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四十三章:争夺潼关

高迎祥、李岩、马守应、李自成等等流寇大头目的头脑没有发热,他们算准了“红旗军”平辽需要时间。

选择利用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发展,积攒力量。

两年时间过去了,流寇再也不是一盘散沙,基本上形成了统一指挥。

崇祯十三年秋收后,自认为有了搏一把的本钱,高迎祥坐不住了,发动人马三十万东西两面夹击潼关。

由于有了陕西、河南的诸多城池在手,流寇已经脱胎换骨,从流串作案升级成武装割据。

凡事都有利有弊,高迎祥的地盘大了,自然患得患失,总要留下人马看家、守城,出动人马三十万已经是极限。

流寇需要老百姓屯垦,自然不肯裹挟大量老百姓参与攻城做炮灰,因此这一次主动进攻出动的基本上是训练期超过一年的壮丁,没有老弱妇孺。

流寇人马有了纪律,有一小半甚至于拥有盔甲,所有的壮丁都有冷兵器,其中还有三五万用上了火绳枪。

这些装备大多数来自于消灭熊文灿、洪承畴的二十几万大军获得的缴获,也有一部分是这两年流寇们自己打造。

可惜然并卵,流寇进步一尺,“红旗军”何止进步一丈,高迎祥妄图争夺潼关,在“红旗军”的枪炮下,注定会碰得头破血流。

此时潼关守军有孙应元部明军五千左右,还有“红旗军”正兵五千余、卫所军六千多,训练期超过两年的乡勇一万几千人。

大家都明白潼关的重要性,何勇庆、孙应元、黄惠武等等将领从来没有懈怠过一天,潼关东、西三十里早已深沟壁垒。

九月九日,“闯将”李自成率领赶到洛阳一带集结的流寇人马攻打潼关东的阵地,“闯王”高迎祥亲自率领集结在西安地界的人马发动了潼关西的进攻。

高迎祥两年前就有夺取潼关的计划,只不过当时力有不逮罢了

为了这一天的到来流寇做足了准备,李岩、邢红娘、马守应、李自成、田见秀等等流寇头领甚至于亲自偷窥潼关防线。

因为屡败明军得到缴获,如今流寇手中也有千里镜,只不过数量太少不可能给斥候装备,如李岩、李自成这样的大贼骨头才能够拥有。

流寇躲在潼关南的大山上用千里镜窥视,虽然经常被“红旗军”发现也能够确保安全,毕竟“红旗军”的炮火够不着。

望山跑死马,如果派人出潼关绕行到发现流寇的地点,有可能一天时间也赶不到,何勇庆、黄惠武不可能去做这样的无用功。

因此潼关防线流寇们还算比较了解,也意识到相当难啃,故而这一次是有备而来,打造的壕桥、填壕车、盾车、冲车多不胜数。

流寇们都认为闹腾了十几年,从来没有哪一天会有如此装备齐整的时候,也没瞧见过如此无边无际的人马,不再饿肚子的他们士气还行。

再加上李岩组织了一部分能写会算的流寇编了不少通俗易懂的童谣广泛传唱,太多流寇被“闯王不纳粮”的谎言蒙蔽,他们真以为跟着高迎祥夺取天下能够过上好日子。

因此跟以前大不相同,流寇军中的逃亡现象基本上没有,都在叫嚣“吃他娘,穿他娘,开了大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

唉!归根结底还是流寇中绝大多数是文盲,他们没有读书看报的可能性,不知道早在五年前直至今日,“红旗日报”就一直在刊登阐述“不纳粮”欺骗性的文章。

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李岩这个文化人成为了流寇头子,其格外具有煽动性和欺骗性,实在可恶。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高迎祥谋划着夺取潼关的同时,秦良玉早就想着出川收复汉中打下陕西,一直在厉兵秣马。

秦妡怡为了拖时间,简直是用尽心机,还好秦良玉知道以大局为重,没有一意孤行。

中秋节期间,秦良玉看到了“红旗日报”上刊登的“汉王”完成了平辽即将凯旋归来的消息,立刻坐不住了,无论秦妡怡怎么劝阻她都不听。

秦良玉下达命令,抽调能够机动的所有白杆兵前往剑阁方向集结。

马祥麟、秦拱明、秦翼明、马祥和等等白杆兵将领其实一个个都手痒难耐,这一次没有人再愿意蛰伏等待时机。

他们都认为再不出兵打上几仗,就有可能坐看“红旗军”灭了流寇,以后他们将要面临无大仗可打,也就意味着无功可建。

四川已经被秦良玉、秦妡怡、顾准全面掌控。

白杆兵动了,川军当然跟着动,“红旗军”哪能独善其身,只得联合起来一起行动。

秦良玉、秦妡怡、马祥麟、顾准、秦翼明、杨小锤、马祥和、沈友略、秦拱明等等集结的人马超过五万,其中白杆兵近两万,川军一万五千。

“红旗军”正兵一万八千基本上是倾巢而出,驻守地方的工全部交给新派来的文武官员,有卫所军和团练武装协助工作,已经安定了三年的川内不会出大问题。

因为有了“红旗军”的轻型战防炮参与攻击前进,也因为汉中南的流寇兵力不足,出川的大军进展顺利。

流寇驻防的山寨和堡垒在炮击混合着米尼枪精准射击下如同纸糊的般脆弱,秦妡怡的耗费心血训练的女兵营大放异彩,连下几座县城,付出的伤亡不值一提。

其实流寇们熟知“红旗军”,看到漫山遍野的红旗飘飘就有些发憷。

尝试抵抗的原因不是想着跟“红旗军”拼个你死我活,而是为了证实对方不是打起红旗招摇撞骗。

万一选择投降后,发现对方根本不是“红旗军”岂不是贻笑大方?

然而结果让人啼笑皆非,他们被一群女人打得找不着北,不得不献城投降,恐怕一样会成为笑料。

秦良玉特别关注养女秦妡怡带的兵,每一次都和儿媳张凤仪一同来秦妡怡军中观战。

秦妡怡的实力非同小可,麾下足三个乙种营编制一万人马左右,骑兵不足的短板在山地战中无伤大雅,步炮协同,火力开路,打得沿途的流寇抱头鼠窜。

第一百四十七章:杀良冒功第三百四十七章: 加速逼近第六百五十五章:金银铜币第三百零四章:围攻复州城第三十五章:人脉第三百零三章:攻心战第二百六十七章:征服与掠夺第九百一十四章:召唤第二百九十四章:固若金汤第五百四十八章:单打独斗第五百八十五章:干瞪眼第六百一十五章:争夺南海第一百四十四章:秦良玉第二百九十二章:谋夺南四卫第二百四十八章:撤退第三十二章:座上宾第三百三十八章: 狙击第八百一十二章:真理永恒第一百八十二章:推广第六百零二章:崇祯大字典第五百零九章:饿殍枕藉第三百四十八章:不等不靠第四章:想打劫建奴第七百八十一章:体面的投降第四百九十三章:幻想第八百七十五章: 男儿应是重危行第三百二十章:杀了一路第七百二十一章:安有人在第八章:林子太大第一百九十四章:秘密战线第四百六十四章:一箭双雕第九百二十章:红日升起第二十七章:遇敌第一百二十二章:假戏真做第二百九十二章:谋夺南四卫第五百七十八章:鹰犬第六百一十八章: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第五百一十九章:恍如隔世第五百三十二章:一槌定音第五百九十七章:神经错乱第五百二十八章:出兵东征第二百一十五章:抬杠第八百八十六章:兵败身亡第一百零九章:人体盾牌第九十二章:谆谆诱导第二百六十四章:阴霾散去第七百三十五章:赌一把第四百九十八章:留者自愿,去者自由第五百五十五章:崇祯七年第二百五十八章:变故第八百六十一章:节外生枝第六百零三章:毛遂自荐第八百八十四章:末路狂飙第三百四十九章: 中计第八百零三章:顺我者昌第一百一十章:一网打尽第八百零八章:等待观望第一百九十八章:靠山第四百九十三章:幻想第二百二十一章:草原广阔第三百九十一章:是龙得盘着,是虎得卧着第二百七十一章:顺水推舟第五百七十九章:狮子搏兔第二百二十一章:草原广阔第五百六十九章:吴襄父子第九百四十一章:扶摇直上九万里第八百零三章:顺我者昌第一百三十三章:点将第五百一十一章:插翅虎第四百二十章:点儿背第三百五十五章:突入防线第七百九十八章:设伏第八百三十一章:祸不单行第七百八十二章:不可饶恕第五百二十一章:罪莫大焉第三百五十四章:初战告捷第八百一十二章:真理永恒第四百九十三章:幻想第一百二十二章:假戏真做第七百七十一章:直冲平壤城第四百四十章:秋季攻势第五百六十二章:暗杀第一百七十八章:拷饷第四百五十九章:釜底抽薪第二百一十八章:扔进昭狱第六百三十三章:是可忍孰不可忍第五百四十九章:剑指襄阳第六十五章: 打哭了第八百三十六章:硬碰硬第六百四十一章:点兵排将第一百四十九章:骂祖大寿第二百三十章:拿下蒙古包第二百一十七章:出大安口第八百六十九章:战意盎然第六百七十七章:战机第二十五章:教育第一百三十九章:巧取榛子镇第九百三十三章:夺取热兰遮城第二百五十二章:死心塌地第五百二十二章:知恩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