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授节钺于晋王

几十具尸体安静地躺在晋王府的庭院里,李来亨的面容上流露出难得一见的痛心神情。他挥挥手,李玮群便带着楚兵们为这些在兵变中战死的两军尸体,裹上素布。

战死士兵的鲜血一直顺着庭院的小径,流到了大顺元从诸将们的脚下,所有人都难掩他们悲伤、痛惜的心情。

方以仁用手帕按着自己的嘴唇,目光深沉:

“沙场征战,谁又痛惜马革裹尸还呢?”

死在晋王府内的大顺老本兵,死在围攻晋王府过程中的大顺老本兵,有的人是李过的部下,有的人是楚闯的精兵,但更多的人则是大顺中营的战士。

此时此刻他们的尸体都静静地躺在地上,在党守素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中营将士放下了武器,束手就擒,所有老本兵都以一种难以言喻的眼神盯着田见秀、牛金星和张鼐三个人。

这三人的身上还沾染着战士们的血迹,甚至田见秀的身上还沾染着袁宗第的鲜血。他们在全军如同利剑般的眼光下,如芒在背,无所适从。

这三个人都是大顺开国的元勋功臣,全军上下所有人看着这三个曾经立下过许多丰功伟绩,看着这三个在大顺军所有将士心目中具有极高人望和地位的人,才在关西苍莽的黄土上、才在太行巍峨的山脉下、才在幽燕冷冽的冰河上,与东虏、与北傀死斗的老本兵们,就因为这三个人的一己之私,付出了多少无谓的牺牲!

李来亨仰天长叹: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可他们,可是他们都没能战死在为了大顺、为了华夏抗敌御侮的战场上,而是死在了玉峰、启翁……还有双喜,死在了你们的阴谋下啊!

在这数百将士的遗骨面前,你们还有什么话要说吗?”

经过一整天的激变,天色已经渐渐黯淡了下来,晚风吹过,刘幼辞躲在李来亨的身后,也不免被晚风吹起了脸上的头盖。但她紧记得晋王的教诲,紧记得夫君的话语,即便头盖被风吹起,也依旧紧紧闭住双眼,没有看到晋王府中血腥的场面。

田见秀和牛金星两人都呆呆地站立在原地,一动不动,说不出话来。只有张鼐,他张开嘴巴,很想说两句话,可当话语出口以后,却变成了奇怪的哭喊声。

吴汝义已经被楚兵抓住了,党守素则因为带头投降,并没有像吴汝义那样遭到五花大绑,郭君镇只是命部将郭升解除了党守素的全部武装而已。

此时党守素一身布衣,在楚兵的监护下走入了晋王府。他看到了在那里发出奇怪哭喊声的张鼐,脸上满是失望的神情:

“双喜,这不是你的过错,可你本不该和晋王争夺大顺的江山社稷。这,这本就不是属于你的东西。”

张鼐看到党守素也走了进来,听到他说出的这句话,踉跄地退后两步,终于被一具中营将士的遗体绊倒,又摔在了地上。

李过看着眼前的一切,神色复杂,他紧紧拍了拍高太后的手,安抚了李自成的遗孀以后,终于问道:

“来亨,你打算怎么办?”

开封城内的叛军已经基本上被悉数平定,虽然还有少数田见秀的死党在负隅顽抗,但人数连一百人都不到了,根本不是楚兵的对手。

李来亨整了整自己身上那一袭红色的礼服,礼服上沾染了不少鲜血,但因为本来就是红色的绸缎,看起来并未因那许多血污而显得狼狈。

晋王在监国的面前立正,他慢慢单膝跪在了李过的面前,伸出手来,请求道:

“城内尚有叛军还未彻底剿除,大局未定,局势犹有翻转的可能性。当此四方扰乱之时,儿臣吁请监国立即降下教旨,委平叛之权于儿臣,先定名义,方能安定时势。”

接着带领楚闯大军入汴平叛的诸将,包括郭君镇、陈永福、郭升、李玮群等人,晋王府亲军将帅孙守法、李懋亨等人,还有已经彻底倒向李来亨一方的刘芳亮、刘汝魁、马世耀、宋企郊、巩淯、牛铨等人,全都纷纷跟随晋王跪倒,齐声道:

“臣等吁请监国立即降下教旨,授节钺于晋王,以安天下人心——”

李过慢慢闭上了自己的双眼,他知道大顺军的一切权力,现在都已经被李来亨所彻底掌握,即便是自己,也再不可能阻挡他的前进步伐了。

李过总是认为李来亨还太年轻,认为自己有责任为他开辟好道路,引导好前进的方向。他是这样相信晋王,可如今看来,其实同样是低估了这个孩子。

晋王已经迫不及待,要承担起那天下的责任了吗!

接着袁宗第也跟着诸将群臣一起跪了下来,袁宗第望了晋王一眼,想到这个年轻人如今方不过二十一岁,就感到一种深深的敬畏感,所谓后生可畏,便是如此吧?

袁宗第跪下了,他知道刘体纯和自己的弟弟袁宗道大约都已经被李来亨控制住了,从此大顺军政大权悉入晋王之手。

当此四方扰乱之时,为了维护大顺的内部团结,为了在这场兵变以后避免大顺军的进一步分裂,袁宗第和刘芳亮做出了同样的选择,只有承认李来亨掌控全局的力量与地位,团结在晋王的周围,才能维护大顺军的内聚力。

刘芳亮低着头,没能直视李过,袁宗第则抬起了头,严肃地说:

“大局已定,臣等唯有请监国速授节钺于晋王,以正视听。”

李过最后看了一眼高太后,这位李自成的遗孀,掌握大顺军内部最高正统性的老妪,眼神中难掩对诸将群臣做法的震惊之色。

可她看着那紧闭双眼,躲藏在李来亨身后的刘幼辞,终于点下了头。

李过至此再无话可说。

李过左右的两位副将马重禧和张洪,也在高太后点头以后跪了下去说:

“臣等吁请监国殿下速将教书——”

李过默然无言,终于命侍从拿来纸笔,他本想让左右的参军司人员抄写教旨,但想到了曹本荣和周昌皆是李来亨的人,终于明白了一切的缘由。

“巩尚书,由你来写吧?”

巩焴先看了一眼李来亨,见李来亨同意以后,才站起身来,走到李过的身边,为他抄写教旨。

“太祖驾崩,国家动摇,内衅既生,祸起萧墙。幸赖晋王用事,平息诸乱,使宗社危而复安,人心乱而复定,此万世无疆之福……

乃特授节钺于晋王,使其平章军国重事,加诸道行军大总统,总理朝政……”

李来亨轻轻吐了一口气,平章军国重事和诸道行军大总统,一个代表政权、一个代表军权,大顺内部的事情,这算是告一段落了……

这以后自己手握节钺大权,收拾残局也好,善后整军也好,都是非常方便的事情。

再往后,秋天过去以后,到了冬天,黄河封冻,东虏粮食不足,势必再度全力南下。这一回大顺军从上到下,必将做好全力以赴的决战准备。

这一场大决战,才会最终决定天下人的命运。

李来亨接过巩焴所写的监国教旨,高声谢恩后站了起来,面向诸将和群臣说:

“今日之事已毕,监国以节钺大权授孤,孤亦绝不开大顺内衅清算的先例,只惩首恶,绝对不会再杀任何人了……我们的兄弟们,死的已经足够多了!”

第一百二十五章 奔楚(十五)第九十七章 闯军李公子第七十三章 花关索(下)第六十九章 狸奴第二十七章 豪格好好好第一百七十八章 吾其被发左衽矣第一百零八章 大清义王吴三桂第十七章 黄河南岸第一百零一章 谁是泥菩萨呢第十五章 身后第一百四十二章 突然武侠化的一章插曲第五章 先帝遗诏第六十九章 北来之烟第一百一十章 承天府第八十二章 王光恩跑路第七十七章 勿以多杀为虑第九十四章 天下与我何加焉第九十一章 大顺骑士第八十八章 吨吨吨第一百四十七章 炮手就位第十六章 巩尚书的好文章第四章 闯营一小卒(中)第一百四十七章 九朝神都空惆怅第四章 耿应衢的棉布工坊第一百八十二章 噫!我中了!第五章 公审杀人第二十九章 张献忠的天国建国记(完)第三十八章 西明第九十九章 上蔡乱局(二)第一百七十八章 吾其被发左衽矣第九章 牛相第九十九章 闯军水师第一百三十一章 治乱大不易第四十六章 伏兵山阳(一)第六十五章 摧破裕州城(一)第四十七章 开国无大案第十章 牛铨请罪第四十一章 左跑跑第六十九章 刘芳亮畅快出城第六十九章 大明的姜维第三十三章 洛阳春光好(十)第八十六章 为什么跟着大顺走第一百六十三章 最后一战(九)第五十三章 清军裂开了第三十二章 公子郑成功第一百一十四章 奔楚(四)第十九章 欲取枣阳第一百三十一章 英雄的徐州城第二十一章 会师商州(上)第七十八章 治隆汉唐第八十一章 降矣哉,终身夷狄;战矣哉,暴骨沙砾第二十二章 吾乃官军敌为贼第十章 李寨主第二章 惠世扬第六章 营田使第九十二章 宋和记第三十五章 生擒艾都司第九十四章 最后一天第十五章 强攻屏风寨(一)第六十八章 皇太极自有安排第一章 李公子第九十五章 玛瑙山第十六章 强攻屏风寨(二)第四十八章 河南巡抚的稻草(一)第一百零八章 多尔衮退兵第八十八章 基层政权第八十八章 方孔炤之死第一百三十六章 南明是盟友,需要五十个师保护第一百零三章 长安议第七十一章 花关索(上)第五十八章 朝鲜世子第五十八章 高郭进兵第十章 竹溪突围(中)第一百五十八章 最后一战(四)第一百零五章 博野在望第六十二章 后勤策第六十七章 叶尔羌第八十四章 金声桓的忠告第九章 土改蓝图的第一步第一百零七章 少虎帅破阵(二)第十一章 制式银币第一百三十三章 雁门之战以后第四十七章 伏兵山阳(二)第一百二十三章 不可抵抗的八旗兵第一百四十一章 狙杀李来亨第九十一章 一线城市第六十四章 山中岂桃源(三)第七十二章 洗甲北舞渡(二)第五十章 河南巡抚的稻草(三)第五十七章 遏必隆满口天话第五十二章 谢明弦第一百一十八章 阎尔梅第四十二章 易道三第一百零九章 拜谢李过第五十三章 大顺龙衣卫第一百零三章 东虏丑类第一百二十六章 慈不掌兵田见秀第四十三章 公私合营第二十五章 沈庄军的末路第四十三章 和平将军陈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