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四章:形势一片大好

京畿之地目前形势一片大好,老百姓能够安心劳作故而基本上没有闲田,日子过得下去,。

自从“红旗军”承包了五年平辽又下手控制了跟京畿之地接壤的大半个山西后,北直隶有可能面临敌人的防线只剩下了内线。

因为北京方圆三五百里范围被“红旗军”驻防区包了三面,唯有南边跟河南接壤处没有驻扎“红旗军”正规军。

崇祯猜忌黄汉不假,但是还没到撕破脸的时候。

以前的兵部尚书张凤翼现在参与平辽计划,代理刘之伦行使兵部尚书实权的何如宠告老还乡了,刘之伦当上了阁臣。

他们这三个兵部尚书从来没想过对付“红旗军”也不肯跟黄汉为敌,只要“红旗军”驻防,他们就乐得撤下需要朝廷发饷的军队。

现任兵部尚书杨嗣昌是个战略家,幻想着完成“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大计划消灭流寇名垂青史,更加不可能在这关键时刻节外生枝故意跟“红旗军”离心离德。

因此京畿之地大明需要屯兵驻守的只有南面,目的是防止流寇在冬天突破黄河天险。

刘之伦、方正化、李若琏从来没有懈怠,一直注重训练人马,崇祯去年得到的银子也有不少用在训练京营人马。

周遇吉、黄得功、孙应元由于去年战功赫赫如今都当上了总兵官,麾下正兵营人马六千完全足额,骑兵三步兵七的比例只高不低。

崇祯皇帝也早就知道黄汉训练“红旗军”的做派,懂得实战练兵更加容易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他盘算着派出京营人马去山陕河南跟流寇轮战。

这样做不仅仅能够提升京营的战斗力也可以让将领得到锻炼得到展现才能的机会,一旦发现将才当然会不拘一格使用。

总兵官孙应元、副将林大业、陈皋等等被派遣去山西归属于洪承畴指挥,他们统领的京营人马足一万,骑兵超过三千,衣甲和装备的质量高于普通边军。

洪承畴等来了忠于朝廷的这一万人马心中有了底气,他比较放心曹变蛟、杨国柱、王廷臣三个总兵官,让他们形成一路军。

自己以京营人马压阵驱使贺人龙、马科、唐通人马作为主力跟流寇硬撼。

有了孙应元、林大业、陈皋率领一万忠于大明的人马为洪承畴撑腰后,效果不错,贺人龙、马科等等知道再不拿出行动躲不过去了,也发了狠开始动真格。

也是由于有了剿饷,朝廷为了让明军卖命,难得下发、补发了半年军饷,洪承畴这里人多势众,又刚刚到手了不少钱粮士气大振,一下子就如同打了鸡血般兴奋了。

高迎祥、李自成、老回回等等不明所以,被忽然厚积薄发的明军暴揍后才觉得对手貌似武神附体了。

不得已,忽分飞,流寇为了避免主力被斩尽杀绝又玩起了化整为零。

高迎祥、李自成、老回回马守应、混十万马进忠、横天王王子顺等等头领各带老营人马往四川方向流窜。

洪承畴打散了风头正盛的陕西流寇主力斩首两万余级,俘获十几万流民。

在这期间高杰、白广恩这两个流寇出身的将领脱颖而出被洪承畴看上,分别给了他们游击官职而且是实授。

得到了游击实授意味着跟总兵官仅仅是松散的隶属关系,有了独立自主权,有了直接指挥的两三千人马。

新官上任的游击,而且是出身不好的将领不可能得到足额人马,也不可能拿到足饷,但是这二人能力非同凡响,路子跟大明将领截然不同。

想想吧?流寇有谁给粮饷,他们还不是如同滚雪球般发展?

高杰和白广恩就是造反的流寇头目之一,太熟悉昔日一起打家劫舍的同伙的做派。

他们甚至于能够找得到流寇埋藏金银财宝的地点,被打散包围的流寇有不少人高杰、白广恩认识。

往往这些被高杰、白广恩追上的散兵游勇见到昔日的头领挥挥手,这些人立刻选择归顺,第二天就换上鸳鸯战袄干上了明军。

没用多长时间,高杰、白广恩的游击营就兵强马壮人数突破三千六百的定额。

用人之际,洪承畴选择了睁一眼闭一眼,只要麾下将领肯跟流寇干仗,任由他们野蛮发展。

这就是进入明末后大明朝廷的悲哀,是否能打、是否忠诚、是否屠杀老百姓不重要,重要的是手上有多少人马。

左良玉坏事做绝却因为麾下人马几万,朝廷无可奈何,还得封官许愿哄着他干活儿就可见一斑。

高迎祥、李自成等等玩了金蝉脱壳后绕过汉中一举拿下广元县继而又攻克宁羌州,不仅仅再次裹挟了大量青壮年,还有不少突出明军包围圈的人马赶来汇合。

再次积蓄了力量的流寇、流民大军人数又超过了二十万,他们不满足于打县城、州城,眼睛瞄上了汉中府。

汉中筑城历史十分悠久,可追溯至纪元前的战国时期,又经过历朝历代加固扩建,如今城高三丈周长十里,全部包转四门都修建了城门楼子,比较坚固。

然而再坚固的城池也经不起内应外合,流寇为了夺城再次使用混入奸细的做派。

如今“红旗军”在陕西仅仅保留了两座城池在经营,分别是汉中和西安,城内有四方快运、“红旗大粮行”、“红旗邮局”还有四方钱庄。

介于陕西兵荒马乱,把现银存入四方钱庄的地主老财、达官贵人多不胜数,四方快运总是需要运出现银运进粮食。

也幸好有不少旗卫和四方快运镖师、四方钱庄警卫在汉中活动,旗卫陕西军情处头目也赶来汉中亲自指挥。

旗卫的忠诚度乃是重中之重,各省军情处负责人的地位和权力仅次于黄四方、李三娘子这样的大特务头子,当然都是起家班底。

陕西军情处的负责人是黄惠武老家在九里台村,比黄汉还要长一辈,是黄沂州的本家兄弟还不算远。

他是在崇祯四年负伤后转入旗卫,如今做到了军情处负责人,级别和待遇相当于“红旗军”实授千总,黄四方和李三娘子的待遇跟营主将相同。

第七百二十章:算计郑芝龙第三十章:救治第五百五十七章:石柱第六百七十三章:夺取偏头关第七百五十四章:形势一片大好第七百八十八章:层层扒皮第七百四十六章: 汉江省第八百四十章:人心惶惶第三百二十九章:震慑第五百六十八章:孔闻诗第四百八十三章:锄奸去恶第五章:一个倒霉鬼第十三章:杀敌第四百三十四章:挂炉烤鸭第二百四十四章:屈人之兵第五百一十二章:好快刀!第一百八十章:天造地设第四百四十三章:战死沙场第八百七十四章:刻薄第八百二十五章:四面突围第五十九章:投桃报李第七百七十九章:可笑、可悲第七十一章:殷勤第八百七十一章:中原方面军第八百三十七章:拓土第七百六十六章:逼退第四百二十八章:害人不浅第五百零六章:放虎归山第三百四十七章: 加速逼近第六百五十二章:朔州城第八百一十四章:万劫不复第八百六十五章:海西四部第一百零九章:人体盾牌第九百一十七章: 活捉刘宗敏第六百八十一章:翻天覆地第八百六十二章:收复交趾故土第七百四十七章:徐光启科学院第八百零八章:等待观望第二百零四章:天子口谕第九百二十章:红日升起第八百四十一章:心如止水第六百九十六章:不忘初心第一百二十五章:对射第八百八十九章:竹篮打水第三百九十六章:“官不聊生”第四百七十二章:冲滩登陆第八百零五章:功亏一篑第五百章:安得广厦千万间第四百四十一章:请旨出击第十二章:不再孤独第三百一十七章:开了先河第三百六十六章:短兵相接第二百九十七章:永平副将第一百一十六章:剑指何处第八百一十二章:真理永恒第四百八十二章:权衡、制衡第八百四十一章:心如止水第八十四章:打马长安街第七百四十四章:郑芝龙第八百零九章:崇祯十一年第四百八十四章:过于自信第九百四十二章:冰火两重天第六百四十五章:少年施琅第八百八十四章:末路狂飙第七百二十五章:灭许定国满门第一百五十二章:杀祖大乐第三百三十二章:浪得虚名第一百六十章: 夺门而入第四百七十二章:冲滩登陆第五十二章:夺城第六百五十八章:晋商大出血第七百六十五章:双重祸害第六百九十八章:伤筋动骨第二百三十一章:既定战术第一百四十三章:舍我其谁第五百二十章:何以为报第八百一十三章:守稳蜀北第八十四章:打马长安街第四百八十三章:锄奸去恶第六百二十四章:立锥之地第八百五十四章:死灰复燃第七百八十八章:层层扒皮第七百三十九章:联合流寇第七百零四章:里应外合第八百三十五章:选择第三百三十八章: 狙击第一百章:步步为营第二百六十六章:青城大捷第二百七十七章:扩军第三十六章:人马第九百五十四章:生死抉择第六百七十九章:反水第一百八十六章:躺着中枪第六百九十九章:一网打尽第一百二十五章:对射第三百七十六章:弗朗机炮第三百三十九章:炮击金州第三百七十五章:青泥洼第三百一十六章:掘壕围金州第一百六十九章:众志成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