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新的政策

徐光启叹息了一语,言词中弥漫着淡淡的无奈之意,进而继续说道:“照目前的情况来看,新农作物确实适合在陕西栽种,一旦在陕西大规模栽种,再加上一直都在修建的水利工程,明年之时,最迟明年的秋天,旱灾就能有所缓解,三年之内,就能得到很大的治理。”

“然而,咱们不能不面对一个非常现实的情况,如今的陕西,绝大多数的田地都掌握在那些勋贵与乡绅的手里,即便他们接受了这些新农作物,但是陕西的那些百姓很难从中得到实惠啊。”

“徐大人,我明白了你的意思,所谓的赈灾,就是帮助那些百姓走出困境,能够自给自足,稳住陕西越来越动荡的局势。”

孙传庭附和了一句的同时,轻轻点头,脸上的凝重之色愈发的浓郁,更是说道:“即便所有的水利工程完成,陕西大面积栽种新农作物,但对那些没有田地的老百姓而言,依旧没有什么用,还是要饿肚子。”

“孙大人,不仅如此,还有呢,皇上虽然划拨了百万赈灾之资,又拿出了一部分内帑作为军饷,但是,相对于陕西这么大的军费开支,还有以往拖欠的军饷,还是有一些捉襟见肘,远远不足啊。”

“如果后续的军饷没有着落,不能接上,孙大人,恕徐某多嘴,或许是有一些杞人忧天,军队的渐渐不稳,不能安抚好那些兵卒,陕西还是会出大问题的。”

一语落罢,徐光启直直地看着孙传庭,后者刚想要接话,说些什么,却被进来禀报的兵卒给打断了。

“孙大人,外面有一个人求见,自称是锦衣卫的千户高文采,说是有要事找大人,还带来了兵部和户部签发的联合行文。”

“快快,还愣着干嘛?赶紧将人请进来啊~!”孙承宗不满的催促了一句,似乎想到了什么,转瞬就反映了过来,连忙说道:“算了,还是本官亲自去迎接吧~”

很显然,徐光启愣了一下,脸上闪过一丝疑惑不解之色,一个锦衣卫千户而已,尽管有着户部与兵部的联合行文,用得着如此重视吗?

尽管心中这样想,徐光启怀着满满的不解,没有多做停留,还是紧跟着上去,并附和道:“孙大人,稍等一下,还是咱们一起吧~”

不久之后,大厅中不仅有孙传庭和徐光启,还出现了了高文采,后者一袭飞鱼服,显得很是飘逸而魁梧,散发着别样的神采,显得很是自信。

此时,孙传庭正在展读着联合行文,随着浏览的深入,变得神采飞扬起来,抑制不住的赞叹道:“妙,真是妙,朝廷的这个政策来得真是太及时了,大大缓解了陕西的赈灾压力,可谓是一举两得!”

徐光启有一些愕然,看到孙传庭的神情变得如此之快,显得是那么高兴,还是发自于内心的那种,不禁心生好奇之意,行文里面究竟是什么内容?朝廷又有怎样的新政策?

“徐大人,你也看看,朝廷的这个政策是不是来得很及时了?正好一解咱们的燃眉之急,赈灾的压力将会小很多。”

徐光启疑惑而好奇地接过朝廷的行文邸报,没有回应孙传庭的话语,立即投入行文的内容之中,快速浏览了起来。

“徐大人,孙某早就听闻,天启年间的时候,兵部就采纳了贵州巡按傅宗龙的提议,向西南迁移中原百姓,充实到云贵等地,从而削弱那些地方吐司的影响力,最终达到彻底平叛西南之乱的目的,永久的解决问题,教化西南的那些化为之民。”

“实不相瞒,孙大人,徐某也听说过这个提议。”

徐光启附和了一句,轻轻点了点头,已经看完了行文的内容,并将合了起来,递给孙传庭的同时,脸上再次现出担忧之色,语重心长地转而说道:“可是,孙大人,咱们还是不得不面对那个实际问题,赈灾和军饷的银子依旧不足,朝廷的财政还是非常的紧张,调拨不出更多的银子。”

就好像迎面被泼了一盆冷水,孙传庭的脸上再次现出了凝重之色,刚想回应徐光启的讲话,却被旁边的高文采给打断了。

“呵呵...两位大人,不必担心,这段时间里,皇上筹措到了不少的银子,国库得到了很大的缓解,最多半个月,朝廷就会再次划拨新的赈灾之资和军饷,至少在两百万左右。”

“那就好...那就好...”

孙传庭与徐光启异口同声地来了这么一句,脸上虽是满满的高兴,但在对视的那一瞬间,都闪过了意味深长般的庆幸之色,不禁同时想起了京城的那场风暴。

“对了,孙大人,这是皇上给你的手谕。”

高文采就好像没有看到两人那一瞬间的神情变化,突兀的来了这么一句,同时从怀里掏出了一样东西,将其递给了孙传庭,而后者疑惑的接了过来,并立即展读了起来。

渐渐地,孙传庭眼里的异样之色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兴奋的光芒,越来越炽烈,随着浏览的深入,整个人愈发的激动。

这个时候,徐光启没有再客气,怀着复杂的心情,稍稍上前一步,微微偏头,在好奇心的驱使之下,也看起了手谕里面的内容,不看还好,一看之下,也是欣喜不已。

以田替饷,以田作为赈灾之资。

徐光启与孙传庭的脑海里相继浮现出这个念头,将那些无主的荒田和没收的良田转化为银子,作为军饷,作为赈灾之资。

对于那些有家人的士兵,拖欠和将来的一部分饷银,以市面上的价钱,换算为同等价值的土地,将土地补偿给给士兵的家人。

还有那些参与水利工程的民夫,以田地的形势,补发他们的报酬,从而减少对现银的需求。

如此一来,就可以节省出一大笔的军饷开支,也能让陕西的部分百姓拥有土地,只要这个政策能够长期维持,并予以贯彻,陕西就能够稳定下来,就不会出现乱军多如牛毛的情况。

被土地束缚起来的农民,只要能够勉强糊口,他们就不会造反,就不会跟着那些乱军闹事儿。

加上迁移一部分百姓到西南,分流出去,短期之内,即便陕西的大部分土地还掌握在那些勋贵与乡绅的手里,形势也不会像现在这般紧张。

毕竟,作为明末时期的两个有名大臣,孙传庭和徐光启还是明白一个道理,有些事,有些人,要分时候,有讲时机,才能去做,才能去动。

否则,只会偷鸡不成蚀把米。

高文采匆匆而来,匆匆而去,就仿佛从未来过一样。

第二百七十七章 机会第一百二十八章 储藏之处第一百二十五章 秘密武器第五百九十四章 捉摸不透第三百五十四章 收复辽东失地(三十八)第二百九十三章 驰道第六百零三章 名利双收第六百零九章 今时不同于往日第三百零七章 豪气冲天第六百二十四章 狠辣劲儿第四百九十六章 榜上有名第五百八十一章 马六甲海峡第五百六十四章 吏制改革第六百三十四章 此“烟”非彼“烟”第二百二十六章 另一项重任第三百九十三章 收复辽东失地(七十七)第五百五十七章 矿监税使第一百二十八章 储藏之处第一百零五章 十五年的囚徒生活锻造第四百八十六章 弥天大谎第三百三十九章 收复辽东失地(二十三)第六十章 喜讯第二百九十八章 狼狈为奸第三百二十四章 收复辽东失地(八)第六百一十一章 正主来了第七十四章 “合适”的内阁首辅第一百七十七章 缺乏全局眼光第五百九十八章 拿来主义第五百二十三章 多手准备第一百七十七章 缺乏全局眼光第三百四十七章 收复辽东失地(三十一)第四百九十章增加筹码第六百二十二章 延迟第二百六十六章 简陋的互市之所第二百八十一章 诸多弊病第二百六十八章 以蒙御蒙第六百零三章 名利双收第五百八十一章 马六甲海峡第一百五十六章 弊大于利第五百九十三章 双喜第五百七十七章 不对劲第九十四章 张扬而强势的郑芝龙第二百五十一章 好言相劝第五百一十四章 库尔缠的猜测第五十八章 不该啊第二百零四章 迂回劝说第一百九十四章 兵出塞外第五百七十三章 拉人头第五十四章 冰火两重天第五十五章 夺情第七十八章 分化瓦解第三百二十章 收复辽东失地(四)第四百五十八章 上帝视角第四百八十三章 扶持一个势力第一百七十八章 愤怒的诸将第六百五十章 沸沸扬扬第五百四十四章 治愈天花的药方第五百零七章 林丹汗的变化第三百一十二章 最佳时机第六百三十八章 无限渲染第三百五十二章 收复辽东失地(三十六)第五百三十九章 借刀杀人第五百五十一章 导火索第六百二十八章 好消息第五百零一章 亦师亦徒第四百二十六章 一字之差第四百二十七章 两百万两第三百一十八章 收复辽东失地(二)第六百二十七章 罂粟第五百二十四章 绝望了第三百三十三章 收复辽东失地(十七)第一百八十五章 热门人选第六百二十九章 掺沙子第四百五十三章 人无信不立第二百五十章近乎于无礼的强势第三百四十章 收复辽东失地(二十四)第二百七十四章 改革驿站第二百九十三章 驰道第六百一十九章 改得面目全非第五百一十八章 辽东局势大变第五百五十四章 隐元隆琦禅师第五百九十六章 “大铁疙瘩”第四章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求收藏求推荐)第二百四十章 货币战争(五)第七十二章 西南风起第八十八章 无奈之举?第六百五十七章 徒有其表第三百八十四章 收复辽东失地(六十八)第五百四十四章 治愈天花的药方第三十章 洛养性的小心思第四百六十七章 洋人统治的短板第六百二十五章 新难题第三百四十一章 收复辽东失地(二十五)第三百九十一章 收复辽东失地(七十五)第七十章 茅元仪的意图第一百四十六章 灭天雷第三百一十二章 最佳时机第六百一十二章 吃力不讨好第一百七十章 舒曰敬第五百六十章 流言满天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