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三章 第一红人

弘治皇帝任命张昭主持和鞑靼使者谈判的事宜,迅速的在京师内外传遍。

夜月如钩,繁星点点。

礼部尚书张升在自家的书房中来回踱步,手里拿着一卷书。但显然是心情有点烦躁。

少顷,长子张望龄从门外进来,带着酷暑的热气,躬身行礼,“大人,儿子已经和谢阁老的刘师爷见过面。他说阁老的意思:气象已成,不必阻拦。但是,在和鞑靼人的谈判中,也不能任由他一个小字辈闹出笑话。礼部要盯着,维护国体。”

张升容貌显老态,他已是六十岁的年纪。穿着灰色的家居常服,将手里的书卷丢到桌子上,仰头叹口气。

成化五年,他取中状元,授翰林修撰。历任翰林诸官。弘治改元,迁詹事府右庶子(正五品)。此时,“纸糊三阁老”中的两位罢黜,而刘吉刘棉花却升任首辅。

他实在看不惯这样的不平之事,上书历数刘棉花“十大罪”。结果却反被诬陷,贬南京工部员外郎。等到弘治五年刘吉去位首辅,他才被召回京中,历任礼部侍郎。

弘治十五年,接掌礼部尚书。

要收当今天子算是有数的明君。之前在宫中宠信太监李广,那也没闹出什么出格的事。但是,他又看到一个“宠臣”在崛起。这让他心中很不安。

张昭除了打赢西北的大战,折腾出多少事情来?一代名臣王恕晚节不保,为儿子的前途和张昭同流合污。平凉府那边处理的一批缙绅,敢说没有冤案?

京中卫所废除,又是好一阵闹腾。而且,张昭借机搞出报纸。可以说,如今科道言官们制造舆论的威力,还比不上两家报纸的记者。这简直是岂有此理?

朝廷名器,其可让一帮监生和落魄文人去执掌?这是败坏朝廷法度。

现在又要动互市的歪脑筋。说什么贸易顺差、逆差。还要求天子在朝贡上做文章。

“但凡小国朝贡,陛下可以赏赐这些礼物,形成风气。而定价由朝廷说了算,不可叫大明亏损。”

这说的什么鬼话?朝贡这样搞,有失天朝上国的颜面。日后史书上记一笔,他们这些当朝重臣和天子都要是笑话。

张望龄对他父亲的性情太了解,但凡有看不过眼的事情,就会上书。管他什么权贵、宠臣、首辅。不拿官位和个人前途当回事。但是,他做儿子的还想借老爹的虎皮混日子。断然是不能允许

张望龄劝解道:“大人,谢阁老的看法是正确的!新秦伯张昭大势已成啊!现在弹劾他根本就弹不倒。”

最近,京中最火爆的话题,就是真理报和论道报上刊登的关于试行废除京中卫所顺利完成的消息。京中大小勋贵,太监,都乖乖的给张昭交银子!

这在京中掀起一阵巨浪!带给众人相当大的震撼。

张昭相当于趟平了京中勋贵圈,还趟平了宫内的太监圈。这是相当恐怖的!

以张昭的实力,他哪里做的到这一步?所有人都明白,这是弘治皇帝支持的结果。张昭现在可以说是当朝第一红人!他去见天子,随时到随时面圣。

所以,叫做气象已成啊!

张昭主持和鞑靼人的谈判,就是具体的体现。他已经跻身于朝堂最顶尖的权力圈中。

张升对儿子的心思同样很了解,冷哼一声,“老夫知道!这次和鞑靼人谈判的事情,礼部会盯着。”

张升父子在府中感慨、交谈时,城南的正西坊定国公府中。徐光祚正在和孟先生小酌。

孟先生已经和定国公徐永宁见过面,准备明日回乡。

月光幽幽的洒落下来。小院里寂静,时时的还能听到东厢房中女子的哭泣声。

孟先生并不打算将在这几个月中精心照顾他隶属于定国公府的美妇带走。

她如何能不哭呢?数月的恩情如薄纸!过一段时间,她又要被指派服侍别人。她的命运如同浮萍一般。或许年老色衰时,就会孤寂无声的死在某个角落。

这是一个非常冷酷的决定,却又符合明代读书人的行为。没有人能指责孟先生什么。

徐光祚饮着银杯中的白酒,张昭府中出产的五粮液。口感甘美,味道醇厚,入喉净爽。感慨的道:“张昭肯定是在和西苑和天子密谈时,把张皇后、张鹤龄的事情算计进去。我这几天才反应过来。这个阴险的小子。孟先生,你真的不留下来吗?”

孟先生摇摇头,和徐光祚碰杯饮一杯,吐出一口气,道:“结束了。世孙,你也不必太气馁。贵府与国同休,将来未必没有机会。

本朝的外戚,不似后汉时,只是个样子货。

所以,从利益聚合的角度来收,张昭拳打武勋集团,脚踩宦官集团,可谓风头正盛,大有放眼京中无敌手的样子。但是,他有三个敌人是无法解决的。”

孟先生这位定国公府的智囊,陆续竖起三根手指头,“第一,张皇后。不管张昭如何得宠,他在天子心中的地位绝对比不上张皇后。

寿龄侯张鹤龄是个草包:色厉内荏,跋扈无脑,见小利而肆无忌惮。以他的性情,他和张昭的冲突根本没法化解。而张皇后肯定是会维护她弟弟的。

第二,文官集团。

国朝的武勋集团在土木堡事变之后,已经被打断脊梁。大权旁落,沦为米虫。而宦官集团因为天子的态度,现在对张昭是没有任何威胁的。

然而庙堂诸公却是不怕他的。我观张昭此人有锐意改革之心,迟早会和当朝诸公冲突。嘿,当朝诸公谁真的是穷苦百姓?

第三,外敌。

纵观历朝历代的灭国之战,很少有打一仗就完的。前汉时,汉武雄才大略,卫青、霍骠骑俱是不出世的名将,结果如何?帝国双星病逝后,武帝后期和匈奴人打的有来有回。

譬如,我朝太祖灭蒙元,那是一次而平定的吗?太祖论中山王: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而中山王都在蒙元大将王保保手中吃到苦头,洪武五年北伐,无功而返。

张昭现在的局势,只要他在对外的战争中输一次,各方利益集团的反扑就会到来。

本朝领兵的大将平江伯被夺职,他失败几次?弘治十三年一次避战而已!保国公朱晖被弃用,他又有几次机会?还是一次。弘治十四年在西北避战。

张昭同样只有一次机会!”

徐光祚眼睛中又有了神采,孟先生的分析丝丝入扣,合情合理。将目前风头正盛的张昭给“审查”了一遍。他远远没有看起来的那么强大!其地位也并非绝对稳固的。

继而忍不住长叹,诚心诚意的道:“我恳请先生再考虑一下留在府中。”

孟先生笑着摇摇头,看向窗外的明月。帮定国公府,是报恩之举。但他是个读书人,他有他的抱负。

五月二十九日,孟先生孟配在徐光祚的送别下返回家乡。而与此同时,出使鞑靼的正使梁储正带着鞑靼人的使团一行二十余人,抵达京中。

第九十四章 被御史弹劾第三百六十九章 平北虏策第一百零四章 明星般的青年第三百六十二章 人言可畏第四百三十二章 援兵忽至第四百一十九章 出塞第三百八十二章 查明情况第七百一十六章 和谈开始第一百零一章 一战成名第五百六十九章 这美丽的冬季(中)第七十七章 尾声(下)第七百三十九章 招考制度第四百九十一章 整训两个阶段第七百二十五章 再改行程第两百四十四章 我不想当反派啊第四百八十八章 军队调动第三百零八章 废除卫所开始第四百九十四章 人民群众第两百一十八章 林同的情报第六百五十六章 医院探视第三百七十三章 张泰平的选择第三百一十六章 一半一半第七十四章 生员(完)-口谕第五百六十一章 相逢(中)第五百四十六章 交锋第两百七十六章 府邸位置第两百零六章 准备报捷第六百三十五章 影响第六百六十八章 大明的盐业要完第三百三十三章 试图激怒第四百一十九章 出塞第四百六十一章 卫举人的决断第四百八十一章 交锋(四)-刘大夏的反击第七百零一章 文章如何第十一章 新的任务。第两百二十七章 与子同袍(完)第六百五十一章 刺杀的原因第三章 配方和质疑第两百二十三章 与子同袍(下)-决战第六百章 强买第一百四十章 得与失第四百八十六章 任务、离京第六百六十五章 换你三封信第五百二十五章 李搏涛的思路第三百零七章 尘埃落定第三百零六章 美食第四百七十章 过年第四百二十章 愤恨、初战第一百四十八章 脸被打的啪啪响第六百四十二章 应对第九章 简单的幸福第三百六十三章 教太子(上)第六百一十三章 等待吧第两百八十五章 新生意(下)第三百一十一章 国子监改革(上)第两百九十三章 允许办报第七百三十五章 慎守勤之死第五百零二章 奏章到京师第六百八十章 谣言和冲击第五百九十一章 奴家愿意第五百三十九章 齐聚阿城(下)第六百六十四章 畅论第两百八十八章 弹劾奏章第一百八十九章 作恶多端第三百五十二章 风潮渐起第一百五十六章 会操前(一)第四百一十三章 剩下的我来处理第四百三十七章 两个翻盘点第二十八章 纵论战争第七百一十九章 如何掠夺第三百零三章 汤玄策的人生(上)第九十二章 新游戏(上)第六百六十五章 换你三封信第四百五十二章 军中会议第一百九十七章 决意南下第五百二十八章 战略态势第一百七十九章 出征。第一百四十七章 事了(上)第五百四十八章 最后一次陛见第四百六十五章 回京第一百零三章 招揽第六百六十八章 大明的盐业要完第两百九十七章 弘治教子第三百二十八章 孟先生的主意第两百二十四章 与子同袍(下一)第两百一十九章 与子同袍(上)第一百一十四章 拿到执法权第五百七十章 圣人抵达第两百一十七章 更加危险第五百四十九章 一个时代落幕了第六百七十二章 魏国公府第六百五十一章 刺杀的原因第三百五十七章 大朝会第六百二十章 冲突(中 )第七百二十章 重大的转变第四百六十五章 回京第三百四十章 鼓动寿龄侯第五百五十三章 渤海军副将第三百四十六章 先抓捕第五百一十七章 分兵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