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四十八章:血雨腥风

其实京城出现了什么变故,基层军民、官吏基本上不去管也管不着,他们只在意收入有没有少了,物价有没有上涨。

平稳过渡是黄汉既定方针,为此做了大量前期工作,控制好粮价就能够较好的稳定物价。

这些年推广高产农作物,兴修水利设施,在南直隶南通州、扬州、泰州、海州修建船闸和大量小型套闸,提高田亩的抗灾能力。

黄汉所做的一切没有付之东流,较好的遏制了天灾,粮食总产量能够基本保证口粮供应。

这当然也是得益于推广户口本、粮本制度,给原本没有节操的粮食市场制定了最高限价,做粮食生意的商贾想要囤积居奇卖高价绝无可能。

因为价格超过最高限价就会执行紧急状态,老百姓可以凭借粮本按照人口以平价去“红旗大粮行”购买口粮。

有了最高限价这个悬着的利剑,粮商们还真不敢触碰高压线,老老实实做买卖,挣零售、批发之间的差价,挣稻麦加工成为米面的辛苦钱、技术钱。

黄勇率领的龙武水师一直在为海贸保驾护航,每年从大越国、广南国、吕宋、暹罗进口的粮食超过四百万石,而且绝大多数是精米。

有了这些粮食加上屯田分成获得的两千几百万石,用来遏制粮价打击奸商足够了。

万民拥戴的“汉王”高调率领完成平辽的“红旗军”十几万进京,用不着刻意耀武扬威,“红旗军”早就威震天下。

建奴原本是大明北方军民官宦的梦魇,如今被“汉王”打得飞灰湮灭。

稍有实力的大商家都是官僚资本的代言人,他们不但消息灵通,自己也读书、看报,当然意识到接下来会出现什么情况。

巴结还唯恐巴结不上,哪有人胆大包天到敢跟“汉王”斗法?

况且太多大商家的一大半资本进行了实业投资,用来投机倒把的资金本来就已经不多,当然不可能兴风作浪。

后世的房价为何一涨再涨?

很大原因就是资本在推动,无他,拥有资本的人群越来越多,投资渠道太少,钞票贬值的速度太快,一个个都认准了屯房包赚不赔。

最后可怜的想拥有自己窝居的刚需者透支了一辈子的收入,从炒房客手里买高价房,算算账,那些几百、上千万的房子,相当于全部是用白银铸造了。

黄汉本着负责任的态度,不仅仅要出台政策法规遏制资本的贪婪,还要引导资本进入实业,国内如果容纳不下,干脆引导资本参与征服、扩张。

接下来的几天,已经渐渐适应了寂寞的崇祯忽然间又见到了大臣,那是黄汉授意下组建的劝退说客团。

以郑国昌、温体仁、杨一鹏、张凤翼、梁廷栋、吴襄、张之极、朱纯臣、张至发、孔闻诗等等大臣、勋贵组成的三人团轮番进入紫禁城跟皇帝聊天。

所有人都表达了一个意思,劝崇祯识时务,早日禅位,明确指出整个京城都由“红旗军”接管了,大明锦衣卫、东厂如今都投靠了“汉王”。

如果皇帝执迷不悟,保不准就会出现某个“红旗军”将领为了邀功直接带兵冲入紫禁城杀害皇帝。

但是如果崇祯选择了禅让,那时“汉王”会杀白马盟誓护佑皇室周全,谁敢向朱明皇室下手,等待的将是诛灭九族的严惩。

机深刺骨的温体仁说话很直白,明确指出皇帝如果执迷不悟,众臣也有应对的办法,完全可以宣布当今天子中道崩殂,届时扶植太子或者某个皇子继位。

那时再威逼年幼的新君禅位还有难度吗?

温体仁劝皇帝莫要再固执了,何必非得把紫禁城搞得血雨腥风?

这些大臣、勋贵不仅仅每天上午、下午雷打不动来找皇帝游说,还轮番劝说太子朱慈烺。

温体仁、张凤翼、梁廷栋等等劝说皇帝还能够保持该有的礼数,劝注定登不上皇位的末路太子就有些倚老卖老了,有些话说出来就是赤裸裸的威胁。

他们指出“汉王”仁慈,愿意保全朱明皇室,愿意给皇室成员荣华富贵。

但是谁能保证“汉王”系文官武将在久久得不到崇祯皇帝答应禅让消息的情况下,还能够保持克制!

朱慈烺本来就不是个硬骨头,被连哄带吓顿时没了主见。

他干脆来到御书房觐见父皇跪求,明确表态,不求有朝一日当皇帝,只求这辈子平平安安做个富家翁就心满意足了。

崇祯虽然刚强,但是也有柔软的一面,他其实还是很在乎几个儿子。

历史上的他逼皇后殉国,流着泪亲手杀了年仅六岁的昭仁公主,断了坤兴公主的左臂,却没有下手杀几个儿子,而是安排他们逃亡就可见一斑。

如今几个儿子貌似都在“汉王”掌握之中,崇祯莫名的感到恐惧。

没几天他从郑国昌口中得知黄河防线的六万京营精锐已经被“汉王”整编,待到黄河冰冻之时将要和十几万“红旗军”一起南下收复中原。

最后的一丝希望破灭了,崇祯这才意识到大势已去,内心里已经开始动摇。

京城里的龌蹉不会影响“红旗军”将士们的军事行动,憨子和孙传庭、陈奇瑜率领将士们跟已经运动到位的人马汇合后没有急着渡过黄河。

一是因为此时组织二十万人马渡河费时、费力不划算,还是等一个多月后黄河结冰发动总攻最理想。

二是“红旗军”要跟刘之纶、方正化的六万京营精锐人马混编,有一两个月的磨合期才能够如臂使指。

刘之纶和方正化没有奉诏回京师足以表明了他们的态度,二人又得到了黄汉的亲笔信。

黄汉在信中承诺,刘之纶愿意当京官可以任选去哪个部担任尚书,愿意做地方官,两京十三五省的布政使任选,愿意带兵可以进入总参谋部当总参谋长。

现在的大明已经不是两京十三省,多出“汉江省”和“辽东省”,暂时是“两京十五省”。

接下来拿下大越国、广南国还会诞生出“安南省”,巩固了长城北还会建立“北海省”。

解决流寇后,“红旗军”还得往西攻伐越过天山建立“天山省”、“西疆省”、“西北省”……

第三百四十章:挨天谴第五百八十七章:肆意报复第一百六十二章:选择题第九百二十一章:传国玉玺第三百零七章:明军杀来了第七百二十六章:十面张网第二章:来到大明第六百一十九章: 归师勿掩第二百二十二章:暗度陈仓第六百四十三章:拉得出打得响第八百三十五章:选择第五百四十八章:单打独斗第八章:林子太大第六百三十八章:杀一儆百第八百五十四章:死灰复燃第八百四十七章: 见异思迁第二十二章:总旗官第三百四十章:挨天谴第七百三十五章:赌一把第七百六十八章:铁了心第四百九十九章:霹雳手段第一百九十四章:秘密战线第二百五十五章:汉奸第六百四十六章:谨慎小心第六百五十八章:晋商大出血第六百零七章:兔子不吃窝边草第四百九十八章:留者自愿,去者自由第一百七十六章:补充兵额第五百六十一章:以战养战第九百一十四章:召唤第五百四十三章:莫要从贼第四百八十九章: 去河南剿寇第四百六十章:越打越弱第九百四十九章:潼关攻防战第六百零五章:鞭长莫及第一百五十四章:天外有天第十六章:暗箭难防第三百五十二章: 时机第一百二十八章:圈套第五百零五章: 初战告捷第二百七十二章:欺君之罪第四百三十二章:死缓一年第二百六十七章:征服与掠夺第五百一十三章:替天行道第六百三十六章:权衡再三第八百五十九章:利国利民第四百三十七章:争功第三百四十章:挨天谴第四百八十七章:微服私访第五百二十八章:出兵东征第三十三章:鸟铳第四十七章:上贼船第一百二十七章:感恩戴德第二百二十八章:鞑子第三百七十五章:青泥洼第一百三十四章:活路第四百八十章:策反第八百九十八章:算无遗策第五百七十章:劝降第二百四十四章:屈人之兵第六百九十四章:不要命第七百零一章:天翻地覆第五百二十章:何以为报第八百九十七章:立锥之地第三百四十八章:不等不靠第四百一十八章:心悦诚服第一百四十七章:杀良冒功第六百八十五章:英雄部队第四百六十四章:算计孔有德第六百零七章:兔子不吃窝边草第一百六十章: 夺门而入第一百二十章:虚晃一枪第六百七十章:阳方堡第七百二十六章:十面张网第八百七十七章:战术高手第二百五十四章:舍命不舍财第二十二章:总旗官第九十五章:突袭第一百一十六章:剑指何处第五百九十五章:归来第四百三十一章:忠诚度第五百四十九章:剑指襄阳第五百四十九章:剑指襄阳第八百八十四章:末路狂飙第四百八十一章:皇帝惦记着第四百八十二章:权衡、制衡第六百三十九章: 沐猴而冠第八百一十七章: 夜长梦多第七百零九章:报仇雪恨第七百二十九章:此路不通第三百五十八章:叛乱第四百五十九章:釜底抽薪第五百章:安得广厦千万间第一百五十四章:天外有天第四百零四章:馊主意第三百一十一章:忧思郁难排第八百一十四章:万劫不复第九百三十七章:求心所安第三百四十二章:炮弹肆掠第三百二十一章:攻击岫岩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