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孤臣

当文天祥被押解北上时,已经是第二年的深秋了。

早在年初,元军统帅张弘范与宋军激战于崖山,此时文天祥已被元军俘获,亲眼目睹千艘舰船焚毁,十万将士溺亡,丞相陆秀夫背负小皇帝跳海殉国的壮烈惨景。至此,南宋行朝被元军剿灭,这个绵延三百年的王朝彻底湮灭于历史之中。

“……北兵去家八千里,椎牛釃酒人人喜。惟有孤臣雨泪垂,冥冥不敢向人啼……”

当忽必烈读到文天祥的诗作时,默然坐了良久,仍是百思不解。

“他也知道自己是孤臣!”皇帝半晌才抛出一句话,笑着摇头长叹,而后将手中诗作掷到阿合马怀中,“蛮子国已经亡了,昔日宋主都对朕俯首称臣,他一介孤臣,还坚持个甚么!”

阿合马嘿嘿赔笑,双手捧住那诗作,举到眼前端详片刻,才道:“也许只是矫情罢。臣听闻,那个文天祥,北上途中,曾绝食八日,求死未果,复又进食。他既不肯白白死节,必有所图谋。这般托大,无非为自抬身价,以期得陛下看重,谋个好前程!”

忽必烈斜睨了他一眼,阿合马躬着身,仍是毕恭毕敬的模样,一脸谄笑,皇帝忽然觉得腻歪,抬手在他脑袋上就是一记:“尔小人心肠,勿妄自揣度!”

那厢“哎呦”一声,夸张地揉揉头,委屈道:“臣见识浅薄,一心想的只是忠于陛下,哪有这些秀才们弯弯绕绕的鬼心思!臣只是想不通,宋主已经投降,行朝小皇帝也已投海而死,所谓忠君,忠的又是哪门子的‘君’?瀛国公既已做了元臣,他若忠君,理应顺承上意,一并投降才是……”

阿合马兀自絮絮抱怨着,皇帝不予理会,只问:“文丞相眼下在何处安置?务必好生茶饭伺候,不得怠慢!”

“陛下属意此人,臣等何敢怠慢?”阿合马抬眼瞄瞄皇帝神色,仍做出一副无奈模样,“可恨这秀才矫情得很!孛罗丞相将其安置在驿馆,殷勤款待,哪料那秀才竟毫不领情,不吃不睡直坐到天明,旁人百般劝说不得。臣同孛罗丞相也曾先后劝降,都被严词拒绝。如此三日,臣等着实无奈,只得把他移送兵马司监守……”

他说了一半,忽而缄口,许是怕皇帝不悦,便留住话头,仍是观望。忽必烈只是负手而立,仰头闭目想了半晌,而后笑道:“也罢。他既不愿享福,吃吃苦头也好。好名求利的人总有软肋,是真心守节,还是图慕虚名,试一试便知。十年多来,南家思这块硬骨头都已啃下,一个书生的脊梁又能硬到哪里!朕有耐心等得。”

……

阿合马退下后,又有一众南人大臣求见,为的也是文天祥一事。忽必烈尚有耐心,便命人召入,而后转顾久立一旁的我,饶有深意的一笑。他的意思,自是让我好好观望两路朝臣如何“表演”。故宋福建制置使,现元廷刑部尚书王积翁行礼后便急急开口:“陛下昔日问臣,‘南宰相孰贤?’,如今,臣还是那句话,‘南人无如文天祥’!”

与他同来的礼部尚书留梦炎听闻此语,颇不自在的皱皱眉,碍于皇帝尚未发言,只得把那份不满忍了下去,面上仍是一副淡泊自若的模样。

忽必烈饶有兴味地打量二人,而后同我对视一眼。我得皇帝示意,稍稍斟酌,才道:“文相公忠贞报国,誉满天下,陛下自是有所耳闻,王大人所言非虚——”

我微微笑着,话锋倏地一转,径直瞥向一旁的留梦炎,“只是敢问留大人,昔日您与文丞相同是状元出身,又同朝为相,对其行事为人,自是深知,不妨论说一二。”

留梦炎自以为掩饰得天.衣无缝,哪料我忽然发问,脸色陡然一白,强掩过眼中的震动,轻轻吁了口气,而后镇定道:“文丞相名天祥,字宋瑞,这等名号,自然不是白白叫的。文相公昔日高中,曾得理宗嘉赏,誉为‘天降吉祥,宋之祥瑞’。元宋交战之际,起兵勤王,奔走数载,虽不成事,然而尽忠尽义,无可指摘,终不负其名。”

“宋瑞、宋瑞……”忽必烈闻言,喃喃重复两声,忽而大笑,“好一个‘宋之祥瑞’!”

皇帝笑罢,目光遽然望向留梦炎,那厢竟不畏惧皇帝审视的目光,反而优雅得体地回以笑意。我疑惑地寻思片刻,才猛然觉出他话中的恶毒:所谓‘宋之祥瑞’,眼下又是怎样的光景?而他所庇佑的故国,如今又在何方呢?

忽必烈却只拊掌大笑,“留尚书,昔日元军攻克衢州,你曾以宰相名义率众请降,你和文天祥同为故宋宰相,为何行事迥异?你们所学的圣贤书,竟能教出两套截然不同的为臣之道——朕真是纳罕得很呐!”

皇帝虽是讥讽,话语还算和悦,看得出来,他是真有几分好奇的意思。然而,留梦炎和王积翁听闻此言,如同被掌掴一番,脸色俱是惨白,难堪得无地容身:他们二人,身为宋臣,临敌之际,可都是主动请降的呀!

二人垂着头,一副丧气模样,皇帝的目光在他们头上盘桓来去,似有千斤重,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文丞相忠勇孝义,无可挑剔,可惜眼量不足……”面对皇帝的疑问,留梦炎即便失了底气,也不得不答复,“宋主昏聩,奸臣当道,厚毒黎民,他一力扶持一个行将就木的王朝,无异于陷民于水火。吾等虽不才,却愿追随圣君明主,为教化天下,略尽薄力,方不负平生所学,不负孔孟之道……”

闻言,我不得不重新审视留梦炎。他果然不愧为状元宰相,说出的话让人相当服气:寥寥几句,竟能把投降叛国之举说的如此大义凛然,如此天经地义。

忽必烈摇头笑笑,一时竟无言以对,只道:“既然如此,留尚书不妨帮朕说服文丞相效力新朝。你同他好好相谈,也好教会他真正的‘孔孟之道’。”言罢,又转顾王积翁,“王大人,你既极力举荐文天祥,便也一同去罢!”

……

二人行礼告退时,都忍不住轻轻吁气。留梦炎不咸不淡地白了王积翁一眼,目露嗔恨,王积翁却只冷冷一瞥,哼了一声,同他一前一后退出去。

待他们退出,忽必烈脸色骤然转冷:“有这等贼臣,再多几个文天祥,也救不了故宋朝廷,根子上就烂透了!宋朝养士百年,竟养出了一群祸害!”

“王积翁还是不同的,他力荐文天祥,绝非出于私心。倒是那个留梦炎,不情不愿的,心里酸的很呢!”我笑道,“他们前去劝降,必被骂回来不可!”

忽必烈抬头看我,面露疑虑,摇头苦笑:“朕何曾为一个冥顽不灵的秀才费这等苦心!功名利禄都无法打动,却又不再绝食求死,他究竟要的什么!”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我在皇帝面前徐徐吟出此语,心中亦是一阵震动。这是当初文天祥写给元军统帅张弘范的诗,以此表明心志,张弘范阅罢,再无劝降之举。眼下回答皇帝的问题,再合适不过了。

“他要的不过是一个成全,要留名千载,为万世楷模,要的是人死魂不灭,要的是铮铮不屈的脊梁。这样的人,岂是高官厚禄能打动的?他曾为故宋宰相,荣华无限,风光无限,什么没有享受过?后半载飘零坎坷,自求其苦,不过尽人臣本分罢了。”

“朕不信,朕的功业,竟比不得一个稚子皇帝!朕难道不值得效忠!性命都没有了,他拿什么救世救民,荒唐!”

皇帝忿然道,目中渐生恼怒:这个文天祥,诱之不能,杀之不忍,着实让人无奈。

“父皇不如让瀛国公劝降,看他如何反应。”我只得献言,以图安抚他的情绪,“儿臣对此,却是不抱希望。”

我淡淡道,一边察言观色,一边抖出自己的小心思:“若是劝降无果,不如放之还乡,以显国朝盛德,流传到后世,不失为一段佳话……”

“不!”皇帝断然否决,“这世上没有驯服不了的烈马。朕收不了一个文天祥,又何谈收复江南民心!朕只想看看,如果南人中骨头最硬的人,都折腰称臣,还有什么是驯化不了的!”

他冷冷一笑,瞥了瞥丢在角落里的诗篇,讥讽道:“这样的文字砥砺心志,只对这些迂腐不化的秀才有用,老百姓么,终究还是要吃饭的!”

……

我从皇帝那边出来,仍是心神恍惚,也不知刚才的话是对是错,也不知这个时空里,文天祥最终的命运又是如何。自己能救得他一命么?他苦心经营数载,为国尽忠竭力,仰不愧天,俯不怍地,即便求全求生,旁人也无可指摘。

然而,若无死亡做最后的注脚,文天祥在后世的形象是否会少了几分悲歌慷慨,少了几分撼人心魄的力量?史书上便少了一个可歌可泣的民族脊梁,更多了一个避世求生的隐士闲人罢。

这样的想法过于阴晦,我亦觉自己可憎,摇摇头:但若可能,便设法全其性命。传续千载的道义不应由一人来承担,那样的责任对他太过沉重,太过惨烈,又太不公平。

我杵在原地,昏昏冥冥地想了许久,张易不知何时已悄然踱在我面前,待我回神,才将我引至一处回廊,见左右无人,方才开口:

“公主却因何事忧心?西北叛王虽时有反复,却已不成气候;南方崖山一役,尽剿故宋遗患。如今不正是与国同庆的好时节么?”

他的嘴角带着淡薄的笑意,目光却犀利如刺,与他交结已久,我已熟悉其为人,每每这时,张易都是心口不一。口上的言语只是言语,此言不过是试探我的真实想法。

我眼尾一扫,瞥了瞥他,寥寥一笑,心情又无可抑制地低沉下去:“奸贼一日不除,我便一日不得快活……”

张易却只低低“哦”了一声,沉吟片刻,而后笑道:“臣办事不利,让公主忧心了。”

他这语气过于气定神闲,让我心生不悦,皱眉道:“高和尚现下如何?张大人如何布局谋划,我却是不得而知……”

“公主还是信不过臣下呐!”张易也不看我,只是望着回廊尽头的瑟瑟枯柳,话语甚至寡淡,似是对我的质疑表示不满,“我已向陛下举荐高和尚为军中术士,让他入和礼霍孙帐下,随军同赴北边……刺杀阿合马,非一人所能为,军中的势力还需慢慢培养,公主急不得。”

心头有几分泄气,我攥了攥拳,复又松开,叹道,“太子尚在吐蕃,只愿他回朝之前,能见贼子人头落地……这件事,绝不能让太子沾上半分瓜葛!”

“公主既已舍身自污,臣又怎会玷辱太子清名?公主放心罢。”

他微微一笑,仍是一派从容自得,风雨不惊的眼眸里却已蓄满隐隐欲起的惊涛骇浪。

第8章 兄弟第117章 启程第123章 承诺第11章 挑衅第56章 心事第122章 欺骗第187章 姐妹第5章 试探第7章 议事第193章 弹劾第214章 雅集第141章 套问第82章 婚宴第30章 决定第112章 请罪第15章 秘事第164章 戏班第139章 娇女第12章 纵马第211章 唬吓第141章 套问第95章 微醺第175章 除夕第102章 乐舞第185章 篝火第216章 隐瞒第19章 陪伴第240章 召见第216章 隐瞒第187章 姐妹第184章 询问第143章 劫掠第214章 雅集第128章 盟誓第248章 夙愿第208章 立誓第58章 狩猎第96章 讨价第150章 矛盾第8章 兄弟第223章 疑心第231章 论罪第91章 心志第66章 静谧第244章 冷雨第234章 严惩第222章 引荐第129章 利害第155章 侦骑第22章 出征第227章 责难第225章 梦醒第189章 讨好第178章 绿珠第95章 微醺第66章 静谧第113章 放手第41章 劝解第103章 大宴第131章 探问第50章 引导第31章 称汗第192章 伴读第71章 斥责第211章 唬吓第213章 父子第67章 委命第186章 请托第144章 威吓第139章 娇女第229章 牵涉第25章 变故第131章 探问第202章 入觐第191章 斗茶第105章 斗鹰第144章 威吓第238章 解脱第202章 入觐第249章 春草第164章 戏班第111章 成全第87章 套马第86章 考验第75章 归返第151章 分裂第134章 缓和第172章 求教第126章 诚意第73章 征询第139章 娇女第106章 柔情第243章 平叛第210章 叔侄第135章 入城第32章 赛马第109章 荣辱第203章 情窦第47章 学堂第149章 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