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烟草

肖图白认为重大的政治、军事问题,其根源皆是经济问题。经济利益分歧导致政治矛盾,政治矛盾上升则演变为军事问题。

抓住了经济问题,这一个关键,那么国家只会产生小矛盾,不会生不可收拾的问题。

因此,肖图白重视任何一种能够提供就业和创造效益的行业,尤其是新兴产业,因为新兴产业诞生之初,竞争不激烈,能够获得巨大的成长机会。伴随的行业的成长,能够从中攫取巨大的暴利。

烟草行业,对于17世纪大明而言就是一项新兴的产业。

烟草原产于美洲大6,而美洲大6的印第安人是最早吸烟的人群。1492年,哥伦布登6美洲大6时,现了美洲人吸食奇怪的“烟草”,并且记载了这种美洲风俗。

16世纪欧洲探险家嘉蒂更详细的记载:“他们把烟草放在太阳底下晒干,而后在他们脖子上挂上一个小牛皮做的小袋子、一只中空的石头或者是木头,很像一支管子;一会儿他们高兴的时候,便把烟草揉成碎末安放在管子的一端,点上火,在另一端便用嘴深深地呼吸,使得体内完全充满了烟,直到从他们的嘴和鼻孔里冒出为止,就像烟囱里喷出来的烟一样。他们说这样做可以使他们保持温暖和健康。我们也曾经尝试过这种烟,把它放进我们嘴里,那种的味儿,如同胡椒一样。”

而航海史学家裴南蒂斯奥威图所著的1535年出版的《印第安通史》是这样记载的:“在其它的邪恶的习惯里,印第安人有种特别有害的嗜好便是去吸某一种烟……,以便产生不省人事的麻醉状态。他们的酋长使用一种状如丫的管子,将有丫的两端插入鼻孔,在管子的一端装着燃烧的野草,他们用这种办法吸烟,直到失去知觉,伸着四肢躺在地上像个酒醉微睡的人一样……我很难想象他们从这种习惯里究竟获得了什么快乐,除非在吸烟之前就已经是喝了酒。”

从欧洲探险家和航海家的记载中可见。早期16世纪的欧洲人,已经现了美洲人吸烟的风俗习惯,但是一开始欧洲人普遍认为是美洲土著特有的一种邪恶、愚昧传统。

到1558年葡萄牙人从美洲带回了烟草种子,在欧洲进行种植,欧洲人才逐渐改变了观念。

尤其是。到了17世纪。欧洲人已经从抵触到接受,越多越多人成为了烟草的消费者。就连印第安巫师们说烟草包治百病,这种谬论,也受到了欧洲人的接受。许多的欧洲医生。更是建议人们多吸烟,用来预防疾病。

在1612年,英国人注意到烟草的经济效益,开始在殖民地种植烟草,并且大力的展烟草贸易。在茶叶贸易还未出现之前。烟草贸易成为了英国人最赚钱的项目。

尽管意识到,吸烟对于健康的偏负面影响,但是肖图白依然决定,在大明境内推广烟草,将烟草种植作为开辟新财源的手段。因为,烟草能够造贫瘠的土地种植,而且亩产能够达到1oo斤以上。

而烟草的价值,并不论“斤”,而是论“克”。后世。一根卷烟中含有的烟丝也才1克多重,一盒香烟2o克售价5元钱计,一克香烟值o25元。一斤烟草5oo克,则是价值125元。一亩烟草田,经济效益达到1万元以上。

明末崇祯年间。农业产品的通货膨胀是比较严重的。后世一斤米2元钱,明末一斤米2o文钱左右。明末的十文钱购买力,相当于21世纪初的1元钱人民币。

若按照1克烟丝卖1文钱,这样的价格不算贵。普通人也消费得起,如此折算下来。一亩烟草的经济效益可达到5o两银子。

更重要的是,烟草并不仅可以种植一季。一般11摄氏度~13摄氏度之间的气温,皆可种植烟草。最适宜种植烟草的云南省,一年四季都可以种植烟草。北方稍微差一些,但是春秋均可以种植两季烟草。

而为了避免影响粮食生产,可以春季种粮食,秋季种烟草。粮食、烟草两种作物进行套种,既可以不影响粮食问题,又可以通过种植烟草增加经济效益。

八月末,天津塘沽成立了一家并不起眼的“中华香烟公司”,公司主营生产雪茄和卷烟、烟斗。

烟草和茶叶一般,按照烟叶的不同品级,生产出不同的产品。最好的烟叶,直接用整块卷成雪茄。剩下的边角料,则切成烟丝,制成香烟或者是是烟斗烟草。

恰好,肖图白进口的白奴中,有3o多名烟草工人,懂得烟草的酵、烘焙和卷制。特区批收获的5oo亩烟草,就被工匠们加工成为3万只雪茄香烟,以及将边角料制造成5万斤烟丝。

针对不同的消费市场——

雪茄作为高档奢侈品品,按根卖,一只雪茄售价1两银子。边脚料制造的烟丝,则是按斤卖,每斤烟丝售价2两银子。

而为了培育烟草产业的展,肖图白将1万根雪茄,作为礼品送出大明王朝的一些达官贵人。并且,附赠了一系列的欧洲、美洲人吸烟的文化传说,并且将吸烟时候“吞云吐雾”,形容成神仙一般。

肖图白的暗喻,逐渐被误传为“天庭星的神仙们很流行吸烟”。虽然,不少人怀疑肖图白的神棍,但是也有人将信将疑,认为肖图白至少是有一些特殊能力的异人。其谪仙人的身份在争议中,被不少人宁信其有。

“神仙吸烟说”在大明境内大行其道后,雪茄、烟草也开始被许多追求刺激的士大夫们争相吸食。虽然,不少人浅尝即止,并没有形成烟瘾。但是,也有一些人多次吸食雪茄、烟丝后,觉得吸烟实乃大妙,形成了烟瘾。

过去,人们一般只有“吃喝嫖赌”等等瘾头,而烟草开始逐渐推广后,大明开始风行一种新的瘾头——“吸烟”!

一般酒鬼们。戒酒已经是比较困难了。但是,一些既喝酒又吸烟的人现,烟瘾比酒瘾难戒百倍。

晚明士大夫们奢侈之风盛行,怎么能舍弃吸烟这种新的风尚呢。甚至,一些已经开始养成吸烟习惯的士大夫们。认为吸烟是最风雅不过是妙事。若不懂吸烟,纵然有百万家财何用……

雪茄这种珍品,市场上卖的比较少,最初收到雪茄赠品者。皆是不知珍惜的吸掉了,而后来不少上瘾的烟民现雪茄数量太少,以至于有价无市,一颗雪茄卖二三十两银子天价也有之,不少烟民为之懊恼。

当然。雪茄是没有了,但是普通的烟草还是有很多。整个大明王朝,经过肖图白的推广之下,崇祯十年八月,莫约有烟民8ooo多人。一名烟民一个月吸烟半斤,特区推出的3万斤烟草,也足够满足市场的消费需求。

而今年九月开始,秋季种植的烟草,将会达到2ooo亩。为烟草市场的展做准备。除了将烟草的面积扩大至2ooo亩,烟斗的生产也是关键。

现在上马卷烟机,技术上并不是太成熟。勉强推出了卷烟,纸张的味道,也影响口感。所以。除了用整张烟草卷成的雪茄之外,烟斗成为了吸烟的最佳道具。

为了满足烟民们的需求,中华烟草公司推出了——铁烟斗、铜烟斗、玻璃烟斗、银烟斗、金烟斗等等不同的吸烟道具。

铁烟斗,售价1oo文钱。铜烟斗。售价3oo文。玻璃烟斗,1两银子一只。而银烟斗。则是1o两银子。金烟斗,更是售价1oo两一只。

烟斗类的产品中,肖图白现铁烟斗、铜烟斗基本卖不出去。玻璃烟斗,卖的最多,因为玻璃器在大明还并不的太多,拿出来也比较有面子。银烟斗、金烟斗也有少部分人购买。

靠着烟草这块新兴市场,中华烟草公司8月份便赚了2万多两银子,其中15万两银子是靠雪茄、烟草的销售获得,另外烟斗销售获得五千两的利润。而烟草消费市场诞生之后,老烟民们自动是给烟草公司培养新烟民,整个市场是滚雪球一般的展的。

此时能消费烟草的绝大多数都是地主士大夫阶层追求刺激,而财富集中到士大夫阶层,只会增加社会不公,却并不能够增加生产力和就业。

而特区政府专营的中华烟草公司,从地主、士大夫和富商们的奢侈享乐中赚到钱,这些钱很大一部分,皆是用于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工业、军事等等与国与民,皆有利益的事业上。

肖图白忽然理解了,后世政府为什么将烟草列为政府专营产品。主要是因为烟、酒两大项目,属于奢侈品消费,定价再高,其实也并不影响人们生存,没有人会因为买不起烟酒而造反。

而米、盐、肉之类的生活必需品,在后世就被政府压低至微利价格。中国自古以来的历史经验证明,老百姓吃不起饭菜,那么放在任何朝代都是揭竿而起。

奢侈品被政府垄断,为的是赚取垄断暴利,补贴其它不赚钱的方面。而食品、食盐之类也被政府垄断,则是为了为的是打压食品价格,不让这些商品涨价,以至于威胁到社会的稳定。

后世,商人利益集团,不断叫嚣要政府脱离对于食品价格的干预,其实是为了让食品疯狂涨价做铺垫。试想,中国的粮食价格如果放任不管,米涨价到1o快钱一斤,肉涨价到2oo元一斤,社会基本乱了套,还能继续搞工业展?

明朝末年,就是因为生活必须的农产品价格乱套了,于是整个国家也乱套了。人们无心生产,纷纷暴动。

崇祯年间的农产品的价格,还有盐的价格出奇的贵。除了天灾之外,也是利益集团囤积操纵使然。

拿宋朝和明朝的盐价格来比较,就知道明朝地主商人利益集团的贪婪。比如,宋朝政府对于盐管控很严,每斤盐抽税3o文钱,但是盐价仅5o文钱。明朝,理论上每斤盐可以征22文钱,但实际上只能收到2文钱税收,但是明朝的各地盐价,一斤普遍是在1oo文钱以上,有些偏远地区一斤盐甚至涨价到3oo文钱一斤。

宋朝一年盐税是过1ooo多万两的,明朝的盐税只有1oo万两左右。而明朝的盐价,比宋朝贵几倍。

这里面,盐价多少,政府收税并不是主要因素,而是政府对盐价的管控能力。宋朝的食盐,管控的很严,政府收税很高,市场盐价也比较便宜。明朝政府管控放松,于是尽管私盐泛滥政府收取的盐税较少,盐价却成了天价。

国计民生的行业,指望商人有良心,或者商人之间竞争来降低价格,这是缘木求鱼。除了政府严厉的管控,将价格压低,别无他法。

盐,在明朝黑幕很深,被两淮盐商控制,全国八成的盐,都是两淮盐的市场。两淮盐商,穷的身家百万,富有的身家数千万两。而每一个盐商,往往都有政治能量和背景。有的盐商是东林党人,有的盐商是阉党。还有山西商人,也是参与其中,而明末的山西商人与满清是勾勾搭搭的,是一群国难财的汉奸。

盐这一块生意,肖图白暂时没有精力去吃下来。事实上,盐的生产成本是很低的,宋朝人每斤盐征收3o文税,市场价5o文钱,这说明每斤盐从生产到运输、销售,各环节都有利润的情况下,成本也是低于2o文钱的。

明朝的盐制造工艺有一定进步,应该能更低。但是,市场卖的如此心黑,肖图白便知道,盐是很多利益集团共同的钱袋子,若是动了盐价,会触犯众怒。

所以,肖图白搞棉布、搞钢铁、搞海鱼、搞烟草、搞香水、搞军火,却偏偏没有利用天津的海滩,去生产廉价的盐,原因就在于肖图白既不想融入利益集团,也不想和他们撕开脸。

“尽量开创新的利益,而不去触犯旧利益集团的既得利益。为的旧式麻痹他们,壮大自己。有朝一日,去动他们的既得利益,便是最终的摊牌,你死我活的摊牌!”肖图白心中默默的想。

吾读吾读66721)e

第105章 华人髡为夷,苟活不如死第147章 鞑子窜逃了第74章 抢修棱堡第186章 改进工具(一)第113章 再战钟钱庄(一)第131章 烽烟再起(三)第172章 朝鲜布局(三)第222章 香水的暴利第11章 射击训练第171章 朝鲜布局(二)第142章 胜了(二)第139章 绞肉机(二)第22章 外商、合作、剪刀差第6章 科技创新,从珍妮机开始第160章 宝坻县令的求援第99章 与虎谋皮(一)第156章 简单机械之滑轮组(二)第33章 仙肥、女兵、农庄第218章 水师的战略第140章 绞肉机(三)第171章 朝鲜布局(二)第5章 总顾问衙门、庄田拍卖第215章 新宝船舰队(二)第122章 仗义多屠狗辈第112章 战后余波第41章 枪毙进行曲第216章 返航、炮击、旅顺第115章 再战钱钟庄(三)第252章 商人、枪炮、十字架(四)第64章 对白奴们的工作安排第204章 耽罗岛殖民经营(一)第18章 流民、安置、葛沽荒地第139章 绞肉机(二)第15章 皇庄拍卖舞弊案第182章 暗流(三)第269章 科技、经济、内政(三)第110章 为乡亲们报仇(二)第261章 不做死就不会死(一)第50章 日本的闭关锁国和朱印船第225章 独门垄断带来暴利第11章 射击训练第12章 阶段性训练成果第155章 简单机械之滑轮组(一)第45章 葛沽镇的新生活第201章 香水第125章 包衣翻身做主子第193章 防旱、防蝗第264章 新军、旧军第251章 商人、枪炮、十字架(三)第91章 郑芝豹的船队(二)第127章 蚯蚓养鸡鸭和逆天的蚯蚓田第244章 互别苗头的青年将领们第219章 整风第187章 改进工具(二)第182章 暗流(三)第16章 无心插柳柳成荫第268章 科技、经济、内政(二)第235章 全民教育,新闻时代第44章 剿匪、劳动力、国家资本主义第258章 江南和天津的商战(一)第159章 廉政风暴(一)第188章 漕帮之乱(一)第73章 民心沸腾第244章 互别苗头的青年将领们第226章 钢铁的价值第254章 军火倾销第137章 探病第240章 问策(二)第211章 大明首位银行家第2章 这场戏不能演砸了第72章 丰收(三)第87章 危险和机遇(一)第275章 军火订单第172章 朝鲜布局(三)第96章 葛沽炒房记(一)第285章 天津卫商户骚乱第126章 王启年之死的讨论第157章 部门改组(一)第280章 权贵田弘遇和名士钱谦益(二)第17章 军营、搬家、书第260章 松江、复社、张溥第157章 部门改组(一)第213章 新兴工商势力、宝船、郑家叔侄第253章 愿赌服输第92章 葛沽的规矩(一)第92章 葛沽的规矩(一)第131章 烽烟再起(三)第258章 江南和天津的商战(一)第211章 大明首位银行家第28章 矛与盾:鸟铳和棉甲第196章 郑芝豹的生意第111章 铁与血的碰撞第145章 虏退(二)第115章 再战钱钟庄(三)第270章 科技、经济、内政(四)第93章 葛沽的规矩(二)第64章 对白奴们的工作安排第166章 皮岛海战(一)第53章 政治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