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考场中

北直隶顺天府下辖7县5州。仅仅是京师就有两百万人口。张昭和李幽等人在考鹏前等待搜检时,看到黎明前的夜幕中,乌压压的一片士子。

张昭检索着记忆。这院试时的人数比府试还要少。四月份的府试人数至少多三成。

李幽心中有底,和一帮李家族学中的同学谈笑风生,一张冬瓜脸上全是笑容,在人群中,扬声道:“我听闻今科何宗师有意考校士子文章,估计曹家大朗要夺魁。”

人群中有人搭茬道:“李子远会让于人后?这可不像你的风格啊!”李幽在宛平县的童生当中算是名人。大部分人都认得他这个少年神童,又屡次不中的童生。

“哈哈!”

李幽立即反唇相讥,气氛在紧张中带着活跃。张昭默默的听着,闭口不言。

重上考场,而且还是古代的科举考场,紧张倒不算太紧张,但多少还是有点压力!就算买下名额,但谁知道会不会出变故呢?这关系他未来的路!

以生员的身份立足东宫,还是以童生的身份立足,这其中的难度、前途天差地别。

更何况他还立了一个flag:考中生员就回去娶婉儿。这要是在电影、小说里,他八成是要挂掉的。

随着龙门处衙役们的搜检,很快就到宛平县的士子入场。搜检入场后,就见考场的公堂前坐着一排官吏。分别是主考、提调官、监考官等考务官。

李教谕作为判卷官亦在这些官员中。

居中的一名官员,年近六十,须发皆是半白,想必就是北直隶提学何愈。另有一名中年官员在何宗师的副手,应该是正三品的顺天府府尹,胡溥。

一名书吏唱名道:“宛平县考生张昭,禀生黄全素保。”

张昭穿着青衫,头戴四方平定巾,器宇轩昂,仪表出众,躬身向何宗师行礼,领取试卷。按照考号找到自己的座位坐下,闭目养神,等着考题下发。

而张昭走后,他身后的考官们则是小声议论着。近日席卷京师的舆论,考官们就算身在府学中“闭关”—主要是为防止考试请托,怎么可能没听说过呢?

一名老教谕笑道:“以此子的仪表,若是文章水平够,上殿试少不得要点一个状元。”国朝的状元,是要看脸的。这代表着朝廷的威仪。

李教谕心中不满,这话略有些轻佻,说道:“这说的是什么话?国朝取士以才,哪有以容貌论的?张子尚若能到殿试中写策论,天子自会明察。”

众人就笑起来。谁都知道张昭师从于李教谕。

何大宗师轻轻的咳嗽一声,终止下属们的议论。眼底的目光闪烁着,想着他的心事。

这场考试不糊名。希望拿到名额的那五个考生机灵点。否则,他还要大费周章搜卷。

几通鼓响后,便有书吏举着考试题目在考场中来回走动。

张昭眼睛视力还不错,看清楚题目。

院试考题是一道四书题,一道五经题。四书题是“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五经题中的春秋题是“春,西狩获麟。”

这两道题目,张昭临阵磨枪,一道题都没有练习过,顿时头大。他的底子只是个童生的水平,外加现代理科生,想要写出两篇锦绣文章难上加难。

现在,他只能努力做到文章通顺。然后,不要犯考场中的忌讳。比如保持试卷整洁,不要有忌讳字之类的。

审题完,张昭开始答题。时间在搜肠刮肚写八股文中飞快的流走。两个时辰后,张昭眷抄好试卷,拿着卷子到公堂前交卷。这个交卷速度算是名列前茅。

别看一篇八股文只有几百字,但每一句都得推敲、斟酌。写两篇八股文要几个小时那是很正常的事情。

张昭之所以提前交卷,就是知道李幽的提醒是对的。要尽量让何大宗师当场面试,定下名额。乡试以下的考试,考官们的自由裁量权非常大。

而面试的关键就是提前交卷。

何愈坐在主位中,从书吏手中接过试卷,扫了一眼,看到倒数第二段的末尾是约定好的句子:“意谓”,顿时眼睛就眯起来,他倒没想到闻名京师的张昭竟然会去买考题。

再去看张昭写的两篇八股文,顿时恍然。这写的什么玩意儿啊?正常情况下,他肯定不会取这份卷子。但现在,他还得找个录取张昭的理由。

何愈道:“你便是张昭?”按照惯例,只要是提前交卷,主考官会对考生进行面试。因为这时主考官闲着也是闲着。

张昭会意的站住,行礼道:“学生正是。”

何愈捻须沉吟,徐徐的道:“我听闻你于时政颇有些心得。近日朝廷都在讨论你提出的和募兵制相辅佐的预备役的实施。你可试言北虏之事,以此为策论。”

这是很明显的放水。

张昭微怔,答应道:“学生领命。”关于蒙古和明朝的战争,他说过两次。一次是在青龙镇中和长宁伯周彧说的“平北虏三策”,第二次则是在李教谕府中说的“战争论”。

这两次的论述,都在京城中有所流传。他当然可以再复述一遍,何大宗师肯定会让他过。但为确保万无一失,他还得说点新东西出来。

张昭略顿一顿,道:“政治的性质决定战争的性质。所以,我朝和蒙古诸部的战争无可避免。要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除开做好自己的事情,还应对局势有明确的认识。

我们对北虏的战争,现在正处在战略防御阶段。何以谓战略防御?其表现在全局的态势上:敌人在进攻,我们在防守。小王子、火筛两部连年入寇。我们在国境内作战,处在防守的地位。

譬如人患重病,不可用重药、猛药。而是要慢慢调理。朝廷现在要做的不是立即反攻塞外,而是要将战局拉入战略僵持阶段。令其每次入寇都无所得。这整场战争的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便是战略进攻。大军出塞,横扫漠北。如太祖时旧事…”

张昭开口说策论时,一帮考官、书吏们都是竖起耳朵。这不是李教谕、李幽在京中帮张昭鼓吹的“王佐之才”的名声,商业互吹谁信谁傻啊!

关键在于,如今朝廷真的在讨论在九边重镇实行预备役制度。主持此事的便是次辅、大学士李东阳。而且,官场传闻此政策若得以实行,功劳会记在张昭头上。只待他出仕,就会论功加官。

张昭有这样的水平,提出的建议能得到重臣们的认可,他们当然要洗耳恭听。而现在果不其然,他又有“新东西”出现:战争的三大阶段。

在公堂旁等待交卷的李幽看着平静论述的张昭,心里悠悠的叹口气。他向来自诩才华横溢,腹有韬略。只是这和张昭一比,才知道差距啊。

李教谕压着心里的叫好声。这种方向性的论述、大局观真的是张昭的强项!

何大宗师禁不住笑起来,点点头,赞许的道:“你这篇策论的水平,足可备朝廷咨询。不过科举终究是以文章取士,你的卷子只是一般,暂且留着吧。”

主考官的自由裁量权非常大。提前交卷的话,主考官可以一笔点中,也可以直接黜落。何大宗师的意思是,张昭这份卷子看看情况再说。但张昭知道,稳了。

张昭躬身行礼,“谢大宗师。”然后,离开考场。

考场中,关注着这边动静的童生们一阵羡慕。给主考官如此重视,策论答的如此之好,这个生员如何跑得了?

这边,李幽也来交卷。何大宗师直接给一个“尚可”的评价,朱笔给一个圈,给予通过。

第两百八十九章 激辩(一)第五百六十一章 相逢(中)第八十七章 新舍人(下)第五百一十八章 诱敌第三百四十六章 先抓捕第五百六十三章 胜却(上)第两百四十九章 祭拜、计划、闲聊第三百六十四章 鞑靼之地第三百六十一章 金凤第九十一章 帝与后第一百八十章 十日后第五百四十七章 何至于此?第两百一十一章 军议第四百三十四章 孙贼,再来玩啊第两百七十三章 面圣(中)第五百四十六章 交锋第五百九十三章 武安侯府第四百一十二章 回京了解情况第一百八十章 十日后第七百二十章 重大的转变第四百一十九章 出塞第四百三十二章 鼓舞士气第四百二十八章 王子落幕,大战将起第六百九十四章 第一回合第两百零三章 采购清单第七百三十四章 杀!杀!杀!第六百八十四章 落幕第一百五十六章 会操前(一)第三百五十六章 庆贺第两百零八章 新军卫在准备第二章 刻不容缓第一百零一章 心事第六百六十五章 换你三封信第八十八章 丫鬟、诡计第五百八十章 回京(下)第三百三十九章 孟先生论史第两百五十八章 王恕的手段第一百八十四章 新兵团训练第四百七十五章 中国数学第六百九十七章 转机第五百九十四章 不知去向第五百八十章 回京(下)第一百九十一章 一箭杀敌,一人如虎第七章 刘大户第九章 简单的幸福第五百九十三章 武安侯府第五百二十三章 将军百战死第三百二十三章 即将开业(求订阅哦)第四百八十章 交锋(三)第六十七章 生员(七)-反转开始第三百一十二章 阁老之语第一百六十三章 再次惊艳第一百八十六章 为大军先锋第两百七十五章 收获、回府第六百九十五章 风潮再起第四百一十二章 回京了解情况第一百一十四章 拿到执法权第两百五十四章 闹上门第五十章 京西少年(四)-获胜第四百六十六章 面圣第十五章 青龙镇之行(上)第五百七十八章 回京(上)第三百四十三章 第一红人第六百四十六章 突然的刺杀第三百三十章 经济压力第七百一十九章 如何掠夺第五百二十六章 各自的难题第两百三十二章 六小姐第两百七十一章 封爵,实至名归!第六百一十八章 发酵第一百七十六章 惊闻入寇第两百九十五章 京师半日(上)第四百八十七章 张泰平的选择第三百五十五章 竞争不过第一百三十章 军中夜议第七百二十七章 建城、初露锋芒第五百一十二章 灭哈达部第四百七十二章 捐献第四百九十七章 不欢而散第五百八十一章 再见妻妾第四百四十章 胜利之甘美(求收藏啊!)第两百八十二章 重临小安镇第六百五十章 抓捕第三百六十九章 平北虏策第四百五十四章 各有收获第三十九章 销售、架构、将离去第七百一十三章 枢密会议第三章 配方和质疑第四百九十八章 准备动手第一百七十三章 忙碌的婚礼(下)第五百三十一章 等待着第一百二十一章 跳脱的朱厚照第四百三十七章 两个翻盘点第三百八十一章 嚣张第一百八十四章 新兵团训练第三百三十章 经济压力第一百零八章 初入军营第三百三十七章 张昭的圣眷第六百三十二章 说法第六百八十八章 标准套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