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汪广洋与杨宪

国初最有趣的文臣不是李善长与刘伯温,而是汪广洋与杨宪。

如果说国初的文臣都好琢磨,那最难琢磨的就是这位汪广洋,可以说在国初所有文臣中,朱元璋最看好的就是这位汪广洋,朱元璋最寄以希望的也是这位汪广洋,可后来发生的事情却令人大跌眼镜。

在明初那段峥嵘岁月中,并没有多少令皇帝满意的文臣,李善长水平不高且为人刻薄,刘伯温清高而矫情,胡惟庸小吏角色,杨宪又过于愚蠢,真正有名士风度的唯汪广洋一人而已。

汪广洋是元朝末年的一名进士,虽然是一名进士但并没有授缺,他一直在安徽太平这个地方闲居,朱元璋攻下太平后,便召见了汪广洋,两人谈的甚欢,从此汪广洋在朱元璋麾下既管军又管民,可以说这是一个独立于淮西集团之外的人。另外一个独立于淮西集团之外的人是杨宪。

杨宪是检校出身,他能够把他所知道的一切事情报告给朱元璋,所以深得朱元璋信任。在整个官场皆被淮西势力控制的情况下,洪武能够用来制衡淮西集团的也就是汪广洋跟杨宪两人。朱元璋将杨宪塞进了中书省,任右丞,是想让他制衡李善长,但后来朱元璋发现杨宪是一蠢人。

明初第一酷吏是杨宪,他善于捕风捉影,心狠手辣。杨宪一进入中书省便开始向李善长猛烈的进攻,直接叫嚣李善长能力平庸应该下台,这明显超出朱元璋的所料。洪武皇帝并不想让他这样搞李善长,这样做会很被动,会让洪武下不了台,其结果是打蛇不成反被蛇咬。此时的洪武皇帝意识到当务之急是压制住杨宪,而不是李善长了。

朱元璋选中了一个人,一个他老早就想用的人——汪广洋,此时的汪广洋已经外放多年,朱元璋又把汪广洋塞进了中书省,任左丞职位。这中书省职位排序为左丞相、右丞相、左丞、右丞、参知政事,由于此时的李善长已经离职,徐达又领兵在外,所以这中书省的实际负责人便是汪广洋。

朱元璋想让汪广洋挑起中书省的大梁,朱元璋想让汪广洋压制杨宪,但朱元璋发现不仅杨宪超出了他的掌控,汪广洋也超出了他的掌控。

汪广洋并没有像朱元璋期待的那样搞杨宪,汪广洋采取的是毫不作为的方针,大事仍然是由杨宪处理,不仅如此,杨宪竟然开始搞汪广洋,可谨小甚微的汪广洋却让杨宪抓不住把柄,最后杨宪竟然弹劾汪广洋不孝顺母亲。“得了,既然你不想干事,那你就走吧。”这是朱元璋的想法,于是汪广洋被赶出中书省,外放到海南岛。

汪广洋离开了中书省,杨宪越发肆无忌惮,继续向淮西集团猖狂进攻,终于被李善长抓住了把柄,逼迫朱元璋杀了杨宪。洪武皇帝并不想杀杨宪,但杨宪的存在打乱了皇帝对付淮西集团的全盘计划。或许我们也可以认为面对李党的威逼,洪武皇帝不得不用杀杨宪的方式来安抚李党成员。李善长依然强大,从中枢到地方仍然都是他的人,但仇恨会在洪武皇帝心铸越多,直到洪武二十三年的到来。

杨宪死后,在李善长的安排下,胡惟庸由参知政事升任中书省左丞,面对李善长咄咄逼人的架势,朱元璋将汪广洋从海南又调回中书省,升任右丞相,希望汪广洋对付胡惟庸。朱元璋认为在海南那个荒蛮之地汪广洋应该有所醒悟,但他错了。洪武皇帝真是一个执着的人。

自从汪广洋进入中书省后,他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失去了过去那种锐意进取的精神,朱元璋不断给他暗示,让他上书参胡惟庸或者李善长,他都岿然不动,洪武皇帝失望了,慢慢由失望变得愤怒,洪武皇帝感受到了什么是“孤家寡人”,感受到了一个帝王的落魄。洪武皇帝多么希望有人来帮助他,他隐忍了十年,就是他不想直接做这些事情,以免独自面对强大的舆论压力。

洪武九年(1376年)奇迹终于发生,调任左都御史的汪广洋纠结了几个御史参劾李善长,但参劾的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接到奏书的洪武皇帝欣喜若狂,他等这道奏书等了六年,随即他罚了李善长的俸禄。但随后洪武皇帝的那种欣喜劲立刻跌入冰谷,因为此后的汪广洋意志消沉,每日借酒浇愁,这真是令人费解的举动。一个难以琢磨的汪广洋呈现在洪武皇帝面前。

汪广洋为什么会这样?那就让我们来分析分析。汪广洋被洪武安排进中书省,他很清楚朱元璋想让他干什么,他不想陷入复杂的政治漩涡,他不想成为别人的棋子,他想保持独立的操守,他也知道自己无法对抗这个强大的集团,无论他是否扳倒李善长,他都会不容于朱元璋。洪武九年的一次雄起,可以看做汪广洋对洪武皇帝的一次正面回馈,但随后洪武皇帝逼迫他进行更加激烈的弹劾,汪广洋越发陷入矛盾的境地,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他矛盾、他彷徨、他痛苦,于是酒成了最好的浇愁方式。而这些最终激怒了洪武皇帝,皇帝对于这个不买账的家伙失去了最后的耐心,他赐死了汪广洋。

一代名相就此凋零。洪武皇帝也明白天下无人能对付李善长,能对付他的只有自己。

第13章 内战爆发第31章 阴霾下的景泰王朝第46章 后刘瑾时代第47章 皇帝的武功(1)第69章 嘉靖与海瑞第42章 弘治王朝的老生常谈(2)第73章 隆庆王朝——帝国走向开放与自信第4章 继任者朱元璋第6章 李善长第10章 元末明初的士大夫第66章 帝国备倭(2)第73章 隆庆王朝——帝国走向开放与自信第47章 皇帝的武功(1)第36章 汪直和他的西厂第60章 大礼仪的新阶段(2)第39章 成化新风第54章 王艮和他的泰州学派第60章 大礼仪的新阶段(2)第57章 左顺门事件第35章 成化年——王朝进入荒诞期(2)第5章 帝国治理第5章 帝国治理第25章 帝国驶入转折年第63章 长生不老,君门万里第6章 李善长第47章 皇帝的武功(1)第29章 土木堡之灾——历史的转折点第5章 帝国治理第41章 弘治王朝的老生常谈(1)第6章 李善长第38章 陈献章和他的心学第49章 大规模的政治请愿活动第70章 繁荣的小说市场第20章 历史滑进洪熙年第49章 大规模的政治请愿活动第42章 弘治王朝的老生常谈(2)第20章 历史滑进洪熙年第55章 明武宗正德——荒诞贵族中的绝望代表第56章 大礼仪之争第16章 唐赛儿起义——盛世王朝下的不谐调音符第74章 徐阶与高拱第12章 建文皇帝的“文”第8章 胡惟庸之死第10章 元末明初的士大夫第6章 李善长第62章 皇帝和他的首辅们(2)第43章 历史进入正德年第14章 正统论第25章 帝国驶入转折年第9章 国初的武将们第63章 长生不老,君门万里第34章 成化年——王朝进入荒诞期(1)第73章 隆庆王朝——帝国走向开放与自信第41章 弘治王朝的老生常谈(1)第46章 后刘瑾时代第23章 宦官崛起第32章 曹石兵变第6章 李善长第69章 嘉靖与海瑞第9章 国初的武将们第23章 宦官崛起第44章 正德年间的政治风波第41章 弘治王朝的老生常谈(1)第19章 国初的理学第32章 曹石兵变第62章 皇帝和他的首辅们(2)第26章 危机四伏的年代第37章 成化年间的流民问题第9章 国初的武将们第59章 大礼仪的新阶段(1)第38章 陈献章和他的心学第49章 大规模的政治请愿活动第16章 唐赛儿起义——盛世王朝下的不谐调音符第14章 正统论第45章 刘瑾时代第71章 泰州学派的继承者们第52章 茶陵诗派与后吴中诗派第25章 帝国驶入转折年第64章 财政危机第57章 左顺门事件第50章 宁王叛乱第3章 领袖刘福通第43章 历史进入正德年第67章 隐秘的政治团体——江右门派第67章 隐秘的政治团体——江右门派第48章 皇帝的武功(2)第56章 大礼仪之争第75章 谭伦与戚继光第69章 嘉靖与海瑞第57章 左顺门事件第66章 帝国备倭(2)第5章 帝国治理第22章 反腐、改组与调整第72章 嘉靖时代第50章 宁王叛乱第34章 成化年——王朝进入荒诞期(1)第19章 国初的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