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7章 桃源、出发(下)

说到李之芬与赵瑄等人编程火炮射表,王斗此次来到军工厂,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巡察火炮的铸造成果。

不错,年初起,永宁城西北己经建立了一个火炮厂,去年年底,情报司己经从京师窃来若干火炮图纸,并从天津诸地重金拉来一批火炮工匠。大明火器制造兴盛,京师,天津一带密布各样火器作坊,工匠数有数万人。

不过与军队一样,这些工匠苦不堪言,管理上也有极大的漏洞,相关图纸的窃取与工匠笼络,根本不是难事。

连原来的四门红夷六磅炮,朝廷拔下的十门红夷炮,几个月前铸成的几门火炮,王斗现在共有十九门红夷大炮。不过这远远不够,王斗知道清国己经有大规模自铸红夷炮的能力,对火炮生产也非常重视,松山之战后他们红夷大炮数目超过百门,入关后超过两百门。

或许让世人意外的是,清国方面懂得用失蜡法铸造火炮,并对火炮不同位置退火处理,所铸火炮性能已超过此时的西洋火炮。这当然是汉军旗那些汉奸们的功劳。

能预知历史,其实对王斗也来说也是一件痛苦的事,因为所有的压力只能自己默默忍受。不过穿越者也有优势,便是多了好几百年的见识。你清国有铸造火炮的失蜡法,我有铸造火炮的铁模法,决对领先世界潮流。

不错,王斗所说的便是清时龚振麟发明的铁模铸炮法,工艺简单,降低成本,还不受气候限制。如果用熟铁打造代替生铁铸造,还可解决蜂窝涩体的问题。

这当然是非常优良的技术,要知道在欧洲,火炮铸造从十六世纪一直到鸦片战争前,都是采用泥范整体模铸法,或是失蜡法。只有鸦片战争后,才采用车床切削铸造法。

而且这泥模法与失蜡法,铸炮时间都需要一个月到三个月,失蜡法虽不受季节限制,但每门炮所需时间也要两、三个月。而且成功率都不怎么高,每铸十门炮,合格率只得二、三成。

铁模铸炮法合格率可高达五成,铸造一门炮,需要时间还不到一个月,四季都可以进行。

年初火炮厂建立后,由军工科主事李茂森亲任管事,火炮千总赵瑄也挂了个管事的虚职,以表示他格外重视之意。火炮厂建立后,军工科从各厂精挑细选了近百个工匠进入厂内任事。

在王斗进入火炮厂时,内中热气逼人,铁浆飞涨,所有的工匠都在忙忙碌碌着。

火炮厂副管事周象辂是个五十余岁的老者,算是世代的匠户,在红夷炮的铸造上有极深的造诣,情报司将他挖来,也是费了好大一番心力。在王斗看到他时,他正戴着眼镜,聚精会神审视着一门完工的红夷三磅炮,神情专注。

每次王斗看到周象辂的眼镜,总有一种怪怪的感觉,只有一个镜片,两边用精致的铜料装饰,并用细绳绑在耳朵上,与后世的眼镜造型很有区别。曾听周象辂言过,他与毕懋康相识,这副眼镜,就是他赠送的。

其实眼镜在大明不是什么稀罕物,不过明人不称眼镜,称其为叆叇。很多人配副眼镜,多为表示吉祥或者身份高贵,并不是为了改善视力之用。不过周象辂确实是近视眼,现在更是老花眼,有了这副眼镜,看东西就方便了。

周象辂聚精会神,王斗等人进来都没有发现,李茂森提醒他后,他忙将眼镜扶到一边,急步过来迎接。

看他恭敬地叩头,王斗扶起他:“周师傅,在火炮厂还顺心吧?”

周象辂连声道:“顺心,顺心,这永宁城之地,是小人梦寐以求的。”

待遇佳,地位高,还可随心所欲花费大量原料研究,王斗又经常召见赐宴,对周象辂来说,东路是他理想的桃源之地。其实周象辂在原来的作坊也算是个管事头目,不过那边死气沉沉,哪有东路这样的朝气蓬勃,可以尽展胸中所学?

“使用泥模之法,己铸红夷大铳五门,装填三斤重炮子。数月前小人依将军之言,研习铁模法铸炮,己有所心得,近日完成红夷大铳十门,正要检验……”

周象辂带王斗等人在厂内来回巡视,一边沉稳向王斗介绍。

可以看到,厂内工匠,现在都使用铁模法铸炮,近百工匠忙忙碌碌,分工几道,有调制浆液的,有浇铸金属熔液的,还有负责庞大的起吊装置,各有工序。

这铁模铸炮法工序约有六道,铸炮时先将铁模的每瓣内侧刷上两层浆液,第一层浆液使用细稻壳灰和细沙泥制成的,第二层浆液使用上等极细窑煤调水制成的。

然后两瓣相合,铁箍箍紧、烘热,节节相续,最后浇铸金属熔液。待浇足熔液,冷却成型后,按模瓣次序剥去铁模,如剥掉笋壳一样,逐渐露出炮身,再剔除炮心内的泥胚胎,铁炮便成,比泥范法与失蜡法快了很多。

其实王斗只在后世看过铁模铸炮法相关史料,有着若干记忆,真正要实现,要靠周象辂等人摸索完善。对周象辂诸人而言,技术上他们其实没有问题,所欠缺的,只是捅破那层窗户纸。

经过几个月的摸索,这铁模铸炮法,便在大明成功实现。

提起这铁模法,周象辂赞不绝口:“其法至简,一工收数百工之利,一炮省数十倍之资。大铳旋铸旋出,不延时日,且铳口自然光滑,无瑕无疵,真乃利法也。”

周象辂似乎读过书,满口的之乎者也,不要说,他戴上眼镜后,配上他那修长干瘦的身子骨,真有点象老学究。

对他这种铸炮器匠来说,几十年铸炮无数,从佛狼机火炮到红夷大炮,经手不知多少。一门炮的成功,向来都需几个月,哪有眼下这么快捷的?而且使用铁模铸炮法,膛内自然光滑,解决了炮膛蜂窝的难题,那可是火炮炸膛与装填缓慢的重要原因。

因为王斗的“先见之明”,他己经被诸多工匠这样真心称赞过了,赞得多,再听闻也没什么感觉。

他关心的是另一个问题,他说道:“周师傅,工匠教习铸炮之事如何了?”

周象辂说道:“回将军,小人用心教习,匠工们原本就有底子,学得也用心,估算两年之内,这近百匠工,便可独自铸炮。”

军工科主事李茂森管着诸多工厂,诸事繁忙,火炮厂平日事务,其实大多由周象辂管理。

他前来东路,除了相关图纸外,还带来了十几个亲近工匠。王斗的意思,是让他教习选入厂内的近百工匠学习如何铸炮,为将来的大规模生产打下基础。

当时周象辂很是犹豫一阵,铸炮技艺,是他吃饭传家的根本,哪能随便传人?

对很多工匠而言,自家技艺,向来密不示人,只传长子,甚至传媳不传女,便是招些学徒,也要考查再考察,随在身边几年,甚至十几年后,才会透露一些重要的地方,决不可能全盘交出去。

不过王斗随后提到“专利”这个诱惑,并以李茂森为例子,他与赖源龙研究出火门装置,工匠每打制一门火铳,都要向二人交纳一定的利钱,等于那些人都是他们的学徒。

这种专利费利及子孙,带来的好处高达几十年。技艺范围扩展越广,二人得到的好处越多。因为李茂森等人例子在前,舜乡堡工匠积极性都非常高,各种发明层出不穷。

听闻这“专利”之事后,周象辂很是愣了一阵,他亲自找过李茂森等人言谈后,最后决定将铸炮技术出让,并手把手教习匠工铸炮,换来子孙几十年的庞大好处。

其实对那些工匠,以王斗的威望,当然可以强迫他们主动让出技术,不过王斗认为没必要。各人切身带来的好处,更可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一个强迫,一个主动,这生产力便是天差地远。

所以火炮厂这近百个工匠都成为周象辂的学徒,包含李茂森在内。暂时周象辂只教他们红夷炮的铸造技术,虽然周象辂对佛狼机火炮的铸造也颇为精通。

论起佛狼机火炮,与红夷炮各有千秋,不过红夷炮占了射程的优势,未来王斗的主要对手清国,便是红夷大炮使用的大户。来日火炮趋势是比射程,比威力,自己总不可能列个阵,就眼巴巴的站在远处挨炸吧?

王斗希望未来有数百门红夷大炮,炸死一切狗娘养的。

……

年初周象辂率领火炮厂各工匠铸炮三十门,几个月后炮成,由于使用泥模之法,最终合格的只有五门。不过有这个合格率,周象辂在大明己称得上国手了。

他使用王斗说的,新颖的铁模之法又铸炮十门,王斗正好看看检验成果。

众人来到火炮厂后宽阔的场地,那十门新铸红夷三磅炮拉来,远远的,几个工匠先将一门炮拉到场地中间,往内中灌满火药,充实后引出一根长长的火绳,随在王斗身后各人都是探头探脑,看其中一个工匠掏出火摺子,将火绳点燃。

然后那几个工匠拼命拔脚奔跑,就听轰的一声巨响,硝烟弥漫,那门沉重的火炮腾越天空,然后重重摔落下来。

周象辂脸上闪过激动的神情,对王斗恭敬道:“将军请。”

身后各人随王斗一窝蜂的过去,那门火炮被抬到一座高台放置。周象辂又戴上自己眼镜仔细审视,看炮身有什么损坏或是膛口炸裂之处,良久,周象辂脸上露出笑容,对王斗施礼道:“小人有幸,此大铳铸法合度,己无炸膛忧患。”

周边一阵欢声笑语,众人异口同声道:“恭请将军命名。”

王斗也是哈哈大笑:“该门火炮,便命名为永宁炮吧,算是甲位。”

依口径,该门火炮算得上大明“二将军”的标准,这是使用铁模之法铸造的第一批火炮,也算是意义重大。

等这批火炮检验后,依次以甲、乙、丙、丁、戊、己、庚等位计算。最后刻上铭文,注明火炮重量,火药受药多少,铁子重多少斤,可使用封口群子几个,还有工匠名称,检验官名称等,披上炮衣,就可入库了。

最后检验成果,这十门新铸红夷三磅炮,有四门合格,合格率算是惊人之高。

在场各人都是喜笑颜开,连称生平仅见,都是定国将军说的铁模法之功。

“将军所言以黄铁造炮,小人也在研习,铁模之法己成,将军说的黄铁造炮之法,也定能成功。”

周象辂督造这些火炮成功,算是立下大功,他现在对王斗信心百倍,又提起王斗所说的另一件事,便是王斗使用熟铁造炮的建议。

几个月前,在提出铁模之法后,王斗也随便提到这事。

铜料昂贵,不过使用生铁铸炮,炮身非常沉重,便如此时的红夷十二磅炮,炮重达四千斤,非常的笨重难行。便是有些明军中使用的红夷六磅炮,竟有重达三千斤的,这当然不利随军作战。

王斗后世看过相关史料,大炮同样可以使用熟铁。当然,熟铁不可铸,不过可以打造。铁条烧熔百炼,逐渐旋转成圆,炮成后,比生铁铸炮重量轻了一大半,而且炮身薄炮膛宽,没有炸膛之忧,装填的炮弹也可以很大。

不象生铁铸成的火炮,内中多蜂窝涩体,难以铲磨,炮弹施放缓慢。这种熟铁造出来的火炮,膛内无比光滑,使炮弹的装填非常快速。当然,铁模法铸出来的火炮膛内同样光滑,但论起轻便灵活,却是远远不能与熟铁造炮相比。

“好,周师傅你尽管研习,不必顾及工料。”

……

“火炮准备。”

在炮兵训练场上,看王斗亲临视察,赵瑄精神抖擞,他威风凛凛传下一系列口令,让各炮瞄准远处设立的一系列标靶。

摆在赵瑄前面的,便是王斗所有的十九门红夷大炮,其中六门六磅炮,十三门三磅炮。等那铁模铸炮法铸好的四门红夷三磅炮拔来,赵瑄的火炮千总就有红夷大炮二十三门。

此时这些火炮一字排开,黑洞洞的炮口不断调整,其中一个观测官的前面,还架着一副亮晶晶的炮镜。

不错,就是炮镜,几个月前,舜乡军中己经开始使用炮镜与千里镜。这二者都需使用镜片,此时的无色玻璃虽然不便宜,但在大明也不是什么希罕物,京师就有玻璃厂,属于二十四监的厂业之一。

此时无色玻璃当然避免不了气泡,王斗虽然知道“搅拌”的妙方,暂时却没有相关的工匠与技术,目前也没有制造玻璃的兴趣,给他一块玻璃还不如给他几石粮食为好。

没有无气泡的无色玻璃,但制造炮镜与千里镜可以用水晶代替。水晶在此时的士林阶层是很普遍的东西,江苏东海产的天然无色水晶在大明很多城市也可以买到,只要有银子,替代无气泡的无色玻璃不是问题。

关键不是这个,原料问题都好解决,问题在于镜片的设计与磨制,对工艺与光学知识的要求在此时大明算是很高。相关人才是有,不过大多集中在江南,也是巧,情报司下江南收集《农政全书》时,正好遇上这么一、两个,经重金聘请后,年初他们欣然前来东路。

与周象辂的情况一下,在专利的诱惑下,他们也带了好几十个学徒,造了一批的炮镜与千里镜出来。

此时在王斗手上,就是拿着一根千里镜观看,黄澄澄的金属表面,制造精致,可以拉长拉短调整观察距离。由于第一批的千里镜较少,舜乡军中,只有王斗,还有几个资深千总拥有。

或许过个几年,想必军中把总都可以拥有了。

赵瑄同样拿着一根千里镜观看,有了大量实弹射击遍程出来的射表,加上这炮镜,那观测官不断报出数据,各炮的瞄准手便不断调整着炮口,一看他们的样子,就是训练有素。

王斗拿千里镜看着前面,听那观测官口中冒出一大堆难懂的术语,这些数学术语,在后世己经难以听到,对于后世人的王斗当然有些不习惯。毕竟后世学的都是西方数学,与古代的中国数学,完全两个不同的体系。

虽然个人不习惯,不过王斗认为只有让自己适应,并不打算更换。最重要的,他认为自己没能力重建一个完整的数学体系。两种完全不同的运算符号系统,不是引入几个阿拉伯数字就可以代替的。

况且王斗认为此时西方数学并不比中国数学高明,以阿拉伯数字来说,如果记帐,为了防止涂改,还要使用大写数字记一遍,更增加了负担。而且阿拉伯数字计算能力也差了点,明末数学家朱载堉创立归除开平方法,用81位算盘以珠算进行开方计算,可以精确到小数点后25位数。

这种恐怖的运算量,如果使用阿拉伯数字笔算,算一辈子也算不完。这代表此时的西方数学,大大落后中国数学,王斗不可能为一己之私,做一些不自量力,不得人心的事。

“整调完毕,整调完毕……”

各炮前作为指挥官的甲长们声音此起彼落传来。

此时舜乡军火炮千总的编制便是一甲十人负责一炮。十人中,包括观测手、瞄准手、数名装填手、数名弹药手和管马车的驭手,以及担任指挥的甲长。

每甲还装备马拉火炮一门、弹药马车一辆。

五甲一队,四队一总,理论上一总有红夷大炮二十门,作为基本齐射单位,一个千总有八十门红夷大炮。

不过赵瑄目前只有十九门红夷大炮,编制只完善了一个把总,设立观测官一人,装备炮镜,指挥火炮齐射。若是各门火炮单独射击,由各门火炮的观测手报出目标参数,瞄准手校炮。

“放!”

赵瑄一声大喝!

“放,放!”

随着一声声震耳欲聋的炮响,一道道炮口冒出凌厉的火光。

炮弹呼啸中,一个个标靶被炸开。

“刷膛!”

火炮发射完毕后,立时一个装填手拿着炮刷将炮膛刷好,又另一人装填火药,另一人填上炮弹。装填,瞄准,发炮,从容不迫,动作快捷,王斗暗暗点头,炮兵千总的训练成果不错,这样分工合作,更显成效。

红夷大炮瞄准施放,需要正确的方法,大明很少有人熟悉掌握,不过赵瑄营内原来有好些个卢象升督标营的炮手,在他们的教授下,又经大量训练,千总炮队很多炮手都可做到往日轰击佛狼机火炮的熟练。

而此时赵瑄的火炮千总同样使用定量火药,由于完善了配方,火炮装药量与炮弹重己经可以达到一比二,可以比往日多打几炮再散热。以前连打三炮就要散热,现在可打五炮,射程也远了一些。

若达到一比三的程度,更可降低火炮的发热量,提升火炮发射频率,还可大大降低火炮炸膛的可能性。

“再放!”

又是一阵炮弹呼啸。

火炮齐射演练后又是独门火炮射击,这些炮手中的观测手与瞄准手,除了舜乡军原有的炮手外。赵瑄现在还大量招募风水先生与商行帐房,这些数学人才的加入,可以大大提高舜乡军炮手的培养率。

看着炮手们训练有素,一个个“目标”被摧毁,王斗微笑起来,自己的军工炮业,真正蓬勃发展了。

……

从永宁城西北的军工厂及演武场回来,王斗沿城北而回,路过一个个新兴的屯堡村落,看百姓一个个在忙碌。看到自己这队仪仗回来时,他们脸上都露出惊喜的神情,远远的冲王斗欢呼:“将军,将军……”

“将军公候万代……”

王斗脸上含笑,在马上不断挥手,抱拳回礼。

路过一个屯堡时,这里锣鼓喧天,鞭炮隆隆,却是百姓在庆祝位于屯外一个新学堂的落成,看他们脸上喜悦欢笑的神情,王斗长长呼出一口气。

境外百姓水深火热,但以自己的能力,使东路的军民能够安居乐业,自己来到大明,就没有白活。

九月初九日,王斗定下了随自己出战的官将人选。

九月十五日,东路怕有十数万军民汇集到永宁城的东面,今日这里举行阅兵,在军民欢聚后,舜乡军明日就要出征。因此除预定的人选外,还有许多百姓自发赶来,黑压压的人头,似乎永宁城从来没有过这么多人。

城东这个旧演武厅的围墙早没了,不过高台还在,此时在台上,除了幕府各员外,还有东路各城的守备官,很有地方士绅,兵备道马国玺与延庆州知州吴植也有前来。

众人欢声笑语,都是喜气洋洋,能参加这个盛大的场面,各人新奇的同时又脸上有光。兵备道马国玺脸上仍保持着矜持的神情,不时与王斗言谈几句。只有延庆州知州吴植一副面无表情的样子。

演武场己经与三面旷野相通,从高台看下来,立着一个又一个整齐方阵,除了近万舜乡军外。还有一些各军屯杰出的人员代表,这些人或在屯内有着声望,或做事勤勉,所以能够入选,参加等会的游行检阅。

这是莫大的荣耀,所以这些军户个个都努力站得笔直,脸上一副激动的神情。

除了这些人,下面还站着几个方阵的学生,都是从各屯学堂中选出的中高班人员,十三到十八岁,个个戴着幞头,身穿圆领窄袖青衫,腰间佩着利剑,便如唐宋时的武士,这也是他们平日的装扮校服。

此时这些学生脸上皆是抑止不住的兴奋之色,很多人看向台上的王斗,眼中都充满狂热。

他们皆是军户之子,因为王斗,家人才能吃饱穿暖,在这个灰暗的年代活下去,他们也才能够免费教育。平日听着家人与乡邻对王斗的拥戴,加上教师的灌输。耳濡目染下,他们都对王斗充满崇拜。

对他们的教育,王斗要求德才兼备,文武双全,这些学生英气勃勃,他们是东路未来的希望。

对这些学生,兵备道马国玺也是关怀备至,经常到各个学堂去嘘寒问暖,劝慰他们要忠君为国,每次延庆州知州吴植必要随行。

对王斗在东路大兴教育,推广圣人教化,整个东路都是赞誉。不过王斗让学生佩剑,却颇有些人在暗中说道,佩剑,那可是秀才才有的权利,这些学生……

对此,兵备道马国玺默认,并没有说什么。

除此以外,便是无边无际的东路百姓,十几万人非同小可。

“升旗。”

“施礼!”

锵锵作响,不说台上的王斗等人抽出佩剑,便是台下所有舜乡军,几个方阵的学生,都一率抽出他们的佩刀佩剑斜指,一片明晃晃的寒光,沿着一个一个方阵过去。

马国玺,吴植等人明显被吓了一跳,不安地看看王斗。

下面的百姓却兴奋起来,难得的大场面啊,或许今日之后,许多人将永世难忘这一幕。

鼓乐声中,大明的日月旗缓缓升起。日月旗可说是大明的国旗,又可说不是,因为朝廷并没有实在意义确认。

此旗由来,隆庆开关后,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大明船只按照国际标准悬挂这种旗帜区别于葡萄牙、荷兰等国船只国旗,成为当时事实上的中国国旗。

蓝底,红日、黄月重叠图案的旗帜不断升起。看看旗帜,看看下面肃立的舜乡军及学生们,马国玺慢慢眼眶有些湿润,吴植更是哽咽起来。台上一些乡绅也是长吁短叹,大明啊大明,你可……

这种气氛,台周边围观的人群慢慢安静下来,有些人若有所思,有些人则是作揖行礼。

看着旗帜升起,王斗也是心潮澎湃,这种升旗仪式,是今年初他开始试行,以前只在学堂,引得很多人前去好奇观看,成为各茶楼酒肆津津乐道的话题,今日这十几万众大阅前升旗,却是第一次。

“礼毕!”

等旗升到头,张贵大吼一声,他作为今日的主持人,为了这场事,好几天没睡好。

又是一片锵锵兵器还鞘的声音。

脚步哗哔作响,却是几个方阵中的学生按剑大步而来,四个方阵,每个方阵五百人,计有二千人。他们队列当然没有舜乡军走得那么齐。不过这些学生个个小脸严肃,神情认真。

他们整齐而来,离演武台五十步停下,一个英俊的学生出来,回头冲方阵喝道:“你来自哪里?”

方阵中一个略显稚嫩的声音回答:“我来自山西。”

“你来自哪里?”

“我来自辽东。”

“你来自哪里?”

“我来自真定。”

“你来自哪里?”

“我来自保定。”

“我来自中州……”

众人齐声道:“我们来自五湖四海,然,我们都有共同的家,东路。”

整齐的歌声响起:“一或口中国,一瓦顶成家,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世界的国,在天地的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

几个方阵的学生都在无比认真地唱着,接着他们,各个方阵的舜乡军也一齐唱起来。受到歌声感染,慢慢周边十数万百姓同样齐唱,歌声越发雄壮,似乎要刺破云宵。

马国玺等人脸色发白,眼前的情形让他们感觉非常陌生,这股从未见过的力量让他们不知所措,他们不知该如何驾驭。

王斗眼眶有些湿润,这首《国家》,为他年初“所创”,作为东路的路歌,原本只在学堂中推广。其实王斗当时担忧“水土不服”,这类与大明不一样词调的歌曲,可能会在军民中遇到尴尬,无法推广。

让王斗意外的是,学生们很快接受了这首歌,慢慢扩展到军队,再扩展到东路百姓中间,成为真正的“路歌”

看着十数万人齐唱,台下很多人更激动得泣不成声,王斗猛然心中一酸,泪水也是涔涔而下。

《第六卷完》

老白牛:第六卷完成,接下来几卷多是战争场面,从中原到辽东,恶仗连连,尸山血海。请书友随王斗与舜乡军一起,去感受那副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回味明末那些人与事

第482章 主力西进第170章 火器研究出成果第747章 火箭第259章 最后一战第451章 攻入第617章 重围第722章 打粮第542章 暗杀第323章 静观其变第163章 掌嘴第741章 暴雨第32章 出兵第8章 谁敢同行?第362章 用炮轰,用骑冲第426章 集结第301章 打成碎肉第402章 各方心思(上)第538章 崇祯是好皇帝(下)第679章 舌战第398章 你个奴才!第16章 小小心思第642章 火器营第381章 决战(上)第431章 神火飞鸦第770章 兵临第510章 大崩溃、擒获(下)第663章 笑中有泪第589章 所见第179章 火炮人才第765章 国征第329章 断了财路第234章 敌方的重视第742章 过沟第239章 王朴离去、南下真定第108章 小堡第203章 搏战第396章 匹夫无礼!第378章 除奸第316章 纷纷、军工之业第218章 出兵抢粮第542章 暗杀第819章 覆盖第690章 大开发序幕第255章 唯有坚持第220章 猛虎扑兔第288章 秦军到来第157章 奇怪的女人第188章 马水口守备、发财机会第85章 扬眉吐气第356章 可怕的官兵第140章 赠女、知州有请第258章 舒服了吧第411章 啊哟啊哟,啊哟啊哟第119章 阿巴泰第35章 人为财死第7章 白甲第63章 伏击第722章 打粮第86章 饥民第792章 天下第713章 崩溃第776章 忠与顺第170章 火器研究出成果第385章 定计第768章 各方第462章 神机箭第458章 安排第824章 完了第614章 空城第402章 各方心思(下)第92章 定点排尿第178章 卢象升视察(上)第648章 漠南定略第75章 新编第468章 战果第436章 惨烈车营(中)第662章 思想第561章 分钱第717章 时间第528章 他们是在找死!第349章 若贼围洛阳,我该如何?第482章 主力西进第211章 石桥之战(中)第128章 寇可往、我亦可往第388章 哪来的官兵?第69章 成亲第269章 下一个目标第449章 初胜第231章 友军凶猛第647章 情报第485章 遇敌第664章 议论第256章 红夷大炮第120章 大敌第687章 敬意第402章 各方心思(下)第576章 自刎第293章 一战而溃、舜乡军虎威第78章 火铳改进第179章 火炮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