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九章 边关之急(二)

徐秋澗字之前朝堂献策,在朝臣间就已经名声鹤起,昨天又和于谦强斩孙彤,惹得皇帝大怒,已然成为了诸臣中的名人,他的到来,很快就吸引了一干人的目光;

徐秋澗对杨荣,于谦等一干熟人先后报以微笑,算是打招呼了,随即穿过众人,来到稍微比较靠前的位置,对张太后行了跪礼。

张太后虽暂代宣宗议事,但并没坐在宣宗平日的位置上,而是在旁边另放了一把椅子,还象征性的在椅子前挂了一道门帘,透过门帘只隐隐约约看得见她的身影。

徐秋澗不由得暗暗佩服这位太后,即便儿子没在,也不愿意去占对方的位置,而是选择在一旁垂帘听政的做法,比起武则天,这个女人确实显得仁慈得多了。

“徐大人!哀家相信你也应该猜到我叫你来的目的了,如今哀家已将于大人放出来了,你既敢用自己的人头担保此人能护我大明两百年,如今机会摆在眼前!希望你们不要让哀家失望!”张太后语出惊人,顿时令堂下的一干大臣纷纷议论起来。

尤其是于谦,他根本没想到徐秋澗会在张太后面前这么大胆的保举他,不禁一下紧张起来,若不是当着张皇后的面,恐怕都想立刻找徐秋澗问个明白了。

徐秋澗自然知道于谦此时心里很膈应,他也没想到张太后会当着群臣的面,这么直接的将他大力举荐于谦的事说出来。这不是存心要将自己陷入众矢之的吗?他已经感觉到很多大臣向他投来的异样目光。

但既然张太后说都已经说出来了,退避也不是办法。随即镇定道:“请太后明言!”

张太后没有立刻说话,随即吩咐了旁边一个太监将一封信递到了徐秋澗面前,“哎……计划不如变化!你且先将这封信看了再说。”

徐秋澗闻言,下意识接过书信看了看,然而当看清书信内容时,徐秋澗差点没一下栽倒在地,因为书信上记载了一个极坏的消息;鞑靼十万大军夜袭开平城,大明五万将士全部殉国,将军樊忠拼死杀敌,最终也阵亡了!

徐秋澗眼睛微微一润,不由得想起自己才进京遇到的那个大大咧咧,豪放不羁的高大身影来,樊忠虽然有时候脾气有些火爆,却是的真性情的人,否则他也不会在这么短时间内,就同意认对方为大哥!

如今听到他的死讯,徐秋澗心中很是波澜起伏。

“这消息什么时候送回来的?可靠吗?”徐秋澗沉吟许久,才平静道。

门帘后的张太后端坐良久,才小声叹了一口气,道:“这信是边关一个将士快马加鞭送回来的,回来就见他身中十数箭,命悬一线,刚下马就气绝身亡了,而且宣府知府不久也派人送来奏折,开平城已然沦陷了!不会有假。”

徐秋澗闻言,不由得一下拽紧了拳头,原本对樊忠抱着的一点点活下来的希望都破灭了,就在这时,张太后又开口了;

“徐大人,哀家听闻过你与樊将军的交情,樊将军为国捐躯固然心痛,但现在危机近在眼前,刚才宣府知府杜衡送来的奏折中还提到,瓦剌十万大军吞并开平后,又蠢蠢欲动,有向兴和而去的动向!请朝廷派大军北上抵御。不知你和于大人对此有何看法?”

“战……”

“战……”

两个相同的字却出自不同人的口,显然就是徐秋澗和于谦了。两人异口同声,回答得甚是默契,连徐秋澗和于谦自己两人都觉得一愣,下意识相互回头对视了一眼。

门帘后的张太后,陷入一阵沉吟,随即才道:“你们一个能保我大明五年,一个能保我大明两百年,难得今天你们回答得如此默契,哀家确有心相信,可诸臣刚才却劝本宫派人出使鞑靼,割地议和!对此,哀家深表犹豫!”

“割地议和!真是愚夫之为!鞑靼首战德胜,志得意满!此时与之议和!又有何用?”于谦斜视了几眼周围的朝臣,最先不满的斥道。

徐秋澗微微一愣,这于谦当真太过刚直了,当着满堂的朝政大臣,都敢这么直言不讳,也不怕一下子全得罪光了,怪不得晚年那么多人想他死,怕多半是他这张嘴害的。

于谦的话太有针对性了,毕竟在场还有杨荣和杨士奇等一干三朝老臣在,而且这些人为人也并不算坏,就这么被他一棒子全部‘敲死了’。果然,很快就有人站了出来;

“于谦!你算那根葱,乳臭未干,得了太后一点赏识,就这么目中无人了!”说话的事兵部侍郎张嵩,此人脾气火爆,自然见不惯于谦这说话的语气。

徐秋澗赶紧打了圆场,“各位大人稍安勿躁!于大人直言惯了,有口无心!各位不必放在心上!”

“要观其人,先观其行,这于谦说话如此不修边幅,还能保我大明两百年?老夫看你徐大人有些高看他了吧!”连杨荣都很是不满,冷撇了于谦一眼,又才看着徐秋澗阴阳怪气的说到。

徐秋澗很是无奈,这杨荣有些小肚鸡肠,正要回答时,一旁的于谦则当先开口了;

“于某不敢自傲!能放豪言保得了大明朝两百年,但若诸位大人此时能与于某心中所想一致,至少解决当前的危机,是不再话下的!”于谦正气盎然道。

杨荣闻言,微微一愣,不由得多看了于谦几眼,“那敢闻于大人心中所想?”语气却仍然带着几许不喜。

“四海皆知我大明朝泱泱大国!国富民强!然而身为我天朝之人,几人能看到我朝的弱点呢?”于谦不卑不亢道,随即又摇头道:“没有人看到!上至君王下至朝臣!”

“够了!这些慷慨之言,三岁孩童都会,于大人不会只是逞口舌之利吧!说点实际的,我大明朝弱点几何啊?”兵部侍郎张嵩冷道。

于谦轻轻一笑,伸手向上一指的道:“北方!北防!我大明朝最大的弱点就在北防!”

徐秋澗站在一旁,暗暗点了点头,于谦的确说到重点上了,历朝历代,北方游牧民族都是中原政权的最大威胁,除了北方民族空前强大的东晋南北朝时代,明朝时期的瓦剌鞑靼也是异常强大的,时刻威胁明朝的存在,就连取代明王朝的清王朝都是源于北方,因此明朝的最大威胁便是来自北方。

于谦继续道:“自太祖以来,鞑靼和瓦剌便是我大明北方最大的威胁,尤其是鞑靼,边境与我大明多地接壤,无论是太祖还是太宗,或是当今圣上,鞑靼都曾再三入侵我边境,烧杀抢掠!可我大明堂堂天朝,为何却对之束手无策?原因就在于北防措施不足!”于谦说着,微微叹了口气,“可叹太祖太宗文治武功皆称上意,却一再忽略北方边防之事,当今圣上虽宽厚仁德!也亦将北方防事视若无睹!致使鞑靼瓦剌变本加厉,入侵我大明!”

“于谦!你大胆……竟敢指责太祖太宗和当今圣……!”一个矮胖大臣出言冷斥道。

徐秋澗撇了那胖子一眼,自然认识他,此人不是别人,正是当日在朝堂之上向宣宗进言杀他的户部侍郎苟钱!

“苟大人!于大人忠肝义胆,遥指先皇和当今皇上的不是,乃是直言不讳!何来指责?”徐秋澗直接冷声打断了苟钱。

苟钱一见,是徐秋澗,随即不敢再说什么了。虽然他恨徐秋澗,但毕竟徐秋澗还是挂名的锦衣卫指挥使,而且貌似太后都很欣赏他。

ps:有没有觉得主角风头被抢的感觉?

第六十九章 十二金钗第一百五十七章 再见张屠夫第一百六十章 红牌楼对饮第三百一十章 边关之急(二十三)第一百五十四章 死者是她第一百八十九章 圆谎第七十三章 撤职第二百五十五章 闹事(二)第二百四十二章 畏首畏尾的刘勉第五十八章 一个时辰破案第十七章 龙管家第一百九十一章 赛哈智的决定第三百零四章 边关之急(十七)第三百零八章 边关危机(二十一)第二百八十一章 君怒(四)第三百四十一章 秘密第一百八十九章 圆谎第二百六十五章 愤怒的孙皇后第二百七十章 剑威第六十八章 右布政使和按察使第一百六十章 红牌楼对饮第一百六十六章 杀人缘由第五十五章 难民四起第一百零一章 佳人有请第一百二十七章 茶山鸡第二百六十章 心如明镜的华岳第二百三十六章 请罪第二百四十九章 寻人第一百三十六章 扇帮密谋第二百四十五章 托孤(一)第二百零六章 刁难第三百零三章 边关之急(十六)第二百四十章 阴险第二百七十三章 救场(三)第一百八十七章 回城第二百零八章 庞德出现第九章 苦肉计第八十九章 阴谋中的阴谋(二)第一百八十二章 孤儿第一百八十九章 圆谎第三百零九章 边关之急(二十二)第二百二十二章 宣德帝的烦恼第九十八章 杨氏第一百八十五章 威胁第二百一十二章 北域五怪第一百零八章 怀虚之死第三百零五章 边关之急(十八)第二百七十六章 死有余辜第三百三十一章 搜查第三百二十章 边关之急(三十三)第十九章 你就是凶手第二百二十六章 争辩第一百五十章 劫后余生第一百五十三章 第三桩命案第五十七章 酒楼外的尸体第三百一十章 边关之急(二十三)第一百八十四章 孤儿院第五十五章 难民四起第二百四十四章 塞哈智病危第一百四十四章 无良夫妇第九十五章 红颜薄命第一百八十一章 邻水县第十三章 开棺验尸第二百八十五章 君怒(八)第一百二十八章 初出水面第七十二章 夜访同知府第一百七十二章 华岳的身份(1)第一百五十章 劫后余生第二百零二章 明宣宗第七十一章 拒绝交易第二百四十九章 寻人第四十九章 反袭第八十二章 扇帮第二百七十三章 救场(三)第六十八章 右布政使和按察使第二百五十五章 闹事(二)第二百九十二章 边境之急(五)第二百六十七章 逼问第六十四章 质问群民第二十章 竟有一个娘第三百二十九章 再遇庞德第二百五十章 酷似调戏的安慰第一百零六章 小翠第二百七十七章 又是一个人物第三百一十章 边关之急(二十三)第二百一十章 变故第二百二十六章 争辩第七十五章 金鳞并非池中物第二百章 聪明的白如凤第一百一十二章 刻意隐瞒第五十六章 可怜的女孩第三百二十二章 边关之急(三十五)第一百五十章 劫后余生第一百零一章 佳人有请第一百一十六章 撅坟验尸(二)第二百七十五章 救场(五)第二百九十六章 边关之急(九)第二百七十五章 救场(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