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英剧和美剧水平孰高孰低的问题,那些鄙视美剧的英剧粉们,觉得美剧太过于表面,都是欠缺思考的流水线作品,算不上精品,但实际上美剧还真就不乏精品,英剧也不是个个儿都优秀得不可一世。
《约翰·亚当斯》《罗马》《兄弟连》都是剧本扎实、服装考究、演出精湛的优秀历史剧;《法律与秩序》专注案件与庭辩本身,让人追的十分过瘾,以至于英国人巴巴地跑过来买了版权翻拍;
CSI虽说破案速度快得让人吐槽连连,根本不符合科学逻辑,但过程经得起推敲故事精彩,且人物性格丰满,影响力更是英国同行开火箭都追不上;
至于肥皂剧部分,更是美剧的特产,《破产姐妹》、《生活大爆炸》的名字,全世界都听过。
然而能让诸多英剧党站在鄙视链顶端的,其主要观点是:英国能且制作了更犀利的剧本,不在于特效,或者演技,或者配乐这些方面,而是剧本!也是一部剧的灵魂所在。
在英国可以找到犀利如一把刀子的剧本,而这些本子往往是美国人不太敢拍的。
这一方面可以参考Z国影视行业和韩国娱乐圈,韩国电影可是一向以黑ZF、黑财阀闻名于世,一个华城连环杀人案被无数的影视剧翻拍,关键是这个案子的主谋到现在也没抓到啊,抓到也没用,过了公诉期,人家只要不再犯案,法院也拿他没办法。
也不知道那个连环杀人犯如果还活着,每天看到自己当初的作案经历在电视上被一遍遍重现,会不会因此而成就感爆棚?
再说回英剧,像《黑镜》这种恶意从屏幕里满得要溢出来的剧,美国人就彻底别想了。
《纸牌屋》算是为ZZ讽刺剧填了个缺,不过美版花了不少篇幅在主角的个人经历上,特意安排了一个草根出身,让他更有人情味儿也更容易被人接受和原谅——总之是绝对不敢直接摆一个上**英上去玩权数的。
敏感议题打一个巴掌给仨甜枣,经历了天大的磨难也总有一线希望,草根英雄总有成功的一天,这样观众才好接受,观众老爷乐意了电视台才能收回成本。
英国人没那么崇拜乐观精神,没那么热衷于打官司,每年要交电视费,所以英国电视台敢做犀利的本子,而靠广告吃饭的美国公共电视台不敢。
到目前为止,可能也只有HBO和奈飞有勇气和实力来缩小这一差距,现在可能加一个CW电视台,不过再怎样包括CW电视台,也是要靠广告而不是电视费过日子,能力有限。
另外一个区别在于对感情的处理方式,英国人比美国人更喜欢克制和压抑感情,所以英剧对感情的描写往往不显山不露水,一个眼神包含千言万语;
美国人和美剧是不会满足于这些的,他们要真的把心意都吐露出来、再来上结实的肢体接触,这才能满意。
懂吧?比如权游,那可是实打实的肢体接触,要不也难有很深的代入感!
反正在杨橙看来,两国影视剧水平各有千秋,谈不上谁高谁低,差异来源于历史、国情不同,英国在二战后依然保留下来相当完整的社会阶级,首先王室和贵族的存在就能维持住一个所谓的上流社会,而上流社会的品味,就其定义而言一定要高于普罗大众。
社会阶级的存在使得部分创作者和资金流向更阳春白雪、更有自身风格、也因此有更高风险的作品上。
美国则不存在这种稳固的社会阶级划分,美国整体审美倾向于草根,所以如果采用带有阶级概念的评价体系来给两国打分,美国一开始就输了。
其实不只是在电视剧领域,在其他领域也有着这样的鄙视链,看过阿德勒就知道,比别人优越这件事对一个人,特别是对一个自卑的人来说是多么重要,即使是这种形式上的。
一个国家的艺术作品反映着他们的历史文化特征,英国留给外国人的很大印象是绅士的、含蓄的,他们孤傲、怀旧、保守,他们有自由的灵魂和独立的意志,同时还有著名的绅士文化以及贵族精神。
不过事实证明,所谓绅士文化和贵族精神,不过是一个臭流氓穿上了西装,改变不了其骨子里的基因,永远是海盗的后裔。
吐槽归吐槽,这种特征与他们国家的地理环境特征有着密切的关系,英国由于英吉利海峡的存在,外来的入侵以及控制都不容易产生,同时湿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这种多阴雨多雾的特征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他们不温不火、倾向于压抑的性格特征。
另外自由主义以及经验主义的教育,和贵族文化的教养,让他们不为强权所奴役。
看看《唐顿庄园》就知道了,那些繁琐而又精致的生活方式完美展现了这种贵族式的教养,即使连管家、连仆人都有着自己的骄傲,有点类似《红楼梦》,同是上层社会中一家人的生活。
而美国最开始作为英国的殖民地,最先移民过来的更多的是一些具有冒险精神的探险家。
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它虽然没有属于本土的悠久的历史,但在不断的吸收和开拓中,最终形成了具有其独特魅力的美国文化。
当然,这么说绝对是有失偏颇,毕竟在很多不看英剧的人看来,美剧才是真正原创的中心,包括韩剧、还有大陆剧,都借鉴了美剧的元素。
反正是借鉴,又不是照抄,有什么可质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