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8章 真功劳

“会予宿心,命尔为相,宜兼密启,式总如纶。可守右相、兼吏部尚书、集贤殿学士、修国史、崇玄馆大学士、太清太微宫使,余职如故。”

这是今日朱雀门城头上,当众宣布的对杨国忠的封赏。

右相的职责他虽然早已经在履行了,可仪式带给人的则是不同的感受与荣耀。

杨国忠正在享受属于他的荣耀,偏要在此时被抢了风头,自是极为不悦。

他性情十分自我,如今官居高位,自是不愿再作隐忍,连脸上的不屑之色都懒得遮掩。

过去是唾壶巴结右相李林甫,如今本该到杂胡巴结右相杨国忠了。

待到鲜于仲通麾下的士卒们闹起来,陈玄礼亲自领北衙禁卫弹压,李隆基遂召杨国忠询问。

杨国忠领了旨,转头一看,向薛白招了招手,带着他一起上了城头。

“圣人息怒,鲜于仲通御下无方,我代他请罪。至于将士们之所以闹事,乃因有传闻称安禄山虚报战功……”

李隆基听了,脸色毫无变化,神奇的是,周围人马上能感受到他的不悦。

杨国忠知道圣人意在宣扬国威,早预料到此举会触怒圣人,但自以为能把握好分寸,此时被这气势一压,却还是感到了惶恐。

准备好的一些后面的话就被他咽了回去,眼珠转动,道:“是兵部侍郎韦见素,他查出了些端倪,曾向臣禀报,臣原本也不信,可没想到事情传开了。”

说罢,他小心翼翼往后退了一步,侧过身子,让随侍在百官队伍当中的韦见素显在了李隆基面前,承担天子之怒。

“韦卿。”李隆基道:“你说,如何回事?”

韦见素当即出列上前。

相比于杨国忠,他有风骨得多,脸上是沉稳严肃的表情,语气不卑不亢,道:“河北真源县令张巡上了公文,称有逃兵回到真源县,详述了范阳军在西拉木伦河遭遇的惨败。”

听到“张巡”二字,李隆基想了想,对这个官员并无印象。

在开元年间,他还非常重视地方官员,常亲自接见州县令进行勉诫,可到了如今,面对冗长的县官名单,他已无能为力了。

“张巡?是何出身?”

“回圣人,是开元二十九年的进士。以太子通事舍人之职外任县令。”韦见素知圣人想问的是什么,遂又补了一句,道:“他非世家出身,与安禄山并无过节。”

说着,韦见素从袖子里拿出了几份口供,递了上去。

那位真源县令张巡做事十分仔细周全,口供详实,逻辑清晰,这几份证词其实有着很强的说服力。

但李隆基看都不看,目光只盯着韦见素的脸,要看透他到底揣着的是何心思。

如今李隆基的治国之道,只管用人,不管视事,那么多文书看起来复杂,而看穿韦见素则容易得多。

韦见素微低着头,目光落在李隆基脚前三寸的位置,坦荡地接受着这种审视,以示并没有私心。

如此一来,李隆基没能以天子之威压得韦见素退缩,场面反而尴尬起来。

杨国忠头埋得愈低,悄悄瞥了薛白一眼,示意他上前助韦见素一把。这畏缩、鬼祟的模样,衬得韦见素更像一个宰相。

薛白却没动,他想对付安禄山不假,但他不觉得今日这么做有任何作用,只不过是杨国忠、鲜于仲通之流为了出风头罢了。

冒然出头,反而会引得李隆基厌恶,起到反作用。

高力士捧着那一叠供状等了一会,见圣人没有任何要看供状的意思。遂转身把供状交在小宦官的手里,走到韦见素面前,劝说起来。

“韦侍郎,讨契丹是胜是败,这般大事,虚报得了吗?太荒谬了。”

“如此荒谬之事,如此大的罪名,若无实据,臣绝不敢胡乱指责。”韦见素道。

高力士催促道:“满城百姓都在看着,你非要因一些捕风捉影的谣言,损了大唐的天威吗?!”

韦见素与杨国忠商议过,今日不求能让安禄山失了圣心。唯求引发此案,阻止范阳军献俘。

一旦献俘,哪怕往后证实安禄山虚报战功,就未必会处置了;阻止了,圣人一时着恼,但等发现真相,怒火自然会转向安禄山。

这道理,韦见素已与杨国忠说得非常清楚了。现在,他需要杨国忠来担一担压力……

而此时朱雀门外的小小骚动也被镇压下去了,君臣在城头上所言亦不可能传出去。换言之,可以继续献俘了。

李隆基心思根本不在案子上,一心彰显大唐天子的丰功伟绩,愈发不耐,遂瞪了杨国忠一眼,手掌稍稍一挥。

只这一个眼神,杨国忠已吓得心底发虚,深怕自己的相位因此而丢掉,将韦见素的告诫抛诸脑后,主动道:“韦侍郎,目前既只有供词,事情暂不能证实,不该影响到献俘的大典,你先退下去吧。”

事到临头,这位宰相还是缩了头,这让韦见素有些心灰意冷,终于有了动摇。

薛白冷眼旁观这一幕,并不出乎意料,却对韦见素的表现有些刮目相看,想着这是个可以拉拢的对象。

然而,让他有些诧异的是,韦见素不仅没退下去,反而上前了一步。

“陛下,边镇健儿舍生忘死,杀敌立功,可朝廷若做不到赏罚分明,则让有功将士寒心,虚报战功者心存侥幸!”

韦见素却想得很清楚了,今日不管退不退,已是得罪死了安禄山,圣人也已经不悦。倒不如坚决到底,结果不会更坏,却能赢得更多的名望,因此,语气还坚毅了几分。

“臣请陛下详查安禄山攻契丹一战,以正军纪,方可使将士用命,扬大唐国威。”

杨国忠听了,感到圣人的怒火要被完全点燃了,又急又怕,恨不得伸手去拉韦见素。

下一刻,有人从他身边出列,站到了比他还靠前一些的位置。

“禀圣人,臣有事要奏。”

李隆基见是薛白又出来多管闲事,冷哼了一声。

薛白没有被这一声冷哼吓退,竟是道:“此事,臣想向圣人秘奏。”

“就在此奏。”

“遵旨。”薛白还是上前了两步,隔着两个禁军,尽可能地放低声音,道:“圣人已封安禄山为东平郡王,封无可封,赏无可赏,故臣以为献俘不急于一时,今日剑南军将士既不满,闹出了事,何不借此敲打安禄山,恩威并施。”

李隆基智足以拒谏,根本就不需要人扮演这种出谋划策的角色,闻言只当是听了一场笑话。

他看着薛白,眼神像是在问:“教朕做事?”

薛白亦察觉到了这种情绪,遂再补了一句。

“臣惭愧,臣心计太深了,恐有损天子明德。”

说着,他羞愧地低下了头。

他已尽力了,眼下这情形,他想不出更多的说词能改变李隆基的心意。

李隆基轻呵一声,走到了城垛边,居高临下看着安禄山的献俘的队伍。

更外围,等着看奇珍异兽的百姓把朱雀大街堵得水泄不通。

“招孙孝哲过来。”李隆基淡淡道了一句。

“传旨,招范阳兵马使孙孝哲登城觐见。”

声音远远传来,旁人不知这是献俘的流程,还是圣人要询问虚报战功之事,纷纷翘首而望。

孙孝哲长得高眉深目,是个胡人,只是归附大唐比较久了,起了一个汉名。他登上城头,见礼之后,听得“虚报战功”四字,就有些发懵。

“愣着做甚?”李隆基见他反应,语态已轻松下来,似乎还笑了一笑,道:“朕问伱,可有此事?”

“圣人,我是契丹人啊。”

孙孝哲先是这般嚷了一句,接着才道:“如果大帅真的大败给契丹了,那我该投降契丹王才对,怎还会到长安来献俘?”

“大胆!”

换作旁人,只会说自己多么忠心,不会因胜败而改变立场。孙孝哲的一番话,听着就不忠心,而且还反问了圣人。

然而,李隆基却觉得这胡人直率实诚,摆手止住喝叱孙孝哲的宦官,又问道:“如此说来,安禄山并未虚报战功,是被张巡诬告了。”

“大帅打败了契丹大军,只是兵力不足,使得李怀秀逃走了。”

韦见素当即道:“既未擒得首领,如何称为大胜?又如何能证明安禄山没有虚报战功?陛下,不论如何,今日不宜让范阳军与剑南军一道献俘。”

孙孝哲面露茫然,问道:“朝廷没收到大帅报功的战报吗?”

“自是收到了。”杨国忠道:“此时所谈,便是指这战报上的功劳有假。”

孙孝哲根本不理会他们,只看着李隆基,道:“圣人,大帅现已大败奚人,俘虏奚王李延宠,怎么能说‘未擒得首领’?”

杨国忠、韦见素皆是一愣,对视了一眼,以眼神询问对方是否知晓此事。

怎么回事?

安禄山分明是惨败于契丹,如何成了灭奚?

薛白也有些诧异,目光打量了这两人之后移开,落在了袁思艺身上。

“李延宠?”

李隆基听了这名字,眼神中闪过一抹愠色。契丹王李怀秀、奚王李延宠是同一时间娶了他的外孙女,静乐公主、宜芳公主,又在不到半年就联络造反,杀妻反唐。

此事大大折损了李隆基在边塞的天威,他誓要将这两个叛臣押到长安处死。

故而,他遣最信任的安禄山来办这件事,只是多年来还未有结果。

“胡儿俘虏了李延宠?”他再问一遍,心里感到了一些的欣慰。

但,朝廷得到的安禄山的战报,只是说“重挫契丹”,并未提到灭了奚、俘虏奚王一事,这不对劲。

孙孝哲也是发呆了一会,之后才反应过来,禀道:“去岁十一月,大帅在西拉木伦河击败了契丹大军,连续追击,并向朝廷报功。朝廷批允之后,献俘的队伍在三月出发。但就在今年二月,大帅已直捣奚部,俘虏了奚王李延宠。遂派了驿马禀奏战功,同时派人着李延宠赶上献俘队伍……”

“胡说!”杨国忠道:“若真有这等大胜,朝廷如何能不知?”

孙孝哲是个莽人,竟不给他这个右相面子,道:“就是要问问国舅,报功的信使到哪去了?朝廷为何不知这场大胜?!”

杨国忠一听,便知这是要诬他隐瞒了安禄山的功劳。

分明是安禄山虚报战功,竟莫名其妙地倒打一耙,完全颠倒了黑白,简直岂有此理!

想到自己的手段居然会输给一个杂胡,他气得跳脚,道:“太荒谬了,军国大事,岂可如此儿戏?”

孙孝哲大声道:“范阳军是败了还是胜了,见了李延宠,不就知道了吗?!”杨国忠张嘴想要反驳,结果却是无话可说。

连韦见素都变了脸色,心知孙孝哲既然敢当着天子的面这么说,那肯定是俘虏了李延宠。

安禄山分明是大败给了契丹,却不知如何能在短时间内重整兵力灭了奚?

眼下不是考虑这些的时候,当务之急是他这个兵部侍郎与右相杨国忠一起,被看似蠢笨的安禄山摆了一道,安禄山显然是故意不肯事先禀报李延宠一事,为的就是给朝堂一个“惊喜”。

韦见素深感挫败,下意识地看向了薛白。

在他心里,要对付安禄山,薛白已成了一个颇可靠的合作对象。

至此,已没人能阻止范阳军献俘了。李隆基懒得再理会这些阻挠他展示功绩的别有用心之人,不耐烦地吩咐他们退下,叱道:“回头再罚你们。”

因南诏之战的功绩,他们定是不会在今日受罚,该给他们的荣耀一点都不会少。但在李隆基心里,他们构陷安禄山,妄图离间君臣恩义,信任感已是大为减少。

杨国忠心情低落,与薛白下了城头,忽然下定决定,咬牙道了一句。

“我们一定要搞死安禄山。”

~~

“献俘!”

范阳军灭奚的战报虽然被朝廷官员们隐下了,献俘的声势却十分浩大。

首先送进朱雀门的,是契丹王李怀秀的诸多宝物。

契丹王的十二神纛立于马车之上,有十二面旗、十二面鼓,据说可凭此号令契丹八部。报称这是安禄山击败李怀秀时,李怀秀弃旗而逃,被拾获的。

之后,还有王帐、毡毯、漆器,还有几头极为漂亮雄峻的海冬青。

十二神纛太高,进不了朱雀门,在力士们的呼喊声中,杆子被砍倒。

顿时间,满城欢呼。

“壮哉大唐!壮哉大唐!”

在围观的百姓中,娜兰贞也在看着这一幕。

她被薛白带回长安之后,便一直被杜妗着人看着。只等颜真卿回朝,详谈了吐蕃的情形之后再决定如何处置她。

今日则是娜兰贞由任木兰带着,前来瞻仰盛况。不得不说,她有被范阳军吓到,脸色都变得煞白,此时才知陇西那些强悍的兵马只是唐军的一小部分。在剑南、在范阳,都有着能灭国的兵将。

献俘前这个献礼的过程一直持续了很久,无数宝物被送入朱雀门,极能显得这天宝年间的唐军武德充沛,敢叛乱者,皆无好下场。

杨国忠见了,心头却是大火直冒,在心里骂道:“仗打得不好,报功又花样百出,狗杂胡。”

待珍宝都献给圣人了,之后被带到朱雀门前的就是许多的俘虏,男女老少都有。

……

李隆基稍稍眯起了眼,目光落在了俘虏中的一辆囚车之上。

囚车上站着一个血淋淋的高大汉子,有着栗色的卷发,浓密的胡须,远远都能看出眉骨很高。

李延宠曾经在长安城当了六年人质。那时信安王李祎征讨奚人大胜,李延宠的父亲也就是当时的奚王降唐,后来,奚王过世,安禄山便奏请李延宠继任,才有了娶宜芳公主后杀她叛乱之事。

李隆基认得李延宠,乍然见到这个叛徒被俘获了,因兴奋,双手竟不可抑制地颤抖了起来。

“让那狗崽子到近前来。”他甚至难得骂了脏话。

高力士没有担心放李延宠到御前是否有危险,他的圣人年轻时什么危险不曾经历过,领了旨,便亲自去安排。

他下了城头,路过薛白身边时,薛白上前问了一句。

“高将军,竟擒获了李延宠,是否请卫国公主、信成公主以及她们的驸马来?”

卫国公主便是宜芳公主的母亲,必是想要亲眼看看杀女儿的凶手受刑。

就连高力士,方才都只顾着圣人的心意,忽略了这一点。见薛白竟还记得,看了他一眼,赞许地点了点头。

若薛白真是废太子李瑛之子,惦记着此事便有了理由。

“薛郎重情义啊。”

这般感慨了一句,高力士安排人去请两位公主,继续走向李延宠。

薛白觉得安禄山俘虏奚王之事太过突兀,心中好奇,便跟了过去。

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打了大胜仗却来不及传递战功的情况不常有。薛白又不认为是杨国忠隐匿了安禄山的功劳,那必有蹊跷。

安禄山经常哄骗那些小酋长到帐里喝酒,然后坑杀或俘虏。但李延宠不像是会轻易被骗的人,那又是如何被俘的?

薛白打算当面问一问。

高力士没有禁止他跟着,反而边走边提点了他几句。

“我知你这竖子执拗,但休得再忤逆圣人心意,否则我亦帮不了你。”

“高将军提点的是,只是为了社稷好,有时该敢言直谏。”

“社稷还轮不到你操心。”

待走近了囚车,便见李延宠遍体鳞伤,已奄奄一息。

“高将军认得他吗?”薛白问道:“真是李延宠?”

高力士没有马上回答,而是走近了,甚至踩上了囚车,也不嫌那血腥与汗臭味,凑近打量了一会,方才点了点头。

“确是李延宠不假。”

如此,便排除了安禄山找人假扮俘虏冒领功劳的可能。

薛白遂也上前,向李延宠问道:“你如何被俘的?”

李延宠有气无力,眼皮都耷拉着,闻言并不回答。

“带他下来。”高力士吩咐道。

“喏。”

当即有士卒上前,打开囚车,将李延宠架了下来。

那偌大一条汉子,此时连脚也没力气迈,加上手脚上还有沉重的链子,被拖着才能走动。

“走吧。”

高力士并不与李延宠问候好久不见,也懒得奚落他。转身,回城头而去。

快到朱雀门,薛白没了再继续观察的机会,走回了剑南军的队列。

忽然。

李延宠的双手用力一挥,铁链猛地砸在一个押送他的士卒脸上。

他不管不顾,径直一扑,扑倒了高力士,用手中的铁链去套高力士的脖颈,想勒死高力士。

他极为凶悍,自知没有活路了,前面演得奄奄一息,在最后关头奋起全力,为的就是杀掉一个重要人物,让大唐知道奚人不是好欺负的。

一切就发生在电光石火之间,李延宠却已展露出了惊人的气质。

另一辆囚车里,阁罗凤见了,呆滞在那里,心里十分佩服李延宠敢于拼杀,他却知道自己不会这么做,他不能连累了他的子民。

“别伤他!”

竟是高力士大吼了一句。

粗重的铁链已经死死压在了他的脖颈上,他眼看周围的禁卫拔出刀要杀李延宠,连忙制止。

圣人要亲自羞辱,不能让李延宠死。

高力士原想凭力气自己挣脱出来,但他已老了,结果没能马上做到,被勒得满脸通红,已喘不过气来。

那些禁卫丢下刀,努力去拉开李延宠,一时却没拉开。

“噗。”

忽然,一支箭钉在了李延宠的背上,溅起血来。

李延宠的力气当既就泄了,像是一个被戳破了的皮革囊。

也像是身体里的元气漏了一般。

高力士终于挣脱了出来,艰难地喘着气,抬头向城头看了一眼,竟见李隆基亲自持着一柄弓。

圣人以一箭亲手杀了李延宠,这一幕,让高力士仿佛回到了过去。

场面还是很混乱,有人把李延宠拉开,有人保护着高力士远离,有人已开始赞颂圣人箭术无双……

混乱中,薛白快步赶向李延宠,只见他面如金纸,生命力正在快速地流失。

“你是怎么被俘的?!”

李延宠瞪大眼,本没想着回答。

但薛白没有放弃,继续问道:“安禄山不该这么轻易就俘虏你,他如何做到的?”

李延宠瞪着眼,脑子里也不知在想着什么。

听了薛白这句问话,忽然,他眼睛一动,想明白了一件事。

原本,还以为是唐朝廷笼络了契丹,才能让李怀秀亲自来诱骗他,但这样看来,这并不是唐朝廷的国策?

李延宠喉头滚动了几下,开口道:“我不是被安禄山俘虏的……不是……”

声音越来越小,薛白附耳过去听。

“是他们……诈……”

过了一会,耳边再没有声音,薛白一看,奚王李延宠已经就这样死掉了。

但他想说的,薛白大概已能猜到——安禄山也许已与契丹勾结起来了。

这是历史有了改变?或是叛乱还在继续酝酿?

第408章 非战之罪133.第130章 伸手不打笑脸人第489章 将晴307.第301章 遮羞布260.第258章 分化与抱团299.第293章 泼冷水第427章 传檄233.第230章 敌我第462章 忠与逆第490章 好兄弟第7章 夜眺长安189.第186章 狂275.第271章 不归第400章 调动257.第255章 新田307.第301章 遮羞布246.第243章 欲令其亡,必令其狂162.第159章 切割247.第244章 取代——第245 九月总结第412章 诗言志172.第169章 盛宴倒第5章 安顿150.第147章 秉公无私310.第304章 右相府第363章 宰相肚里能撑船255.第253章 炉火(2合1)76.第76章 春雨91.第91章 野无遗贤144.第141章 书坊第374章 新的平衡第448章 驱狼吞虎70.第70章 夹缝生长277.第273章 禁归第381章 谁更执拗49.第49章 私藏212.第209章 铺路第402章 妙法选官第362章 君臣情义184.第181章 谁贪第407章 血口喷人第489章 将晴25.第25章 攀高枝31.第31章 寻亲45.第45章 祝大家端午安康第460章 宝鸡306.第300章 春来明主封西岳第393章 下一步18.第18章 追凶者第489章 将晴第434章 渡河155.第152章 新派系168.第165章 风花雪月第375章 私怨229.第226章 县尉第445章 将计就计57.第57章 产业第472章 灵武第467章 共克时艰28.第28章 塞上诗81.第81章 邻居19.第19章 欺上门213.第210章 昭应尉168.第165章 风花雪月78.第78章 租庸调第364章 积怨148.第145章 继任者256.第254章 深耕95.第95章 谗言235.第232章 暗宅127.七月总结(感谢月票金主“爱爱他家大可143.第140章 水调曲343.第335章 秘会125.第123章 共识34.第34章 价高者得152.第149章 点火261.第259章 地主之谊第463章 真与假第467章 共克时艰219.第216章 掩盖的真相173.第170章 定角296.第290章 师徒58.第58章 人脉网第445章 将计就计第468章 玩火自焚89.第89章 厚颜薄礼第345章 本没有路第462章 忠与逆第427章 传檄126.第124章 隐情189.第186章 狂128.第125章 敌友209.第206章 出阙293.第287章 势不两立147.第144章 见字如晤243.第240章 斩蛇313.第307章 罗钳273.第269章 首阳晴晓148.第145章 继任者302.第296章 征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