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我大清的银弹打天下

“流贼来了!”

济尔哈朗所在中军山冈处,戒备得特别森严。皇太极把不少正蓝旗的巴牙喇护军留给了济尔哈朗,作为一支最后的预备队使用。济尔哈朗已经望见了那一队从烟尘中杀出的敌骑,知道这必定是流贼的主力所在。

他心里已经是焦急如焚,但表现在唐通和屯齐面前,始终还是一副冷静从容的样子。

唐通则急慌慌道:“王爷,流贼大兵杀来,我们不能坐以待毙啊!”

济尔哈朗默不作声,屯齐则说:“敌人从南面城门杀出,或许是想突围南走?用兵讲究围三缺一,我们如果死死围住深州不放,反而会让城内流贼做困兽之斗。如果在南面留出一个缺口,放流贼逃走,我看他们必定没有久战之心。而且这些人仓促出逃,也决计影响不到大汗的大局。”

“哼。我自有计议,一切按照大汗的吩咐,守住阵地,不能放任何一股流贼离开深州。”

济尔哈朗终于冷哼一声,他是努尔哈赤弟弟舒尔哈齐的儿子,和皇太极、多尔衮这些有权继承大汗位置的人不同,根本无缘于满洲的最高权力。可也是因为这层关系,皇太极才可以、敢于放手重用济尔哈朗,即便皇太极之后真的暴毙军前,以后继承大清国家的,不管是肃亲王豪格还是睿亲王多尔衮,他们都不会因为济尔哈朗而感到危险,只会重用他。

济尔哈朗知道此时稳妥处事最为重要,皇太极调兵前往获鹿以前,留下的话就是围住深州,不能让李来亨的这一支精兵影响到获鹿决战的大局。

所以济尔哈朗下定决心,不管消耗多少兵马,都绝对不能让李来亨破围离开。

他打定主意,在打光最后一个汉兵以前,清军都要堵住深州四面的每一条道路!

“唐通,军中还有多少昌平兵?”

皇太极带着大清的主力精锐离开深州以前,已经让洪承畴将明军的编制、器械、战力,一切详情告知于济尔哈朗了。庄亲王知道昌平兵是这些大明杂牌部队中,还算可堪一用的一支兵马,他自认为满洲人数量有限,不可以轻动,自然首先想到了调动昌平兵出击,反扑顺军重骑的冲锋。

唐通则脸色不大好看地说:“镇兵已然不多,恐怕只有千余人马可以上阵抵御,起不到什么大用。”

边上的屯齐冷笑道:“唐总兵,现在都是什么时候了,恐怕没有保存实力的余地。”

“哈!哪里来的保存实力?昌平镇兵只有如许人,这种时候我还能说得上假话吗?”唐通瞪大了眼睛说,“王爷也知道留守兵马里,许多营兵欠饷良久,若能阵前发饷,也许还可堪一战……否则,否则真是只能一阵而溃了!”

济尔哈朗瞟了唐通一眼,他内心里对于这些首鼠两端的明军军阀极为鄙视,但也知道现在自己手头的真正满洲大兵实在有限,只能先稳住唐通,用这些明军凑凑数了。

反正在打光所有明军之前,他济尔哈朗一定会给皇太极、给大清国,守好这条战线。

“阵前发饷,这没有问题……”

济尔哈朗徐徐点头说:“崇祯皇帝交割给我们的东师饷,陛下在御帐大营里还留有二十余万两。这一笔钱陛下离开前已经全权交给我分配使用,现在正宜急用于饷银之途……屯齐,你带人将饷银全部运来,我们阵前加赏!”

“好……”

屯齐立即带着一群人高马大的八旗兵冲入御帐大营,把北京朝廷交割给清军的一箱箱银子搬了出来。

这些银两的来源,大部分都来自于明朝为了消灭清军而加派征收的辽饷,结果现在却反而被明朝的朝廷大臣们主动交给了清军作为粮饷使用。

世事是如此的无常,以至于连唐通这等全无心肝之人,看到屯齐搬出一箱箱名为“东师饷”、实为“辽饷”的银子时,心里也不觉一阵肉痛。

八旗兵们把一箱箱饷银排为一排,列阵军前。士兵们同一时间把箱子打开,登时银光闪烁,流光溢彩的银元宝惹人夺目,让空气里都马上充满了荣华富贵的气味。

济尔哈朗不通汉语,淡淡一笑,就让唐通去告诉明军士兵们。此战只要守住阵线,不使顺军重骑破阵突围而出,那么战后不论具体功绩如何,每人都将发给赏功银二两。若战斗过程中,能伤顺兵一人,则发给赏功银四两,能杀顺兵一人,则发给赏功银十两,并且不分营兵、卫所兵,只要敢于参加先锋,随同唐通和屯齐主动出击反扑的,都能在出阵前就得到五两赏功银。

明军一般给作战部队,也就是真正上阵杀敌的战兵,每年二十两的军饷;清军则把战兵分为守兵、战兵和马兵,守兵每年十二两,战兵每年十八两,马兵每年二十四两。

看起来,差距倒也不太大,问题是,大明不按时发饷啊。清军倒也不是一定就按时发饷,绿营欠饷的案例也非常多,但是毕竟没有明朝那么多,在军饷的保障上比明朝还是要强不少的。

何况现在大清刚刚入关,还没有建立起规模浩大的绿营部队,他们的饷银供给又有东师饷的补助,在发饷的及时方面,当然是远超明军。

明军之中,即便是数年前大明财政情况比现在更为良好的时候,卢象升这样的清官所率领的兵马都已经是身无挂体之裳,日鲜一餐之饱,胡风朔雪,刺骨寒心,一般守边士兵却难得有一件暖和的冬衣蔽体。

清官带的兵尚且这样,贪官带的兵干脆就得卖儿卖女了。当兵的连吃饭都成问题,还打什么仗呢?

所以济尔哈朗给明军杂牌部队开出的待遇,已经算是非常优渥了。

此战如果能够得胜,说明围城大军成功击退了突围顺军,想来至少能够杀伤数千流贼兵马。这样算下来,到最后平均到每个士兵个人人头上,估计一人拿到四五两银子,应该是不成问题的。

再加上清军虽然对流贼有砀山、白沟河之败,但这两战中参战的满洲兵数量都不多。在明军的心目中,满洲兵依旧是犹如猛兽一般的可怕存在。大家都相信,只要满洲兵参战,那么最终结果一定就能够得胜。

只要背后有满洲太君压阵,就连这些明军中的鱼腩部队,都凭空增添了许多战胜的信心,士气更为高昂。毕竟在他们看来,即便初战不利,只要请满洲太君来,肯定还是能打败他们的敌人的。

正所谓汉兵如云,何如满旗一旅。有这些满洲太君作为督战队压阵,唐通手下这些鱼腩杂牌兵,也就不再那么恐惧流贼兵势。

再加上济尔哈朗给出的赏功银,一时间踊跃请战者居然层出不穷,唐通很快就凑齐了一支多达近万人的反扑部队。

为了鼓舞这些杂牌汉兵的士气,济尔哈朗又从自己的正蓝旗护军里调出一批精兵交给屯齐使用,配合唐通作战。

庄亲王唯恐真正满洲人不足,无法带动起汉兵的作战勇气来,就又把尼堪的护军也全部调来——尼堪被郝摇旗刺杀以后,身负重伤,不能参与获鹿大战,便也被皇太极留在了深州城下,他身边还有百余护军,这时候也全部参战。

唐通和屯齐两人马上带队出击,约莫有七八百名满洲太君,再加上近万汉兵在赏功银的激励之下,气势也颇为可观。

济尔哈朗抚摸着胡须,站在山冈之上,眯起眼睛,细细观察着战局的变化:

顺军重骑分为三队人马,好像是要直扑围城清军的中军大阵而来。但是他们的兵锋又在不断变化调整着,济尔哈朗也无法准确判断出流贼的真正目标。清军反扑兵马则从中军大阵里踊跃而出,形成两支箭矢一样的阵伍,跃出战线,阻挡在了顺军重骑的前方。

两支箭矢直直射入流贼军势当中,清军和流贼兵同时发射箭矢和铳弹,白色烟雾霎时间充塞于战场之上,让济尔哈朗都稍稍看不清楚战场上的具体形势了。

庄王的心中更加为获鹿战场捏一把冷汗,皇太极到底能不能够重创李自成的主力呢?那才是决定天下归属的胜负手啊!

第十五章 强攻屏风寨(一)第六十六章 军议(上)第九十九章 闯军水师第八十章 动地翻天第二十四章 张献忠的天国建国记(二)第七十章 放弃关中第一百零七章 我大明同治中兴了第六十九章 安北大都督府第一百六十二章 最后一战(八)第三十九章 真定军议第四十七章 流贼投降第六十六章 西北第三十一章 入宫第一百二十七章 誓死保卫晋王妃第九十九章 清军在迂回第四十五章 辽泽第六十九章 安北大都督府其七十五章 远征天山第二章 满洲入寇(中)第七十八章 治隆汉唐第四十一章 杨嗣昌的终局(五)【第三更】第五十三章 顾君恩第十八章 后西明第十五章 老营改革(下)第六十三章 河南的大逃荒第十一章 竹溪突围(下)第七十三章 洗甲北舞渡(三)第八十一章 马进忠欲降第一百一十章 超过清廷的大顺诸将第四章 耿应衢的棉布工坊第一百六十章 最后一战(六)第九十三章 满达海中心开花第二十八章 攻城大营第四十三章 公私合营第二十一章 炮标就位第十九章 北上商洛山(上)第七十章 奇袭雪域第一百二十章 铁鞭孙守法第七十一章 郝摇旗的三堵墙第四十三章 杨嗣昌的终局(七)第五十七章 漕运整顿第一百六十一章 最后一战(七)第三十七章 顺与清各擅胜场第四十四章 小虎队的初战第一百六十六章 大顺军万胜(二)第一百六十一章 最后一战(七)第四十九章 棒打鞑酋第八十八章 基层政权第九十三章 青丘故事第三十六章 人才储备第一百四十二章 中国的衣冠肝胆第五十章 三百年帝统第六十四章 徐徐为阵,夏风乱舞第三十七章 真正的新朝雅政第三十三章 推行营庄制第九十二章 解决革回两营的办法第一百一十五章 不为张睢阳,便为颜常山第十一章 兖州军民第九十三章 冲出洛阳城第三十七章 摊丁入亩不是必杀技第二章 竹溪一民夫(下)第九十六章 联军末路(一)第一百六十三章 最后一战(九)第五十六章 叶方实学第一百零五章 博野在望第一百八十章 两白旗白甲第七十章 直冲狗鞑中军第九十一章 一线城市第一百四十八章 徐蚌会战开始第四十七章 李来亨的秘策(四)第九十九章 合中国之力,灭绝其种类第一百零五章 张国武第八十九章 体制第一百四十章 苍髯老贼第十章 牛铨请罪第八十章 南阳入楚策第三十六章 人才储备第三十八章 必要的“暴行”第一百八十一章 避箭第四章 耿应衢的棉布工坊第二十二章 吾乃官军敌为贼第七十一章 我大清的银弹打天下第一百章 南明的北伐第十五章 老营改革(下)第三十三章 洛阳春光好(十)第二十六章 李来亨以手握日第八章 杀晋王,焚王府第三十一章 南都京华第十五章 老营改革(下)第八十一章 降矣哉,终身夷狄;战矣哉,暴骨沙砾第五十九章 井陉道上第六十八章 罗老帅别这样第二十六章 绝不引虏入邦第四十七章 伏兵山阳(二)第九十三章 汉东节度使第四十九章 松尾芭蕉第七十章 联结小袁营第四十三章 姜大将军第六十九章 大顺军以顺击逆第九十四章 天下与我何加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