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破阵军岭川(一)

从龙驹寨和竹林关的西南面渡过丹水,再从丹水南岸的河岸向前走一段时间,就是此次李自成和明军参将郑国栋所部兵马交战的战场了。

他们交战的那几座山头都没有名字,但这几座山头之间的山谷向前延伸,到接近丹水南岸的地方,形成一片较为开阔的谷地。这片谷地倒有名字,给官军做向导的当地人称其为军岭川。

当郑国栋的大军全盘崩溃的时候,被他出于独吞军功的目的,而被留置在河岸的艾国彬所部,也渐渐发觉了前方战局的变化。

艾国彬本来正不满于郑国栋的安排,待在河岸一个临时修建起来的小营地里,让幕僚和书办奋笔疾书,准备在督师阁部杨嗣昌、秦督郑崇俭等人面前狠狠参上郑国栋一本。可他的告状信还没写完,便从军岭川前方的山谷里,不断发现一些溃逃回来的官军逃兵。

这些逃兵被艾国彬收容了起来,他从这些人的口中获得了惊人的消息。坐拥近千兵马,兵力和器械上都占据巨大优势的郑国栋,居然被流寇打败了!?

艾国彬难以置信,可眼前不断增多的逃亡溃兵,却使得他不得不相信这个现实。艾国彬并非什么良将,他看郑国栋的兵力比他更多,都打不过流寇,马上便升起了渡河北逃的心思。而且他还心想,这一战郑国栋贪功冒进才惨败,自己只要好好添油加醋一番,自然可以把自己的北逃写成用兵持重,这样跟冒进惨败的郑国栋一做对比,说不定便可以夺了郑国栋的参将之位。

他此时一心只想着赶紧逃回龙驹寨,甚至于艾国彬还想渡河后,干脆就一把火烧了渡口和船只,给郑国栋添堵。最好就是让流贼把郑国栋击杀在丹水南岸才好,这样自己就可以把战败的全部罪名和责任都推给郑国栋了。

可艾国彬正准备渡河的时候,从前面军岭川方向却溃逃来了更多的败兵。他这才知道,郑国栋此时已经全军崩溃、不复为战了,流贼就紧紧追在后面,没一会儿就要追上来了——如果此时渡河,不啻等于将后方暴露给流贼,为流贼创造一个半渡而击的绝佳战机。

绝望之中的艾国彬焦躁异常,他连连又马鞭抽打着左右的乡勇士兵,发泄愤恨,不知如何是好,他心中无奈,只能来回念叨着“这下可怎么跑”、“这下可怎么跑”这一句话。

被他抽了一鞭子的乡勇李思全,此时却跪伏在地上,劝说艾国彬道:“艾老爷、艾老爷,万万不可,此时万万不能渡河北撤啊!”

李思全是米脂人,当初艾国彬使用手段,将米脂李家迫害到灭门,夺走这支乡勇部队的时候,李思全便立了不少功劳。他被艾国彬以金银贿赂,到衙门上出首状告李家与流寇勾结,为艾国彬收拾李家发挥了最为重要的作用,此后便被艾国彬收为家丁亲信,他的劝说,对艾国彬影响很大。

果然,艾国彬见李思全力劝不可后,心下也知道这时渡河实在危险,可他又无勇力,也没有兵略,实在想不出逃生或破敌之策来,只好赶忙抓住李思全,问道:“那你快说啊,快说有什么法子能让咱们跑掉,若这回可以跑回龙驹寨,老爷一定提拔你做官!”

“艾老爷,当初给您添堵的那个米脂逆贼李重二,曾经教过小的一点用兵办法。”李思全原本也是李来亨在米脂老家的亲戚之一,他生性无赖,游手好闲,李来亨在米脂老家办乡勇的时候,好心把他编入,想帮李思全找碗饭吃,哪知道李思全受艾国彬贿赂,出卖了当时还叫做李重二的小老虎,使得李氏破家,也让李来亨沦为了民夫。

李思全对李来亨训练出来的这支米脂乡勇武装,十分了解。他急忙向艾国彬献策,劝说艾国彬与其逃命,不如一边在渡口收容郑国栋溃逃的败兵,一边利用手上这支强悍的米脂乡勇武装,将它部署到前面军岭川那里,在山谷中最狭窄的地方渡口,反手痛击仓促追来的流寇。

“流寇击破郑参将的大兵,一定骄纵无备,老爷在山谷狭窄处摆一个大阵,卡住两面山坡,必能痛击流贼啊!”

“这……”艾国彬无法确信,他虽然知道手底下这支米脂乡勇武装战斗颇为得力,可又不是很放心,深怕自己落得个与郑国栋相同的凄惨下场,因此犹豫不决。

只是由于李思全的不断劝说,再加上溃兵越来越多,艾国彬渐渐感到流寇虽然将郑国栋所部彻底击溃,但似乎杀伤并不是很多。这样看来,流寇用兵固然厉害,但实际兵力和战斗力恐怕并不比官军强悍非常多。

因此艾国彬信心渐渐恢复了起来,他擦了擦额头上刚刚流下的许多冷汗,稍稍冷静了下来。便打算听从李思全的建议,让李思全带着那些米脂乡勇,前进到军岭川前头最狭窄的山谷谷地处,摆一个大阵御敌。

这些米脂乡勇,武器装备十分简单,人人手持一杆长枪。他们原本是李来亨在米脂老家时花费不少时间训练出来的,纪律严整,落到都司艾国彬手上后虽然军纪变得涣散了许多,但此时结成一个方阵,慢慢前进到军岭川附近时,还是体现出了同艾国彬手下其他部队,很不一样的气势来。

这些乡勇们整齐划一地前进,在军岭川前的那个山谷中间,一处最狭窄的谷地中间,排开了阵势。大阵的两翼一直延伸到两侧山坡,这样就利用了两面的山坡来保护大阵的侧翼,使得流寇只能进攻它的正面。

而大阵的正面则是一排排的长枪,这些乡勇都没什么表情。他们之中原本有一些李来亨的亲戚担任军官一类角色,但艾国彬巧取豪夺这支武装后,自然把这些人全部处理掉了,安插进去了自己的人来控制部队。

但他们还保留着过去李来亨长期训练,形成的一种本能反应。这种本能反应,使得他们慢慢将无数长枪斜举了起来,锐利的枪锋映照起了一片寒光。

“向右刺——”

不知道是谁喊了一声,紧接着在大阵之中便不断传出了“向右刺”的喊声。这也是过去李来亨在米脂老家训练乡勇的时候,留下来的一道口令,据说原因是向右刺,可以刺到对面敌人的左侧,而大多数人左手都没有右手灵活,便不好应敌。

这种理论有多少道理很不好说,但此时乡勇大阵的纪律性,和那像刺猬一般密集的长枪阵,的确体现出了一定的战斗力。

正从后方驱赶着郑国栋所部溃军,追亡逐北的闯军将士们,就这样一头撞在了李思全部署的大阵上了。

最为首的一人是李双喜,他追击郑国栋的溃军最得力,此时骑着战马冲锋在最前面。李双喜对官军的反击毫无心理准备,他看郑国栋的大兵都已经溃败成这等模样了,自然料定明军早已全军崩溃,怎么想得到后面还有艾国彬的一支兵力,便带着一群闯营战士一头撞在了长枪阵上。

李双喜自己反应很快,他急忙勒马调转了方向,还不至于傻到骑着战马,傻乎乎一头撞进密林般的长枪阵里。可还有许多追杀官军溃兵上了头的将士,毫无心理准备,冲进了李思全的大阵之中——他们虽然勇气非凡,又兼且拥有过人的武艺,可这时一人都要面对三四支长枪的密集刺杀,根本难以抵御。

许多人都因此抵挡不住,官军乡勇一阵刺杀便取得了众多战果,冲在最前面的闯营将士应声倒下一片。从后方跟进的是刘宗敏和田见秀两部,他们只见到李双喜勒马停在山谷中间,看到似乎有一些官军士兵在谷地上结阵反抗,便误以为这是少数溃兵在将领的逼迫下,结阵做最后的顽抗。

因此刘宗敏和田见秀都没有做过多的准备,甚至于刘宗敏还十分上头地骑着老马蹄儿爷,冲在最前头,带着数十名闯军战士试图从正面冲开官军的大阵。他心中断定了官兵的士气早已崩溃,因此认为这个临时拼凑的阵型,只需一鼓冲锋就可以打散,却没发觉这已是另一股全然不同的敌人了。

李双喜还未来得及提醒刘宗敏,这一队闯军将士便又一头撞在了长枪阵上,付出了同样惨痛的代价。

第四十九章 松尾芭蕉第二十八章 洛阳春光好(五)第三十五章 襄阳陷第二十八章 攻城大营第三十四章 陈可新被捕第一百一十五章 小姨妈罗颜清第一百八十五章 清扫第五十四章 崇祯第三十八章 必要的“暴行”单章说明 整合45~53章为5章节第七十七章 勿以多杀为虑第三十五章 河南的土地改革第七十五章 扑夷陵(一)第十章 牛铨请罪第二十六章 天降闯军第四十章 曹营的抉择第五十六章 王辅臣第五十一章 半日破城第五十六章 皇太极孤注于一掷第九十二章 宋和记第九十五章 闯曹军议第五十五章 东坡赤壁第一百一十二章 流贼兵势,强悍至此第一百四十三章 东师已入燕京城第九十八章 他来了,李来亨他来了第一百零一章 天气晴朗夏雨正凉第五十九章 刀马旦(中)第五章 吴下摇旗第三十七章 真正的新朝雅政第七十一章 洗甲北舞渡(一)第八十八章 顾君恩来了够不够第三十八章 东三城告急如星火第七十六章 扑夷陵(二)第一百四十二章 传庭死,大明中兴矣第七十四章 洗甲北舞渡(四)第十章 李寨主第五十七章 贺镇精骑(四)第二十九章 朝鲜第一百一十一章 奔楚(一)第五十七章 问冬衣第六十章 刀马旦(下)第十七章 黄河南岸第九十一章 我仍然忠于大明第四十九章 伏兵山阳(四)第八十六章 为什么跟着大顺走第八章 杀晋王,焚王府第八十五章 随州的全面胜利第一百一十章 坑尽胡虏第三十三章 雾中的骑兵交战第十三章 复套与捣巢第八十一章 大明中兴第二十二章 吾乃官军敌为贼第六十一章 中营宿卫骁骑第六十九章 大明的姜维第一百三十四章 天已厌弃我家第五章 先帝遗诏第一百三十七章 给我翻译翻译第九十七章 联军末路(二)第十一章 竹溪突围(下)第一百二十五章 孙传庭在西线第一百二十八章 不累吾民一年第二十六章 血战无名山(上)第九十四章 闯贼残杀崇祯皇帝第五十九章 大清南征闯孽第一百三十三章 李来亨:多难兴邦吧第五十八章 刀马旦(上)第八十四章 忠心耿耿吴三桂第十四章 秦晋争禅第一百一十六章 飞云桥第八十五章 纸币第六十章 战云阴霾第九十四章 天下与我何加焉第九十七章 聊城大捷第八十二章 三马少一马第一百三十七章 新常态,大顺卫生运动第七十五章 洗甲北舞渡(五)第一百一十九章 朝廷成败,悉在吴三桂第三章 满洲入寇(下)第一百一十一章 长安血夜第八十二章 依旧大顺第五十九章 剿左之策第一百三十六章 闯军大东征第三十章 洛彬很勇第七十五章 洗甲北舞渡(五)第一百三十二章 天下名将姜瓖第一百四十章 苍髯老贼第八十八章 顾君恩来了够不够第七十一章 花关索(上)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元胤第十一章 制式银币第四十五章 雷霆一棒第五十四章 贺镇精骑(一)第六十一章 小酒宴第一百一十八章 奔楚(八)第一百一十四章 小太师第十六章 赤蛇蜕皮第二十五章 洛阳春光好(二)第三十四章 陈可新被捕第四十五章 李来亨的秘策(二)第四十四章 五营军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