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集议

朝会结束,年后不久,诸王们都打马回草原了,朝政诸事又慢慢运转起来。近来西北还算安定,忽必烈念在心头的大事就要一一提上日程。正月里,忽必烈命安童召集百官,主持百官集议,商讨大政方针。

因着他前日里让我参加百官集议一言,此次我也有机会出席会议。以前忽必烈虽也让我过问政事,但都是私下里探讨,我从未在正式的集议上露面,就是上次去都堂听政,我还乔装成小吏模样呢。

在游牧民族中,贵族女性在政事上都有一定的话语权,蒙古也是如此。成吉思汗西征花剌子模的前夕,经后妃也遂提醒,才确立窝阔台为继承人;窝阔台汗去世后,乃马真皇后掌握汗国大权;忽必烈从王爷成为大汗的过程中,关键节点也都有察必的襄助……蒙古人对女性预政并不排斥。是以,我对政事或多或少的过问,大臣们也都是不置可否的。今番出席百官集议,也在情理之中。纵然不符合汉人王朝的政治伦理,可在蒙古汗廷,这并不算什么。最重要的是,我年纪小,没有势力,又不涉权力之争,于诸人都无妨害。

大安阁里,忽必烈高踞御座之上,察必坐在忽必烈左侧下首,真金和我还在其下。文武百官列席在下,领班的自是安童、伯颜、史天泽等中枢宰相和赵璧等枢密院副使,其下,便是平章、参政等宰执,以及六部侍郎等。此时尚未立御史台,因而殿中官员大抵来自中书省和枢密院两大系统。

今日集议的头等大事,便是营建新都。此前朝廷也就选址营造等问题多次讨论,今日要做的就是给出最终方案。安童代表中书省诸臣发言,建议放弃金中都旧址,选用以琼华岛为中心的新址筑城;同时从玉泉山引水济渠。都城营建由刘秉忠、段天佑、也黑迭儿等人主持,水利事务则由郭守敬负责,修城的军士由枢密院调遣。再就是征发民伕、材料和买等事宜,具体细则都堂都已拟定。

重点环节忽必烈一一听过,并无异议,再问文武百官,也无反对意见,些许提议的人也只是就细节做出补充,大体方针既定,忽必烈就吩咐安童开始部署具体事宜。

一件大事告一段落,我却不敢放松:营建新都的事情敲定,另一件大事必然是攻宋!想到这里,我心里也是百味杂陈。自窝阔台汗时期,蒙古就曾与宋交兵。而后蒙哥汗三路大军南征,连大汗本人都折在钓鱼城。忽必烈攻打鄂州,并无实质性战果,为了夺.权,匆匆与南宋权相贾似道和谈后停战北上。之后几年忙于同阿里不哥交战,又有李璮之乱,与南宋并无大规模会战。眼下朝政渐渐稳定,攻宋一事当然要提上日程。此前,贾似道曾扣留蒙古使臣郝经,至今仍未放还,忽必烈深以为恨,事已至此,和平已为泡影,南北分治更无可能。忽必烈不仅要做蒙古大汗,还有成为汉家正统,如此必得统一南北。这也是他再树威望而不可缺少的功业。

果不出我所料,忽必烈刚透出一点意思,南京宣抚使刘整见机上奏:“宋主悖臣弱,立国一隅,今天启混一之机。臣愿效犬马之劳,先攻襄阳,撤其扞蔽。”(1)

我打量了几眼刘整:他已有五十余岁,但肩宽背阔,身形硬朗,一看就是久习戎马之人,举手投足间透出几分精悍。

我对此人不大熟悉,遂偷偷问真金,经他提点,才想起他是宋国的降将刘整。他先为北人,继而附宋,后来与宋国策应大使吕文德交恶,又为权相贾似道所忌,担心被谗害,遂以泸州十五郡投降蒙古,颇得忽必烈看重。自归降后,便几次上书攻宋,但因时机未到,都被搁置。眼下,忽必烈有这个心思,刘整自然不会放过。为长久立身计,他也必得如此建言。

我不禁又扫了一眼刘整,看他样貌,也是个铁骨铮铮的汉子,并不像电视剧里那些叛国投敌的奸臣贼子,也殊无愧疚不安之意。我心里也一时惘然:在不远的将来,将会出现文天祥那样九死无悔的忠直臣子,也有贪生怕死弃国归降的两姓家奴。可这些人的抉择真的只有是非黑白两极?折节事敌是否就要永远地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这些饱读诗书,通晓大义的儒臣,平日谨遵义理,为何没有守住最紧要的关防?

也许我要重新审视这个时代了。处在历史洪流中的我,又该如何安放身心呢?

我默然沉思,一时心游物外,真金悄悄扯扯我的袖子,我才回神,继续听刘整奏陈。

按照刘整的意思,此次攻宋,应放弃蒙哥汗时期以川蜀为重,三路进军的策略,搁置川蜀,先取襄樊才是上策。襄樊连接荆豫,控扼南北,襄樊克则江南无所凭依,顺长江直下则临安可得已。临安一定,川蜀也成不了气候了。

刘整奏事完毕,微微颔首,等待忽必烈的答复,文武百官一会看看刘整,一会望望忽必烈,但当事两人也都沉得住气,一人立在殿中,面不改色,另一人居高临下,笑而不语。我望望忽必烈,他的心思也能猜到八.九分了:这是要群臣说话的意思,他自己怕是已认同了刘整的想法。

大汗的眼光扫向群臣,大家都在观望,谁也不想做出头鸟,伯颜、安童等重臣自然不会武断开口,还是要先听听下层官僚的意见。

“大汗,臣有一言,不知当不当讲。”一个儒臣出列,我抬眼一看,却是姚枢。这位老先生也是藩邸旧臣,当年与王文统不合,被排挤出中枢,被冷落了好一阵儿。如今安童拜相,昔日老臣被一一延请到都堂以备顾问,姚枢便是其一。今日集议,自也有他的席位。

“卿不妨直言。”忽必烈道。

“建都与攻宋并举,恐朝廷应接不暇。蒙古将士鞍马娴熟自不必说,可江南水网密布,堡垒林立,壕沟纵横,若遇山水寨栅,蒙古军纵有精兵良马也束手无策,徒劳民伤财耳!攻宋一事,或可暂缓。”

他此言一出,忽必烈登时拉下了脸,刘整则好整以暇地拂了拂衣袖,轻轻舒了口气。姚枢想劝忽必烈缓战,给出的理由似乎并不高明。

“暂缓是为何意?战或不战,竟无说法!处事如此混沌,卿倒枉为藩邸老臣!昔年卿随朕远征大理,不畏险阻,直下金沙江的豪气哪里去了!?依卿之言,宋国这块土地,难道搁置不理?还是要朕好修文德,以待远人归服!?”

纵然百官在场,忽必烈也毫不顾忌老先生的颜面,生生地驳回了。他态度强硬,可见心意已决,再不想听这些含混的说辞了。

忽必烈态度明朗,刘整也再无忌惮,顺势又加了一把火:“自古帝王,非四海一家,不为正统。圣朝有天下十七八,何置一隅不问,而自弃正统!(2)唐太宗文治武功,亦先以武力平天下,后修文德以绥海内。没有正统,妄谈文德,恐怕也名不正言不顺罢!若南北并立,到底何为中国,谁又是中国之主?”

姚枢被忽必烈君臣词锋所迫,一时赧然无语。刘整反驳的理由,也是儒生们津津乐道的“中国之道,天下共主”。他所谓的“正统”一说,首先“政.治正确”,其次也符合忽必烈的现实需求,纵然攻宋有诸多劣势,都不足以成为阻止战争的理由。

大殿中群臣一时无语,儒臣们多暗暗叹气,虽不赞同刘整的提议,却也想不出反驳的理由,而且忽必烈明显不悦,再触逆龙鳞,于事无补,反而招忽必烈嫌恶。

姚枢被晾在朝堂上,形单影只。我往人群中一望,却见另一位老臣挪了挪步。许衡动动嘴唇,似乎想说什么,叹了口气,踌躇着往前挪了一步,安童见此,却抢在前头,上前开口:

“大汗,臣以为姚先生所言,并非全无道理。”

忽必烈见他有替姚枢说话的意思,脸上已有一丝不悦,然而丞相在百官面前发言,他还必须得给面子,遂压下情绪,冷冷道:“有何道理,卿且为朕分辩。”

“姚先生所言‘暂缓’,只是缓战,而非不战。以缓备战,而非仓促求战。昔日塔察儿大王折戟襄樊,岂不是仓促发兵所致?襄阳有长江之险,汉水之利,控扼江淮,处地险要。城墙高厚,壕沟深广,吕文德多年经营,粮储可备十年之用。江南将士素习水性,又有战舰舟师。江南诸地,可依水路往来驰援,骤然发兵,一时难下,只会裹足江淮,重蹈前车之覆。”言罢,微微抬头,望望忽必烈。

“既知问题所在,卿可有良策?”忽必烈仍沉着脸。

安童没有答话,反而望向刘整:“刘大人既然主动建言,想必已有良策,大汗不妨听听。”

见安童把话头递给自己,刘整也一时迷惑:这不是给他说话的机会吗?然而忽必烈紧紧盯着他,也不容他多想,遂道:“宋国之利,尽如丞相所言,若破其利,唯有二策:筑城围襄樊,断其联络;造船练水师,夺其所长,则事可成矣!”

安童听了,微微一笑,叹道:“这两样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军筑城修垒,宋人岂无提防?我军兴练水师,宋人岂会容忍?他们就不会先发制人?若仓促兴兵,为宋军察知,则事不济矣!”

我听了这话,先是一愣,而后才明白过来:姚枢和安童所谓“缓战”的道理,尽在于此。

忽必烈微微颔首,态度微微松动,又问:“依卿之意,该当如何?堡垒总要修筑,水师也得练起……如是,如之奈何?”

“或可从主将吕文德下手。吕文德是宋国故人,刘大人应当知悉。”安童道。

刘整闻言,立时会意:安童这是又给他机会了,也是帮他同儒臣缓和关系,若有可行之策,双方各得其所,忽必烈也能称心。他沉吟片刻,道:“贸然筑堡垒,的确引人防范。吕文德贪财好利,不如遣使贿以金银,许求在樊城之外鹿门山开榷场,使南北互市。榷场一开,吕文德必以为我军无求战之心。待他疑虑消除,可用保护榷场之名,在外围筑堡垒,我军不围困襄阳,宋人必不以为意,遂可稳妥经营。自万山至鹿门山一线,修筑长围,日后再切断襄阳粮道,于堡垒内练水师,待时机成熟,襄阳已孤立无援,存粮难继,或可一战。”

安童听了不禁颔首,微微笑道:“刘大人果然深谙时事。事缓则圆,姚先生所谓‘暂缓’,正是这个道理。”

姚枢听了,才松了一口气,感激地看着安童,又向忽必烈建言:“老臣见识昏昧,幸赖丞相帮忙言说。群臣共论国是,方得真知灼见!”他这么说,也算是让步了,至少他的意见也得到了部分采纳。与宋对战无可避免,他自然明白,只是决战能缓则缓,毕竟于百姓有利,这也是如今最好的结果了。

话一说开,忽必烈的脸色好多了,也不再责怨姚枢,反而问他:“依先生之见,筑垒练兵,谁可为将?”

姚枢沉吟片刻,有点勉强,却还是说出:“阿朮、刘整。”

此言一出,众人都无异议,阿朮是国朝重臣,军中悍勇,素有军功,而兴练水师,又只能依赖降将刘整。这两人一蒙一汉,又可彼此牵制,堪称良配。姚枢所言,也是出于公心。

忽必烈听了果然满意,随即吩咐枢密院部署下去。此事算是告一段落,而后又问群臣是否还有事上奏。

“大汗,臣下有言。”少顷,一个油腻的声音自人群中响起。

第36章 听学第41章 劝解第235章 表章第151章 分裂第142章 对策第42章 辩驳第46章 劝谏第180章 讽喻第245章 激战第222章 引荐第61章 乱局第230章 月色第237章 探病第85章 治道第12章 纵马第55章 归降第182章 柳林第191章 斗茶第40章 比试第182章 柳林第118章 书信第40章 比试第122章 欺骗第223章 疑心第159章 出路第213章 父子第53章 献策第135章 入城第181章 春水第162章 旅人第89章 奏对第39章 凯旋第61章 乱局第248章 夙愿第122章 欺骗第62章 图谋第116章 出嫁第104章 争执第233章 公平第101章 提点第48章 交心第169章 旧情第121章 寒夜第88章 催问第89章 奏对第78章 拜相第31章 称汗第30章 决定第16章 出逃第233章 公平第178章 绿珠第205章 建言第89章 奏对第58章 狩猎第130章 劝慰第83章 敬酒第24章 过年第32章 赛马第157章 绝路第68章 封王第211章 唬吓第10章 大围第123章 承诺第44章 看戏第218章 更迭第111章 成全第58章 狩猎第101章 提点第173章 伤病第37章 钞法第18章 开平第19章 陪伴第234章 严惩第117章 启程第149章 不满第57章 使臣第51章 叛乱第177章 梦魇第127章 瓜分第245章 激战第6章 真金第32章 赛马第212章 孤臣第30章 决定第143章 劫掠第130章 劝慰第21章 参谋第186章 请托第174章 岁末第42章 辩驳第225章 梦醒第6章 真金第29章 表态第116章 出嫁第183章 私心第163章 大都第107章 失信第15章 秘事第194章 元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