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章 议和

崇祯十年二月二十日,大清国皇太极的特命全权代表、安平贝勒杜度来到了大明的京城,陪同杜度的还有满八旗正黄旗甲喇章京杨古利,以及正黄旗牛录额真谭泰等人。

自万历年间的萨尔浒之战以来,这是后金第一次派遣使者前往大明的京城。

杜度此行是绝密的,首先通报了大明蓟辽督师洪承畴,接着洪承畴密奏皇上,皇上召集内阁大臣以及兵部尚书杨嗣昌,进行了反复的商议,最终同意后金派遣使者到京师。

杜度、杨古利和谭泰等人,在明军的严密护卫之下,从山海关入关,一路上他们都是在马车里面,根本就不会露面。

杜度等人被安排到会同馆的北馆居住。

如何安置杜度等人,在内阁也产生过一些小的争议,最终统一意见,由礼部的主客司出面负责,主客司的主要职责之一,就是掌管外国的朝贡事物,以及地方政府、周边少数民族的朝贡事宜,皇太极虽然登基称帝,建立大清国,可在大明朝廷看来,皇太极依旧是大明的辽东都指挥使司的都指挥使,就算是其继承努尔哈赤的爵位,也就是左都督,至于大清国以及皇太极这个皇帝,大明朝廷是不会承认的。

将杜度等人安排在会同馆的北馆居住,其实就是将后金视作是大明的少数民族。

负责出面与杜度等人交谈的是兵部尚书杨嗣昌。

杨嗣昌其人是有着很不错能力的,出任兵部尚书之后,深得皇上的信任,其父亲就是曾经的三边总督杨贺。

皇太极派遣杜度等人前来议和,在内阁产生了很大的争议,以钱士升、侯恂为代表的东林党人。是坚决反对议和的,他们认为必须要狠狠的打击乃至于彻底剿灭后金鞑子,若是同意议和则是丧权辱国之举措,绝对不能够接受,以张凤翼、杨一鹏为代表的深谙战斗凶险的内阁大臣,则是同意议和的。认为能够让后金鞑子表示屈服,接受朝廷的分封,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情,而最为关键的内阁首辅温体仁,在这件事情上面,刚开始是没有表态的。

内阁的争执最终到了皇上那里,皇上单独召见了温体仁和杨嗣昌等人。

接下来温体仁的态度转变了,表示支持议和,只是大明朝廷的态度必须坚决。要明确给皇太极提出诸多的要求。

可谁都知道,议和的事情存在巨大的风险,且不说关内诸多地方遭遇到后金鞑子的肆掠,老百姓深受其害,就说后金鞑子这次所谓的议和,其实就是冲着武英郡王阿济格而来的,这一点明眼人能够看的很清楚。

再说朝廷上下,对于后金鞑子同样是深恶痛绝。想到的就是彻底剿灭后金鞑子,根本没有什么议和的概念。

也就是如此的情况之下。杨嗣昌承担了议和谈判的职责,这可谓是皇上的重托。

接受了任务之后,杨嗣昌三次觐见皇上,至于说谈论了一些什么,就连内阁首辅温体仁都不是特别的清楚,当然温体仁若是想知道。也是很简单的事情,可温体仁明显有些回避,根本不想知道其中的细节。

由此可见议和的难度是非常大的。

二月二十一日,杨嗣昌与杜度的第一次谈判在会同馆进行。

杜度等人的身份和行踪都是绝密,消息决不能够透露出去。否则安全无法彻底保证,大明是泱泱大国,两国交战尚且不斩来使,更不用说皇太极专门派遣的议和使者了。

这一次的议和,实事求是的说,大明朝廷是没有做好准备的,也是没有想到的,当洪承畴秘密禀报事由的时候,就连皇上都感觉到吃惊,故而第一次的谈判,杨嗣昌的目的,就是摸清楚杜度等人此行来议和的目的,至于大明朝廷的要求,第一次的谈判暂时不会提出来,双反若是在目标上面的差异太大,那就失去了议和的意义了。

第一次谈判的时间不长,仅仅一个时辰就结束了。

杨嗣昌面带喜色的出现在乾清宫的时候,皇上以及内阁大臣正在等候消息。

“皇上,臣与杜度交谈了,他提出了两个要求,第一个要求是释放后金的武英郡王阿济格,第二个要求是开放辽东的互市,杜度代表皇太极表态,愿意支付三百万两白银的费用,同时愿意向朝廷称臣。”

杨嗣昌说出来这样的话语之后,就连皇上都有些不敢相信。

若真的是这样,皇太极就做出了重大的让步,或许此次的议和之后,辽东的局势能够逐渐的稳定下来,大明北边的隐患也能够彻底消除了。

杨嗣昌说完之后,张凤翼迅速表态了。

“皇上,臣以为此次议和,朝廷可以提出明确要求,皇太极俯首称臣的同时,需要接受朝廷派遣的官吏,辽东本就是大明之领土,皇太极应该去除帝号。。。”

钱士升和侯恂这个时候说不出什么话来,既然皇太极都愿意俯首称臣了,他们也无法反对议和的事情了。

温体仁的脸上没有多少的表情,其余的内阁大臣,更是不会轻易表态。

张凤翼说完之后,皇上看向了杨嗣昌。

“杨爱卿,你是什么看法。”

杨嗣昌脸色有些凝重,刚刚张凤翼提出的要求太高了,他几乎可以肯定,按照这样的要求去谈判,肯定是行不通的,此次的议和最终不了了之。

作为负责议和事宜的大臣,杨嗣昌当然希望议和能够有最为完美的结局,他很清楚,朝廷提出的要求若是太高了,根本不可能让皇太极接受,任何的事情都要慢慢来,不要期望一口气吃成胖子,那样适得其反。

“皇上,臣以为此次的议和,朝廷不能够提出太多的要求,欲速则不达,朝廷北边存在的忧患持续多年,如今已经有了缓解的局势,就应该要抓住机会,臣以为朝廷可以提出三个要求,其一是皇太极俯首称臣,接受朝廷的敕封,其二是后金鞑子让出大凌河城,其三是朝廷可派出少量的官吏,进入到广宁和义州等地。”

杨嗣昌的这三点要求,是深思熟虑的,第二点和第三点,可以让朝廷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而且能够更加稳固关宁锦防线。

“臣以为其他的要求,暂时不要提出来,一旦朝廷在辽东展开了互市,朝廷可采取多种的手段,慢慢分化瓦解满人以及满八旗,待到后金鞑子的实力逐渐削弱的时候,再行提出来其他的要求,臣一直都认为,只有真正的剿灭或者瓦解了后金鞑子,才能够彻底臣服后金。”

杨嗣昌的考虑的确是深远的,也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内阁大臣都不笨,当然明白其中的道理,后金鞑子还有很强的实力,皇太极不可能真正的臣服,可此次议和,朝廷能够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包括三百万两白银,包括大凌河城,要知道当年的大凌河城之战,朝廷是损失惨重的,如今能够拿回来,不费一兵一卒,当然是好事情了。

接下来的争论不多,就连钱士升和侯恂,都同意了杨嗣昌的提议。

第二次的和谈很快开始。

杨嗣昌提出的要求,杜度全部都答应了,没有丝毫的犹豫,甚至在让出大凌河城的方案上面,都没有表现出来丝毫的犹豫,这反而令杨嗣昌有些疑惑了,不知道皇太极究竟打的是什么算盘,为什么答应如此的爽快。

二月二十五日,杜度代表皇太极,在商谈好的文书上面签字。

二十六日,杜度带来的三百万两白银,全部进入了户部的府库。

三月初一,洪承畴命令军队占领了大凌河城。

其实大凌河城本来就没有什么后金鞑子,而且当初修建的城池,被完全毁掉,大军无法在这里驻扎,所谓的占领大凌河城,也不过是一种说法。

三月初五,杜度带着阿济格离开大明京城,取道山海关回到沈阳去了。

如此短的时间之内,议和完成,大明北边的隐患暂时解除,这是很多人都没有想到的,不过这并非预示朝廷就放弃了关宁锦防线的防御了。

杜度离开京城之后,有关皇太极俯首称臣、朝廷收复大凌河城的消息慢慢的传出来了,令人意外的是,这件事情在京城没有引发多大的风波,反倒是传到南直隶之后,引发了一些读书人的抗议,这些人大都是东林书院、复社和应社的读书人,但这样的抗议很短时间之内就消失了。

感觉到最轻松的还是洪承畴,身为蓟辽督师,关宁锦防线的压力骤然减小,肯定是高兴的,至少短时间之内,辽东不会有什么大的战事爆发。

没有谁去思考皇太极为什么做出这样的选择,也没有谁去考虑这件事情可能带来的影响,就连主要负责议和事宜的兵部尚书杨嗣昌,也没有表现出来什么态度。

不过,说没有人关注这件事情,那也是假的,可能最为关心的,就是太子少保、户部尚书、右都御史、漕运总督郑勋睿了。

第305章 撤兵第987章 绝对想不到第675章 矛盾重重(2)第242章 失去方向第816章 自负的代价(2)第406章 文人的酸气第642章 难也要做第216章 内讧第267章 出其不意第811章 全面兼顾第438章 静观其变第169章 出乎预料第111章 阴影第29章 银子的作用第590章 挣扎中做出的决定第928章 必须精准分析第892章 孰先孰后第841章 渐入绝境第77章 有情有义第555章 核查第967章 郑芝龙的“私心”第27章 亦师亦友第691章 不易察觉的变化第712章 朱仙镇之战(2)第997章 沈阳之战(1)第392章 报复第399章 理清头绪第839章 潼关之战(5)第52章 决定第988章 千载难逢的机会第13章 当嫁第408章 内部的震动第763章 该来的迟早是来第589章 痛心(2)第957章 狭路相逢勇者胜(3)第553章 雪崩的感觉第696章 终于立功第366章 拉拢和挑拨第957章 狭路相逢勇者胜(3)第607章 一挫再挫第381章 以不变应万变第431章 过度自信是自负第120章 夫唱妇随第473章 导火索第487章 轩然大波第651章 露峥嵘第747章 屋漏偏逢连夜雨第544章 狂妄的代价(8)第850章 大变序幕拉开第534章 老将不能出马第514章 惨败(3)第841章 渐入绝境第356章 稳妥第342章 亲自指挥第447章 一万对十一万第338章 周延儒的要求第28章 初步规划第467章 干脆第716章 朱仙镇之战(6)第286章 亡羊补牢第979章 战辽河(1)第630章 本性如此第934章 太子的游历第931章 团结还是分裂第800章 醉翁之意第291章 胜利在望第588章 痛心(1)第159章 整合第951章 最为精确的部署第183章 徐望华第747章 屋漏偏逢连夜雨第125章 三月修撰第37章 不一样的认识第48章 杨彝和顾梦麟第769章 挖坑等你跳第682章 李自成的觉悟第338章 周延儒的要求第221章 平衡第534章 老将不能出马第183章 徐望华第812章 何为最关键的地方第239章 震怒与轻视第670章 掌控第917章 最为惨烈的战斗(3)第174章 老军户第22章 教训和教诲第926章 权斗第973章 大清国继任的皇帝第475章 张溥的目的第125章 三月修撰第791章 该快则要快第678章 杀一儆百第998章 沈阳之战(2)第476章 张溥的收获第880章 登基称帝(1)第102章 用人三法第110章 筹备婚事第876章 重装骑兵的覆灭(1)第634章 蠢蠢欲动第788章 不着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