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八章 歪风邪气

临近春节,京师内外一片过年的氛围。城北的小安镇中车来车往,喜气洋洋。

小安镇距离城只有两里路,随着京师人口的增多,这里的人口也在逐渐的增多。

寒风吹着庭院里的枣树。

张昭招待着来访的李幽喝茶,“子远近日可好?”两人分宾主坐下,茶香袅袅。

李幽还是那副獐头鼠目的模样,只是身上的服饰、挂件都换成名品,脾气一如既往,笑着道:“当然是极好的。子尚兄如今名震天下,我作为你的旧友,在京中岂有不好的?”

这话说的!张昭笑一笑,喝着茶。

李幽不以为意,道:“我昨晚和公昭兄在教坊司喝酒,才知道子尚中午去过老师家。所以今日上午前来拜访。”

张昭点点头,“嗯。”认可李幽有随时来见他的权力。

李幽微微沉吟片刻,道:“子尚,你不在京中有三个月,京中有些歪风邪气。你要留意一二。”

张昭将汝窑茶杯放下,看着身材短小的李幽,问道:“你是说之前被谢阁老压下去的事?”

李幽摇头道:“不只是这一股风气。”对张昭说起原委,“所谓‘莫让儒冠误此生’,这最开始是文学报的编辑在批评你,不过他们文章写的文绉绉的,在京师、北直隶的销量很低,并没有引起什么浪花、风潮。

后面主要论道报在批评你。他们一动,便有几家报纸跟进。调门越来越高,直接把你推向儒门的对立面。甚至还收集了你的一些资料。譬如新军营初级学堂的物理教材和张家私塾的自然教材。

邸报把这些资料当做学术论著,刊登了几封批评的奏章,署名是翰林院里的。这随即引起轩然大波。邸报的威力你知道的,后面是谢阁老出面才平息。”

张昭第一次听到完整版的整个事件,微微沉吟着。

这并非是说他不重视京中的情报收集,新军营对内搞情报活动肯定不行,很犯忌讳。但是以新秦伯府的名义,收集京中报纸上的信息,这不会有任何问题。

只是当时他还在燕山山脉中,消息不通。再后面就平息,这些消息便没有把消息送过来。

而张昭一听这消息,在心里盘算一下,和他当时听王华说过后猜测的“敌人”大致差不多。

李幽竖起手指,数道:“子尚,你看看这里面的问题。第一,士林中切切实实有一批人对你有意见。而且是最顽固的那一批人。嗨。这些人。

近日,我听人说江南那边的报业发展的如火如荼。仅仅是金陵,现在都有快十三家报纸。只要还是受制于没有买到国泰商行的印刷机。

如今报纸风靡天下,白话文和标点符号都跟着推广开。如今这些人还死守在报纸上涌文言文写作,鼓吹‘风必秦汉,诗必汉唐’,你说,这些不是老顽固是什么?”

张昭就笑起来,插一句,“李阁老怕是极喜欢你这一句的。当然,他应该不会提倡白话文写作。好,你继续。”

李东阳李阁老在文学上的派系是茶陵诗派,执掌天下文坛之牛耳。而李梦阳这批人(前七子),他们是古文派系,属于另外一批人。双方是不大对路的。

文人相轻,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传统。不要以为大明朝的文坛就是一团和气。那怎么可能?

我们之所以了解的不多,那是因为满清修史,把明朝贬低的如同一个垃圾国度,怎么会帮大明去宣扬她璀璨的文化呢?

举一个例子:“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这句话都读过吧?明代文学家归有光的名作“项脊轩志”里的明句。

这句话里内蕴含的那种情感,真是令人潸然泪下。

归有光号称“明文第一”。他生于正德元年,屡试不中,嘉靖四十四年,六十岁才考中进士。归有光和嘉靖年间的文坛盟主王世贞就闹翻。

王世贞就是被公认为最后可能是“兰陵笑笑生”的人,一代大家啊。用西门庆来嘲讽严东楼(严世蕃)。

李东阳如今主文坛,和李梦阳他们这帮人就不大对路子。张昭说的就是这件事。

当然,如今报纸上白话文大兴,不代表文坛认可。

李幽哈哈一笑。他刚才是说顺嘴了,结果被张昭察觉。他由老师李教谕推荐,负责张昭和李东阳之间的沟通。张昭最近不在京师,他肯定定期要去李府厮混的。

李阁老家中昼夜不停的有酒宴,文人士子汇聚。李幽一个半吊子秀才混在里面,不骂几句《文学报》那怎么过关呢?

李幽继续道:“士林中这批老顽固不只是在文坛,而是和河东派有关系。这是关键。”

中国的文学史和儒学史,这是分开的两条线。

即:文学家不一定是大儒,大儒并不一定是文学家。这完全是两回事。

明代儒学成就最高的自然是一代圣人王阳明。阳明心学,光耀千古。但在阳明心学还未传开之际,明代的理学一样有大儒存在。

大明那么多读书人,总会有人去研究儒学。

在弘治年间,最有影响力的流派叫做“河东派”。其开派的大儒叫做薛瑄。其人死于天顺年间。但其学说流传开。在晋地、豫地、关陇一带流传甚广。

明末东林党党魁、思想家高攀龙评价是:有明一代,学脉有二:一是南方的阳明之学,一是北方的薛瑄朱学。

可见其影响之大。

李幽竖起第二根手指,“儒学门派对你的批评这是其一。歪风邪气不止这些。其二,翰林中批评你的奏章,据说和礼部尚书张升有些关联。”

张昭手指轻轻的敲敲桌子,示意李幽继续。

“第三,论道报是谁开的,你比我更清楚。国朝的勋贵集团中不少人对你有意见啊!”

“这只是表面上的。我以为你还需要注意以下几股势力:第四,兵部尚书刘大夏等人。据说谢阁老出面压下舆论时,刘尚书私下里发了几句牢骚。

第五,藩王。北直隶这里的卫所改革暂时阻力不大。藩王并不多。我预估你会在辽东推行,辽王府你打算怎么处理?这批人只要脑子没有完全坏掉,必定会选择站在你的对立面。

第六,江南巨贾。近日扬州盐商封员外在京中活动,我和他吃过几次酒,听他的看法,江南的巨贾们对你要求朝廷征收7%的商税颇为不满。”

7%就是十五税一。大明朝历来的商税是三十税一,约3.3%。

说完,李幽看着张昭。

这是他的结论。张昭目前看似是“最靓的仔”,实际上危机四伏。

第六百三十七章 改革武勋集团第四百零五章 卫举人来求情第三百七十一章 说服刘大夏第三百九十一章 真正的收获第五章 酒楼(下)第两百七十二章 面圣(上)第三百四十九章 破门而入第两百八十一章 说服岳父第七百零八章 李梦阳读报第两百九十九章 报名真理第两百一十二章 小王子之心第二十七章 考前准备(中)第两百八十八章 弹劾奏章第两百九十四章 收获、梁储第两百九十四章 收获、梁储第四百二十五章 大明不可辱第七十四章 生员(完)-口谕第六百零五章 出乎意料(中)第一百八十八章 进入战区第六百五十七章 处罚第五百三十四章 张昭的方案第六百八十三章 抓捕、论盐第六百六十七章 夏季的夜第五百四十五章 火冒三丈第三百九十七章 张昭秋后算账第四百九十二章 提前爆发第五百三十三章 李幽到来,潜忧第六百三十一章 密谋第三百三十九章 孟先生论史第六百一十四章 雨中的府邸第四百五十三章 传回京中第六十四章 生员(四)-第二阶段第两百二十二章 与子同袍(四)-创造出的战机第五百四十五章 火冒三丈第三百五十五章 竞争不过第五百八十四章 陛见(上)第四百七十五章 中国数学第两百五十七章 达成协议第七百二十九章 不干涉第四十章 真正的技巧第五百六十一章 相逢(中)第五百三十一章 等待着第三百五十章 列强的套路第五百三十五章 将要结束第七百三十六章 决意出兵第四百四十九章 三刀第六百六十八章 大明的盐业要完第两百八十九章 激辩(一)第三百二十五章 定国公府出手第两百零二章 鞑靼撤离第六百三十五章 影响第两百九十三章 允许办报第五百七十九章 回京(中)第三百七十五章 落实第三百五十三章 三种人第七百一十八章 京中轰动第三百四十三章 第一红人第三百五十六章 庆贺第六百九十二章 等待决战第两百六十一章 没法折腾第三百一十二章 阁老之语第二十二章 乡中事了。第六百三十二章 说法第四百六十一章 卫举人的决断第两百零八章 新军卫在准备第四百六十八章 歪风邪气第四百零九章 张昭的调整(下)第四百五十四章 各有收获第三百二十七章 反击开始第七百二十三章 开平见闻第两百零五章 拜访王恕(下)第四百七十八章 交锋(一)第一百六十八章 请假第四章 酒楼(上)第六百三十七章 改革武勋集团第两百章 张昭的打算第四百三十四章 孙贼,再来玩啊第三百二十一章 自白第两百零一章 被安排第五百四十七章 何至于此?第三百六十三章 教太子(上)第七百一十五章 怎么谈第五百三十二章 覆灭福余卫第两百六十一章 没法折腾第六百一十四章 所谓名士第三十八章 待日后第两百七十章 将归(下)第四百九十四章 人民群众第一百七十二章 新军卫抵达第三百八十九章 达成基本目标第两百七十二章 面圣(上)第八章 试探、诈唬第两百一十二章 小王子之心第一百八十一章 军议第两百三十章 命运改变(诸位书友中秋节快乐)第五百零四章 惴惴不安的海西女真第三百六十章 银票印刷成功第一百六十二章 不服?再打脸第两百一十六章 小王子的阳谋第九十三章 新游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