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八章 陆逊献计 荆州躁动

不久前江东重臣张昭,被孙权以「不敬」的理由,罢黜一切官职。

在张昭这位元老托孤重臣失去一切职务后,后来居上的陆逊,就隐隐间成为了当今江东众臣之首。

可自大朝会开始之际,位列众臣之首的陆逊,就一直未发一言。

站在前列的陆逊,距离孙权并不远,孙权能够很清晰地看到他脸上的神色。

方才孙权也一直在观察着陆逊的神色。

孙权对陆逊是抱有厚望的,他不希望陆逊如其他大部分朝臣一般未战先怯。

让孙权感到慰藉的是,陆逊并没有辜负他的厚望。

只是孙权也一直未从陆逊的脸上,看出其他什么异样的神色,例如棋逢对手般的激动?

平静,陆逊从始至终,他的神色就如一汪清水般平静。

这一点,孙权是感到不解的。

而现在正是孙权解开心中疑惑的时候了。

因为这一刻大殿内的所有人,由于孙权的话,都将目光注视上陆逊的身上。

这份沉甸甸的盼望,陆逊没办法不接,也不可能再继续做出一副无动于衷的模样。

在众人期望的目光下,陆逊手持芴板缓缓来到大殿中央。

迎着孙权期待的目光,陆逊开口朗声说道:

「臣以为,糜旸此来,是为东征。」

陆逊的第一句话,直接为糜旸的东行定下了基调。

而他的这句话,也让大殿内众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

陆逊作为当前东吴军方的第一人,更是东吴能攻下合肥的第一功臣,他对局势的判断,给朝臣带来的影响是不同凡响的。

一时间,满殿朝臣心中紧张的情绪被无限放大,好似下一刻糜旸的兵锋,就会触及到他们的头顶一般。

不过孙权这时的心情,反而平稳了下来。

因为孙权察觉到陆逊在说这一句话时,他的脸色依旧平静。

孙权深知陆逊不是妄自尊大的人,他在认为糜旸是为东征而来时还能保持镇静,说明他的心中已经有了谋划。

果不其然,陆逊紧接着又说道:

「然臣以为,糜旸并不会急着动刀兵。」

当陆逊的这句话传遍大殿后,殿内众人包括孙权的脸上都浮现了诧异之色。

很快班列中就有一位大臣出来问道:

「伯言此言何意?

既然伯言认为糜贼怀狼子野心而来,而以糜贼往日表现,他又岂会率六万精锐而安居,临荆襄万里疆土而息战乎?」

出来表达不解的大臣是为步骘。

步骘字子山,徐州临淮人士。

步骘早年迁居到江东避乱,担任孙权主记,后任海盐长。

由于是孙权的亲信,步骘的升迁过程相当快。

加上步骘本人的才能不俗,在镇抚交州及平定各地叛乱方面,都曾立下过许多功劳,故而孙权在称帝后,就拜步骘为右将军。

以步骘的过往来看,他无疑是一位知兵的人。

而建安二十四年以来,天下间凡是知兵之人,谁又没有对糜旸深入研究过呢?

步骘就是目前东吴朝内,出名的「糜旸通」之一。

以步骘对糜旸的了解,步骘认为糜旸身上有着年轻人那种显着的锐气。

遥想建安二十四年至今,不过七年左右的时间,可糜旸却接连打出了公安之战,西城之战,襄樊会战,梁州会战,及关中会战等着名战役。

由此可见,糜旸绝对是个闲不住的人。

像这么有锐气的人,陆逊却说他在率军到达荆州后

,不会马上对江东发动进攻。

步骘自然是不信的。

不止步骘不信,很明显朝内许多人也对陆逊的看法表示质疑。

而面对步骘的疑惑,陆逊在对着御座上的孙权一拜后,便转身面对群臣说道:

「兵有先声而后实者,按常理而言,今糜旸因北伐之势以乘吴,易使人震恐,正席卷之时也。

然北伐之后,汉军将士疲劳,不可便用;

加荆州残破许久,水军不治,糜旸所带六万军士,大多为梁益劲卒,兵疲之下,陆战尚且不豫,况水战乎?」

当陆逊说完以上的话后,见朝臣中还有许多人脸上带着忐忑的神情,他便又接着说道:

「关中之役,非小战也;糜旸虽胜,然破军杀将,致仓廪空虚,百姓流离,数年难以恢复元气。

反观我军,休养数年,合肥一役,折损甚微又扩地千里,正是兵精气盛之际。

故彼有乘胜之势,我却有天时之优,一胜也。

再者:

彼革新军制,五兵虽利却将易兵新,军力未复,二胜也。

彼擅陆战,我精水行,大江荡荡,护我疆域,三胜也。

洛阳、黄河、义阳、江陵,彼各当有守,势分为四,而我军专力为一,四胜也。

从会稽至吴郡,稻田万亩,若彼趣江夏,熟稻千顷,为我之后,可支数年,五胜也。」

「我军有此五胜,以糜旸之才,又岂会因一时锐气,而骤起大兵乎!

纵糜旸似当年曹操目空一切,执意东征。

我军有此五胜在,臣亦有信心,令糜旸步当年曹操之后尘!」

当陆逊洋洋洒洒地说完心中韬略后,满殿众臣的脸上都流露出震惊之色。

就是孙权也难以掩饰内心惊讶,不自觉地在御座上站起身来。

「操虽拖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

将军禽操,宜在今日!」

不知怎么的,听完陆逊的献策后,孙权的思绪不禁飘回到十数年前的那个午后。

那一年曹操率二十万精锐南征,那一日殿内气氛亦如今日这般沉重,不安。

可就在众臣皆束手无策之际,却出现一白衣纶巾之英雄。

他就如今日的陆逊一般,脸带沉稳的为殿内的孙权及众臣分析时势,辨明利害。

「仅请精兵三万,瑜愿为将军破之!」

最后那人更是以一句豪气盖天的话,为上百江东君臣定下了抗争的基调。

「公瑾......」

孙权控制不住地,喃喃念出了那人的名字。

同时孙权看向陆逊的目光,也变得愈发热切。

不仅孙权,当年曾参与过那场决定江东生死存亡议会的大臣们,现在他们都用一种怀念,惊喜的看着陆逊。

难道陆伯言,真能与公瑾相比乎?!

当这个想法在心中浮现时,众臣心中的不安感瞬间被驱散了不少。

不知过了多久,当孙权从震惊和缅怀的情绪中回过神来后,他对着殿中的陆逊问道:

「伯言以为,糜贼到荆州后,若不速战又当如何?」

对于这一点,陆逊心中也早就想好了答案。

片刻之后,陆逊就拱手答道:

「臣以为,以糜旸之才,他至荆州后,当采王道之策,会以积蓄国力为首要。

一为煮盐兴冶,为军农要用,并作舟船,操练水军,豫顺流之事。

二为发使告以利害,诱我民心,乱我根基。

三为厚待孙登,示仁厚姿态,安士民以亲远人。

三举齐发之下,加糜旸率重兵屯于边境,时光流转,难免境内会有人起叛逆之心,欲投彼也!」

「故臣建议,陛下当择心腹之人充任边将,并令各边将统属于一人,再赐予那人生杀之权。

如此一来,纵事急,终不致大祸也!」

说上心中所有的对策后,陆逊对着孙权深深一拜。

而随着陆逊的这一拜,孙权看向陆逊的目光更加欣喜。

论个人军略,孙权实在一般。

可孙权数十年来,能一直保有江东基业,在于他有个很特殊的天赋。

那便是他善于识才,更善于辨别各种策略的优劣之处。

在孙权看来,陆逊当下所提的应对之策,无疑是十分恰当的。

孙权深深看了一眼陆逊后,又将目光看向殿内的群臣,他朗声问道:

「诸卿以为伯言之策如何?」

殿内的东吴众臣在听到孙权的询问后,他们抬头看了一眼陆逊那挺拔的身影。

众臣虽无陆逊之才,可他们都不是愚笨之人。

陆逊都将利害剖析的如此清楚了,他们又岂会不知道陆逊所言,乃是当下对东吴来说最好的策略呢?

「臣等附议!」

一时间,众臣都开口同意了陆逊的策略。

若你真有公瑾之才,那我等便愿信上你一次。

坐在御座上的孙权,见众臣都异口同声地表示同意,他的脸上流露出喜色。

孙权喜得不仅是陆逊为他献上了佳略,他还喜的是,在陆逊的佳略下,众臣的语气变得坚定了起来。

人心,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可孙权知道,身为君主的他,还需要为陆逊的佳略上一道保险。

孙权从御案上拿起虎符,手中抓着虎符的孙权,正从台阶上一步步走下,朝着陆逊而去。

不久后,孙权就走到了陆逊的身前。

接着孙权就主动伸手将手中虎符交到陆逊的手中:

「当年,朕曾将这块虎符,亲手交至公瑾的手中。」

孙权的这句话,毫不掩饰地透露出,他对陆逊的信任及期待。

而孙权说完这句话后,他便正式下达诏令道:

「朕今日拜陆逊为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

自今日起,东吴一切兵马,任凭大将军调遣。

凡东吴统兵之将,皆受大将军节制。

大将军可不上奏,不审查,操大将之生杀大权。」

孙权话音刚落,殿内众臣都用不可思议的目光看向了陆逊。

如此重的权力,就算是当年的周瑜,也未曾在孙权手中得到过!

就连陆逊在听完孙权的诏令后,他的脸上也第一次流露出震惊之色。

谨慎的他,第一时间就想婉拒。

可还未等陆逊开口,孙权便直接伸手紧紧抓住陆逊的手言道:

「衔命征行,奉指授之策,抵抗糜恶,非重权不能行。

至于生杀之权,以法定心,谓合权宜。

今糜贼举众东行,气势煊赫,急需伯言。

若伯言待国命,往复道途,延引日月,岂非误国家也?

按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利国家,专之可也。

今吴势与蜀连,不可拘常以失事机。

兵法,进不求名,退不避罪,朕望伯言效古人之节,终不自嫌以损于国也。」

说着说着,孙权握住陆逊的手正变得愈发用力。

诚然孙权身上有着许多令人诟病的缺点,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有那些缺点的情况下,孙权还能成为天下三足之一,他的身上的确有着异于常人的闪光点。

而陆逊见孙权都将话说到这地步了,他也不好再继续推脱。

于是在孙权信重的目光下,陆逊对着孙权深深一拜:

「陛下放心。

有臣在一日,糜旸绝无法越江夏一步!」

听到陆逊的保证后,孙权的脸上笑意盎然。

这一副君臣相重的画面,被殿内的众臣看到后,他们脸上也都流露出发自内心的笑。

唯独一人不是。

脸上带笑的周鲂,看着陆逊的背影,他的眉头正微微皱起。

「陆伯言,看起来有点棘手呀!」

...

汉章武六年六月,经过一个多月的跋涉后,糜旸终于率六万天策军来到江陵城外。

提前得到消息的荆州一众文武,为迎接糜旸的到来,早早的就等在了城外。

荆州每位官员的脸上,都洋溢着兴奋的笑容,焦急的翘首以盼着。

要论目前大汉各州中,哪一州对糜旸的情感最深,那除去梁州外定然是这荆州了。

尽管自章武元年以来,糜旸就很少来到荆州,可世人皆知的是,当年让糜旸一战成名的公安之战,就是发生在荆州境内。

作为糜旸初出茅庐的第一战,公安之战对糜旸的人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但同时也改变了荆州百姓的命运。

若当年糜旸没守住公安,那么曹魏的铁蹄与东吴的利爪就会彻底瓜分荆州,而这两方又都有屠杀百姓的恶行流传。

从这一点来说,糜旸打赢公安一战,可以说是守护住了许多荆州百姓的生命。

如此一来,荆州百姓、士人对糜旸又岂会不心生感激呢?

更何况第一次的意义,总是不同凡响的,特别是对糜旸这样的人来说。

反正不管其他州的人怎么看,荆州的士民就是认为,糜旸是从他们州走出去的大英雄。

梁州又如何?

最多是嫡次子而已。

「法统」之争,不接受任何反驳!

而就在许多荆州官吏伸长脖子的等待下,一骑信使从远处飞奔回来,来到他们的身前。

同时这名信使的禀报,让一众荆州官吏变得无比躁动起来:

「大司马车辇,已行至数里外!」

白鹿,终于回家咯!

第159章 别有用心 襄城邓艾第183章 治政六术 是否佳徒第10章 三驳潘濬第619章 汉军冲锋 奋死一搏第675章 感人遗诏 汉皇驾崩第七百一十四章 雨没江南 天不助吴第389章 匍匐如犬 剑削顶冠第512章 惨烈守城 马超伤重第510章 不战取胜 孙礼寒心第158章 江陵缟素 刘璋履约第267章 北伐战略 关公病情第338章 故技重施 孙权心思第300章 火德不灭 辽之人头第575章 士载南下 噩耗致晕第219章 孟达自救 夏侯动心第533章 心急帝王 不战而降第七百二十三章 糜旸枷锁 避实击虚第193章 大军分三 七斩为令第259章 见招拆招 送信武当第574章 强汉將归 魏军险境第133章 陆逊自荐 内乱将起第365章 南郑耀武 大变之兆第481章 封之刚猛 洪之自信第3章 先斩后奏第273章 兄弟争吵 烛影哭声第628章 无一男儿 运动作战第290章 既分胜负 亦决生死第398章 女王遭斥 曹真哭谏第431章 曹真大笑 杨阜私请第211章 隐患滋生 伯仁野望第536章 两大安排 艾维相随第143章 双壁合兵 十万俱灭(5000字!)第六百八十七章 敲打刘封 誓杀吴狗第337章 吴可征否 世子弃子第七百二十二章 饥渴诸将 糜旸定计第461章 情势不利 别出心裁第184章 气若游丝 魏王薨逝第261章 召虎出征 今日收获第245章 丞相孔明 大将军羽第481章 封之刚猛 洪之自信第16章 幼时情谊第231章 皮开肉绽 真实情报第171章 糜旸警陆 意欲抱杀(5000字!)第580章 福至心灵 排除正确第186章 曹丕壮志 建言称帝第16章 幼时情谊第437章 成都炸了第558章 欲引天火 布局长安第七百五十二章 令人作呕 掀案而起第七百三十二章 儁义驰谏 惊异莫名第620章 死伤甚众 公衡惊疑第六百九十二章 以此为乐 敢为前驱第272章 刘备莅临 摇头违意第444章 英雄气短 郭淮到来第174章 葛公德政 盛世场景第27章 要不弑父了吧第666章 威风海量 视而不见第544章 贾逵到来 乌龟喘息第337章 吴可征否 世子弃子第576章 不为赵括 就做白起第60章 蛮王沙摩柯(求追读,求月票)第642章 丕鹅离世 天不祚魏第293章 虎侯再动 木人承渊第500章 锦囊妙计 突围而出第六百八十四章 化域为州 造势借势第404章 笔为雷霆 北方有变第271章 松柏之下 儿女情长第六百八十章 首倡徙戎 刘禅求教第143章 双壁合兵 十万俱灭(5000字!)第167章 糜旸北归 子瑜求和第362章 马谡入梁 攻心提点第676章 全城悲痛 上定庙号第606章 锦侯之愿 星落之日第247章 天子有难 卧龙出声第64章 公安大拆迁(求追读,求票票)第629章 何其壮哉 失魂瘫坐第580章 福至心灵 排除正确第673章 汉皇不豫 传召百官第625章 未央宣言 惊城槐里第348章 精兵强将 共震异心第320章 良臣群起 太守人选第443章 似若无敌 魏军大败第433章 先定阴平 再阻剑阁第七百二十七章 四方求援 眼前一黑第500章 锦囊妙计 突围而出第467章 置之死地 自有风骨第242章 顺天行诛 遍观战报第634章 宛若游龙 惊为天人第585章 月下柔情 信使到来第37章 魏王吐血第312章 桃花剑舞 一眼千年第363章 热脸白贴 整改大军第333章 随军南下 交换日子第181章 禁军在手 家人提点第109章 关侯长子 公安明月(明日上架!)第七百七十三章 一步之错 伤心糜旸第416章 惊弓之马 糜旸引诱第18章 荆州不能丢第406章 历史遗憾 不必重演第六百八十四章 化域为州 造势借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