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0章 鱼水对话 南中异常

第360章 鱼水对话 南中异常

当诸葛亮将自己心中的顾虑都说出来后,刘备脸上却并没有浮现担忧之色。

他用温和眼神看向诸葛亮,话语中有着欣慰地说道:“当年遇到卿,是备这一辈子最幸运的事。”

古人自称名是一种谦称。

若是旁人在诸葛亮面前如此自称,那自然是很正常的事。

只是目前站在诸葛亮面前的是大汉天子。

身为君主的刘备却在臣下面前自称名,那说明现在他说的那句话乃是内心中最真实的想法。

刘备一直将诸葛亮当做他成就大业最重要的臂膀,而不是生死任他掌握的臣下。

诸葛亮在听到刘备的这声自称后,眼神微微一凝。

忠贞一向尽守臣节的他,现在本应该出身提醒刘备礼不可废。

可是当他看到刘备眼中那真挚的眼神后,那句话诸葛亮却怎么也说不出口。

十数年的风雨同舟,十数年的亲密无间,早已让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超越了一般君臣的界限。

在说完这句话后,刘备将手中的文书交予一旁的小黄门,而后继续对着诸葛亮言道:

“当年我拜师于卢公门下,卢公曾教导过我何为六正臣。”

“夫人臣萌芽未动,形兆未见,昭然独见存亡之机,得失之要,豫禁乎未然之前,使国超然立乎不败之处,如此者,圣臣也。”

“当时我尚年少,一直以为卢公所说的这种圣臣只存在于史书典籍之中。

可是当我遇见卿之后,我便知道当世圣臣是为何人。”

“不管是今日你对梁州局势的担忧,还是之前你对天下形势的判断,都足以证明卿便是我的圣臣。

我因为有你为臣,而感到欢喜。

但是孔明,伱有一点不足却一直让我心怀忧虑。”

听到刘备话锋一转,说到自己有一点不足让他感到忧虑,诸葛亮立马脸色一正,躬身朝着刘备一拜道:

“还望陛下指正。”

世人皆知刘备能有今日,诸葛亮在其中居功至伟。

只是世人不知道的是,在以往的时候中刘备也经常对诸葛亮进行教导。

正如诸葛亮当年所称呼刘备的主公一词一般,刘备在诸葛亮心中是主,亦是经常教导他的明公。

见诸葛亮如当年一般对着自己弯腰虚心请教,刘备的脸上流露出笑意。

“用你为相,包括我有意的架空尚书令,令你在政事上无有掣肘,是因为我看重你足以媲美管仲的才干。

我知道有你在,你会为我将大汉的政事处理的十分妥当。

只是孔明你虽见识超远,忠心任事,但你对却并未学到我的这点长处。

论治理国家,我远远不如你。论行军打仗,云长、益德、子晟等亦皆在我之上。

然而军政皆不算当世翘楚的我,却能重开大汉基业,是因为我一向知人善任。

正如你所说,子晟收取吴懿兵权可能会引起诸多益州士族不满。

然而益州士族一向与子晟不合,难道子晟不收取吴懿兵权,那些浑浑噩噩之人就不会对子晟执掌梁州,乾坤独断有所不满吗?”

“再者言,就算那些益州士族意欲扰乱梁州局势。

但既然我已经让子晟担任梁州牧,那么他就必须要有手段去弥平这些暗流。

这也是他应该要去解决的事。

若是他无能,事事需要我、或者卿在背后为他消除隐患的话,那对他,对梁州来说又是一件好事吗?.

对孔明你来说,又是一件好事吗?”

刘备越说言语中的告诫之意就越深。

只是在说到最后一句话时,刘备看着年纪方过四十,鬓角间白发却已然不少的诸葛亮,语气转变为担忧。

当语气转变之后,刘备叹了一口气说道:“我知道你今日进宫找我,是为大汉的未来考虑,你在担心梁州的局势会有所不稳。

就像你处理政事之时,事必躬亲,务必不要有疏漏一般。

但是孔明你知道吗,我之所以不遗余力的提拔重用子晟,是让他未来为你分忧,我就是不想你再过度劳心劳力了。

心力若损耗过多,于身体又有何益呢?”

这便是现今刘备心中最深的担忧。

自当年诸葛亮在荆州受到刘备重用,开始成为实际上刘备幕府中的“丞相”之后,诸葛亮的这种性格便被刘备所察觉到了。

由于诸葛亮亲力亲为的性格,所以在以往倒不是没有人诽谤过诸葛亮权力欲旺盛,喜欢将大权都揽在自己手中,不肯任用贤才。

可是刘备知道诸葛亮并不是这样的人。

在以往的十数年之中,诸葛亮举荐提拔过许多人才,例如庞统、蒋琬、马良、杨洪等哪个不是一时俊杰,哪个又不曾手中掌握大权过。

诸葛亮不是醉心权力的人。

只是由于诸葛亮内心中有着极强的责任感,他习惯了未雨绸缪,对大汉的一切军政要务都会思虑颇多。

诸葛亮深知现在的大汉并不算国力强盛,这就导致了他的性格越发谨慎。

国力贫瘠的大汉,不能行差踏步一次,否则就可能是万劫不复之地。

以诸葛亮的才能及他身处的位置来说,他的这种性格对大汉的国力的提升有着很强的催化作用。

过去几年之间,无论关羽还是糜旸在战场上取得多么傲然的战绩,一切都离不开诸葛亮在背后的苦心维持,稳扎稳打。

于国家来说诸葛亮的这种性格是好处。

对刘备来说诸葛亮的这种性格,也可让他高枕无忧,可以安心地做个马上皇帝。

但是对诸葛亮来说,他的这种性格却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的身体健康。

诸葛亮鬓角间愈发密集的白发便是明证。

所以对刘备来说,他现在该担忧的不是梁州可能会发生的动乱,而是诸葛亮的身体健康。

因为就算梁州发生连糜旸都处理不了的动乱,梁州距离益州不远,只要他与诸葛亮还在一日,那么局势都不会太过糜烂。

若不是对诸葛亮的身体有所担忧,刘备之前不会特地下恩旨让诸葛亮在午时进补。

只是刘备知道他的行为始终是治标不治本。

若是诸葛亮不改变他的性格的话,那么他的身体健康是只会每况愈下的。

当刘备将心中的担忧说出以后,诸葛亮不禁一愣。

他倒是没想到刘备是在担忧这一点。

明白刘备的担忧后,诸葛亮的内心却浮现了浓浓的暖意。

只是诸葛亮有自己的看法,诸葛亮对着刘备拱手答道:“陛下教导的是。”

“然天下兵戈未息,华夏上,未重归一统。

当此时臣怎么能不竭尽心力,又怎敢有一丝松懈呢?”

诸葛亮说这番话的目光真挚,因为这就是他的心里话。

诸葛亮出身名门,这种背景导致他从小到大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但同时诸葛亮又出身于乱世,乱世之中哪怕是出身名门的诸葛亮,自小也备受离乱之苦。

甚至还有许多不忍言的事,他都亲眼目睹过。

正因为这种过往的经历,让诸葛亮在年轻时就立下誓言,势必要成为如管仲、乐毅那般的名臣,辅佐明主重新收拾这破碎的山河。

诸葛亮并非不知道过多损耗心力,会影响他的身体健康。

只是相比于天下人的安宁,相比于内心中的志向,他一人的安危荣辱又有何值得在意的呢?

这是诸葛亮的本心,也就是他的这副本心,才会引得后世无数人对他敬仰不已。

见诸葛亮虽然诚恳接受他的教导,但言语之间却并未打算真正接受他的告诫,刘备不禁摇了摇头。

似诸葛亮这种人,他的本心是任何人都无法动摇的。

哪怕是身为诸葛亮主公的他。

不过刘备倒也不是全然对这件事全无办法。

他毕竟是帝王。

刘备举起手中的梁州文书,他对着诸葛亮言道:“将子晟的这封文书明告州郡,并且发出明文申斥子晟。”

诸葛亮听到刘备要发明文申斥糜旸,他感到有些疑惑。

他承认他是想让刘备为糜旸消除隐患,只是申斥的行为未免太过。

毕竟从目前的局势来说,糜旸所做的并不算错。

诸葛亮正想对刘备建言,岂不料刘备却伸手阻止诸葛亮意欲进言的举动。

似乎他申斥糜旸的主意已定。

刘备让诸葛亮发往梁州的申斥文书的内容是:斥责糜旸身为梁州牧毫无担当,竟然事事上书。

当诸葛亮听到刘备让他明文发往梁州的斥责文书内容是这个后,他顿时明白了刘备的用意。

明文文书,依照常制是要公告天下的。

但是当世的老百姓大多是不识字的,所以所谓的明文公告就是给那些士族子弟看的。

帝王对州牧不满,明文发文斥责在以往不是没有过。

可是重要的是现在刘备发给糜旸的斥责文书,它的内容很容易让人浮想联翩。

当那些益州士族看到这封斥责文书后,他们是会觉得糜旸因为专权擅政引得刘备不喜。

还是会认为刘备是在给糜旸透露一个,明显的政治信号呢?

以后无须事事上报。

很明显是后者。

而这个政治信号意味着什么,明眼人都知道。

对元从系的信任,刘备一直是不遗余力的。

况且诸葛亮还知道刘备有这个举动,除去是向天下人宣告一个政治信号外,还是在用帝王的权力,让他从梁州事务的忧心中抽回心思。

梁州自有糜旸为大汉守着。

在明白刘备的两层用意后,诸葛亮的脸上浮现了笑容。

对他的关爱,刘备也一直是无微不至的。

刘备见诸葛亮脸上浮现笑容,他便知道诸葛亮全都明白了他的用意。

鱼和水的交流,就是这样不费劲。

在处理完这件事后,刘备似是不经意间问起一件事:“近来子龙那里可有消息传来?”

当年刘备称帝之后,一向跟随在刘备身边统领亲军的赵云并不在成都中。

那是因为那段时间南中有所不稳。

诸葛亮担心南中在刘备称帝的节骨眼捣乱,便建议刘备派赵云去南中镇守。

自赵云领军镇守南中以来,至今也有两年了。

而当赵云到达南中之后,正如诸葛亮所预料的那般,南中的些许动乱很快被压制下去。

就算之前曹魏有派使者联系南中的诸异族,那些异族也始终没有异动。

渐渐的,大汉朝廷上下都对南中的戒心没那么强了。

听到刘备的询问,诸葛亮答道:“据上次子龙上书已逾数月,在上次子龙的上书中,他言南中一切安稳。”

南中是益州南方数郡的统称。

那里森林茂密,瘴气密布,再加上都是山路,所以对外的交通联络一直不顺畅。

赵云数月送出一封上书,倒也是寻常之事。

只是刘备却从这个消息中,看出了一些端倪。

“南中为何会那么安稳?”

刘备的疑惑表面上来的突然,但是却不是空穴来风。

南中因为地理及历史因素,一向是益州中异族的聚集区。

在汉代能被称为异族的,都是不通礼仪,茹毛饮血之辈。

对于这样的族群来说,忠心这种东西无疑显得很是廉价。

生存与利益才是他们最看重的东西。

再加上南中一地发展落后,资源有限。

所以南中一地经常为了生存与利益发生动乱。

纵算南中的异族不起兵反抗大汉,但是他们内部之间也经常为利益打生打死的。

只是说动乱或大或小而已。

这便是南中的常态。

但是据赵云的上书所说,近来南中却显得颇为安稳,似乎南中的诸多野心之辈全都学乖,全都向善了一般。

这可能吗?

深知人性的刘备,是决计不信这一点的。

事出反常必有妖。

南中目前有着这番异常,肯定是在常人不注意的地方酝酿着什么大事。

就像暴风雨来临之前,都会有着非同一般的宁静一样。

而在刘备的疑惑之下,诸葛亮也很快反应过来这一点。

诸葛亮皱起眉毛,不假思索地说道:“陛下是担心,南中终有大乱?”

见诸葛亮猜出了自己内心中的隐忧,刘备点点头。

“我担忧的不是南中现在反,而是在我大举北伐的时候反。”

“故而我想先下手为强,为益州除去这个隐患。”

12点前还有一章。

(本章完)

第206章 开展度田 当斩则斩第284章 云长用意 三虎同帐第286章 当年千里 风起云涌第六百八十六章 悍然举事 出师有名第465章 以己谋人 上方奇谋第512章 惨烈守城 马超伤重第538章 荆州出兵 两面夹击第656章 霸王杂之 狡黠刘禅第505章 万人空巷 赤脚寻报第七百六十二章 李严重任 沙王叉腰第331章 不断讨好 严词警告第474章 先破一军 君可行也第630章 后发制人 出兵追击请假一天,调整心态第630章 后发制人 出兵追击第175章 执政以公 捉拿周群第446章 攻守易势 慈不掌兵第359章 幼常艳羡 诸葛顾虑第664章 长陵骂贼 刘晔吐血第566章 动则灭国 瘫软于坐第173章 升坛歃盟 大婚之日(终!)第457章 神兵天降 两军合围第586章 如此佳人 陈仓阻敌第74章 取糜旸首级,赏千金 (求追读)第41章 第三条路推书《三国之银狐》第669章 皇子同拜 口呼相父第32章 小心有诈第七百三十六章 汝父在此 面北而死第296章 玄色洪流 西凉铁骑第146章 援兵方到 王冠称庆第187章 九品官人 糜旸北上第218章 糜旸密奏 君王三观第483章 二人相疑 风雪仗兵第七百三十九章 两将合谋 可抵糜旸第477章 朱褒授首 雍闿奔逃第207章 子午奇谋 不欢而散第七百一十四章 雨没江南 天不助吴第424章 二擒二纵 世之良谋第118章 火烧公安 (十更,求首订!)第593章 郭淮计策 联吴抗汉第534章 龙卷洛阳 街亭街亭第406章 历史遗憾 不必重演第122章 再杀周泰 吴军啼哭(4000大章!求追第621章 如虎添翼 城如玻璃第664章 长陵骂贼 刘晔吐血第326章 州泰献策 孙权惶恐第611章 征集粮草 孤城长安第166章 糜旸三问 女主终现第七百三十章 再立盟约 平分荆州第514章 积蓄骑军 千里入冀第498章 黄金搭档 再坑曹真第561章 火烧合肥 江东野望第七百三十五章 先攻州陵 半渡而击第227章 训斥诸将 缓兵之计第七百二十三章 糜旸枷锁 避实击虚第七百二十三章 糜旸枷锁 避实击虚第444章 英雄气短 郭淮到来第533章 心急帝王 不战而降第52章 魂断郁陵第277章 魏有良臣 三爷点名第502章 万钧汉水 齐灌魏营第579章 一国军权 曹真沉默第七百一十九章 草木皆兵 土崩瓦解第108章 糜旸醉钓 欲者上钩第531章 明光熠熠 汉胡重沓第528章 凌视关中 兵起淮南第643章 尚有曹休 大势巨变第306章 同御一马 传承不息第671章 仪同三司 拜大司马第七百六十二章 李严重任 沙王叉腰第85章 宁为玉碎(四更求追读)第134章 败机已现 荆北大营 (推书《三国之第538章 荆州出兵 两面夹击第346章 梁州兵权 吴懿不愿第317章 君臣无仪 倚天落地第334章 你方先来 以牙还牙第125章 张昭谋国 孙权入荆(5000字!求票,第316章 刘巴不满 难民临宛第370章 分化打压 釜底抽薪第353章 触目惊心 杀意沸腾第342章 虚实相封 伐吴前奏第六百九十二章 以此为乐 敢为前驱第605章 陈粮武功 渭北星落第236章 修建高楼 豪族私会第七百六十九章 效仿郭开 言出法随第171章 糜旸警陆 意欲抱杀(5000字!)第126章 孙权帅旗 不纳良言第558章 欲引天火 布局长安第484章 雪中短兵 血中断兵第六百九十六章 鹰击长空 送天将军第273章 兄弟争吵 烛影哭声第509章 前倨后恭 慧极必伤第212章 班底雏形 突闻噩耗第657章 他似不德 张昭叩阙第229章 强征私兵 军心崩丧第348章 精兵强将 共震异心第481章 封之刚猛 洪之自信第455章 相忍为国 天衣无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