲!”

被连续的铁幕彻底砸傻眼的顺军中军,大骇下,自李自成以降所有将领,开始疯狂命令全军冲锋。

与此同时,位于战场东北方向的关宁军中军,全身被甲的吴三桂,额头冒着冷汗,对身旁的祖大寿喊道:“冲!再不冲来不及啦!”

祖大寿满脸虬髯根根炸起,绝望地注视着依旧出现在天空的可怕铁幕。最终,他一咬牙,认命般的吼道:“冲!他妈的给老子冲!”

随即,骑阵先是缓缓加速,然后提速。最终,关宁铁骑一头扎进了李自成部左翼。

眼看着当面之敌遭受重创,北伐军主力并没有动。

肉眼可见的,当关宁军反水后,对面的顺军大阵已经开始松动崩散。这个时候,北伐军前排火枪方阵,甚至没有射出子弹。

紧接着,评估完战场态势的指挥部开始下令:炮火覆盖当面之敌,打两个齐射。

黑压压砸向步兵方阵头顶的弹丸,真真只用了两轮,就砸溃了士气已经崩散的大顺军。

这时候,韩小波终于下令:左右两翼骑兵团出动,包抄李自成部。

中路步兵师也开始缓缓进攻。

不过这种进攻,怎么看都像是在散步。

毕竟敌方已经处于崩解状态,失去了成建制的抵抗能力。

—————————————————————————

关宁军启动那一刻,位于中军的李自成一看路线,就知道完了。

果不其然,随后的关宁军,冲进了大顺军左翼。

“果然又被卖了啊”

如果说顺军对关宁军没有防备,那就是搞笑的。从混乱的明末乱世中杀出来的顺军,怎么可能对关宁军没有提防。

可一切在炮弹组成的铁幕面前,都失去了意义。这种时候,关宁军反不反水,又有什么区别?

只是,为什么要说“又”?难不成是被天雷震晕了头?

恍惚间,大顺皇帝李自成,熟稔地掉转马头,做出了他半生中最熟练的动作:“撤。”

原本入京坐了龙椅后,他以为自己的后半生,再也不需要逃跑了。

中军这一撤,余下几万顺军就彻底成了散漫的羔羊群。这个时候,位于两翼的骑兵,只需要徐徐靠拢,等逃兵跑个几里路自己瘫倒后,就可以抓社畜了。

至于关宁军.冲垮了李自成左翼后,关宁军及时刹住了车。今天这场仗不按人头记功,没必要下死力。

事实上,导致关宁军三心二意的根本原因,并不是功劳北伐军右翼骑兵出击后,阵线后方缓缓露出来的,却是准备已久的东江镇重骑兵团。

总数已经达到四千的东江兵团,看位置和冲击路线,目标恰恰就是关宁军。

喘着粗气摘下头盔,望着远处骂声连连,仿佛很遗憾的东江反贼,吴三桂和祖大寿互相对视一眼,额头滚滚冷汗直冒。

他们都是知兵的。现在回想,一旦他们方才率兵冲击北伐军右翼,迎头碰上的,不正是藏起来的东江重骑吗?

“速速去大帅面前请功!”

两个人庆幸之余,急忙催马,奔韩小波中军而去。

且说李自成,自从抛了大军后,便率领残部往京城而去。

真实历史上,李自成兵败一片石后,同样是掉头回了京城。然后用马车拉着他拷掠来的银冬瓜,仓惶逃回陕西。

这一次,由于有轻骑追兵的缘故,李自成残部只好快马加鞭,一路夺命而逃。至傍晚时分,堪堪赶在马匹全数倒毙前,抵达了京城脚下。

当其时,永定门城头上方,插满了旗帜。

左旗曰:敕封永平县男。

右旗曰:北伐第四师。

中间一面斗大的“李”字将旗,迎风招展。

永定门的城头上,此刻也站满了人。不光有春雷营的战士,京城中但凡拿得起武器的成年男子,现在已经全部聚集在了环京的城墙上。

密不透风。

被偷了家,还被截留了那么大一堆银冬瓜,此刻城下的残兵,颓废无比。

望着城头上射下的怨毒目光,以及疯狂却又开心的叫骂声,唯有李闯王拿得起放得下,面无表情地继续拉马:“走。”

可是,往哪里走?如今李自成残部只余几十骑,人困马乏,沿途已经不断有马匹倒毙,后方还有好整以暇的追兵所谓绝境,指得就是现在了。

借着黄昏的余光看了看四周,李自成现在也想不出太多办法,只好指了指南面的马家堡方向,催马而去。

马家堡是一个很小的堡子。之前建虏入关时,马家堡里的人死得死,逃得逃,现如今堡子早已荒废。最终,赶在天黑前,李自成拼尽最后一丝马力,逃进了堡。

接下来的流程,大家这些年来在逃亡中都十分熟悉了。摇井打水,烧窗起火,割死马肉炖煮,就着干粮饱食一顿,恢复体力。

是夜,万籁俱寂,星斗漫天。除了远处时不时经过的马蹄声之外,貌似马家堡并没有追兵来查,倒是让逃亡者难得休息了一夜。

第二日,东方鱼肚白时,恢复了体力的人马,静悄悄推开堡门,准备再次踏上逃亡的旅程。

迎接他们的,是上万名默不作声,已然将四周围得水泄不通的骑兵。

垓下被围,四面楚歌,不过如此了。

对头顶一对一VIP专属无人机盯梢一无所知的李闯王,这时,是真的想要放弃了。

于是,在这个位面,年仅三十岁的李自成,捏紧了手中刀,打算战斗到能喘气的最后一刻。

历史上的李自成,可谓是中华五千年来,最为坚毅的一个造反者。

他的一生,自揭竿而起那一刻,就永远处于战斗、失败、东山再起、再战斗、再失败这样的循环中。

所谓的“只身而逃”,“大败亏输”,种种别人很难承受的失败,在李自成钢铁般的神经面前,都不算什么。

哪怕是被官兵团团围困,他也要诈降复叛。

哪怕是被赶出了京城,他依旧一路败亡,一路厮杀。直至在湖北九宫山下死亡那一刻,李自成依旧在和当地农民战斗。

这是一个真正百折不挠的人。在他身上,将关中男子那份执拗坚韧的冷娃精神,诠释到了极致。

下一刻,就在李自成准备自杀性冲锋时,他对面的骑阵却裂开了一条缝隙,从中缓缓出来一匹马。

马上迎面而来的,是一个穿着黑纱道袍的年轻男人。

“国师!”

再也顾不上其他,李自成骑马出门,将微笑着的国师,迎进了堡内。

“国师何故弃我而去?”

“国师这一走,自成败运了啊!”

“如今自成已是走投无路,国师可有妙计?”

“贫道今趟而来,正是为大王指点一条明路的。”

捻须微笑的周乙,说话间,从袖袍中掏出一封信来。

李自成随即撕开了信封。

“自成吾弟,见字如面。”

“我知道你是一个百折不挠的人。”

“你可能对新国家有误解,并不知道我们的目地是星辰大海。”

“咱们之前还是缺乏沟通。连崇祯我都能许他行明正朔, 上书不称臣。”

“对于你这样的开拓性人材,我怎么会小肚鸡肠呢?”

“如果你愿意的话,我发誓,一定会安排一处‘水草丰腴,鱼跃龙翔’之地,供你施展才华。”

“带着你那些兄弟,去打下一片江山。”

“我和国家都给你注资。”

“许你以藩王之礼陛见,藩国听调不听宣。”

良久后,李自成满脸不能置信地抬起头,盯住了国师双眸。

周乙依旧捻须微笑,缓缓点头:“是皇上的亲笔信没错。”

一六三六年十二月二日,大顺皇帝李自成,降曹燕于京郊。

第415节 北上第75节 钱钱钱第443节 好战第729节 历史(四)第54节 海军建设第51节 血舞第591节 突至第213节 杀王(十)第456节 各方(一)第47节 荷月第593节 定约第176节 大敌郑芝龙第531节 吴掌柜的日常(十)第149节 台江防御方案第191节 海防游击第95节 疏浚新港溪第520节 徭役是怎样发动的第445节 三角第282节 龙岩战记(四)第104节 新型贸易第102章 开门迎客第573节 来自北方的团队第471节 面圣第616节 皇帝的心思你别猜(上)第133节 兵临村口第156节 卡位第212节 杀王(九)第231节 群贤毕至(四)第699节 北方三人组的日常(八)第423节 校场(二)第196节 夜景第322节 钟四毛第625节 讨逆(三)第621节 大会(四)第456节 各方(一)第444节 人头武库和包衣第122节 利润点第360节 去舟山第289节 龙岩战记(十一)第42节 反贼们第335节 开港(一)第275节 养猪第727节 历史(二)第240节 困兽第373节 无病呻吟第154节 黄老爷第700节 北方三人组的日常(九)第705节 北方三人组的日常(一十四)第682节 北归(七)第58节 李逵李鬼(三)第58节 李逵李鬼(三)第55节 南望第214节 杀王(十一)第320节 水利第75节 钱钱钱第63节 视察摩云观(二)第526节 吴掌柜的日常(五)第467节 稳固三角第523节 吴掌柜的日常(二)第583节 大凌河之战(二)第74节 忙碌第575节 阮春堂和梅西第330节 刘香的决定第100节 两个世界的家底第190节 迂回第361节 参观团第216节 瑰宝第687节 北归(一十二)第417节 落脚和撕逼第316节 曲线救国第257节 辞职第502节 台北(一)第383节 上硬菜第153节 妹子第49节 齐备第56节 李逵李鬼(一)第182节 三大肥第648节 赴任之路(二)第676节 北归第345节 开港(十一)第652节 勋章和墨宝第400节 方岳贡第233节 群贤毕至(六)第550节 明葡战争(二)第608节 克劳利的奇幻之旅(九)第159节 熊大来了第409节 调兵遣将第297节 龙岩战记(十九)第266节 股东第66节 出航前(一)第293节 龙岩战记(十五)第145节 熊道第715节 收线(七)第464节 暗中布局第206节 杀王(三)第509节 鸡汤第130节 暂一营第210节 杀王(七)第390节 何以解忧第176节 大敌郑芝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