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九章 达成基本目标

暖阁里的大臣中有人发出轻轻的惊讶声。

张昭一个武将,倒是对国朝的典故知道的很清楚。这是认真做了功课啊!

在明朝可没有什么公共图书馆、也没有中国知网这样的网站,想要知道这些数据,只有一个地方:翰林院中的藏书阁。

张昭能知道,当然是请李阁老帮忙的。对于李大佬而言,在翰林院找点资料还不简单。

首辅刘健神情没有任何的变动。

开玩笑,弘治皇帝登基之前,他就是翰林。而弘治皇帝登基之后,他是阁老,张昭说的数据他不知道?余子俊的奏章他没看过吗?

那怎么可能?

他当然知道随着京师的人口繁衍要增加五城兵马司的力量。关键在于如何增加。

以前,历次增加都是直接调派军士给五城兵马司,或者增加一名官员。

而按照张昭的提议,把五城兵马司统合起来,不仅仅要增加人手,还要调整京师地面上各衙门之间的职权。这样搞出的动静太大。

所以,他在张昭的奏章上的票拟是“镇之以静”。他不愿意按照张昭的建议去增加五城兵马司的力量。

有旧例可以遵循,且行之有效,为何要用张昭这不知道是否有效的办法呢?

张昭洋洋洒洒的说完一段话,刘阁老无动于衷,他并不气馁。因为,这只是铺垫而已。

“所以,要增加京城内外的治安力量是共识。问题是以何种方式增加?或者说,如何有效的治理新增的人口。

下官以为,核心部分,就是户籍。京师每一个人的区别,不在于姓名、年龄、容貌。而在于其手里拿着的由官府颁发的户籍。这是其身份的证明。

所以,五城兵马司应当具备户籍管理功能。而为了方便外地百姓来京工作、居住、生活。应当依托户籍,由五城兵马司重新构建一套‘居住证’系统,把所有的人都纳进去。

然后,五城兵马司应当有京师刑名之权,确保其在治理时的权威。五城兵马司没有杖型以上的刑事案件处理权限,如何震慑犯罪分子?

这是下官提议的逻辑所在。

下官知道如今国库空虚,须得谨慎增加官吏编制。但是,依照下官的建议,其实耗费并不增多。

其一,若按照旧有的制度,东城兵马司至少要增加两百军士。而依下官的提议,依托于地方上的坊、铺,设立若干分所,官一名,吏员若干,专职处理坊、里中的事务。

若有刑事案件,即可派人上报。由总部进行支援。所需钱粮远低于新增两百余军士的花费。

其二,京中其余各处都设立分所,确保每一个里,每一个坊都有分所。如此,既加强治理,又可节省花费。但是,以急递铺伙夫、弓兵的素质断然无法胜任,所以,下官说需要考试选拔。”

说完之后,张昭向刘健拱手一礼。

暖阁中陷入沉思中。张昭说的信息量有点大。

首先,按照张昭的说法,新成立的警察局必须要握有户籍管理的权限。那意味着宛平、大兴两县的县衙就剩下差衙的职责。权力被侵夺。

同时,警察局还要向上侵夺刑部的职权。

大明朝的京师重地,极为慎刑。按照大明的国情,外地知县都一百杖之刑的权力。到京师之中,知县和知府都没这个权力,这是刑部的权力。再大的案件,那就要请天子圣裁。

所以,张昭说来说去,就是刚刚吏部尚书马文升总结的:总览京师司法之权!只是他这么解释一通,说服力大增。

管理户籍是管理百姓的核心要点,这但凡是大明朝的亲民官就知道啊!不然,太祖皇帝设户籍干吗?百姓为何出门要开路引?

其次,张昭主张依托本朝的坊、里、铺设分所来治理。这是众人没有听说的。

所以不怪谢迁刚刚要反对,说警察局里的衙役权力过大,势必会鱼肉百姓。

大明朝的制度,百姓的居住区在城内叫做“坊”,在城乡结合部,叫做“厢”,在乡间叫做“里”。

除开这一套体系之外,还有一套驿站体系。即水道交通要道,每隔十里设驿站、急递铺。

所以,京师的治安地图上,划分为五城三十六坊五百余铺。体系是五个巡城御史,地位最高,可以判决各种小案件。

其下是五城兵马司,设官吏,有弓兵百余,下辖的急递铺再出三五人。算下来有两百多直属下属。以兵马司衙门为“据点”。负责侦缉、捕盗、防火等事务。

再其下,就是五个巡捕营。权力最小。负责每天晚上的巡逻和听命令抓人。

张昭现在的意思是,不按照交通要道去把控治安,而是把直接把分所设立到坊、厢、里中。依托人去治理。这样反而花费更少。

但是,他这个办法要求的“衙役”们的素质非常高。最少要识字吧?所以要考试。

暖阁中所有官员都看着首辅刘健,等待他的决策。只见刘首辅微微皱眉。

Wωω▪ Tтkā n▪ c o

所谓:李公谋刘公断、谢公尤侃侃。且不说刘健治理国家的能力,至少他在下决断时其实是非常果断的。他认定的事情,就会坚持。绝非言语所能动摇。

张昭赶紧抬头,看弘治皇帝一眼。

这时,弘治皇帝开口道:“朕以为张昭所言有理。最少可以在东城试行之。刘先生以为呢?”

刘健其实是打算拒绝的。但弘治皇帝话都说出口,而且张昭把逻辑都解释的清楚,形势营造到这里,想一想,躬身行礼道:“臣请先在东城试行。若行之有效,则在京师执行。”

张昭心里长长的松出一口气。总算是完成基本目标。

能让刘健“唾面自干”的人,只有弘治皇帝。其他人都不行。他今天就是说的天花乱坠,刘阁老该不同意还是不同意。他早就有心理准备。

他这一大段的解释,看似是说个刘阁老听的,其实是说给他人听的。为的是营造形势。

明代的辅臣制度,在弘治朝而言,还是很有生命力的。但是呢,对于辅臣们而言,它有个问题,首辅执政靠的是个人威望,而不是个人党羽。

当前而言,首辅刘健是没有搞“指鹿为马”的能力的。

所以,这就意味着,刘健需要衡量,他是“就坡下驴”,还是耗费自己的政z声望,硬顶弘治皇帝拒绝张昭的提议。答案现在出来了。

之所以说是完成基本目标,是因为张昭当然是想直接一步到位啊!成立京师警察局。但,现实是大明朝的文官力量依旧非常强大。

但能完成基本目标,也算不错。他心里满意。

张昭内心一段独白,在场的庙堂诸公,基本上心里都明白。

这时,弘治皇帝主持着会议,垂问道:“三法司对张昭提出的清扫行动有何看法?”

第六百九十一章 御批第三百一十一章 国子监改革(上)第两百零五章 拜访王恕(下)第十五章 青龙镇之行(上)第七百二十六章 凤凰台见圣人第两百六十四章 冬季的日常(一)第六百六十章 双管齐下第七百零六章 宫中(上)第一百五十六章 会操前(一)第六十七章 生员(七)-反转开始第五百三十五章 将要结束第两百七十一章 封爵,实至名归!第四百五十九章 悠闲生活(上)第六百五十六章 医院探视第六百七十二章 魏国公府第两百五十六章 月夜来访第六百七十二章 魏国公府第三百九十章 张昭的圣恩第三百三十三章 试图激怒第两百五十四章 闹上门第两百零三章 采购清单第四百三十二章 鼓舞士气第六百二十七章 府里的晚餐第七百二十章 重大的转变第两百五十八章 王恕的手段第两百七十六章 府邸位置第一百八十二章 陈康的想法第六百一十四章 所谓名士第五章 酒楼(下)第六十五章 生员(五)-雨夜中第六百零九章 设立枢密院第八十四章 小小的涟漪第一章 难题第两百三十三章 侍女们第六百七十七章 只论盐商、盐法第两百九十一章 激辩(三)第九十一章 帝与后第一百八十一章 军议第四百八十六章 任务、离京第五百三十三章 李幽到来,潜忧第两百六十九章 将归(上)第三百八十五章 宫中议事第两百二十一章 与子同袍(中一)第六百三十一章 密谋第一百四十四章 看他起高楼(中一)第七百一十七章 变故起第两百三十八章 张昭的收获第三百一十九章 结盟第两百一十八章 林同的情报第五百四十二章 书信,卷入其中第六百七十九章 大局已定?第四百九十六章 祖宗基业不能丢第四百七十章 过年第八章 试探、诈唬第三百九十七章 张昭秋后算账第六百三十二章 说法第五百九十九章 反击第六百二十五章 不退让第五百九十三章 武安侯府第两百七十九章 拜访路中第四百六十七章 所谓名将第六百八十一章 敌人是谁第六百七十四章 局面僵持第一百零二章 李幽的分析第两百八十五章 新生意(下)第三百六十九章 平北虏策第四百三十六章 大军纵横第四十九章 京西少年(三)-长宁伯第三百八十二章 查明情况第十八章 进京第六百九十五章 风潮再起第一百一十四章 拿到执法权第七百三十七章 最后的余晖第六百零五章 出乎意料(中)第四百七十章 过年第六百四十七章 救治第一百九十章 迎敌第四十七章 京西少年(一)第五百五十七章 沈阳城中(上)第五十七章 院试开始。第三百六十三章 教太子(上)第两百五十章 卫所制度第两百五十九章 书笺、女孩第两百四十六章 阻力第七百四十一章 阳明悟道第四百五十一章 回开平中屯卫第七百一十三章 枢密会议第五百三十章 灭窝集部第两百九十七章 弘治教子第十章 蒋家庄第三百九十二章 筹备成立第一百五十九章 一鸣惊人(二)第六百四十九章 追查幕后者第三百零一章 一朝改变第五百六十三章 胜却(上)第两百四十一章 赠君明珠第四十五章 争抢(上)第八十五章 新舍人(上)第七十五章 安慰第四百七十四章 等待开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