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后记:本书的缘起与相关问题说明

自20世纪30年代初起,陈云就一直担任中央政治局委员(“文革”后期至十一届三中全会期间的几年除外),长达50余年,这在党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担任这一重要领导职务的漫长岁月里,陈云对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了巨大的历史性贡献。但由于多种原因,学术界和宣传理论部门对陈云所做的研究和宣传工作,这种情况正如一位美国学者大卫·M·贝奇曼所指出的那样:“陈的地位、资历与学者们对他的研究力度”“显着不符”。

众所周知,在党内,和陈云的领导风格差异很大,所熟悉的领域也不尽相同。比较而言,更善于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统揽全局,是当之无愧的战略家和军事统帅,陈云更善于做具体工作;对军事和政治工作非常熟悉且得心应手,陈云则更注重经济工作。因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两人的具体作用是不尽相同的。从比较研究的角度,对他们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全方位的详细描述和深入探讨,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怀着研究的浓厚兴趣和宏大抱负,我于1989年考入东北师范大学政治系党史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但事不凑巧,当年思想研究方向不招生。虽经努力,终未成功。不过三年时间也没有白过,在导师孙友葵教授的悉心指导下,我基本摸索到了学术研究的一些门径。如果说这些年来,我对自己的一些成果还稍感满意的话,应完全归功于孙老师当年的无私教诲;而对于仍然存在的问题,只后悔当年的努力还很不够。仍然是出于对研究的兴趣,在三年的研究生生涯中,我在完成本专业方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学习之余,自学并选修了思想方向的所有课程。但在报考该方向的博士研究生时,厄运再次降临到我的头上。我虽然在笔试中考了第一名,但却未曾想到因面试成绩“不理想”而未能被录取。这次挫折使我彻底地破灭了在思想专业内进行深造的梦想。但我研究的热情,却并未由此而减弱,甚至可以说反而有所加强。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证明当初的选择并没有错。

参加工作后,我在从事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中,坚持从中国特别是其领袖人物思想发展史的角度,探寻当代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兴衰成败的深层原因。可以这么说,当中国的领导集体之间比较团结时,特别是主要领导人的作风比较民主时,对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探索就比较顺利,取得的成就也就比较明显;当领导集体之间的分歧较大且不能通过正常的途径加以解决时,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就会遇到严重挫折。这是由中国的政党特征及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特殊地位决定的。由于历史的原因,在时代的中国,情况就更是如此。因此,自然地,我投入了很大的精力来研究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独特作用,先后发表了数十篇学术研究论文。其中有多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等相关专题文献资料集所转载。

在研究过程中,我逐渐把重点转到领袖人物的相互关系上来。我发现,在探索中国式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的过程中,领袖们的认识并不相同,毋宁说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正是这些差别最终导致了和中央一线领导多数成员的矛盾的产生并不断加剧,也给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带来了巨大的劫难。

随着研究的深入,我越来越对和陈云的相互关系这一个案进行了更多的关注。本书就是在这种长期关注的过程中产生的。从最初构思到最终成书,经历了10多年时间。这期间,学术界对陈云的研究越来越重视,公布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同时也取得了越来越多的高质量的研究成就,这为本书的写作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书也可算是对我前一个时期研究的一个小结,同时,就我个人而言,也算是完成了一项重要任务。

本书从陈云诞辰90周年之际开始构思,到2000年时,已陆续写成20多万字的稿子。其间,先后写了10多篇系列学术论文,其中近半数已经或即将公开发表。

2000年以来,学术界出现了许多研究陈云的高质量成果,特别是出版了《陈云年谱》,极大地方便了学者们对陈云的研究工作。同时,出版界先后出版了一系列研究领袖人物相互关系的图书。于是,我决心抓紧时间把剩下的内容赶快写完,并对已经写好的内容进行了重要修改。原准备在2004年底以前完稿的,但由于工作十分繁忙,又有其他科研任务不容分身,只好将自选的这一课题的写作进度再次放慢下来。直至陈云诞辰100周年前夕才完稿。

由于和陈云是党史上的两个重要领袖人物,要实事求是地写好二者间的相互关系,既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又是一件很不容易做好的事情。笔者虽然做了长时间的准备,也尽了很大的努力,但限于资料及自身水平,不足之处是难以避免的。在具体写作中,为慎重起见,所有叙述均以公开发表的文献资料、研究成果特别是权威部门的出版物为依据。其中重点参考了朱佳木、孙业礼和熊亮华以及迟爱萍、赵士刚等着名学者的研究成果,为了不掠他人之美,更是为了尊重前人的劳动成果,同时也为了便于查对原文,凡直接引用前人成果的地方都作了注释。本人郑重承诺:所有引文都有明确出处,并认真仔细地查对了原文。

本书在总体上,以时间为经,以传主的相关活动和事件为纬,只有少数几个章节无法遵循上述原则而未强求形式上的一致;在行文上,既力求表述准确,又尽量考虑到读者的阅读需求,严谨而不死板,顺畅、活泼但谈不上精彩。第一、二、三章,传主间的直接联系虽然不多,但仍从比较的角度进行了叙述。

还要说明的是,本书原准备在2005年陈云诞辰100周年时出版的,但因初稿结稿较晚,等与出版社联系时,已无法及时安排出版,中间又因其他原因,一再推迟。这样也好,在对原稿进行补充修改过程中,又参考了不少新近出版的陈云研究成果,使本书的叙述更为丰满和准确。

王玉贵

2005年5月

本书完结,看看其他书:
第19章 陈云强调高级领导人要提高革命觉悟第1章 两位历史伟人青少年时代的不同成长历程第19章 陈云强调高级领导人要提高革命觉悟第36章 主要参考书目第11章 陈云反对康生利用整风机会搞“抢救运动”第12章 毛泽东授予陈云中将军衔第17章 陈云受命主持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工作第31章 陈云强调要克服山头主义第24章 重视农业的基础性战略地位第1章 两位历史伟人青少年时代的不同成长历程第7章 遵义会议第14章 陈云领导取得了稳定物价等斗争的胜利第34章 在对待亲友上,要求都十分严格,从不允许搞特殊化第6章 引起共产国际的注意第9章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第23章 纠正“大跃进”运动的失误第22章 陈云提出经济建设方针第18章 陈云负责主持“一五”计划的编制工作第31章 陈云强调要克服山头主义第8章 抗日战争后,陈云担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长第27章 陈云主张坚持原则,从严治党第35章 要加上对建国前28年中毛泽东主要功绩的论述和说明第3章 高度重视农民问题第11章 陈云反对康生利用整风机会搞“抢救运动”第30章 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第31章 陈云强调要克服山头主义第26章 通过发展经济来解决财政问题第18章 陈云负责主持“一五”计划的编制工作第17章 陈云受命主持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工作第8章 抗日战争后,陈云担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长第1章 两位历史伟人青少年时代的不同成长历程第27章 陈云主张坚持原则,从严治党第7章 遵义会议第24章 重视农业的基础性战略地位第14章 陈云领导取得了稳定物价等斗争的胜利第23章 纠正“大跃进”运动的失误第19章 陈云强调高级领导人要提高革命觉悟第7章 遵义会议第31章 陈云强调要克服山头主义第7章 遵义会议第26章 通过发展经济来解决财政问题第25章 要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第29章 一生坚持学习和善于学习的历史伟人第14章 陈云领导取得了稳定物价等斗争的胜利第7章 遵义会议第13章 陈云受命担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组长第5章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陈云和毛泽东一样,都对“左”第8章 抗日战争后,陈云担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长第1章 两位历史伟人青少年时代的不同成长历程第23章 纠正“大跃进”运动的失误第10章 陈云敢断家务事第12章 毛泽东授予陈云中将军衔第26章 通过发展经济来解决财政问题第33章 身处逆境,始终保持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第11章 陈云反对康生利用整风机会搞“抢救运动”第28章 党的群众路线,关心群众疾苦第33章 身处逆境,始终保持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第15章 惩治不法资本家的违法活动第15章 惩治不法资本家的违法活动第19章 陈云强调高级领导人要提高革命觉悟第14章 陈云领导取得了稳定物价等斗争的胜利第28章 党的群众路线,关心群众疾苦第3章 高度重视农民问题第21章 陈云顺利当选为党中央副主席第11章 陈云反对康生利用整风机会搞“抢救运动”第4章 相继发动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农民起义第24章 重视农业的基础性战略地位第2章 经过反复求索,最终都确立了对马列主义的坚定信仰第36章 主要参考书目第19章 陈云强调高级领导人要提高革命觉悟第9章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第5章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陈云和毛泽东一样,都对“左”第19章 陈云强调高级领导人要提高革命觉悟第12章 毛泽东授予陈云中将军衔第18章 陈云负责主持“一五”计划的编制工作第1章 两位历史伟人青少年时代的不同成长历程第20章 做好政府工作报告第35章 要加上对建国前28年中毛泽东主要功绩的论述和说明第9章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第11章 陈云反对康生利用整风机会搞“抢救运动”第33章 身处逆境,始终保持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第23章 纠正“大跃进”运动的失误第35章 要加上对建国前28年中毛泽东主要功绩的论述和说明第6章 引起共产国际的注意第9章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第23章 纠正“大跃进”运动的失误第26章 通过发展经济来解决财政问题第21章 陈云顺利当选为党中央副主席第29章 一生坚持学习和善于学习的历史伟人第5章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陈云和毛泽东一样,都对“左”第22章 陈云提出经济建设方针第16章 陈云提出农副产品实行统购统销第19章 陈云强调高级领导人要提高革命觉悟第8章 抗日战争后,陈云担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