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三章 三种人

弘治皇帝召见张昭是为报纸上骂他的事。召见地点在西苑的一处殿宇中。

并没有朝臣在,只有司礼太监萧敬侍奉在左右。表明这是一次私下里的召见。

盛夏的微风带着热浪从穿堂里吹进来。宽敞、明亮的便殿中雕梁画栋,陈设精美,无处不展露着皇家气象。

“张爱卿,论道报上这两天骂你的文章,你怎么看?”弘治皇帝穿着红色的常服龙袍,身材微胖,坐在便殿临窗的位置,微笑着示意萧敬将报纸拿给张昭。

张昭早上才给王武提醒了一声,并没在意。这会双手恭敬的接过萧敬送来的报纸,说道:“臣失礼,先看一看报纸。”

弘治皇帝温和的点点头,拿过旁边小太监托盘里的茶杯,慢悠悠的喝着茶。

如今朝堂上的“公论”,通常是先在报纸上爆发。而不再是由御史们汹涌的奏章开始。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作为执政多年的皇帝,他看得出这背后有人在针对张昭做文章,因而把张昭叫来提醒一下。

礼部侍郎焦芳和鞑靼使臣互市谈判的进度,他这里一直掌握着。谈的非常顺利。他之前在和群臣议事,顺着谢先生(谢迁)的意思甩锅给张昭,真没想到还能这样操作。

事情进展的超乎想象,他很满意。

张昭很快就把两份论道报的头版政论文章扫完,躬身道:“陛下,指责臣鞭挞鞑靼使臣,是腐儒之见。国家与国家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四周诸国臣服皇明,固然有一部分是因为皇明的文化向心力,但更重要的是皇明能给他们带去利益。臣斗胆问一句,东瀛有多久没有来朝贡了?”

明史记载,弘治十八年,只有弘治九年东瀛遣使朝贡。所谓道德仁义在这种硬核的记载面前,都会被剥的干净。

弘治皇帝当这么些年的皇帝,早就不是愣头青,不可能给儒生们高喊着“仁义”、“道德”给骗了。年年有小国来朝贡,本来就是相互利用的事。

皇明需要小国朝贡来彰显天朝上国的气象。而小国们来朝贡,哪一次皇明的赏赐不丰厚?

弘治皇帝倒不诧异张昭在十八岁的年纪能把问题看得如此透彻,没和这个本事如何成为他所倚重的大将?他对张昭嘴里冒出来的新词有兴趣。

“国家与国家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弘治皇帝低声复述一遍,“这话说的好啊。哦,张爱卿,那‘文化向心力’是什么意思?”

我去。说漏嘴了。“向心力”这概念还没出来。

张昭想一想,换一个通用的解释,道:“陛下,就是外邦臣民仰慕华夏璀璨的文化,自然而然产生的认同感。”

弘治皇帝大致能听懂。因为这种人历史上不少。譬如汉武帝的托孤大臣金日暺。他是休屠王子。譬如盛唐时诸多赫赫有名的战将都是其他族人。

弘治皇帝把茶杯放下,笑道:“这个词用的好。报纸上的舆论,你打算怎么解决?”

张昭干脆利落的躬身一礼,道:“臣自会在真理报上反击。请陛下拭目以待。”

他有点明白过来弘治皇帝找他进宫的想法。弘治皇帝是在提醒他要小心应对这次舆论风潮。这份关心让他内心中略有些触动。话中多了几许亲近。

见张昭答应的干脆,锐气十足,是年轻人应有的样子,弘治皇帝禁不住笑起来,道:“好。那朕就拭目以待。你去吧。”

打发张昭走,弘治皇帝在偏殿中坐着沉吟。心中有点期待张昭的“反击”。

要改变当前的舆论,仅仅靠在真理报上发文章,这是不可能的。那帮儒生肯定张昭的话才怪?

那么,张昭的办法是什么呢?

老太监萧敬如同雕塑一般站着。没有去打扰弘治皇帝的思绪。自一个月前的“敲打”之后,他和张昭的关系迅速的疏远。当然,只要张昭还是宠臣,这个关系最终会恢复。

他以皇爷的利益为第一位,问心无愧。

萧敬脑海中的想法一闪而过,转到当前的事情上。事实上,他心中也在思考张昭如何“破局”。

张昭从西苑里出来,骑着马带着亲卫往城东的报社镇而去。

他在新军营研究院中被弘治皇帝召进宫中,来的急,便没有坐马车。这会儿顶着正午的烈日去报馆。弘治皇帝都提醒他,可见事情严重的程度。

张昭刚才大致的浏览了两份论道报,从报纸上看,骂他的人,或者说反对用威胁手段,来达到和鞑靼人签订契约的人主要是三种人。

第一,比较单纯的儒生。他们认为这有违道义,背离圣人教诲,损害了大明在周边诸国的形象。这批人属于天真派。连最基本的逻辑都搞不清楚。

这一类人数量极多。这从历史上儒家搞外交的拙劣表现就可以看得出来。

第二,张昭的反对者。

论道报是什么地方?定国公府、成国公府所掌控的报纸。张昭之前脚踢北海幼儿园(武勋),拳打南山敬老院(太监),这里头的仇怨没那么好化解的。

骂他骂的这么凶,这么频繁,背后没有人支持怎么可能?

第三,为反对而反对者。

尽管京城的报纸才发展不到三个月,已经滋生一批在报纸上写文章为生的文人。骂人博噱头,这项技能很多人会。

其实,这事本朝的御史干的最多。为挑刺而挑刺,为弹劾而弹劾,为劝谏而劝谏。被人学会实在不足为奇。

张昭一路思索着抵达城东的报社镇,刚减缓马速,就见镇中酒楼门口几名熟人正在“接头”。划掉,寒暄。

徐光祚遥遥的向张昭拱手一礼,脸上带着灿烂的笑容,“张伯爷,这么巧?”

徐光祚的身边是成国公府的次子朱凤,都察院江西道御史吕纪先,论道报主编张名尹,还有一名张昭的熟人:京西青龙镇上明理书院的夫子余籍。

余夫子是张昭蒙学的老师!天地君亲师。徐光祚等人要做什么,不言而喻。那份恶意已是满满的溢出来。

第一百八十八章 进入战区第七百一十七章 变故起第四百五十四章 各有收获第三百二十九章 护肤品第六百零一章 火(上)第一百九十章 迎敌第两百六十一章 没法折腾第六百八十章 谣言和冲击第七百三十八章 结束第七百零六章 宫中(上)第四百七十二章 捐献第四百四十三章 召见第四百六十二章 悠闲生活(下)第一百零四章 明星般的青年第五百九十六章 你恶心不恶心?第七百二十九章 不干涉第六百四十三章 总督制第十四章 知道身份、规划第三百五十四章 印刷第四百二十四章 不义之师?第六百一十九章 冲突(上)第一百一十一章 我给你一句忠告第七百三十一章 战场上的买卖第一百一十八章 淬炼(一)第两百八十二章 重临小安镇第六百二十四章 硬顶第四百五十五章 犒赏、结束第六百一十三章 等待吧第两百六十六章 不待见(上)第四百零五章 卫举人来求情第四百三十章 我只是让你传个信第六百六十七章 夏季的夜第六百四十章 分崩离析第三百二十五章 定国公府出手第四百令三章 掌控第三百七十三章 张泰平的选择第五百九十五章 调解失败第四百四十章 胜利之甘美(求收藏啊!)第四百五十三章 传回京中第四十二章 刘瑾的建议第五百四十二章 书信,卷入其中第十七章 不再有兴趣第五百三十五章 将要结束第四百三十二章 鼓舞士气第五百四十七章 何至于此?第七百一十五章 怎么谈第两百零二章 鞑靼撤离第四百章 抵达古北口第一百三十三章 要帮忙吗?第一百八十六章 为大军先锋第五百一十章 朝鲜国的对策第一百六十六章 百态(二)第五百四十章 酒宴第一百零一章 一战成名第三百九十章 张昭的圣恩第五百七十三章 终章(中)第五章 酒楼(下)第四百二十八章 王子落幕,大战将起第两百三十七章 封爵第五百七十九章 回京(中)第三百四十五章 变故第一百一十章 推的一干二净第四百三十九章 心里都被打崩溃了。第二十九章 考前准备(中一)第两百二十二章 与子同袍(四)-创造出的战机第一百六十六章 百态(二)第三百章 出版前夕第五百三十八章 齐聚阿城(中)第七十九章 李东阳(上)第八十八章 丫鬟、诡计第七十八章 小安镇日常第四百九十三章 宁远卫请战第五百五十六章 捋顺第两百九十二章 税务使第一百五十四章 伯府夜宴(上)第三百六十章 银票印刷成功第五百六十四章 胜却(中)第五百零五章 辽东巡抚第三百二十八章 孟先生的主意第六百五十三章 结案第两百四十一章 赠君明珠第五十九章 谣言起第六百一十四章 雨中的府邸第两百七十八章 新的消息第七百零三章 雄文(下)第四百四十一章 大胜之后第五百零四章 惴惴不安的海西女真第四百九十八章 准备动手第七百一十一章 秋日第六百五十三章 结案第五百九十九章 反击第一百零四章 明星般的青年第三百零一章 一朝改变第两百零九章 选择第六百九十九章 萧敬教太子第一百一十七章 退出舞台第一百二十二章 淬炼(二)第两百四十三章 张昭的建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