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三章 培养计划

还有,比如知县、知州等等,在官员还未上任之前,好像就明确地告诉他们,作为一地的长官,就必须了解当地的情况,那是他们的首要之务!

而高官、市长、县长等就不一样了,好像就是在暗示所有人,他们就是那一地的最大官儿,颇有某种心里暗示的味道,他们可以为所欲为,谁也管不着。

通俗来讲,就是土皇帝。

相比而言,古代虽然有着称官员为父母官的说法,但仅就官职的名称来讲,知府更加显得平易近人,和百姓的差距不那么大,不那么明显,像那些什么什么长的,上来就有一种凌驾于众生的味道!

“崇祯”这样想着,心中也就暗暗做出了决定,无论将来是什么情况,也要坚持现在的官职名称,永远不变。

踏踏踏....

一阵突兀的脚步声响起,不仅打断了刘若宰的讲话,更是使得崇祯的思绪停了下来,众人的目光循声望去。

只见,一身便装的李若珪领着一人,径直走了进来,似乎那人感受到众人的目光,停止了与李若珪的小声交谈,也望了过去,视线在众人之间游离不定,不断地打量着。

脚步停下之时,目光正好也停在了中间的位置,也就是崇祯的身上,那人的神色一僵,愣了那么一下,转瞬就反应了过来,躬身行礼的同时,高呼道:“河南按察使陈奇瑜,拜见圣上!”

“免礼~!”

崇祯摆了摆手,淡淡地吐出两个字,一脸风清云淡的样子,进而补充道:“朕此次微服私访,乃是轻车简从,体察民情,无需那么多的繁文缛节。”

“是...是...微臣谨遵圣命...”

尽管陈奇瑜想要保持着镇定自若之态,但话语的唯唯诺诺,还是出卖了他内心的不平静。

皇上的突然造访,不声不响地来到南阳府,没有任何消息和风声传来,在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让他这位按察使如何的不忐忑?如何的不紧张?

看着陈奇瑜脸上那异样的神情,还有那近乎于吞吞吐吐的言语,崇祯的表现依旧很平静,仅仅是淡淡一笑,看似随意的取过身侧的一本邸报,但说出的话语却使得陈奇瑜身体冰凉,心中为之一颤。

“陈奇瑜啊,朕看了看关于唐王的奏报,锦衣卫和东厂这些年的记录信息,以及宗人府的案底,早年之时,唐王的庶二子、庶三子、庶四子先后而没,离奇的死了。”

“尤其是从万历二十五年开始,几乎是每隔一年,就会有一个郡王死亡,因为后继无人,而先后被除国,对于这些事情,如此多的皇室宗亲过早死亡,甚至于无后,你就不觉得奇怪吗?心里就没有过疑惑吗?难道就没有调查过吗?”

“还有唐王世子朱器墭,似乎是因为一点微不足道的小事儿,就触怒了唐王,因此被关在承奉司一十五年,朕听闻,他们父子二人现在的处境堪忧啊。”

陈奇瑜的心中巨震,翻起了惊天骇浪,对于前面之言,他或者还可以反驳什么,那毕竟是发生在万历年间的事情,然而,唐王世子父子二人的遭遇,处境堪忧,时刻都有生命危险,绝非是他三言两语所能推脱的了的。

“皇上,微臣确实是素有耳闻,那些郡王死得有一些离奇。”

陈奇瑜顺着崇祯的话语回应了一句,看到皇上的神情略微有一些不满,心头突了一下,进而连忙继续说道:“唐王的子嗣虽多,但时至今日,存活者只有寥寥三四人。”

“坊间早就传闻,老唐王惑于嬖妾,爱屋及乌之下,心中一直极为爱惜小妾所生之子,而憎恶世子朱器墭,想要将其废之,另立唐王世子,奈何皇明祖训使然,老唐王也不敢真的那样做。”

崇祯不置可否地轻轻点头,虽然对陈奇瑜的人品保持着怀疑的态度,但他的个人能力却是不容置疑,在河南当按察使的那两年,驻守于南阳府,尽管对老唐王的行为视若无睹,也未将唐王世子朱器墭被弟弟毒死的消息上报给朝廷,一副明哲保身的样子,却将地方上的政务打理的井井有条。

但是,总的来说,陈奇瑜最起码还是朱聿键的恩人,不仅保住了他的性命,还让其顺利继承唐王世子之位,使其当之无愧的成为下一代唐王。

所以,后世之时,朱聿键刚刚称帝于福建,迫不及待地召其为东阁大学士。

当然,隆武帝朱聿键之所以那样做,或许,其中不乏制衡郑氏一族的意图,但“崇祯”相信,朱聿键更多地还是想报恩。否则,如果没有陈奇瑜的出面,他将会步父亲朱器墭的后尘,离奇而死!

这一刻,“崇祯”的心里不禁涌现一个想法,想要将朱聿键作为内阁首辅来培养,塑造一个这个时代的周总理。

毕竟,明之将亡时,诸王之中,能够做到以身殉国,绝不向起义军或者清军投降之人,自杀而死,也就是那么寥寥三四人,鲁王朱以派,蜀王朱至澍,以及先后登基称帝的朱聿键和朱聿鐭兄弟二人。

之所以有这种想法,想要培养朱聿键为内阁首辅,不仅是因为他的骨气与血性,绝不向清军投降,主要还是在于他的心性与才能。

十五年的牢狱生活,磨砺心性;十五年的与世隔绝,埋头苦读,钻研儒家经典,珍惜每一寸光阴,使得朱聿键具备了主政大局的品格与才学。

崇祯相信,只要再给朱聿键一段的学习时间,予以打磨,在官场上摸爬滚打几年,必能成为内阁首辅的最佳人选,将会成为自己的左膀右臂,打理朝政。

人力有时穷,面对多如牛毛的朝政,崇祯不可能面面俱到,不可能将所有的事情都打理的井井有条,这个时候,类似于“总理”的内阁首辅,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至于他崇祯,只需要做到一点,就能立于不败之地,那就是紧握住军权!

而且,朝廷颁布的诸多政令,不管是谁拟定,不管是谁去实施,各个行文前都冠以“圣谕”二字,看似下放了一部分皇权,使得那些官员的权力更大,实则却是不然,有了这两个字,就能不断地加强皇帝在百姓心中的地位。

有了这两个字,就等于向天下的百姓宣告,一切的政令都是出自于皇帝,而他们之所以能够过上幸福的生活,全都是仰赖于皇帝的英明决断。

总之就是一句话,他崇祯什么也不用做,就可以坐享各种荣誉,以及百姓的爱戴,形同于摘果子,坐收渔翁之力。

第五百八十五章 决心第三百八十二章 收复辽东失地(六十六)第三百五十四章 收复辽东失地(三十八)第五百六十七章 军事部署第一百二十七章 大肆购买第六十二章 被消磨的文官骨气第二百五十七章 “活体”试验第四百八十六章 弥天大谎第六百零章 疫情第四百一十四章 暗恨第二百二十六章 另一项重任第四百二十七章 两百万两第四百九十五章 九州探题第五百四十四章 治愈天花的药方第一百九十七章 早有图谋第三百零八章 最大污点第二百二十一章 首位商部尚书第三百七十七章 收复辽东失地(六十一)第五百四十七章 物极必反第二百五十五章 训斥第三百二十一章 收复辽东失地(五)第二百四十四章 货币战争(九)第三百六十二章 收复辽东失地(四十六)第二百八十九章 绝望的郑芝龙第一百三十八章 据理反驳第一百四十五章 察哈尔右翼之变第五百零四章 新的正使第一百六十二章 互市第七十九章 荒芜的良田第五百一十九章 以蒙治蒙第一百六十三章 务实的帝王第六百二十五章 新难题第三百八十章 收复辽东失地(六十四)第六百五十九章 新的规则(大结局)第十二章 崇祯时期的最大威胁第三百八十四章 收复辽东失地(六十八)第三百七十八章 收复辽东失地(六十二)第二百七十一章 不利局面第六百三十六章 心结第一百四十六章 灭天雷第三百六十五章 收复辽东失地(四十九)第二百零三章 恩威并施第一百七十七章 缺乏全局眼光第一百四十九章 英国公第四十六章 优先原则第四百四十三章 纽带第五百六十二章 圣谕第三百二十三章 收复辽东失地(七)第一百四十章 格外的平静第二百八十五章 难言之隐第二百七十七章 机会第三百八十七章 收复辽东失地(七十一)第一百八十八章 南石北王第五百八十四章 摸底第六百三十二章 为大明培养女官?第六百三十三章 契机第四十五章 带头作用第五百八十六章 试验区第六百零三章 名利双收第四十八章 防患于未然第六百一十八章 考成法第一百六十九章 楔一颗钉子第七十章 茅元仪的意图第四百二十五章 争吵第三百五十章 收复辽东失地(三十四)第一百四十三章 改变历史的手段之一第九十二章 宋献策的谋士气度第四百九十四章 帅才?枭雄?第五百八十七章 千万两级别第二百零五章 分析第二百三十三章 事出反常必有妖第二百二十九章 离间计第六百一十四章 一种手段第二百八十四章 人选第一百二十五章 秘密武器第五百三十五章 为恢复最强时期的万能都司而准备第六百五十章 沸沸扬扬第二百六十九章 军中全面推行宝钞第四百三十二章 禁忌第十四章 锥刺奸臣第四百四十四章 和谈的相对重要性第四百八十九章 替罪羊第二百八十八章 用钱堆起来的战斗力第六百三十二章 为大明培养女官?第二百八十三章 挑衅皇权第一百二十章 魔怔第一百九十六章 令人振奋的消息第九章 山西八大奸商(求收藏求推荐)第四百五十六章 未雨绸缪第四百三十八章 忠贞营第三百五十九章 收复辽东失地(四十三)第三百零一章 胜者王侯,败者寇第二百二十章 第七部第六百四十四章 联系之处第六百二十七章 罂粟第二百六十七章 孙祖寿第一百三十七章 试探第六百一十章 少得可怜的税银第三百四十一章 收复辽东失地(二十五)第二百九十七章 “两柄利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