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五十一章 远道而来欧罗巴,老骥伏枥钱公公(下)

老钱满心都在哆嗦啊,这光宗耀祖啊!

将来这青史所录,他老钱能得是啥地位?!

能让陛下许乘辇同行,怕是那些个文官们都得嫉妒的眼珠子红透了去。

“老奴,愧受了!!”

弘治皇帝一下船就要去查验,其实也是为了打老钱能一个措手不及。

主要是这粮食的产量,实在是超越常识的离谱。

亩产五石以上啊,这啥概念?!

大明上田的亩产,也才只有二石半。

这都还是上田啊!

中田、下田的亩产,很多仅有一石半甚至一石。

这尼玛……一下子,就是翻数倍的干活。

弘治皇帝过了最初的激动,接着就是怀疑:这玩意儿真的假的?!

其实不止是弘治皇帝怀疑,来访的元老院、内阁诸部司也在疑虑。

毕竟这些个新粮食,那都是闻所未闻的。

他们见到的只是收获回来的,产量只是听闻到的。

但到底这个粮食如何,没有亲眼所见谁都心里抱着一丝的疑虑。

下船就马上要去检查,这不仅是弘治皇帝的想法。

其实也是其他朝臣们嘴上不说,心里何尝不是这个想法?!

老钱能作为宫里出来的老人儿了,自然也猜到了这片心思。

既然自己手上的东西是真的,那也不怕人家来查验。

当下便让人在前头开路,激动恭敬上了辇驾伺候着弘治皇帝向城外的田庄驶去。

城外一大片的田庄,尽数收归了国朝。

这里有一半是国朝归属的,另一半则是内库归属的。

两边的租子都一样,都是什纳一的租子。

再算上国朝本身所纳的租子,也就是二八租。

且根据内阁新的规条,若是州府三司申报当年收成低于一石便可免纳。

国朝手里有了粮,自然心不慌。

灾荒之年放百姓休养生息,这哪怕是傻子都知道。

可从前实力他不允许啊!

少收一分粮秣,国朝支应能力就降低几分。

其时大部分的田亩都在各地藩王,及当地乡绅手里。

这导致的便是帐目上的田亩非常多,可实际上国朝掌握的田亩却没多少。

于是只能是大量收租,才能够支应国朝的开支。

而租子和税赋高了,百姓们没奈何又只能是去投效各地乡绅、藩王。

各地乡绅、藩王们势力渐大,借由此又强占国朝所属的田亩。

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国朝田亩越来越少、乡绅藩王田亩越来越多。

这种情况直至张小公爷给国朝提供了足够的狠手,才慢慢的转变过来。

“隆隆隆……”车队缓缓的前行,夷州首府周边早已经铺设了直道。

反正放着那么多劳工,不用白不用啊!

测算一番,老钱回京送粮述职的时候顺便找找路子。

批复下来就来一群大匠,回头就把这夷州大部分的直道给修好了。

这也是夷州人极为钦敬老钱能的原因,那夷州给钱公公立的万家生祠可不是白立的。

城外的田庄很快的就到了,弘治皇帝在车上自然不忘了亲切的勉励了一番钱能。

而辇驾缓缓的停下之后,车门被敲了敲。

“陛下,已经到了地方了。”

弘治皇帝嗯了一声,随即起身。

车门则是从内向外被缓缓打开,钱能赶紧先下车。

躬身在车侧侯着,弘治皇帝走到车门前向外望去。

顿时可见满眼的苍翠,一枚枚的玉米穗子就这么明晃晃的挂在玉米杆上。

随着微风轻轻的摆动着,弘治皇帝顿时激动了。

三两下“当当当~”的踏下辇驾,撩起袍子便向着玉米地冲去。

然而这玉米足足有着一人高,走进去那基本人就只能是满眼看到玉米杆子。

弘治皇帝试探性的走了一段儿,只能是叹气退回来。

倒是群臣兴致勃勃的在玉米地里行走着,弘治皇帝似乎还不甘心。

抓起身边最近的玉米杆子,对着老钱能露出一个询问的眼神。

“可以摘!陛下,这些是已可采摘的玉米!老奴特地流出来,给陛下与诸位大人的。”

弘治皇帝激动的一摆手,顿时群臣们哗啦啦的便开始采摘这些个玉米。

可惜的是他们笨手笨脚的,哪里能采摘好?!

还是那些个粮户们看不下去了,亲自上手去帮忙采摘。

本来这些粮食都熟了,大家就想赶紧摘下来晒干。

可钱公公说得等国朝的这些大人们,亲自来查验一番才行。

于是大家左盼右盼,总算是把这些大人们都盼来了。

“刷刷刷~”刀子一片片的砍下去,站在弘治皇帝身边的玉螭虎恍惚间回到了自己从前。

那会儿他的集团也持股农牧企业,在关外有着一大片的玉米地。

只不过他们的种植和采收,全都是机械化操作了。

机械化真是好东西啊!

一大片的玉米地,若是人手得收上十天半个月。

几台大型收割机,只需数日就给采收完了。

别看现在夷州的农户们收割的慢,可在弘治皇帝等人的眼里已经是极快的了。

前面身强力壮的汉子不住的伐倒这些玉米,后面的老人孩子就开始掰玉米。

小板框车在老牛的拉动下,将一车车的玉米送到了田边阴凉处。

弘治皇帝等人迫不及待的开始一个个的翻看,一群朝臣们也是激动的翻看着玉米。

很快的,一亩地的玉米便被采收完毕。

钱能还招呼几个国朝的官员,去丈量是否达标。

“这都不必称量了,就这么些玉米……必然五石以上!”

刘健激动的胡子都在打颤,毕竟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啊!

这是实实在在的、从地里刚刚采收上来的玉米,就这么摆在了他们的眼前。

是当着他们的面儿亲自下地采收的,甚至还有他们亲手采收的。

还有啥比这更实在的证据?!

“晦庵公误矣!”

这个时候老钱能笑眯眯的对着刘健拱手作揖,轻声道。

“采收后还得晾晒,晾晒后能余下者便是大约五石一二斗。”

“据闻西夷所探查之大陆,其百姓多讲玉米磨粉而食。”

“此着将再损几分,最终所得便是在五石上下了。”

损耗没有那么大,老钱能这是往损耗最大了去说的。

但即便是如此,那也比国朝上田的二石半产出要高一大截啊!

“诸位大人,这里查验完毕否?!”

见得这些个大人们的激动,老钱能倒是心气儿高涨了一大截。

笑眯眯的对着他们问道,弘治皇帝扫了一眼。

“诸位爱卿,如何?!”

那些个朝臣们如今是真傻眼了,虽然大家都做好了心理建设和准备。

但没有想到,居然真有如此之高的产出。

而当他们看着地里的玉米的时候,又觉着有这么高的产出也属正常。

毕竟这玉米杆子,那都比人还高了。

一大截的玉米杆子上,明晃晃的挂着一个个的玉米。

剥开了绿色的外衣,里面的玉米当即便露了出来。

新鲜的,甚至摘下一粒放在嘴里还有丝丝的甜味儿。

好东西啊!能活人的好东西啊!

“回陛下!臣等建议将此地玉米尽数采摘,再行称重!”

刘健到底还是谨慎,好在老钱能也赶紧附和。

“内臣亦是赞同晦庵所言,毕竟百姓们早盘着收完这片地了。”

弘治皇帝一瞅他俩建议都一致,也就摆手直接给了一个字。

“准!”

老钱能赶紧下令让人去将庄户们都喊来,一并采收玉米。

很快的,便听得那边的庄子里传来了一阵欢呼声。

随即便是大批的老老少少们,呼啦啦的都跑出来帮忙采收了。

没人比他们更知道,粮食就是命根子啊!

他们是真饿过的,只有真正尝试过饥饿、真正的体会到饥饿时的绝望。

才会分外的去珍惜每一颗的粮食,也才会分外的去感激每一粒老天爷赐下的粮食。

数百号人哗啦啦的在天地里忙活着,没一会儿这边上的玉米就堆积成山了。

官员们忙的是满头大汗,在夷州下属的衙差们的帮忙下开始称重、计量。

百亩玉米,足足忙活了一整个白天才堪堪采收完毕。

计量称重持续到了半夜,得出来的结果是让人兴奋的。

“钱公还是往少了报啊!夷州这玉米亩产,即便是均算下来亦有六石三斗之多!”

刘健那是激动的面皮都涨红了,仿佛看到了自己名垂千古。

毕竟历朝历代,这粮食问题可都是根底问题、最大的问题。

国之安,在于民。

民之安,在于粮!

华夏的老百姓们,其实是最好的一群百姓。

他们最为坚韧,也最为顽强。

只要给予他们希望、让他们能够挣着一口饭吃,那么大家极少会做出离经叛道的事情。

解决了粮食这个民安根本,他刘健怎能不青史留名?!

“朕就不回夷州城里了,就在这里扎营!”

弘治皇帝也很激动,一摆手整个车队便开始扎营。

这里的百姓日子过得好,自然家里蓄养的家禽家畜不少。

“记住!所有用度,必须将银子交付百姓!不得强索征要!”

弘治皇帝这个时候还不忘了下令:“钱能,你且去盯着!照价买下,不得伤民!”

“内臣遵旨!”

老钱能赶紧躬身应是,弘治皇帝这个时候又加了一句。

“这些庄户今日亦辛苦了,让人带酒饭犒赏!每户再赐绢一匹、银二两!”

袋里有钱就是好啊!弘治皇帝感叹着,朕现在说话都硬气多了。

从前哪里敢这么赏啊?!

如今内库财源滚滚而来,每月看着账簿弘治皇帝都能笑的牙飞起来。

口袋里有钱了,弘治皇帝就看不上国朝那点儿家当了。

本来内阁还商讨,旧皇城内的修缮花销问题。

弘治皇帝撇嘴一摆手,朕的宫殿用尔等操心?!

内库全付了,尔等尽心国事便是。

当时那话差点儿把杨一清给噎死,后来一琢磨:弘治皇帝这特么太有钱了啊!

内库的账簿从来诸部,甚至内阁都不得查阅审计的。

但从每月运入内库的钱粮算,弘治皇帝恐怕手上的盈余比国库还丰厚。

毕竟国朝还需支应各地开支,还得给各地官员们派发俸禄粮秣。

虽然是占了些许货殖会的股子,可开销巨大之下盈余也就能凑个应急之数。

弘治皇帝可不一样啊,他拿到的那都是扣除掉所有之后的盈余。

那就是他纯自己的钱粮了。

他的开销又不多,还有玉螭虎帮着他不时用些许手段抵消开支、创造盈利。

两厢对比下,国朝的银子自然是没有他弘治皇帝的丰厚了。

当晚杀猪宰羊,各家各户又领了赏赐。

顿时这庄子上下对弘治皇帝是一片的感恩戴德,陛下真真滴大好人啊!

谁给银子谁好人啊!陛下给绢给银子,谁特么说他不是好人劳资剁了他!

给了下面的庄户,弘治皇帝自然也没有忘了那些头人们。

让老钱能把他们引来席间,在逐一拜见他后。

也给赐予了不少好东西。

每个头人都获得了一个举荐自家子侄,入军官学校就学的名额。

并一个入国子监就学名额,还赐绢百匹、银二百两。

若是从前,这些懵懂的头人们可不明白这些意味着什么。

如今他们再非吴下阿蒙了,知道这俩名额可比金子都要贵啊!

顿时一大群头人呼啦啦拜倒,磕头谢恩。

第二天则是采摘继续,只是满心希望的弘治皇帝和群臣们到了田间就傻眼了。

这……这地面上看起来,似乎没长庄稼啊。

“土豆、土豆,顾名思义是长在土里的。”

玉螭虎微微一笑,解释了一番。

老钱能这个时候也反映过来了,笑着对弘治皇帝拱手道:“内臣请开始采摘!”

“准!”

弘治皇帝就一句话,老钱能便一摆手带着庄户们开始呼啦啦的拔起了土豆。

看着那些随藤蔓而起“噗~”的一下,一大串被拉出来的土豆。

顿时这些个朝臣们便发出了“哦~哦~”的感叹声,这还真是奇景儿啊!

一群朝臣们撩起袍子,兴致勃勃的便要亲自下田采摘一番。

弘治皇帝倒也没有阻止,笑眯眯的准了此事。

而土豆的产量可比玉米多太多了,三两下这田埂边上便堆不下了。

好在老钱能对此早有准备,边上的一大片土豆地早已经被平整出来。

专门用于堆积土豆。

称重计量的官员们忙的满头是汗,这回的活儿可比之前繁重多了。

而弘治皇帝却是目瞪口呆的看着那真·堆积如山的土豆,下巴都抬不起来了。

尤其是地里不断“扑扑扑~”的声音传来,一车车的土豆不断的被送来。

弘治皇帝艰难的咽下一口唾液,感觉自己的嗓子都在发干。

“陛下,这些土豆回去后还需再行切割。”

老钱能见状,赶紧开口打圆场。

“若是不加处理,便如此储存亦可久放。”

“只是若切片晒干,再研磨成份放置时间则更久……”

随着老钱能的娓娓道来,弘治皇帝总算是了解了个大概。

毕竟奏章上所写,没有实地老钱能如此解释来的更加直观。

采摘回来十日左右,这些土豆都是可直接食用的。

一旦过了十日,抑或是阴雨天它便会发芽。

发芽的土豆就不能吃了,会有毒。

而研磨成粉的话,那能保持的时间就非常久了。

国朝的老家伙们这回彻底的没话说了,随即便开始投入到加工、储存的研究中去。

好在这些海因里希都交代清楚了,夷州这边又有了经验。

于是改晾晒的晾晒、该切片的切片,采收用的时间不多。

可要完成后续工作,用的时间就不少了。

弘治皇帝把些许朝臣们丢在夷州首府盯着此事,随后便开始在夷州巡查起来。

唔……主要是老钱能要带着自家陛下,去泡泡温泉、看看金矿。

夷州的金矿给弘治皇帝挣了不少钱,可弘治皇帝还没亲眼看过呢。

看了一圈金矿,倒是没看到多少熟悉的面孔。

弘治皇帝有些怅然若失,好在老钱能及时给弘治皇帝说明。

第一批的苦囚基本死逑了泰半,剩下的如今在滇南修路。

这总算让弘治皇帝有了些许安慰,毕竟那些人本来该抄家砍头的。

如今能为国朝挣钱而死,也算是死得其所了。

“此番宁贼叛逆,又送来三万青壮……”

老钱能顿了顿,躬身笑着道:“今年矿区产金,怕是能再翻一番。”

弘治皇帝云淡风轻的摆了摆手:“主要是修直道,回头朕让内阁与诸部议一议。”

“将部分罪囚抽调往修直道,夷州直道不足啊!当多加修缮。”

视察完金矿,又到各地头人部族探访一番。

该勉励的勉励、该嘉奖的嘉奖,整个夷州顿时传颂着弘治皇帝的恩德。

当弘治皇帝回到夷州首府的时候,一切的检查早已经结束。

只是这个时候,又传来了另一个消息。

“水师在海上遇到了欧罗巴使节团?!”

弘治皇帝的眉头紧紧的皱起,而“欧罗巴”这个名字也让朝臣们心下一惊!

好在此番前来,刘健这样的老臣也跟着。

于是弘治皇帝二话不说,便召集了朝臣们商议。

“启禀陛下!欧罗巴人舰船共计约七十余艘,其中战船恐有五十余艘!”

戚景通如今也算是把体统立起来了,接手水师后边大刀阔斧的开始改革。

第八百二十章 摆开龙门论货殖,摊开计利算盈余(下)第七百六十七章 山海关内俩老狐,再世宿慧玉螭虎(中)第八百七十一章 红鸾星动春始至,云雨翻覆尽皆知(中)第五百一十三章 岸礁惊涛终得撞,掀起风云四流散(十七)第三百四十三章 名士不仕众仕林,校场演兵玉螭虎第七百三十八章 经筵场上风波起,大河南北水茫茫(贰)第七百四十八章 明枪暗箭乱云渡,三千里外搏功勋(下)第四百一十七章 富贵豪遮望江楼,粤北老狐皆出手(上)第二百八十一章 捷报传京师,螭虎终归来第一百七十一章 春闱之困终有解,只需有人去扛雷第八十一章 海因里希倒霉鬼,欧洲土鳖爱唱诗第八百六十五章 刀枪无双玉螭虎,文武双憾欧罗巴(完)第一百零九章 杀猪妙安,八幡虎姬第八百一十三章 海因里希携重宝,流芳百世老钱能(下)第七百九十章 殿前请议皇子出,不经勘磨难担责第四百七十章 人生只若初见赋,三百年间无双词第八百七十三章 乘风而往欧罗巴,抵定江山数百年(上)第二百八十七章 御前计新军,密会众勋贵第六百三十六章 细雨飘洒罡风起,裂石断树若刀锋(拾玖)第八百一十六章 各怀心思各留驻,南洋诸国风云入(中)第九章 并非新鲜事,少名传御前第十七章 销量提成制,宫令陈惟贞第一百零三章 事前安置妥,奠基征扶桑第二百零八章 计然一策初实战,三大车行露峥嵘(上)第五百八十六章 蓄积暗涌向澎湃,猎网微张待君来(九)第一百七十五章 拜服道义玉螭虎,皇宫大内风波起第三百五十九章 津门三卫皆烂透,剜疮利刃东山公第七百二十九章 北风刚烈吹南浪,春秋千古一朝断(续叁)第七百五十七章 慑服九边诸族裔,一扫弊端炼江山(叁)第三百七十六章 编收冶匠周管家,勇担其责伏羌伯第四百九十三章 张诚抬手掀波起,杜林一力欲破之第六百二十六章 细雨飘洒罡风起,裂石断树若刀锋(捌)第六百一十八章 京师枪炮雷声隐,滇南风雨急如晦(五)第一百二十七章 廉颇托孤,天下谁主第二百五十八章 文武终有别,百炼放成钢第七百四十一章 经筵场上风波起,大河南北水茫茫(陆)第七百七十一章 归得京师福熙憾,重兵相迎传国玺(中)第八百六十三章 刀枪无双玉螭虎,文武双憾欧罗巴(中)第四百五十一章 黔州之径难于蜀,杀鸡儆猴取一寨(上)第五十章 妙安心思,亦无不可第五百九十七章 书剑邪僻一网尽,可保国泰三十年(十一)第八百零三章 大灾将平人归去,远洋荣归一骑士(肆)第七百六十二章 慑服九边诸族裔,一扫弊端炼江山(捌)第五百七十五章 桃林草庐拔地起,放血神刀巧出鞘第八百一十七章 各怀心思各留驻,南洋诸国风云入(下)第三十二章 终脱牢困,死中求生第七十一章 栈桥惊变,血染碧海第五百八十二章 蓄积暗涌向澎湃,猎网微张待君来(五)第八百三十四章 垂死挣扎不惜命,狗急跳墙亦凶猛(上)第四百九十四章 九边总制将令下,京师货殖喜抄家第二百六十九章 底牌尽甩出,斩取敌酋首第二百四十二章 御书房内布大局,武举诸子将出笼第一百三十三章 宦海御史刘子仲,面目狰狞始扬刀第三百七十七章 洪家家风堪豪迈,蝇营狗苟士绅商第二百六十八章 初对鞑靼玉螭虎,陷马坑阵显神威第六百四十一章 细雨飘洒罡风起,裂石断树若刀锋(贰拾肆)第三百六十九章 静动风雷自相随,粤北大局终将变(上)第一百二十四章 百世轮回宿慧在,遍阅尘世千余载第一百零七章 时代差距,炮火之利第一百零二章 信至京师帝王怒,国朝震变系一身第四百七十二章 恢弘大作初面世,拨云见日不轻传第一百七十七章 虎头太师张懋公,恩宠荣华皆有故第六十三章 胸中有火,需血来熄第三十四章 办事可以,请你掏钱第二百八十八章 贼心不死伤国本,才得步进生死局第六百五十二章 细雨飘洒罡风起,裂石断树若刀锋(叁拾伍)第四百六十八章 归至京师二三事,稳妥司机玉螭虎第二百零八章 计然一策初实战,三大车行露峥嵘(上)第三百九十九章 大审挖根皆惊恐,海商豪遮镇诸官第五十三章 妙安梨花枪,县试终开考第九十八章 杀伐取大道,后山有乾坤第五十五章 提前交卷,有贼远来第七百六十章 慑服九边诸族裔,一扫弊端炼江山(陆)第一百四十三章 老臣论痴虎,为卿寻出路第八百一十四章 钱能一手定夷州,远洋之上西夷来第七百三十四章 北风刚烈吹南浪,春秋千古一朝断(续捌)第七百九十三章 内阁诸部争执起,太子赈济艰难行(肆)第二十二章 稿费用时方恨少,宫中有人要催更第四百四十八章 临行之前平隐忧,粤北商贾挣一筹(上)第八百三十四章 垂死挣扎不惜命,狗急跳墙亦凶猛(上)第五百九十五章 书剑邪僻一网尽,可保国泰三十年(八)第一百五十四章 范进中举再气人,妙安武名传大内第八百二十四章 计定南洋下约书,布下大局谋百年(上)第一百一十八章 人穷志短,马瘦毛长第五百零六章 岸礁惊涛终得撞,掀起风云四流散(十)第一百四十七章 穷困老佀舞大义,少年痴虎独不惧第八百六十一章 百衲圣袍惊晚宴,荣光满身玉螭虎第二十八章 向死而生,反求诸己第一百五十四章 范进中举再气人,妙安武名传大内第七百九十三章 内阁诸部争执起,太子赈济艰难行(伍)第六百九十八章 阴云密布边疆事,一曲断肠奏西南(贰拾捌)第一百零八章 扶桑大穷鬼,野猪片耳豚第九十三章 老少狐狸齐开会,驴嘴跟前拴萝卜第六百八十九章 阴云密布边疆事,一曲断肠奏西南(拾玖)第四百六十四章 平叛之役初阶定,再遣土兵粤北行第八百一十章 王霸并行显真意,海因里希夷州骑(中)第五百二十六章 岸礁惊涛终得撞,掀起风云四流散(三十:终章)第五百八十三章 蓄积暗涌向澎湃,猎网微张待君来(六)第七百二十九章 北风刚烈吹南浪,春秋千古一朝断(续叁)第二百六十章 九边消息来,国朝风云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