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工科学院

宋应星早已经被邀请至天津,是崇祯下的圣旨,一介微末的芝麻官自是不能不来。不过,被请到天津之前,宋应星憋了一肚子的火气,因为这一道圣旨,打断了宋应星正在研究的科研项目。

当然,对于真正的科研牛人而言,让他消掉火气的最佳手段,就是出钱出力,支持他的研究。宋应星在这个歧视“奇巧淫技”的儒家社会,能够潜下心来研究科学,而不追求个人名利得失,可见他是一个真正可敬的科学家。

肖图白捧着《天工开物》,笑道:“宋先生此《天工开物》里面的很多技术都非常先进,可惜并未全部受到推广。若是书里面所载的技术,皆能大行其道,富国强兵有望,甚至国力至少能够因此提升十倍!”

后世,新中国建立工业体系的基础,是苏联援建的156个生产项目,奠定了中国向工业国转型的基础。

明末时期《天工开物》记载的项目,相当于手工业时代的“一五计划”,全部实现后天津地区的工业体系,也能够更完备。同时,能产生的经济效益,也会非常可观。虽然,这些项目还不如第一次工业革命,但是工业革命也是逐步改进技术升级而来,不是一下子就从拱手工业,飞跃至机器时代。

宋应星愕然道:“宋某虽信天工之道,能富国强兵。但是,国力十倍增长,却是不敢想象!”

肖图白微笑道:“宋先生。何不验证一番,靠着推广科学技术。有生之年将大明拨乱反正。并留给子孙后代稳定、富强、安逸、自信的生存环境?”

宋应星摇头道:“宋某不过是一名县儒学教谕,微不足道的小吏。哪怕是《天工开物》中所载技术,半数是游历四方,观察工坊、农田等处技艺。还有半数,是我个人根据所见,进行猜想,不值得大人夸赞!我见,天津的一些铁路、大船、火器、纺织机。就比宋某书中所载更为先进。可见大人的智慧,超过我百倍。不用我宋某,一样能够达成理想!”

在到达天津后,宋应星便立即对天津的许多作坊、港口、铁路、船只进行了调研,甚至起了记载天津特区的所见所闻,更新《天工开物》内容的心思。

肖图白陈恳道:“不!我欣赏宋先生,并不仅仅是你掌握的科技知识。更重要的是你的科学探索精神,我手下的人才虽多,却最欠缺你这样拥有科学精神的人!”

“科学精神吗?”宋应星感觉到新奇。

肖图白点头道:“对,科学精神,是人类改变世界的根源动力。拥有科学精神,才能推动生产力和知识量。呈现百倍、千倍、万倍的发展!我欲在成立‘天津工学院’,聘请宋先生为校长。以《天工开物》为教材之一,培养更多的科学人才,用科学改变世界!并未,宋先生众多对于自然界的发现、探索和机器方面的研究。天津皆可以拨款,让你成立专门的研究项目。这样一来。宋先生的个人研究,也可以效率大增吗!”

宋应星闻言不由被打动,这么多年来,宋应星在官场上敷衍了事,对于科学研究却是极其热衷。

而崇祯七年,宋应星仅担任江西分宜县学教谕,县学教谕也就是明朝的中学校长。明朝时期非常重视儒学教育,每个县都有官办的学校。一般学生启蒙教育在私塾,而一些能进一步提高的学子,经过考试后,可以在儒学就学。

担任县儒学教谕,只能算芝麻官。而宋应星担任教谕期间,也只能传授学生儒学,而在学校推广科学知识,会被学生家长投诉为误人子弟的。

这么多年,宋应星为科学研究付出了青春、付出了前途,却不被世人理解!勉强有少数好友支持他的科学研究,但是他的好友们,也并未是掌握大权之辈,对于他的帮助非常有限,至多是赞助他一点钱,用于出版《天工开物》。

而《天工开物》仅是宋应星研究总结的一些容易被实现的生产技术。通过这些容易被实证的技术,给他打响名气,然后获得更多人资助,令宋应星有资源投入对于一些前沿的光学、声学、气象学、生物学、化学等等宋应星更加着迷的前沿项目。

欧洲的学者,早就有各国的政府、权贵成立一些大学,来支持他们的学术研究。但是在中国,学者们只能自己出资出力,不能获得国家资源支持,甚至被人讥笑不务正业。但是,即使环境并不利于科学研究,依然有像宋应星这样的科学家,至死不悔的研究着。

“好,既然肖大人看得起宋某人,我也不矫情了!这个‘天津工学院’校长,我担任了,也不要朝廷认命的官位,只要能畅快的做事就行!除此之外,大人能说明,工学院的招生规模,还有对于我研究项目的支持力度吗?”

肖图白微笑道:“不,‘天津工学院’有朝廷编制的,校长是正七品,与县令差不多。”

宋应星玩笑的道:“我该庆祝升官吗?”

后世,如果担任一所大学的校长,恐怕比县长、市长身份还要令人高看一眼。毕竟,在工业社会、现代社会,学者们的地位,并不差于官僚。

甚至,一些学者三十多岁已经的权威,到地方视察。三十来岁的公务员,一般还是基层,领导对着这些三十来岁的公务员交代,那个小李啊,小张啊,某某大学的学术权威,要到我单位视察,你们准备一下,别给我单位丢人。

由此可见,后世混科学界、技术界,比混官场还更容易提升地位。三十多岁的科技权威有不少,三十多的公务员没有好的背景靠山,一般都还是停留在打杂的程度。

可惜,宋应星生不逢时!要是在后世,省长、部长一级,也只能小心伺候,拍宋应星这种超级权威的马匹。但是,这这个不尊重科学家、技术人才的年代,宋应星社会地位,甚至还不如一名县长。不得不说,儒家社会坑死大量的优秀人才!

“在欧罗巴列国,像先生这样的人才,会是国王、宰相们的贵宾,让国王、公主给你倒酒,也很常见。但是,在大明国情只重视儒家这种务虚的学说,而不重务实的科学。这一点,需要我们更好的做事,培养更多有用的科技人才,共同用科技改变这个时代,逐渐改变社会对于科学家的看法!”

“科学家的地位,不应该是被埋没的!过去被埋没,因为舆论掌握在地主官绅手里。而现在,我们天津通过报纸、新式教育,也开始掌握了舆论话语权!将来,科学家和技术工人做出任何的成绩,我们都会全力用舆论机器进行宣传。通过无数次的宣传,改变人们对于科学的看法,提升科学研究者的地位!”

肖图白停顿半晌说道:“工学院初始阶段,给予1000亩土地建立校舍,100万两的启动资金。每年招生500人。除了教授先生的《天工开物》之外,还有一些翻译的欧洲人科技书籍、外语、数学,也是课程。教师方面,可以自由招募,但是不要单纯的儒生,要懂技术、懂科学的人才。此外,学校可以建立图书馆,尽可能收集更多科技书籍、文献,丰富学生的视野。至于先生的研究项目,每年可以拨款50万两,供应先生研究。若是能有研究成果,根据成果的价值,给予先生个人更多的奖励,或者是批准更多的研究资金!”

宋应星激动的发抖道:“大人鼎力支持,应星只能士为知己者死,办好这座天津工学院,培养更多有用之才!”

中国古代有技术,无科技。根源是缺乏科学培养体系,自古以来的科学家,都是凭着自己的爱好,搞搞发明、记录一下科学现象和实验。

没有系统的教育培养科技人才,才不能让许多零碎的技术和科学研究经验,汇聚成为系统的科学门类。

天津工科院,初期的教学科目,虽是以《天工开物》里面的内容为主。但是,以此为教材草创的大学,在理工科方面起始点并不低!

毕竟,英国人、法国人最开始办的大学,甚至仅教授一些哲学、神学、文学、艺术之类偏向文科的学术,自然科学是内容占据比例很低。但是,随着各国政府,不断倾向于支持自然科学研究,招募科学家加入,使得各国大学里面自然科学的研究和教学,开始发展迅猛。

事实上,哪怕天津工科院,不能培养出大科学家,也能培养出17世纪优秀的工程师,也值得鼓励的。

因为,早期的工业革命,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科学的发展,而不是科学促进生产技术的发展。直到后来,生产技术推动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科学才反馈一些成果给技术!

————————

PS:一入网文深似海,从此节操是路人。作者伸爪子,可怜兮兮讨点订阅。

第162章 货币第130章 烽烟再起(二)第29章 店铺、出租、青楼第99章 与虎谋皮(一)第280章 权贵田弘遇和名士钱谦益(二)第117章 震动(一)第213章 新兴工商势力、宝船、郑家叔侄第41章 枪毙进行曲第250章 商人、枪炮、十字架(二)第233章 烟草第280章 权贵田弘遇和名士钱谦益(二)第238章 乱中取利计划第58章 变得更好,还是更坏?第132章 烽烟再起(四)第272章 幕府使者(一)第152章 迁都之议(二)第164章 明朝时期的石油化工业(二)第198章 拍卖、管子思想第160章 廉政风暴(二)第285章 天津卫商户骚乱第275章 军火订单第98章 情报第273章 幕府使者(二)第51章 李慎之的心态变迁第162章 货币第169章 皮岛海战(四)第240章 问策(二)第18章 流民、安置、葛沽荒地第69章 忽悠就是力量第225章 独门垄断带来暴利第81章 虏变(三)第96章 葛沽炒房记(一)第143章 小萝莉公主第259章 江南和天津的商战(二)第184章 兵器制造(一)第30章 谈判和规范第215章 新宝船舰队(二)第230 天津水师的“蛙跳”第9章 皇家新军第208章 人定胜天第280章 权贵田弘遇和名士钱谦益(二)第58章 变得更好,还是更坏?第66章 传教士(一)第285章 天津卫商户骚乱第49章 皇家布第22章 外商、合作、剪刀差第157章 部门改组(一)第241章 问策(三)第208章 人定胜天第21章 渔政、造船、海权第62章 何塞船长的商品(二)第9章 皇家新军第200章 体制、工业、渤海公司第254章 军火倾销第19章 建镇、开荒、马铃薯第152章 迁都之议(二)第46章 圣旨第156章 简单机械之滑轮组(二)第283章 医院、防疫、显微镜第30章 谈判和规范第263章 返航第96章 葛沽炒房记(一)第188章 漕帮之乱(一)第125章 包衣翻身做主子第90章 郑芝豹的船队(一)第44章 剿匪、劳动力、国家资本主义第160章 宝坻县令的求援第28章 矛与盾:鸟铳和棉甲第254章 军火倾销第67章 传教士(二)第155章 简单机械之滑轮组(一)第268章 科技、经济、内政(二)第35章 蜂窝煤和煤炉第160章 宝坻县令的求援第208章 人定胜天第214章 新宝船舰队(一)第68章 传教士(三)第45章 葛沽镇的新生活第184章 兵器制造(一)第108章 战略藐视,战术重视第152章 迁都之议(二)第42章 追悼会、烈士、抚恤第275章 军火订单第257章 经济发展为先第168章 皮岛海战(三)第114章 再战钱钟庄(二)第188章 漕帮之乱(一)第198章 拍卖、管子思想第187章 改进工具(二)第91章 郑芝豹的船队(二)第108章 战略藐视,战术重视第278章 皇帝养成计划(三)第105章 华人髡为夷,苟活不如死第136章 送别第127章 蚯蚓养鸡鸭和逆天的蚯蚓田第205章 耽罗岛殖民经营(二)第2章 这场戏不能演砸了第80章 虏变(二)第210章 扩军、银行第51章 李慎之的心态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