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行军拉练

就读炮院,行军拉练一直难有确定内容,五公里越野、十公里急行军、五十公里野外拉练、野外生存训练、摩托化行军、抢占阵地、实弹打靶,都被叫成行军拉练。

五公里越野,每周至少一次,有时当作了单纯的体能锻炼,穿着大裤头背心,轻装上阵,有时当作紧急集合,全副武装,着装整齐,打着背包跑完全程。

东门外那条公路,因此为我们熟悉,路线固定,宿舍前集合,出东门上战备路,往机场方向一直跑,前面有叉路口,折转前行,绕一个大圈,重新回到东门,正好五公里。

战备路折转绕行,不久出现一副田园画面,这里才见良田广阔,栽种得也是水稻,或青苗无垠,或稻浪无边,一条乡间公路平整而又宽阔,两侧是高大乔木,迎风摇摆,树叶婆娑成语。

丘陵相隔,地质原因,这些丘陵难见树木生长,多是荒芜杂草,将炮院东门之外,渲染得分外萧条,谁知不是处处如此,一丘之隔,原来另有风景别致,比作江南毫不过份。

人口没有江南密集,村庄零星散落,行人车辆很少,战备路最难见人车,折转之后的田间公路,才时不时有人车经过,多是摩托车,大型车辆偶尔才会碰到。

五公里路程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自己的耐力还算不错,成绩还算稳定,一般都是十九分多一点,关键是过程单调,而且劳累,参加人员积极性都不太高,如果遇到天气下雨,或者有其它任务取消,谁都会感到高兴。

农村劳作,能扛重物,能挑重担,但是暴发力却要差上一些,军校期间还有百米测试,勉强能跑进十五秒之内,达到及格线,作为短板,经过努力,毕业时跑进了十四秒。

十公里急行军,其实是在五公里越野的基础上,多加了一圈,路线基本相同,没有多少特别之处,距离增加,时间变长,全程跑下来,更觉得单调枯燥乏味,这样的情况下,更容易增加体能消耗,有些学员往往坚持不下来,半途而废或者中间溜号。

批评在所难免,真正受到处理的却很少,体质强弱不同,不是每个人都能坚持下来,年轻要强,不少人在跑十公里时,累得虚脱,半路瘫倒在地,恢复好一段时间才能继续。

五十公里野外拉练,才是真正的考验,不但考验体能,更考验意志力,全副武装,列队行进,两个见习连前后出发,长长的队伍,清一色迷彩。

刚刚出发时,人人劲头十足,意气风发,番号声和歌声响彻山野,两个见习连之间,谁也不会弱了气势,未来的共和国军官,那一刻豪气干云,能将一处天地填满。

这时候大家的情绪都很容易受感染,一首《抗日军政大学校歌》,总会响起,情景是那么适合,心情也是如此适合,“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此刻我们在炮院集合,他日向奔赴抗日一线的前辈一样,奔赴巩固和建设国防岗位。

作为军队史上第一首军事院校,抗日军政大学培养了太多优秀军事人才,《抗日军政大学校歌》一度被称为军校之歌,或许各个院校都有自己的校歌,但是这最初的军校之歌,却是永恒经典,无法被模仿无法被超越。

或许只要是经历过军校生活的学员,都会唱这首歌,因为它已经不仅是一首歌曲,包含了人民军队军校发展史,代表了正规化现代化军队建设历程,代表了难以磨灭的精神传承,可以说是军校学员精神的创造点凝聚点归宿点,必然为每一所军校传唱,必然为每一名军校学员追捧。

百里路程,急速行军,早晨出发,晚上才能归队。沿途经过丘陵沟壑,田野乡间,也会经过集镇村庄,街道闹市,有士气高昂军歌嘹亮,也有体力不支疲惫不堪。

能够坚持下来,可不那么容易,最初的激情过后,体力优劣就开始区分出来,个别体能差的,可能上午就会掉队,坐上了随行收容车,休息一段时间后,再继续跟随队伍行军。

这条路线,不知道什么时候形成的,也许建校之初就探索发现,从此固定,因为带队的学员队干部走得非常熟悉,没有向导,也很少拿出地图,大多数时候,行进在荒郊野外,依然准确,方向不失,道路不叉。

这里说的地图是军用地图,只要是野外作业,一般都会携带,普通地图或许可以说是平面的,但是军用地图却是立体的,每一处都标注了海拔高度,道路村庄,以及各种固定参照物,绘制得清清楚楚。

午餐在野外进行,课堂有野外生存讲解,自带了炊具和干粮,按照课堂教授,择一处荒芜处,拾柴生火,埋锅造饭。

这是真正意义上的野炊,通常以班为单位进行,分好工定好人,有的选址挖灶,有的取水淘米,有的的洗刷炊具,有的收集干草枯枝当作柴火。

从小河边偷食瓜果,这样的事情没少干,此时轻车熟路,信手拈来,比课堂教员讲解得还要熟练。

选一处合适的坎,就着坎挖灶能省不少时间和力气,而且更容易安置炊具,前端是口以放入柴火燃烧加热,上面放了锅,后面留出缺口,以通风助燃和排烟。

生火的过程,有些细节要特别留意,比如要先找来枯草引燃,架上枯枝使火烧旺,火势稳定之后,再放上锅,此后添加柴火,顺势燃烧,不再容易熄灭。

火生起之后,就是煮熟,有的放入大米,有的放入擀制的饺子,烧熟不是我的强项,反正煮得时间够就行,奔行一上午,体力严重消耗,早已饥肠辘辘,饥不择食,哪管味道,狼吞虎咽吃下,似乎都熟了。

这样的方法,不是人人都会,可能很少有人类似我一样的童年,有些人选择平地挖坑成灶,有些人先架锅再生火,往往就困在了生火这一关,总是熄灭,不时凑近了用嘴吹气助燃,浓烟阵阵,被呛得咳嗽阵阵。

自称老学员的本科生,尽管有过野外拉练经历,也多有这样的现象发生。火烧得不旺,是不是人人都吃到熟食,只有自己清楚了。

野外零星有村落经过,往往间距很远才出现,聚居一处,没有如老家似的独家独户,石板路在这里的村庄中也有出现,不像老家磨石凿开块块铺就,而是碎石拼接而成。

房屋通常都比较低矮,有的红砖为墙,有的黄土夯筑,或许和这里的环境有关,多是乱石,少见肥沃黑土,个别房屋还是以块块乱石堆起。

山野中开辟出来的田地,不如江南连接成片,零星散乱,栽种的也是水稻,似乎这里的土地贫瘠,长势不是很旺盛,低矮而略显稀疏,类似当年广西打工,见到的农村场景。

院校还有野外生存课,课堂的讲解,在野外实践,也在野外实践中考核。这里讲的野外生存,真正意义是军事生存,通过一张军用地图,按照下达的命令,在规定时间内到达指定位置。

军用地图尽管详细,但是更新较慢,比如我们使用的军用地图,似乎还是解放前绘制的,道路河流,以及人为建筑,最容易改变,这时就要按照地形,按照高程判断,判断失误,耽误时间,甚至找不到指定地点。

几辆卡车将我们拉到山里,也不知道历年的野外生存都在此处,还是教员心血来潮随意决定,一片荒山,没有高大树木,但是人高的灌木和杂草却生长茂密。

野外生存一般以班为单位进行,集合之后,教员将军用地图,每班一份,发到我们手中,每当地图都标注了一个小点,简单提些要求,规定了时间,之后就不再管我们了。

山势尽管与老家有所不同,但区别也不是很大,从小混迹山野,地图在手,判断路径,确定位置,自己觉得难度并不是算很大,没有考核的紧张,倒添几分新奇刺激。

不是人人都像我山野长大,天然亲近,各人有各人的理解,各人有各人的坚持,地图老旧,变化之处还是比较多的,争执也比较多。

最激烈的一次,出现在灌木丛中,遮挡了视线,路径到头,难以判断方位,十个人围着图纸,各抒己见,也各持己见,难定决心,时间消逝,这时山野的天然亲近起了作用,手持红旗一展,带头向一处奔去,如果错误再行纠正,好过徒费口舌,徒耗时间。

地图确实年代久远,地形变化确实太大,也是不得已举动,灌木中穿行,还有几次折转,再遇争执,果断凭自己的山野经验,也不退了,照样前行,结果还真的顺利到达。

红旗插上山头,迎风招展,旁边同学立刻用报话机向教员报告,估计还是最快完成的一支队伍,因为返回之后,等了不少时间,其他队伍才陆续返回。

第七十八章 实弹射击第三十九章 枫垅小学第九十章 新兵连连长第八十八章 低窝铺第三十二章 田间劳作第十二章 大伯无私第九十一章 代理连长第七十六章 身先士卒第四十四章 为人师表第六十四章 打靶第五十三章 待业一年第七十七章 行军拉练第六十八章 殿堂之梦第十六章 外公外婆第十二章 大伯无私第六十章 分兵下连第九十章 新兵连连长第十七章 共大分校第二十七章 黑白电视第九十章 新兵连连长第四十三章 澡下中学第三十七章 人生首旅第七十二章 前往桂林第五十五章 86831部队第三十四章 香甜大米第六十八章 殿堂之梦第十章 火之记忆第十八章 农场优越第四十三章 澡下中学第三十一章 姊妹之间第八十八章 低窝铺第八十一章 寒假第六十三章 驻训第七十八章 实弹射击第十六章 外公外婆第六十一章 二龙头特号第四十九章 校园生活第四十二章 寄宿生第十一章 父辈亲情第九十三章 静在山头第六章 邻里乡亲第八章 老家之辛第三章 山路弯弯第六十九章 为梦而冲第三十七章 人生首旅第七十章 战友战友第四十三章 澡下中学第三十五章 卖谷第六十三章 驻训第八十五章 团部报到第二十三章 山野捕猎第七十五章 求知若渴第四十五章 教师宿舍第十八章 农场优越第三十三章 割稻插秧第十四章 世事艰辛第九十三章 静在山头第六十九章 为梦而冲第十章 火之记忆第三十三章 割稻插秧第一章:出生之地第五十九章 学习训练第六十一章 二龙头特号第五十一章 青春激昂第八十五章 团部报到第四章 柚珀棕麻第三十二章 田间劳作第九十四章 告别军营第十三章 老家老宅第五十四章 应征入伍第八十二章 暑假第六章 邻里乡亲第十三章 老家老宅第六十八章 殿堂之梦第三十四章 香甜大米第六十三章 驻训第三十六章 出行记忆第三十三章 割稻插秧第二十三章 山野捕猎第七十一章 情感羁绊第七十章 战友战友第十二章 大伯无私第七十二章 前往桂林第五十七章 新兵连生活第二十章 烟枪烟壶第九十一章 代理连长第五十一章 青春激昂第六十四章 打靶第四十五章 教师宿舍第五十四章 应征入伍第二十五章 一段历险第三十八章 访亲之路第十六章 外公外婆第五十二章 何去何从第十六章 外公外婆第九章 喂猪养牛第三十九章 枫垅小学第五十四章 应征入伍第六十六章 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