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七章 争执

这个时候,面对崇祯的夸赞,孙元化却是面有难色,犹豫再三,这才说道:“皇上,关于在辽东半岛组建大明水师,微臣有一事相求,还望皇上能够准允。”

“哦...孙爱卿,暂且说来,让朕先听一听....”崇祯大手一挥,笑容非常的和煦而亲昵,回应了一句之后,耐不住心中的那份高兴与喜悦,进而又补充道:“只要不过分,要求合理,朕统统都可以答应!”

闻听此言,不仅是孙元化,还有茅元仪,都是大喜过望,前者更是连忙回道:“启禀圣上,组建大明水师,微臣想启用一些西洋之兵,还望皇上能够准允。”

“哈哈....朕还以为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原来就是用一些西洋人,朕准了,孙元化,你可以放心的去用,有朕在后面给你撑腰。”

很显然,两人为之一愣,没有想到事情会这么的顺利,皇上一口就答应了下来,顺利地让他们有些错愕,一时有一些发呆,毕竟,事关西洋人,多多少少还是有一些敏感,尤其还是牵涉到军事,否则,也不会请示了。

这种状态只是持续了片刻,两人转瞬就反应了过来,孙元化更是如此。

“微臣拜谢皇上!”

“小事而已,不值得一提,朕还不会管的那么细!”

看似是一时兴起,但是,崇祯之所以答应的如此痛快,并非是一时的心血来潮,作为一个明史专家,他还是知道一些事情,担任登莱巡抚之时,组建大明水师,孙元化就使用过西洋兵,作为火器方面的指导人员。

而且,就当时而言,使用西洋兵,孙元化并不是第一个人,在他之前,就有着先例,郑芝龙的水师之中,成员就很驳杂,不仅有倭国人、南洋人,还有西洋人,甚至于,还有非洲的黑人。

这个时候,京城的一处教堂之中,其中的一处教务室,几个洋人聚在一起,气氛确实有一些,尤其是其中的两人,看其服侍,应该是神父,二人争执不休。

“龙神父,你为什么非要这么固执呢?让一些神职人员,进入大明的军队之中,协助孙教友,绝对是对宣传基督教一大益处,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你为什么非要这么反对呢?”

“邓神父,在我看来,你现在已经忘记了神的旨意,咱们到中国来的目的和初衷。咱们到中国,是为了传播基督教的教义,传达神的旨意,让神光洒遍这个神秘的东方古国,消除异端邪说,而不是参合到政治里面去,帮助中国人打仗。”

“而且,咱们的神职人员原本就不多,对于日渐增加的教堂而言,教区的不断发展,人手已经显得非常短缺,你现在,一下子居然派出那么多的神职人员,帮助孙教友,练兵打仗,做这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你这根本就是本末倒置,忘记了咱们的本职工作是干什么?”

......

这个时候,看到两人争执的越来越激烈,一副脸红脖子粗的样子,来华已经有二十多年,先后经历过南京教案等诸多事情,对于明朝国情有着极深的研究,高一志站了出来,连忙阻止龙华民与邓玉函两位神父。

“两位,不要争吵,先听我一言....”

很显然,在众多洋人之中,高一志有着很高的威望,说话的分量不言而喻,两人相继停了下来,脸上依旧残留着薄怒之意,纷纷向后退了几步,坐回座位,目光几乎是同时汇聚在了高一志的身上。

“龙神父,邓神父,暂且不说你们谁讲的有理,但有一个事实,也是利玛窦神父生前一再强调的事情,咱们要想顺利的传教,传播基督教的教义,不仅要融入中国的生活之中,学习他们的礼仪和学问,更要和他们的士大夫、也就是权力上层,打成一片。”

“经历过南京教案,事实证明,利玛窦神父的论述非常正确,如果不能获得中国上层人士的同意,咱们的传教不仅很难展开,随时还有可能遭到打压,甚至于被驱逐出境,被封教堂。”

“融入他们的生活之中,学习和研究他们的礼仪、知识,了解中国千年以来所形成的思想体系,唯有了解,才能与那些士大夫交流和沟通,甚至于和那些高官,搭上关系,从而打通上层的渠道,获得传教的认可,咱们传教的事情将会事半功倍。”

龙华民的神色有一些不自然,甚至于有一些难看和自责,所谓的南京教案,几乎给基督教的中国教区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大量的教堂被封闭,几乎全部的神职人员被驱离出境,与他过激的传教方式,严重排斥中国的本土信仰与理念,就有很大的关联。

认为祀孔祭祖乃是迷信,不准教徒参加,就成了南京教案的导火索,结果一发而不可收拾,迅速蔓延。

血的教训,历历在目,想到这些,龙华民就有一些心虚。

这时,高一志微微侧身,目光投到了龙华民的神色,面有难色,颇为沉重的说道:“龙神父,作为中国教区的会长,迫切的想要拓展教务,增加教徒,想要基督教迅速成为中国的主要信仰,这些我们都能理解。”

“不错,一下子派出那么的多神职人员,到中国的军中服务,而不是从事有关神职的事情,对于原本就很人手短缺的教堂而言,更加加重人手短缺的这一问题,不利于目前的传教。”

“可是,您有没有想过,如果这数十名神职人员,在中国的军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帮助明廷打退了后金,无疑,这将会增加咱们在朝中的地位,增加咱们在大明皇帝心中的地位,更加的看重咱们,而不只是编撰历法,这样的小事,不能彰显咱们的重要性。”

这一刻,听着高一志鞭辟入里的剖析,深入浅出的分析,龙华民和他的那些支持者,大部分人,心中一动,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明白了邓玉函的意图。

为何那么积极地参与到明廷的正视?为何那么的竭力而为,非要促成孙元化借调几十名懂得火器的神职人员?

原因很简单,邓玉函是想抓住任何的时机,使用各种手段,加强和明廷的联系,从而好获得大明新皇帝的认可,打通中国的上层关节,以便更好的传教,不仅仅是为了更好地维护与孙元化、茅元仪等这些大明高官的关系。

无疑有他,不难想象,一旦神职人员在军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暂且不论大明新皇帝会不会完全开放基督教,让自己等随便到各地传教。

有一点可以确定,尝到甜头的大明王朝,将会放宽他们这些洋人的限制,可以更加容易的进入内陆。

他们这些人能够进入京城,绝大部分的原因不就是因为,对于大明有很大的作用,可以编撰更加精准的历法。

当然,还有那些较好的官员,从中推波助澜,促成相关事宜。

如此一来,好处不言自明,只要熬过这段时间,就能解决人手短缺的问题,就会有更多的神职人员进入中国内陆。

而且,最为重要,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中国是一个极为看重人情的社会,不管那几十名神职人员如何,有没有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即便是全部战死,那也是人情!

第一百六十七章 巩固皇权第五百九十二章 两码事儿第一百五十一章 疑惑第六百一十四章 一种手段第八十五章 反应不一第一百六十一章 毕自严第一百三十七章 试探第三十章 洛养性的小心思第三十八章 最为迫切的问题第四百三十七章 第三祸患第四百七十章 岛上局势第二百一十章 众人皆疑惑第六百零章 疫情第四百七十三章 新的条件第五百一十一章 “亿”和“兆”第二百六十九章 军中全面推行宝钞第二百九十五章 阳谋第三百五十四章 收复辽东失地(三十八)第二十九章 国之大不幸第一百五十八章 天之骄女的不幸第五百一十四章 库尔缠的猜测第三百三十五章 收复辽东失地(十九)第二百三十四章 十天的任务第二百一十二章 决绝的否定第一百二十章 魔怔第五百七十六章 一个机会第四百八十九章 替罪羊第一百四十八章 辐射第二百七十一章 不利局面第一百三十章 大搞建设第三百四十三章 收复辽东失地(二十七)第二百四十二章 货币战争(七)第三十三章 赤裸裸地绑票打劫第四百七十章 岛上局势第四百二十四章 “能屈能伸”的海上马车夫第五百七十八章 密码和密码本第三百四十七章 收复辽东失地(三十一)第四百三十九章 赐姓第一百九十八章 从中渔利第四百八十七章 低声下气第六百二十六章 渐变的过程第一百三十八章 据理反驳第二百七十章 学员的优势第四百八十六章 弥天大谎第五百四十七章 物极必反第三百八十五章 收复辽东失地(六十九)第二百七十三章 按月分值第五百九十八章 拿来主义第一百八十九章 毛文龙不再那么重要第六百一十九章 改得面目全非第三百二十三章 收复辽东失地(七)第三百一十章 折中第七十三章 无人敢惹的福王府第一百八十八章 南石北王第五百六十四章 吏制改革第四百七十二章 太疯狂了第一百九十九章 新的阴谋第六百五十五章 更遑论潞王府?第四百六十章 朱舜水第十八章 针锋相对第五百九十七章 巨大的商机第二百七十四章 改革驿站第四百八十六章 弥天大谎第六百三十五章 当务之急第一百三十六章 班军第四百四十章 馊主意第六百二十七章 罂粟第五百六十八章 聚变第六十章 喜讯第二百七十八章 化腐朽为神奇第四百五十八章 上帝视角第二百六十二章 终于来了第四百一十四章 暗恨第三百二十五章 收复辽东失地(九)第二百二十九章 离间计第四百二十三章 便宜行事之权第四百零四章 培养新一代的黔国公第一百四十章 格外的平静第五百六十章 流言满天飞第二百四十八章 三要素第一百二十三章 一篇稿子第二百八十一章 诸多弊病第六百二十章 国情不同第六百一十五章 一场豪赌第四百八十五章 令人震撼的名单第五十一章 “爷”文化第一百五十六章 弊大于利第四百零六章 杀猴儆猴第五百一十二章 巨大的贸易顺差第五十七章 孙承宗的大局观第五百五十五章 趁虚而入的机会第四百零六章 杀猴儆猴第四百一十章 咄咄逼人第五百一十一章 “亿”和“兆”第五百一十章 失态的毕自严第三百三十章 大胆的猜测第六百零二章 启动后手第一百九十八章 从中渔利第六十四章 被束缚的两大特务机构第二百零三章 恩威并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