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五章 为恢复最强时期的万能都司而准备

张维贤先是认可了孙祖寿的观点,表示赞同,说话之间,更是从衣袖里面取出了一个折子般的文书,将其递给孙祖寿的同时,进而又说道:“孙巡抚,各位将军,你们先看看这份文书,皇上示意咱们,做好相应地准备,恢复宣德五年时候的万全都司管辖范围。”

闻听此言,正在翻看文书的孙祖寿,动作就是一滞,大厅里的文官武将都是神色为之一惊,心中也随之波澜四起,如果恢复宣德五年时的万能都司管辖范围,也就意味着,大明的北方防区,还要进行扩展,向关外之地以北的地方,延伸几十里,甚至数百里。

也就说,如今的察哈尔左翼的蒙古各族,在未来的某一天,其中的一多半,要么接受大明的统治,要么就向北方迁移。

毫无疑问,如果这样的话,虽然还不是根本性地解决了问题,却也是最大化地保护了进行互市的地方,按照皇上在皇家军事学院所讲的军事观点,那就是延长了大明的战略纵深,提高了北方的防御体系。

在场之人,有不少都是文武兼备的将领,还有部分文官,在这个时候,不禁想起了大明在塞北最巅峰的时候,在漠南一带设置了四十几个卫所防卫,什么东胜卫啊,什么云川卫、官山卫、全宁卫、老哈河卫之类的,其大概走向,一直到了阴山——大青山南麓——西拉木伦河一带,和东北的奴儿干都司遥相呼应,形成掎角之势,犹如两座大山,镇守着整个北方边境。

然而,自“靖难之役”以后,许多边塞军队被朱棣抽调,再加上天气转寒、农耕不济等诸多原因,使得大明在北方的防御体系开始南移。

尽管朱棣登基之后,数次北征,一度推进北方的防御体系,但东北的奴儿干都司等军事防御体系,却是作为一种允诺,被朱棣交给了女真人管理,只是名义上还是大明的疆域。

自然而然地,从大的战略布局来看,北方的这种掎角之势不再,更是为以后埋下了祸根。

众人还在不断地传阅文书,而孙祖寿也已经恢复了平静,迎着张维贤那征询的目光,缓缓说道:“张总督,本官非常赞同皇上的这个提议,尽早恢复万能都司最巅峰时的管辖范围。”

“不错,本督也是这样认为,就是不太明白,皇上书中所讲的那一条,还需要咱们完善和细化行动的具体事宜,不能简单地驻军而处之。”

张维贤情不自禁地插了一句,一副笑呵呵的模样,似乎是问出了孙祖寿想要说得一般,他接下来的话语,就好像是在回答张维贤的问题,为其解惑。

“以前的时候,朝廷在北方关外建立的卫所,城里虽有百姓,有军事重镇之称,但更像是一个个固定化的营区,所谓的城池,也只是一座座土城,只能遮挡风沙而已。而城里的人,不管是老百姓,还是士兵,多是亦兵亦民,这也就是所谓的屯田制。”

“可是,这样也有着极大的弊端,卫所过小,管理过于僵化,缺乏和关内的联系,自然而然地,一旦时间过长,防卫能力就会不断下降。”

“因此,要想恢复万能都司的统辖范围,达到固定北方防御的目的,要想一劳永逸,就应该像现在的辽东那般,实行卫所制的同时,加强郡县制的建设,提高边境地区的百姓流动,搞活民生,增加与关内的联系。”

......

不管是张维贤,还是已经看完了文书的众人,当然明白孙祖寿的意思,无非是,让边境繁荣起来,增加与那些游牧民族的交流,从而实现民族大融合。

简而言之,就是以繁荣为诱因,不断地同化北方游牧民族。

一年多的互市政策,吸引了大量的蒙古人,进入关内,或是做生意,变卖自己的东西,换取大明所盛产的货物;或是定居下来,成为大明的百姓之一。

尤其是后者,让不少的武将尝到了甜头,从这些新的大明百姓之中,抽调的兵丁,军事身体素质更强,个人战斗力更强。

现在的大明边军之中,不仅有许多的蒙古将领,更是有大量的蒙古士兵,而其中的大部分人,他们的家人都定居在了大明境内。

毫无疑问,同化的蒙古越多,大明的边境就会越稳定,就会越安全,这真真的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耐心地等到孙祖寿说完之后,张维贤面露思索之色,沉吟了那么一下,紧接着说道:“孙巡抚,本督也赞同在这宣府一带实行郡县制,渐渐取代那些卫所,由原来的军事重镇,发展为军事与商业并重。”

“可是,你有没有想过,在关外建造城池,相比于直接驻军,兴建营地,所需要的费用要多得多,而现在这个时候,朝廷的财政支出极多,国库里还有多余的银子,能够支持咱们在这北方搞城镇建设呢?”

“毕竟,如果只是单纯地卫所制,只需要在一个相对平坦的地区驻军,兴建一个土城,花不了多少银子。”

然而,听到这番话,孙祖寿神色依旧,还是那么的平静而镇定,一副自信的样子,并不觉得有什么难做,而是缓缓说道:“张总督,建造城池,虽然需要大笔的银子,但你却忽略了一点。”

“如今的北方边境地区,尤其是进行互市的地方,可不比以前,不仅非常的热闹,更是有很多的商人,而这些人最不缺的就是钱,咱们可以借鸡生蛋啊?”

“借——鸡——生——蛋?”张维贤一字一顿地复述了这四个字,满脸的疑惑之色,凝视着孙祖寿,等待对方的解释。

“张总督,你应该知道,关外有很多弃之不用的土城吧?”

“嗯,当然知道。”张维贤轻轻点头,回应了一句,心里愈发的不解了,进而又问道:“可是,那又怎么了?”

孙祖寿没有立即回答,脸上依旧挂着自信般的微笑,而是缓缓说道:“以前之时,那些土城也是极为繁盛和热闹的地方,之所以迅速破败,最后变得空无一人,就是因为,三娘子死了之后,土默川一带的蒙古各部落,和咱们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一度紧张了起来,虽无大的战事发生,但却是小的摩擦不断。”

“因此,只要咱们在那些土城驻军,确保安全,不被土匪和马贼袭扰,再将关内的一些互市迁入其中,就能够再次繁盛与热闹起来。”

“到时候,随着大量百姓的迁入,尤其是商人,在城里定居,购置房产之类的,就能够有地方财政收入,自然而然地,也就有钱修补周围的外城墙。”

......

3

第六百一十二章 吃力不讨好第三百三十六章 收复辽东失地(二十)第二百九十三章 驰道第七十七章 相同的特点第六百三十五章 当务之急第二百七十二章 三面环敌第八十三章 另一种形式的土改第四百一十一章 转移注意力第六百零六章 大难题第一百三十五章 为夺回外事权做准备第一百四十章 格外的平静第五百七十八章 密码和密码本第五十章 胆战心惊的李祖白第七十五章 武科开试第二百零六章 大肆建立军事基地第二十章 眼馋拍卖行第一百二十一章 一增一减第三百五十四章 收复辽东失地(三十八)第五百八十一章 马六甲海峡第一百九十二章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第三百四十章 收复辽东失地(二十四)第三百四十二章 收复辽东失地(二十六)第五百三十九章 借刀杀人第四十六章 优先原则第五百一十九章 以蒙治蒙第二百七十四章 改革驿站第五十三章 意义非凡第一百七十三章 拖延救援第二百零一章 援军到来第五百五十三章 紫衣事件第四百四十九章 两大粮仓第六百四十章 不好的预感第一百零九章 事无绝对第四百四十一章 更深层次用意第七十章 茅元仪的意图第四百四十二章 掺沙子第一百五十六章 弊大于利第一百一十章 酝酿阴谋第二百零七章 争执第一百九十八章 从中渔利第二百零二章 骤然紧张了起来第五百四十六章 重组内阁第三百八十四章 收复辽东失地(六十八)第五百一十章 失态的毕自严第七十一章 燧发枪和望远镜第一百零二章 震慑第一百一十六章 反常表现第六百四十七章 微调第三百七十三章 收复辽东失地(五十七)第三百零章 另一层打算第五百一十二章 巨大的贸易顺差第三百三十章 收复辽东失地(十四)第二百四十二章 货币战争(七)第一百零二章 震慑第二百三十八章 货币战争(三)第四百八十六章 弥天大谎第二百七十五章 高家三兄妹第四百二十六章 一字之差第二百七十七章 机会第一百八十六章 收拢人心第三百八十五章 收复辽东失地(六十九)第三十五章 逼迫第四百四十六章 沸腾了起来第五百八十九章 清查土地第三百七十四章 收复辽东失地(五十八)第三百三十一章 收复辽东失地(十五)第四十八章 防患于未然第四百四十五章 唯有自救第二百八十二章 外来的和尚好念经第一百二十六章 辣椒第五百六十七章 军事部署第四百一十二章 取消风闻奏报第六百二十一章 抵触与亲近第二百七十九章 那么一个管道第四十章 贾亦韬的要求第四百九十二章 大搞军事演练第二百四十章 货币战争(五)第二百九十一章 董事会(下)第三百九十六章 收复辽东失地(八十)第四百八十八章 盛气凌人第四百三十一章 敲打第三百三十章 收复辽东失地(十四)第五百七十七章 不对劲第二百一十七章 三个精明的商人第二百七十五章 高家三兄妹第二百二十八章 要钱第六十九章 明之灭亡,在其自己第二百三十二章 热门话题第一百四十七章 重启灭天雷计划第二十九章 国之大不幸第三百九十章 收复辽东失地(七十四)第五百三十九章 借刀杀人第一百五十九章 西南的威胁第五百九十二章 两码事儿第五百六十六章 利益的重新再分配第五百零四章 新的正使第四百八十八章 盛气凌人第七十八章 分化瓦解第三百零三章 孙元化的好意第六百五十四章 兼而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