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危险与机遇(三)

肖图白向来认为,明末唯一的出路是搞资本主义,搞城市化,搞工商业。??除此之外,均没有办法解决“王朝周期律”的怪象。

改朝换代,本质上不过是先通过破坏,屠杀掉大量人口。人口、生产力大幅度降低,之后再重建。

王朝周期律,大乱大治,其实是在死循环,原地踏圈子,永远不能进步。而城镇化、工业化,才是结束这种无意义的循环,让中华文明进入全新的阶段的良方。

正是对于工业化、城镇化,充满了崇拜,所以肖图白领导下的顾问党人,对于建设庞大的城市,也是非常着迷的。

咸水沽——将来至少是50平方公里的大城市!

事实上,在工业革命之前的城市面积都一直并不是很大。

比如,此时中国最大的城市北京城,城市面积也才有80多平方公里。而17世纪世界最大的城市——君士坦丁堡的面积也才100平方公里。

而伦敦、巴黎之类的名城,才不过是二三十平方公里左右。

明朝时期大约有1000多座县城,小则只有两三平方公里,大则十多多平方公里。至于南京、苏州、杭州、广州之类比较有名的大城市,面积大约是在五十平方公里左右。

等到咸水沽竣工,在17世纪的全球,至少能够算得上世界前30名的大城市。这一番宣传,更令顾问党人,充满了建设激情。

在6月中旬,葛沽已经派遣一些工程建设人员,去咸水沽进行进行测绘地形地貌,给咸水沽将来的城镇建设,打好基础。

虽然,在鞑子没有退兵之前,咸水沽不会大兴土木。但是,测绘和设计之类的准备工作,还是要做好的。

——————————

自从鞑子从独石口入关后。

北方各地谣言四起!

什么鞑子已经打到北京,什么皇帝逃亡到河南,这一类的消息漫天的飞。这也造成了北直隶和山东等地,大量地主富户的恐慌抛售产业,北直隶、山西、山东、河北各省,地价、房价大跌。

与此同时,各地奸商囤积居奇,大发国难财,尤其是粮食价格,陷入了恐慌性上涨。大米价格一度达到每石10两银子,小麦高粱价格也达到每石3两多银子。

而粮价大涨之后,天津和北京开始流行——烤红薯!

烤红薯,最先是出现在葛沽镇。

葛沽镇粮食丰收之后,由于马铃薯大多数都卖给了粮食商人,红薯却比较滞销。为了消化红薯的库存,葛沽政府与当地酒店合作,试着推出烤红薯这个新产品。

一石红薯的批发价格低廉至03两银子。

哪怕烤红薯每斤售价十文钱,1石红薯烤熟后,也能够卖到377两银子。将烧烤的煤炭钱算进去,一石烤红薯的利润也达到2两银子。

最初,葛沽的酒楼担心政府强行摊派销售红薯,有很多的顾虑。不过,葛沽政府先采取免费送每家酒楼10石红薯,令其烤熟后进行销售。

酒店的老板也比较敷衍的烤了一些红薯,沿街贩卖,每斤红薯的价格,也完全遵循政府给予的指导价——10文钱一斤。

结果,烤熟后的红薯,因为低廉的价格和可口的味道,迅速的风靡葛沽。就连天津卫的市民,也为了贪便宜,前来葛沽购买烤红薯。

而随着烤红薯的美味,在市井口口相传,红薯作为一种粮食,终于被北方的百姓们接受了。

以前,推广红薯不利,主要是地方官强行摊派农民种植,但是红薯既不能用于缴税,也不能交地租,粮食商人也不下乡收红薯,所以才推广不开。

眼下,随着烤红薯的风靡,许多百姓亲自尝过了红薯的味道。市场开始接受了这种食物之后,相信一些比较开明的农民、地主,也会试着种植这种作物。

烤红薯风靡,带动了红薯的需求。

以粮食商人见缝插针的习惯,见到这种粮食已经被市场接受,那么,他们肯定也会前来收购红薯!

只要粮食商人,争相收购红薯,那么这种作物,推广也就容易了!

这就是资本的力量!

政府讲一堆红薯的优点,让百姓种植,差点好心办坏事,酿成民变。

而商人肯掏钱收购红薯,那么农民和地主,便会迅速的学习如何去种植这种作物。

“商人真是趋利的动物,以前我廉价推销红薯,他们都不要。现在却一个个缠着我要红薯了!”将岸露出了得意的笑意。

肖图白打趣笑道:“将大人,心里肯定是非常得意吧?”

将岸只能嘿嘿一笑,道:“当然得意了!现在商人来收红薯,我可要给他们添加一系列附加条款,比如限制红薯的市场零售价,不允许商人发国难财!”

鞑子入侵,商人乘机囤积居奇,食品价格扶摇直上。

而香喷喷的烤红薯,一斤10文钱。对于底层的百姓来说,简直是恩赐。

天津的粮食商人也是因为烤红薯的商机,向葛沽求购红薯。葛沽销售红薯,是有附加条件的——红薯批发价每石03两,零售价不得超过每石05两。而烤红薯,价格不得超过每斤10文钱。

这个“苛刻”的条件,使得不少的奸商们感觉到不痛快。不过顾问党人,追求利益的同时,兼顾百姓生存,这是原则问题,将岸不准备退让。

而在销售了100万马铃薯,73万石红薯后,葛沽自身储备的粮食还是非常充裕的,足以保证葛沽一年以上粮食自给。

而销售出去的马铃薯、红薯,不但给葛沽带来了200万两的银子和铜钱之外,更重要的是,粮食商人以奴隶抵价,这使得葛沽新增的6万名“契约奴”。

所以,此时的葛沽总人口已经增加到了11万人,略微显得拥挤了一些。许多产业,都出现了劳动力过剩的迹象。不过,等到咸水沽开发之后,劳动力资源便是多多益善为妙了!

第12章 阶段性训练成果第95章 郑芝豹的葛沽见闻(二)第6章 科技创新,从珍妮机开始第62章 何塞船长的商品(二)第82章 不怕对手神,就怕队友猪第186章 改进工具(一)第177章 年假第65章 去钦天监挖人才第84章 独石口(二)第131章 烽烟再起(三)第32章 打铁还要自身硬第30章 谈判和规范第264章 新军、旧军第194章 南北朝鲜第131章 烽烟再起(三)第170章 朝鲜布局(一)第218章 水师的战略第283章 医院、防疫、显微镜第167章 皮岛海战(二)第247章 禁教和潜流第109章 为乡亲们报仇(一)第281章 轰动的造势,更疯狂的暴利第251章 商人、枪炮、十字架(三)第121章 驻军、征地第86章 独石口(四)第16章 无心插柳柳成荫第73章 民心沸腾第102章 与虎谋皮(四)第91章 郑芝豹的船队(二)第279章 权贵田弘遇和名士钱谦益(一)第283章 医院、防疫、显微镜第200章 体制、工业、渤海公司第42章 追悼会、烈士、抚恤第63章 何塞船长的商品(三)第234章 铁轨路、昆仑奴第171章 朝鲜布局(二)第136章 送别第228章 老朋友何塞(二)第116章 我有奇术第215章 新宝船舰队(二)第128章 整军备战第145章 虏退(二)第26章 拜年第83章 独石口(一)第171章 朝鲜布局(二)第11章 射击训练第241章 问策(三)第223章 皇城岛海战第12章 阶段性训练成果第7章 从海洋中获取食物第164章 明朝时期的石油化工业(二)第121章 驻军、征地第74章 抢修棱堡第119章 震动(三)第58章 变得更好,还是更坏?第52章 《国富论》、《资本论》第191章 镇压第262章 不做死就不会死(二)第231章 舰炮之威第125章 包衣翻身做主子第226章 钢铁的价值第87章 危险和机遇(一)第74章 抢修棱堡第234章 铁轨路、昆仑奴第36章 蜂窝煤的暴利(一)第155章 简单机械之滑轮组(一)第9章 皇家新军第207章 城乡差距背后的阳谋第3章 计划第216章 返航、炮击、旅顺第99章 与虎谋皮(一)第164章 明朝时期的石油化工业(二)第188章 漕帮之乱(一)第40章 皇家新军的三段射第222章 香水的暴利第224章 高炉炼铁、坩埚炼钢第232章 经济合作第88章 危险与机遇(二)第24章 文工团、书社、股份制第70章 丰收(一)第250章 商人、枪炮、十字架(二)第115章 再战钱钟庄(三)第224章 高炉炼铁、坩埚炼钢第95章 郑芝豹的葛沽见闻(二)第74章 抢修棱堡第7章 从海洋中获取食物第278章 皇帝养成计划(三)第150章 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第154章 新任的天津巡抚第127章 蚯蚓养鸡鸭和逆天的蚯蚓田第157章 部门改组(一)第271章 银币风暴第17章 军营、搬家、书第271章 银币风暴第230 天津水师的“蛙跳”第206章 抗灾灭蝗第45章 葛沽镇的新生活第93章 葛沽的规矩(二)第202章 皇帝南下第80章 虏变(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