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 建言

这一场风波过后,伯颜虽已脱罪,仍被免职在家,未有任何优待。他闭门不出,谢绝一切来往,当真做起隐世闲人来。忽必烈曾多次派人探听伯颜情况,见他行事低调,并无半分怨言,才稍稍放心,然而并无起复的意思。因此,没有伯颜的中书省,仍是阿合马一人独大。饱受阿合马打压的国子监,在祭酒王恂的勉力维持下,仍是举步维艰。

朝中一时无事。南宋那边,益王在福建被大臣拥立后,各地望风而降的势头稍止,元军仍在进攻围剿;西北那里,叛王禾忽被安童所部军队袭破,海都闻讯退兵,忽必烈遣使安抚,眼下并无异动;而东部日本,自去岁年初遣使通好后,尚未有消息传回。皇帝心在西北江南,也就无暇顾及这远在海外的岛国了。

朝事平稳,我在国子监举办珍宝展的计划便提上日程。向忽必烈透露此意后,他欣然应允,甚至慷慨地拿出数件府藏宝物供我办展。我府中珍藏,除前番皇帝赐下的字画和器具,还有经年的积存,其中不乏西域器珍宝,如波斯细密画、中亚金银器和玉器等等,梳理一番,可供出展的宝物也不下二十余件。

此番办展我交由慕之策划,国子监那边,则是王恂督管,不忽木等负责承办。办展当日,有皇帝出面捧场,自是引来一众名流。国子监诸学士自不必说,还有朝臣爱薛、麦术丁等人,一些南宋降臣如留梦炎、管如德、吴坚等人,也在其列。

王恂命人辟出一间堂屋以作展厅,皇帝莅临后,同诸人言语一阵儿,便被王恂请到一边雅室休息。侍讲学士徒单公履陪同文臣名士一同品鉴宝物,待诸人观赏过后,我命不忽木引来国子监生员前来观展,并让慕之从旁讲解。

学堂中国子生多为蒙古色目勋贵子弟,较之出身下层的陪堂生,眼界自然更为宽广,见到陈列的宝物珍玩,虽也好奇,却不似陪堂生那般满目惊叹。其中几人兴致缺缺,只看了几眼,便打起了呵欠。不忽木见状,不禁皱眉,怕我不悦,频频小声提醒。我只一笑置之,由诸人随心观赏,若觉乏味自可离开。

此次展出的对象旨在陪堂生,对于底层子弟,能入国子监求学已是幸运,并无多少亲睹宫廷珍宝的机会,即便只看上一眼,也是好的。我想到这里,心下亦是嗟叹。

阁内有专门的学官维护秩序,此时参展的朝臣们奉命陪同皇帝,多已离开,余下的只有诸学生。见朝臣不在,慕之也更自在些,陪同各位陪堂生一起观展,并将各展品背后的故事一一道来。不忽木守在一旁观望,不禁目露欣赏,见我过来,拱手行礼道:“公主!”

他是皇帝近侍燕真之子,也是陪我一同长大的伴读,我待他自然不同旁人。昔日小少年早已长成一位沉稳敏瞻的文雅青年,行止间也颇见儒士风采。我不禁赞叹:“哥哥如今越发有气象了!”

他听我称呼亲切,一时不安:“臣不敢。”言罢抬眸,见我仍是面带笑意,也放松了些,微微笑道:“公主如今总算安定下来,才有雅兴举办珍宝展。”

我知他话中深意,却不愿多言,只道:“你看慕之如何?”

他顺着我的目光一道望过去,凝视少年秀颀的身影,回道:“慕之心怀志向,敏慧有识,不仅熟悉汉学,更兼通西域学问。如今又有爱薛、麦术丁二位先生教导,假以时日,必成大器。”

不忽木性情谨慎,慕之得他如此肯定,我也颇感意外:“哥哥莫要过分抬举他。慕之年幼,涉世尚浅,我不能时时看顾,还望哥哥费心照看。”

“公主所托,臣自当尽心。”得他应允,我宽心一笑,而后又是忧虑:“只是眼下阿合马当权,我并不放心让他出仕,且让他在国子监潜心修学几年。”

提到这个名字,他也脸色晦暗,沉默片刻:“臣正有事要奏请陛下呢。”

我点点头,“这边有学官照看,我们且去陛下那边罢。”

……

忽必烈高坐明堂,闻我二人求见,便宣入了。不忽木叩拜后,便直接上奏:“……建君国民,教学为先……宜设立国学,下列诸科,使其教必本于人伦,明乎物理,为之讲解经传,授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

不忽木所奏之事并无特别处,主要还是建言皇帝继承历代学校制度,加强儒学教育。忽必烈知他意不在此,便问:“眼下官学已立,学校制度还有何缺漏?望卿直言。”

“前番陛下以战事为重,钱粮财货多输于前线。眼下宋室已平,西北安定,还望陛下寄心于学校人材。为国养士,方为百年大计。国子监虽得圣眷,诸生仍廪食不济;自鲁斋先生还乡,名师硕儒亦多请辞,国子监有凋零之危矣!”

不忽木没有提及阿合马,皇帝却深知国子监处于窘境的根源,只是漠漠应了一句,并无更多表示。不忽木见此,亦无法强求圣意,便退居一边。侍讲学士徒单公履见状,顺势附和几句,而后又道:“教学育才,在于养士;学校制度既立,所需只待完善,不如开科取士,方使我朝文脉不绝……赵宋文治极胜,三百年国祚,亦赖于此。科举事宜,还望陛下属意。”

徒单公履表面赞同不忽木建言,实则更进一步,提出恢复科举的主张。忽必烈即位以来,遴选官员或由怯薛入仕,或从吏员中提拔,科举早已废罢多年。朝臣虽时有提议,多被皇帝置之不理。眼下四海安定,徒单公履又旧事重提。然而,选官用人便不止是建立学校这么简单了。

皇帝闻言,果然不悦:“昔日朕曾考虑科举之事,许衡曾言‘科举虚诞,不敷实用’,董文忠、杨恭懿亦多反对。卿何来此语?”

忽必烈的态度不加掩饰,徒单公履脸色一黯,忙道:“乱世尚才,治世重德。昔日陛下庶事草创,选贤举能不拘一格。如今四海晏然,大事已定,为国家长久计,开科取士,涵养贤良,方能尽揽天下人杰……”

徒单公履絮絮说着,见皇帝面色越发森冷,话语也没了底气,声音越发低弱起来。忽必烈哼哼一笑:“开科取士,所设科目为何?如此选材,汉儿可大尽其用,却叫我蒙古色目子弟无所适从!”说罢,又转目随行的南宋旧臣留梦炎、管如德等人,“朕闻宋朝优礼士大夫,恩逮于百官,惟恐不足,极少贬斥,诛戮更属绝无。然而,去岁朕兵临江南,你们竟这么轻易地举城投降了!原来所谓的忠君报国,不过如此……”

皇帝说罢,兀自笑了几声,他语气随和,似是随口一问,然而这般诛心之言,早让留梦炎等人唬的魂不附体,慌忙拜倒在地:“陛下恕罪!非臣等无报国之心,只怪宋主昏聩,奸相贾似道独揽朝政,擅权误国。吾等忠君无路,报国无门,唯有投奔圣朝而已……”

留梦炎曾是南宋皇帝钦点的状元宰相,素有文名。宋亡降元后,元廷也颇为看重,授予礼部尚书之职。然而,这位饱读诗书一身文才的两国重臣,此刻却瑟瑟臣服于异族皇帝的君威之下,全无风骨。

他相貌也算斯文俊雅,此时却脸色惨白,冷汗直流,后背也止不住颤抖,俨然一个柔弱不堪的书生。忽必烈乜了一眼,颇觉有趣,半是玩笑半是正经地开口:“两宋前后三百年,所养文士无数。一朝倾覆,这亡国之祸竟归于似道一人。这贾似道还真是个人才呐!”

皇帝说罢,呵呵地畅笑出声。在场诸人全都敛容肃穆,并无第二人敢笑得出来。待皇帝收了笑意,话锋才陡然一转,目光逼向留梦炎:“无怪似道轻视尔等,乃尔等自取其辱!平时袖手谈心性,待国难临头,尔等却连一死报君王的胆气也无!所谓科举取士,举的便是这般颟顸无能,贪生畏死的道德文士?嗯?徒单学士?”

留梦炎被皇帝一唬,连请罪的力气也没有,已吓得晕厥过去。王恂忙叫人把他抬出去救治。徒单公履本是好意上奏,却遭皇帝责难,也慌得连连请罪:“臣糊涂,所虑不周,望陛下恕罪!”

“科举虚诞,朕所不取。以后勿要再言。”皇帝冷然道,环视场中诸人,众臣全部缄默不语,一时气氛死寂到极点。我今日本欲借办展一事,给国子监诸臣规谏皇帝的机会,哪料引出这般罗乱。皇帝借机发难,不忽木之前的上奏怕也是徒劳无功。

“众卿还有何事?”皇帝见诸臣都讷讷不语,也觉场面难堪,遂出言缓和。

忽必烈并非真心问询,诸臣心知肚明,面面相觑一阵,便低头缄口。唯有国子祭酒王恂不受前事所扰,毅然出列:“臣有事上奏。”待得皇帝授意,便开口道:“金代所修《大明历》,年代久远,时差频出,不利农事。而今四海无事,不如重修历法,以备国用。”

王恂于当下场合,举出一件极不相关的事,绝非无意。我正揣度着,皇帝已淡淡允下:“农桑天下本,此为急务,不容耽搁了。恂卿既精熟历算,朕便命你担纲修历。”

“蒙陛下错爱,历法非小事,臣不敢谬膺重任。”王恂谢过皇帝,又道,“寻常历家只知历数而不知历理,怕是失了根本。臣斗胆举荐许衡先生回京主持太史院事,主掌修历一事。余者,臣同门郭守敬,所学精深,远胜微臣,亦宜参与。”

皇帝思忖片刻,点头同意:“如你所奏,召许衡回京。具体修历人选,容朕事后斟酌。”

王恂谢恩后,脸色如常。不忽木却若有所悟的一笑,我思想片刻,方明白此举背后的深意:许衡若能回京,即便不参与朝政,也是一桩好事罢。

……

科举之事不了了之,修历一事,皇帝却颇为上心。自王恂建言不久后,就下命组建修历班子,以原国子祭酒许衡为首,领太史院事,原中书左丞、御史中丞张文谦和枢密副使张易协同主持,王恂、郭守敬、杨恭懿等一同参与编修,同时还有回回天文学家札马鲁丁和爱薛以备顾问。

修历诸人中,许衡、张文谦和张易都是藩邸旧臣。三人之中,除了张易,都备受阿合马迫害而先后去职。张易却得以独善其身,多年来从参知政事一路高升,现任枢密副使,掌军机要务。王恂和郭守敬师从刘秉忠,精于天文历算,自是技术骨干。回回人札马鲁丁本是伊利汗国属臣,在旭烈兀汗的天文台处工作,入元后任秘书监,曾引进托勒密的《天文学大成》;爱薛掌医药、星历二司……诸人都是精通汉地或西域历法的干才。

爱薛因是慕之的老师,得我授意,修历中的简单测算工作也让慕之帮忙完成,如此我便能从慕之处得到一手消息。慕之曾向我吐露诸人的忧虑:修历一事工程浩大,既需精密仪器,又需实地测勘,历时长、所涉地域广泛,如此便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而今财政仍由阿合马主掌,许衡、张文谦皆为汉臣,与其不睦,若在经费上做手脚,修历工作怕是难以为继。

当枢密副使张易把同样的担忧向真金表露时,真金立即表示支持:“诸位先生平生所学,正在今日。历法乃社稷重事,苟为奸臣妨害,本王必为诸位排除梗阻。”

张易已有五十余岁,久历宦海多年,不仅未显老气,比之许衡等人,更见精干。我与他不算相熟,一时也难测深浅。

他得太子支持,却并未宽心,仍是忧心忡忡。我便安慰道:“若是财物上受制于阿合马,我愿拿出一笔钱款,略尽薄力。此乃便国利民之事,即便奸臣作梗,也要把它做下去。”

张易闻言,颇感诧异,他抬眼,静静与我对视片刻,目光耐人寻味。我亦不明其意,索性问道:“张大人是信不过我的诚意么?”

我审视着他,目光透着询问,他忙收回疑虑,陪笑道:“公主恕罪,得您倾力相助,吾等感激不尽。昔日阿合马屡毁汉法,安童丞相苦心维持,公主亦暗中助力,这些事某都有所耳闻。某怎会怀疑公主的诚意?”

不料他突然牵扯出旧事,我所言所行,都是私下说与皇帝的,很少宣之于众,他又何从得知?我心下疑惑,一时沉默下来,真金已笑着开口:“如此,诸位先生还有何顾虑?本王也是好奇,许衡、张文谦先生曾遭阿合马排挤,与他不睦乃是自然;先生在朝中多年,宦途平稳,与阿合马素无过节,又在担忧什么呢?”

张易和许衡等人虽同为藩邸旧臣,行止气质却大相径庭,多年来能与阿合马相安无事,所为也算中正,不得不让我暗暗叹服。如今的汉人官僚,对阿合马或依傍或排斥,能与他和平共事的,却不多见。

张易听太子话语,也明白他的疑问,摇头一哂:“以前蒙圣上庇护,某宦途无忧;可前番阿合马有意让其子忽辛任同佥枢密院事,某以为不可,从此平章大人便衔恨于心,日常处事也多有沮扰。某只是处处忍让罢了……”

他暗叹一声,语气颇多无奈,我和真金对视一眼,虽心存疑虑,只得安慰道:“阿合马擢用私人,再寻常不过了。张大人不过秉公处事,奸人再心存不忿,圣上心里却是明镜,不会任其胡为……”

“某代汉臣谢过太子、公主全力支持,修历之事,必当尽心竭力。”张易恳切道。而后又同真金闲叙片刻,便欲告辞离去。真金留其用饭,也被婉言拒绝。

送走张易后,我同真金回了内室,午饭也已布好。真金邀我一同坐下,看着满桌餐饭,却没了胃口。右手拿起筷子后,微微愣神,而后问我:“张易来我府上,却只问这一事?为何是他不是别人?”

“哥哥觉得他意不在此?”我笑问,“您觉得张易其人如何?”

“能在父皇身边仕历多年,且与阿合马相安无事,能力自是有的,为人也是圆熟,绝非耿介直臣。”真金盯着案角,犹疑道。

“耿介直言的朝臣,早被排挤出朝堂了。许衡如此,张文谦如此,廉希宪也是如此。似张易这般留在省院,至少能有所作为……”我道,“他并未阿附阿合马,也无不法事。哥哥在担心什么?”

真金闻言,举筷夹起一块鹿肉,放在口中默然嚼着,慢慢咽下后才道:“我总觉得他在试探什么……”

我霍然抬眸,满怀疑虑地望向他,心里也不无疑虑:试探什么?我似乎能猜得答案,却又不敢多想。

“用饭罢。”真金拍拍我的手,淡淡一笑,有些心不在焉。

我俩各怀心事,这顿饭便吃得味同嚼蜡。用至半晌,忽见真金近侍完泽进来传话,见我在侧,也不避讳。他脸色暗沉,我猜绝非好事。

“怯薛宿卫秦长卿,此前因弹劾阿合马平章,曾被诬陷下狱……”

“本王不是为其上书陈冤了吗!?”真金蓦地打断他,惊问道,“难道……”

完泽叹了口气,黯然道:“阿合马平章买通狱吏,将他害死在狱中了……”

“乒!”真金手中的筷子骤然脱落,砸在碗盏上,击得汤花四溅。他如在梦中一般,怔怔出神,犹不相信,而后待醒转过来,忽地一声怒吼,将桌上碗盏猛地拂落在地,砸出一通通碎金断玉般的脆响。

“狗奴无法无天,竟如此草菅人命!”真金怒不可遏,脸色已至青白,额上青筋暴起,“他谋害姚天福而不得,此番总算得手了呵!安童、伯颜,先后遭他暗算,还有谁能逃得过!”

“殿下息怒!”完泽被他一震,也呆住半晌,而后连连劝慰,“伯颜丞相已经脱罪,如今正在家休养,并无事的……”

“功臣无故因他获罪,他罪行累累,却依旧横行省堂!我国朝法度形同虚设吗!”真金一拳捶到屏风上,震得屏风险些碎裂,幸而被完泽及时扶住,“殿下息怒!”

他未见过真金震怒至此,慌乱无措时,口头反复只是这一句话。

我怔怔看着真金发怒,心头狂澜亦是汹涌不止,一个又一个念头向我袭来,逼我直面最可怕的后果:安童、伯颜相继遭阿合马谗害。朝臣几乎被他得罪尽了,下一个会是谁呢?

待真金平静下来,我才缓缓开口:“哥哥一味生气又有何用?如今被动至此,不得不思谋一下日后之事了。”

他闻言一怔,悟得我话中深意,沉默良久,便将完泽遣退。

“妹妹此言,却是何意?”

此时并无旁人,我终于抛开最后的忌惮,坦诚直言:“哥哥可还记得《罪己诏》那出剧?当初安童以此为题上谏,用意却不止于此……”

真金目露震惊,登时想到了什么似的,眼色急遽变幻,紧接着是空茫,空茫之后却有最深的忧惧。

我漠漠一笑,心头却悲哀得泛酸。这件事真金不敢面对,于我也是最不堪承受的:“哥哥深恨阿合马日久,除了圣上,阿合马最为忌惮之人,便是哥哥。有朝一日,若是他做了江充,您又该当如何?”

他嘴唇一颤,脸色白得瘆人,默然半晌,走至窗边,无力地用手臂撑住,喃喃自语:“陛下不是汉武,本王也不会做戾太子……”而后,突然盯住我,目光劲厉,满是告诫的意味,“今日之事,切勿向旁人再言!”

我亦不过是试探,得知他心意,一时黯然,只低声回道:“你放心罢。”

第202章 入觐第46章 劝谏第236章 切谏第184章 询问第182章 柳林第98章 居心第44章 看戏第101章 提点第186章 请托第17章 少年第4章 怀疑第22章 出征第24章 过年第35章 叮嘱第71章 斥责第54章 浸润第18章 开平第148章 挑拨第182章 柳林第41章 劝解第110章 孽子第96章 讨价第220章 人心第225章 梦醒第237章 探病第38章 诱导第102章 乐舞第144章 威吓第246章 夜袭第139章 娇女第120章 学字第5章 试探第142章 对策第179章 献艺第30章 决定第7章 议事第99章 求情第221章 春光第120章 学字第102章 乐舞第237章 探病第241章 穷途第94章 起哄第19章 陪伴第163章 大都第162章 旅人第61章 乱局第27章 北返第236章 切谏第199章 分别第120章 学字第243章 平叛第153章 生机第101章 提点第65章 剖白第181章 春水第188章 君心第139章 娇女第57章 使臣第128章 盟誓第107章 失信第188章 君心第204章 谗害第63章 波罗第155章 侦骑第171章 书会第65章 剖白第158章 决战第37章 钞法第100章 安排第166章 路学第13章 结交第58章 狩猎第72章 转变第207章 受命第43章 夜访第75章 归返第47章 学堂第36章 听学第160章 说服第61章 乱局第14章 点兵第142章 对策第235章 表章第115章 待嫁第106章 柔情第19章 陪伴第99章 求情第7章 议事第102章 乐舞第143章 劫掠第61章 乱局第115章 待嫁第183章 私心第169章 旧情第20章 选马第72章 转变第100章 安排第241章 穷途第36章 听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