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五章 制度、失意

翰林院掌院学士吴宽告病。他身上“列席御前会议”的位置就被许多人惦记着。

如今大明朝堂的“界限”非常分明。“重臣”是那些官员一目了然。这就不像以前比较模糊。

举个例子,譬如以前若朝廷发生大事,弘治皇帝需要在武英殿议事。那些够资格的大臣基本都会去武英殿。

这个“够资格”通常就是指的有廷议资格的大臣,在加上武臣中超品的勋贵。

而人一多,其实就没法区分朝臣中谁的地位比较重要。很多时候就看要“风评”、“人心”。

大明朝的重臣们,其地位有很大一部分要靠“名声”、“党羽”来实现。

而不是靠制度!

这是有非常大的弊端的。做事情哪能不得罪人?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最终结果就是大明不好!

另外一个弊端是:导致重臣们对下权威不足,对同僚倾轧加剧。

权威不足,表现在大明朝的刺头很多。特别是御史群体,随时都敢“咬人”。

倾轧加剧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嘉靖皇帝开启的内阁争斗。想要当首辅?很简单,干死排在你前面的那个人就行!

而万历皇帝为压制“权相”的出现,放任御史攻击宰辅、阁臣。最终形成明末时操蛋的格局,居然靠清议(舆论)来定国策、官职。东林党遂兴。

所以,大臣们权力、任期,都不能模糊,反而应该是明确起来。没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集体如何来领导这个国家?

皇帝要保住皇权,压制相权,两宋时期和万历皇帝那种靠“御史”来骂宰相的路子明显是错的。当代的治理制度才是应该借鉴的。

张昭这个“御前会议”搞出来,那就是明明白白的圈定“重臣”的范围。没有参加会议的资格,那就没有参与朝政决策的资格。而不像之前,谁都可以哔哔。

事不谋于众,这是老祖宗们早就总结出来的智慧。

经过这一年多的运行,御前会议已经算是渐渐的深入人心。毕竟与会者都是阁臣、九卿,列席者是都是翰苑清流、储相。

列席会议者虽然没有发言权,但是可以近观整个朝堂决议的过程,对日后的仕途影响可想而知。最起码是可以非常清楚的知道官场风向。

最终在此次会议中决定的人选是左副都御史刘宇。

会议结束,十几名文武大臣们三三两两的从养心殿中出来。经由乾清宫前的大道往东直行,然后再南下,过清宁宫、文渊阁,从金水桥跨过金水河。

至此处,阁臣们回内阁,大部分大臣是东出东华门。而左都御史戴珊、大理寺卿宋隆、刑部尚书闵珪三人则要横穿奉天门前的广场,从西华门出紫禁城。

三法司的衙门不在午门前。而是在宣武门里大街处。

三人边走边聊。

戴珊是弘治末年的能臣,跟着刘大夏一起很是办了一些实事。叹道:“元辅还是从晦庵公(刘健)的角度做了考虑啊。”

刑部尚书闵珪也是能臣,道:“非只如此。此例将打破翰林学士们对列席会议资格的垄断。”

其实要说翰林院的学士们列席会议的权力被打破还得说成国公朱辅、枢密主薄林文宁。但这是武臣,不在他们议论之列。

戴珊道:“以后这样的议事形势恐怕会多起来。”弘治皇帝身体不适,委托首辅李东阳来主持召开御前会议只怕将是常态。而这也将深刻的改变大明朝啊!

历史的改变,总在不经意的细节中。戴珊等人深处其中,恰恰认识到。

御前议事会议定下来章程,大明中枢的衙门们开始运作起来。户部存在大明皇家银行帐上的银元往枢密院的账户上划拨。

国泰商行、幽州商行随即开始大批的采购,下订单,筹备各种物资。京师的百姓随即感受到战争即将到来的氛围。

枢密院的任命下发,城北的十二团营开始为出征的名额争吵的不可开交。这是英国公张懋要协调的事情。而李逍遥的九团,早就作好出征的准备。

在大明京师紧张备战的情况下,城东鸿胪寺下属位于城东的“客馆”中,也就是使馆,这座占地宽阔的“客馆”中居住着各国来的使臣。

三月二十四日,朝鲜王国的使臣金善洪颓然的在屋中饮酒。下属们均是不敢劝。

金善洪刚从礼部尚书张升处打听到明廷最新的决策:政治解决朝鲜王国,最终目的是东瀛的银矿。东瀛正在战乱中,没有使臣在京师中。只有他们独自承受这个消息。

张昭当着他的面提出的三大条件被明廷予以认可。他这些天在京师中的奔走、呼吁全部是白费。

“呼…”金善洪吐着酒气,看着庭院里的榕树,摇摇晃晃的撑着脑袋,“这叫我回去怎么向国君、百姓交代?”

想起那日去新秦伯府上见张昭的一幕幕,金善洪现在依然觉得悚然。

张昭此人非常可怕!

不仅仅是他的想法,更因为此人的行动力,影响力。明廷的决策明显被他影响。根据京师里他们这些使臣中流传的小道消息:大明对外的国策掌握在张昭手中。

他之前对此并不相信,而此时他却是深有体会。

“张昭不除,我国难安。”

朝鲜王国奉大明为宗主国不假。但其国内的豪族、利益集团也有自己的诉求。最基本的一条:国祚不能断。

一名正好进来给金善洪添酒的下属听到,手里的酒壶“咣当”一声掉在地上。

张昭没管十二团营到底是出哪个营,但人员选完之后他还是要见一见出征的将领们。

因枢密院的办公大楼还没有修建好,见面是在后军都督府中。

李逍遥、军法官赵文鸿,监军田兴,团营的都督们周豫、张安等人依次而坐。

张昭道:“你们此去大同,目标有两个。第一,驻守大同镇。第二,伺机反攻归化城。作战要点,职方司会发一份建议下来。我就不多讲。我重点讲一讲军纪…

我在此祝愿诸位得胜归来。”

见过诸将之后,张昭留李逍遥到他的公房中叮嘱,就让他忙去。明日就是出兵之日。

第二天,张昭和英国公张懋等人送走出征的将士,刚回到家中,就有小道士上门来,“张伯爷,我师父让我来请示长生观修建上的事宜。”其实就是没钱了。

张昭和小道士谈了几句,道:“现在不好说。这样吧,我明天去香山看看进度再定夺。”

他是监工。但最近在忙军务,没有时间管。这会叫他当场决定批不批银子,他哪里知道?得去问问专业的账房才知道。

第三百三十八张 扯虎皮第三百三十二章 金凤第五百三十六章 一战而灭第五百二十章 张昭论将第七百一十六章 和谈开始第六百二十八章 燕滨大哭第四百三十章 我只是让你传个信第五百三十二章 覆灭福余卫第三十五章 新生意第三百七十六章 装逼不易第六百三十章 谁算计谁第四十三章 意外第四百零三章 抄家第七百二十章 重大的转变第七百三十一章 战场上的买卖第两百一十章 视死忽如归第三百三十四章 把路堵死第七百零三章 雄文(下)第一百三十九章 露台上第六百五十九章 一个邀请、战报第三百六十九章 平北虏策第一百三十八章 奖励第四百三十八章 烽烟滚滚唱英雄第两百九十四章 收获、梁储第一百八十四章 新兵团训练第六百六十三章 道观成第七百一十七章 变故起第三百一十七章 张昭的想法第二十九章 考前准备(中一)第四百一十四章 不看好第三百七十四章 安排的明明明白白第四百七十二章 捐献第一百九十九章 报捷(下)第两百七十五章 收获、回府第两百一十七章 更加危险第九十三章 新游戏(中)第九十二章 新游戏(上)第六百四十四章 意图实现第三百八十三章 追查第一百六十八章 请假第六百七十三章 葫芦里卖什么药第三百五十四章 印刷第四百六十一章 卫举人的决断第一百四十一章 李东阳的支持第四百三十章 我只是让你传个信第六百三十五章 影响第两百八十四章 新生意(上)第六百一十二章 后悔迟了第一百三十四章 谁比谁傻?第一百二十五章 借刀杀人第七十七章 尾声(下)第三十五章 新生意第四百六十四章 调研(下)第五百一十七章 分兵的决定第五百八十四章 陛见(上)第三百三十二章 金凤第六百零一章 火(上)第一百三十四章 谁比谁傻?第两百八十九章 激辩(一)第一百二十九章 再次陛见第十八章 进京第一百零一章 一战成名第三十一章 余波第七十一章 生员(十一)-反攻第六百九十一章 御批第八十九章 误入第一百八十章 十日后第六十五章 生员(五)-雨夜中第三百九十九章 战争债券第四百零五章 卫举人来求情第十八章 进京第五百一十八章 诱敌第五百八十章 回京(下)第七百一十章 沟通、落幕第三百零二章 宫中第两百八十章 保卫者第三百零九章 勾兑第五百七十九章 回京(中)第六百三十二章 说法第四百五十七章 妻妾忽至第三百三十五章 人多力量大第一百一十七章 退出舞台第两百七十九章 拜访路中第两百零一章 被安排第一百一十七章 退出舞台第六百一十三章 等待吧第一百九十五章 宣判第六百六十九章 如何整顿第四百七十章 过年第一百四十四章 看他起高楼(中一)第七百一十二章 未雨绸缪第三百七十六章 装逼不易第三百四十七章 进宫第两百五十四章 闹上门第三百七十章 大明明君第两百一十六章 小王子的阳谋第三百五十七章 大朝会第三百一十七章 张昭的想法第两百六十章 王小娘子第六百三十章 谁算计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