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领袖刘福通

历史往往都是胜利者书写,所以我们对于奠基者却不见其踪。汉前有秦,唐前有隋,明前有龙凤,但由于朱元璋急于跟龙凤政权撇清关系,我们对于龙凤政权的一些详细情况已经不可考,甚至于要从其他人的传记中找寻支离破碎的信息。

无论如何,在元末众多的英雄好汉中,刘福通是首屈一指的人,在反元大业中,刘也是贡献最大的一个。刘福通的功绩就在于将各处的义军统一在“明王”旗帜下,增加了行动的协调性,虽然元末红巾军山头林立,但并没有发生严重的内讧,这固然有民族革命的因子,但也由此可以看出韩氏家族在教内的凝聚力和那种历史的积淀性,或许韩家跟几个主要的红巾军首领是世交,韩家对于革命的贡献绝不是在于韩山童这一代,而是在几代人之前就已经开始了,这样才能解释为什么韩山童在首义中死去,其子还能号召群雄。

刘福通应该是个急躁的人,他完全迥异于徐寿辉、张士诚、明玉珍,他的行事风格是速度、速度、还是速度。从阜阳首义失败,他立刻潜回阜阳重新举事,在高邮之战元军失利后,刘福通迅速迎韩林儿在毫州建立龙凤政权,其他各路红巾军每攻占一地,刘福通都会以龙凤政权的名义设立行省,他还能够调动各路红巾军在三路红巾军北伐之际猛攻开封,实现后宋政权还都的夙愿。

龙凤四年(1358年),这个愿望终于实现,历经231年,后宋终于实现了还都的夙愿。中原人民从杨进领导的八字军起义始至红巾军起义终,终于迎来了王师北定中原之日,整个中原大地沸腾了,民众奔走欢呼、弹冠相庆,这是一个何等热闹、何等激动人心的场面,可惜你我都不能穿越时空去体会那种激动人心的场面。历史会实现你的愿望,但需要的是时间,只要你有耐心。

形势一片大好,但这种形势却因为一个人而改变,他就是赵均用。前面说过,赵均用本是芝麻李的手下,徐州城破后,赵均用跑到濠州去投靠郭子兴。赵均用有个习惯,那就是去了哪里都喜欢排挤地主,赵均用自然想把郭子兴排挤走,但郭子兴和他那帮兄弟自己都在濠州城正斗个不亦乐乎,赵均用找了个不痛快后便去了淮安。后来淮安失陷后,赵均用便去山东投了自己的老部下毛贵。毛贵是个人才,仅次于刘福通,毛贵深知红巾军没有根据地不可能长久,便把山东作为根据地一意经营,如今的山东已成了进攻大都的桥头堡,也成了扼元军南下的屏障。所以,山东的得失关系到龙凤政权的得与失。

赵均用来到山东后自然要将毛贵取而代之,可是令人惊诧的是他竟然杀死了毛贵,这是至正十九年,公元1559年的事情。分裂已经开始就不会结束。得知毛贵被杀的消息后,毛贵的部将继续祖从辽东返回怒杀赵均用,山东红巾军进入相互仇杀的时代。赵均用死后,山东红巾军由毛贵部将田丰掌管,不知什么原因,中路军红军将领王士诚也来到山东,跟田丰开始争权夺利,双方互相攻伐。乘着山东红巾军内讧之际,察罕帖木儿率大军于1361年直扑山东,田丰、王士诚降元,元军开始进攻山东红巾军的治所益都。元军久攻益都不克,戏剧性的变化又一次开始,投降元军的田丰、王士诚杀死察罕帖木儿回归红巾军。察罕帖木儿这位大元的军事强人竟然如此殒落,真是世事弄人。察罕帖木儿一死,大元将他的权力移交给他的养子王保保,保保带着大军向山东的红进军发起最后的攻势,1362年盘踞山东六年之久的红巾军全部覆没。

为了对付开封的龙凤政权,大元的另一位军事统帅孛罗帖木儿先后攻占了大同和曹州,切断了开封跟中路红巾军和东路红巾军的联系,龙凤五年(1559年)开封再次被攻破,龙凤政权的5000名官吏,红巾军的数万家属被俘,刘福通带着韩林儿逃到了江苏安丰,继续用龙凤政权的名义对各部发号施令。

私盐贩子张士诚登场了,张士诚、方国珍这些人时叛时降,典型的革命队伍中的机会主义分子,如今看见龙凤政权倒台,他们自然又投降元廷。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二月,张士诚的大军猛攻安丰,刘福通遣人向南京的朱元璋求救,关于韩林儿和刘福通的历史迷雾将要揭开。

《明实录》、《明史记事本末》、《明通鉴》、《蒙兀儿史记》的记载都是安丰城破刘福通战死,而韩林儿突围到了滁州,之后朱元璋亲率大军赶到。这种记载可信度是最高的,固然是由于史料的权威性,但还有其他的判断。刘福通是龙凤政权的领导者,如果他在安丰没有死,去了滁州一定还会东山再起,一定还会发号施令,但历史关于刘福通的叙述在安丰这个地方嘎然而止,这就说明他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那小明王问题又该如何呢?

首先,他在安丰没有死,如果死了,朱元璋不会又把龙凤旗号抗了几年,那就说明小明王在滁州,那么小明王最终结局如何?是不是被朱元璋在瓜洲溺死?答案应该是这样的,无论是《元史》还是《实录》都没有关于明王结局的记载,看的出朱元璋对此讳莫如深。

一个首义人物,一个坚持反元12年人物,一个在北方抵抗大元最凶猛军队进攻的人物,一个利用白莲教将各方凝聚在一起的人物在明修《元史》中只是被定义为贼而草草收场,以至于后世人只知道朱元璋,不知道刘福通。

龙凤政权、龙凤年间的往事只能跟这草原上的帝国一样随风而逝。

第63章 长生不老,君门万里第57章 左顺门事件第69章 嘉靖与海瑞第8章 胡惟庸之死第14章 正统论第1章 至正十一年的难题第39章 成化新风第2章 史上最强悍的北伐军第43章 历史进入正德年第38章 陈献章和他的心学第47章 皇帝的武功(1)第41章 弘治王朝的老生常谈(1)第5章 帝国治理第57章 左顺门事件第43章 历史进入正德年第29章 土木堡之灾——历史的转折点第65章 帝国备倭(1)第71章 泰州学派的继承者们第12章 建文皇帝的“文”第62章 皇帝和他的首辅们(2)第1章 至正十一年的难题第23章 宦官崛起第19章 国初的理学第47章 皇帝的武功(1)第50章 宁王叛乱第28章 朝堂上的争论第17章 财政的守望者——夏原吉第39章 成化新风第1章 至正十一年的难题第11章 朱元璋的理想第63章 长生不老,君门万里第16章 唐赛儿起义——盛世王朝下的不谐调音符第31章 阴霾下的景泰王朝第35章 成化年——王朝进入荒诞期(2)第55章 明武宗正德——荒诞贵族中的绝望代表第21章 宣德皇帝第17章 财政的守望者——夏原吉第54章 王艮和他的泰州学派第45章 刘瑾时代第54章 王艮和他的泰州学派第4章 继任者朱元璋第16章 唐赛儿起义——盛世王朝下的不谐调音符第24章 帝国进入老人政治第47章 皇帝的武功(1)第32章 曹石兵变第55章 明武宗正德——荒诞贵族中的绝望代表第50章 宁王叛乱第75章 谭伦与戚继光第8章 胡惟庸之死第28章 朝堂上的争论第62章 皇帝和他的首辅们(2)第12章 建文皇帝的“文”第27章 崛起的部落第55章 明武宗正德——荒诞贵族中的绝望代表第51章 正德南巡第12章 建文皇帝的“文”第40章 朱见深和他生活的年代第40章 朱见深和他生活的年代第73章 隆庆王朝——帝国走向开放与自信第65章 帝国备倭(1)第63章 长生不老,君门万里第17章 财政的守望者——夏原吉第59章 大礼仪的新阶段(1)第66章 帝国备倭(2)第50章 宁王叛乱第68章 严嵩之死第59章 大礼仪的新阶段(1)第18章 解缙的悲剧人生第49章 大规模的政治请愿活动第73章 隆庆王朝——帝国走向开放与自信第40章 朱见深和他生活的年代第16章 唐赛儿起义——盛世王朝下的不谐调音符第69章 嘉靖与海瑞第5章 帝国治理第23章 宦官崛起第20章 历史滑进洪熙年第29章 土木堡之灾——历史的转折点第69章 嘉靖与海瑞第31章 阴霾下的景泰王朝第13章 内战爆发第4章 继任者朱元璋第31章 阴霾下的景泰王朝第40章 朱见深和他生活的年代第56章 大礼仪之争第17章 财政的守望者——夏原吉第21章 宣德皇帝第55章 明武宗正德——荒诞贵族中的绝望代表第53章 王阳明和他的心学第56章 大礼仪之争第32章 曹石兵变第22章 反腐、改组与调整第4章 继任者朱元璋第66章 帝国备倭(2)第2章 史上最强悍的北伐军第15章 永乐之治第54章 王艮和他的泰州学派第68章 严嵩之死第11章 朱元璋的理想第55章 明武宗正德——荒诞贵族中的绝望代表第11章 朱元璋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