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六章 交锋

“还请阁老允许我先看看。”李东阳二丈摸不着头脑,先告罪一声再拿起奏章看起来。

打开封面就看到是张昭的名字。一路往下读下去,这才发现问题所在。

他和张昭之间现在基本不见面。一个辅臣和手握重兵的大将见面很犯忌讳。

张昭别看年纪轻,自己也知道这一点日常在京中基本都没有什么交际。就是和几家勋贵以及崔驸马等人混在一起。其余时间除开他的便宜岳丈从不和文官、太监们来往。

要说以张昭的权势,与京中谁交往会不够格呢?没有。

而他前些天将“中间联络人”李幽找来,让张昭把奏请朝廷在辽东设布政司的奏本交上来。他已经不看好自身登上首辅之位,那国家大事不能耽搁。

之前,经过李幽传达张昭的设想是在辽东、奴儿干的土地上设三个布政司一个都司。

结果这封奏章上却是写着张昭要奏请设立四个布政司,一个都司。这就是不是简单的增加一个数字的问题。而是多出一个布政司!会增加大量的官职,吏员。

设立一个布政司的标配有哪些官吏?

首先,需要设立三司:布政司、提刑按察司、都指挥司。布政司衙门之内设左右布政使、左右参政、左右参议。然后还有一堆小官、杂官。

其次,在三司之外大概率要设都转盐运使司、盐课提举司、税务司矿务局等。

像什么分巡道、分守道则不必说。基本都是有左右参政、左右参议挂职。

府县那也不说。不多设这个布政司,这些机构同样也是要设的。

所以,零零种种算下来,多加一个布政司会增加约三分之一的行政成本。

而精简官吏,消除冗官这是首辅刘健一直所在意的东西。前宋殷鉴不远啊。

李东阳看望张昭的奏章就意识到刘首辅为何如何生气。他和张昭关系之密切满朝诸公皆知。刘首辅八成以为这是他指使张昭所为。但真不是。

而同时,他也意识到张昭送给了他一手好牌。他只需要赞同张昭的意见,那刘首辅必然会坚定求去之心。

这里面的道理很简单。

张昭作为前线的统帅,他建议如此划分行政区划有着非常重的份量。

现在这片土地上全是后军都督府出面考试招募的官吏在管理啊!京中有人传谣说张昭是东北王,那真是没冤枉他。

另外,张昭是弘治皇帝面前的红人。不是说弘治皇帝是昏君,张昭是佞臣。但“言听计从”这四个字真不算是贴标签。张昭在天子心中的份量非常重。

所以,只要这封奏章给天子看到,天子八成是会同意的。而刘首辅一直以来是反对扩充官吏人数。他则是必然反对。

因此,则必然会出现上次那样的情况:皇帝与首辅意见不和。只要他再一次支持张昭,刘首辅不走也得走。

李东阳绝对是大明朝此时天下最绝顶的聪明人之一。他在看奏章的十几分钟内立即就将事情想的通透。

这时,抬起头,对脸色阴沉的同僚刘健刘阁老苦笑一声,道:“晦庵公,此事真非我所教唆。之前张昭还说设三个布政司一个都司。谁料到他给朝廷的奏章是四个布政司外加一个都司?”

刘健看李东阳一眼,多年的同事外加首辅本来就比同僚们高半级,他判断的出来李东阳说的是真话。

都是在官场中千锤百炼的顶级人物,演技什么的就不要再提了。都是一眼看穿。

其实,在演技上反而是皇帝因为锻炼机会不够水平一般。像阁臣们宦海沉浮走到这个位置上,接触的人至少在两三万人以上,而皇帝呢?

他经常只能接触到身边的一些人,能接触到三千人就算不错。像明成化帝那种死宅属性的更不用说。有没有和一千人说过话都是问题。这位仁兄口吃。

而像弘治皇帝这样政治清明优容大臣的,他也接触得不多。因为他的执政班底太稳定了。

刘健沉默半响叹口气,语重心长的道:“宾之,即便是设三个布政司也多了。按照张昭送来军事情报,大明能有效治理的地方能到松花江就不错。千里无人烟设府县管理就可以。何必再设布政司?徒增开销。”

李东阳很郑重的躬身一礼,答道:“希贤兄,在下其实是同意张昭的意见的。”

刘健深深的看李东阳一眼,他这时才有些恍然醒悟,虽然他这位同僚自弘治十三年起就不断的上书向天子请求乞骸骨,理由是身体不佳。但是李东阳今年才五十七岁。足足小他十四岁。

刘老首辅点一点头,没再说话,转身离开。

跟在刘老首辅身后的中书舍人手足无措,他哪里还不知道两位阁老当面决裂了啊!而这意味着什么?惊涛骇浪!稍后,回过神赶紧跟着刘老首辅离开。

李东阳目送刘健离开,坐回到书桌之后,轻轻的叹一口气,“唉…”

弘治八年二月,邱濬邱阁老卒。他以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入阁预机务,谢迁以詹事府少詹事兼侍读学士入。彼时首辅是徐溥徐相公,刘健刘希贤就在阁中。两人就此开始成为同僚。

弘治十一年七月,徐溥徐阁老致仕。刘健成为首辅,他和谢迁各自晋升一级。就此配合到现在,大明弘治十六年八月。

这份同僚的情谊于今日破灭。

走到他们这个位置,都希望施展自己的抱负治理国家。但真正执政的其实首辅。但是,谁没有自己的理念和坚持呢?刘健有,他同样有。

这件事从根源上来说和他有关,但真不是他指使张昭干的!

所以,此刻李阁老的心情唏嘘、感叹、还有一些许的振奋。

刘健连张昭的奏章都没有要直接返回自己的公房。李东阳在奏章上贴了自己的同意意见,派人再送回到刘健处。票拟之权只有首辅有。其他阁臣能不能有,那得看首辅老大人的想法。

一般会有一个基本的默契,就是类似于各自分管的氛围。“天下三贤相”之间磨合这么久当然是早就有固定。但张昭这奏章确实非常敏感。

刘健也懒得改李东阳的意见,送到宫中,准确的说是送到司礼监中。消息随即就传开。

暴风骤雨扑面而来。

第五十一章 京西少年(五)-预备役第三百七十四章 安排的明明明白白第七百二十三章 开平见闻第九十五章 是谁?第两百三十一章 新军卫恐怖如斯。第两百零二章 鞑靼撤离第六百零五章 出乎意料(中)第五百一十七章 分兵的决定第三十五章 新生意第一百六十一章 钢枪如林第五百三十三章 李幽到来,潜忧第九十一章 帝与后第两百零九章 选择第四百三十四章 孙贼,再来玩啊第五百八十章 回京(下)第四百四十八章 请你们喝顿酒第四百七十章 过年第三百八十章 回京的任务第两百七十一章 封爵,实至名归!第七百二十章 重大的转变第七百零四章 一夜激荡第两百六十六章 不待见(上)第九十六章 暗流涌动第五百六十二章 相逢(下)第一百二十九章 再次陛见第四百五十八章 家中收入和支出第两百七十八章 新的消息第四百三十三章 告全军将士书第三百章 出版前夕第四百六十五章 回京第五百九十二章 长兄第五百九十六章 你恶心不恶心?第五百九十九章 反击第两百五十五章 王恕的态度第五百九十七章 协商(上)第五百八十章 回京(下)第二十七章 考前准备(中)第六百八十六章 纷争再起第三百零九章 勾兑第三百四十七章 进宫第七百零一章 文章如何第五百六十七章 大明再临第四百七十八章 交锋(一)第六百一十四章 所谓名士第六百三十三章 发难(上)第二十九章 考前准备(中一)第三百五十二章 风潮渐起第六百五十七章 处罚第一百七十七章 骑兵将领第三百五十三章 三种人第四百六十八章 歪风邪气第四百八十一章 交锋(四)-刘大夏的反击第两百五十一章 书信第两百六十章 王小娘子第四百二十四章 不义之师?第七百二十三章 开平见闻第六百零九章 设立枢密院第五百七十二章 终章(上)第五百三十八章 齐聚阿城(中)第六百一十二章 后悔迟了第两百零一章 被安排第四百八十九章 辽东总兵的讨论第三百九十四章 还未通过第四百二十二章 小镇雨后的茶第三百九十章 张昭的圣恩第七章 刘大户第六百三十二章 说法第七百二十六章 凤凰台见圣人第七十一章 生员(十一)-反攻第两百一十七章 更加危险第五百零四章 惴惴不安的海西女真第五百八十一章 再见妻妾第四百八十一章 交锋(四)-刘大夏的反击第六百五十九章 一个邀请、战报第一百八十九章 作恶多端第一百三十八章 奖励第四百二十八章 王子落幕,大战将起第三百零四章 汤玄策的人生(下)第五百九十八章 协商(下)第两百一十三章 交战(一)第五百八十八章 花魁娘子第一百五十四章 伯府夜宴(上)第三百六十六章 微澜起第三十八章 待日后第三百一十章 冶炼工匠第两百一十一章 军议第三百零一章 一朝改变第五百七十一章 大明未来的战略第四十九章 京西少年(三)-长宁伯第六百零二章 火(下)第六百零三章 舆论场第二十八章 纵论战争第两百九十五章 京师半日(上)第五百零六章 煲汤第两百七十章 将归(下)第九十三章 新游戏(中)第三百二十二章 沉寂、选择第五百七十二章 终章(上)第三百四十二章 结束。第七百零六章 宫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