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葛沽的规矩(二)

李慎之笑道:“拒不认错?呵呵,你看街上,那些穿着制服的警察没有?”

郑芝豹点头道:“看到了!”

葛沽是非常讲究规章制度的城市,更是一个充满制服文化的城市。警察、公务员、教师、医生等等公家办事人员,必须穿着制服。

而葛沽各大国营企业,比如皇家纺织公司、天津煤业公司,这一些企业的职员,上班时,也规定必须穿着制服。所以,在葛沽,很多公家的办事人员,身份地位,一眼就能从制服上分辨出来。不少的私营企业,受到了影响,也开始给员工定制统一的制服。

“违反了法律和城市规则,而犯罪分子态度恶劣,老头老太们没辙,只能报警,让这些警察处理了!”李慎之解释道,“如果是那些戴红袖章的老头老太处理,最多是开罚单。而警察处理,至少要劳动教育一星期。想要提前保释——至少要缴纳100文钱保释金!”

郑芝豹看到各条街上,来回巡逻的,穿着“巡警”字样制服的男子们,每人腰上都配着锋利的钢刀,背上负着钢弩。

这些巡警身上的气势,已经不逊色久经训练的官兵。

封建王朝,绝多数的军队,其实就是相当于警察。维持地方的治安,是他们主要的任务。至于上阵杀敌,往往并不是普通兵丁擅长的工作。所以,大明王朝号称200万军队,但是真正能够打仗的部队,不会超过50万,剩下的基本上都是类似于维护地方治安的警察部队。

而在葛沽,设立专业的警察部门,维持地方的治安。至于皇家新军,基本上只负责战斗,而不会负责地方的治安任务。

经过了李慎之的介绍后,郑芝豹恍然大悟道:“原来如此!”

郑芝豹津津有味的盯着葛沽的精致,心中浮现出无数的想法,光从葛沽一地的治理,便可以看到国师爷的手段,着实异于普通官僚。

朝中诸公,只会空谈微言大义,至于用兵治国,没有几个精通。而国师爷,微言大义讲的比较少,但是治理地方的能力,着实令人惊异。

事实上,此次郑芝豹前来葛沽,也是为了与肖图白建立更稳固的关系。过去,郑家给东林党人送去价值百万的礼品,而郑芝龙依然被视为草寇。一个草寇,想要成为福建总兵,显然是痴人说梦。

而肖图白仅仅一面之缘,便提拔郑芝豹为天津招商局长,并且许诺将来让郑芝龙做福建总兵。这使得郑家迫切希望,与肖图白建立更稳定的关系,让肖图白成为郑家的靠山!

毕竟,郑芝龙深深知道,郑家如果采取向过去一般的海盗行径,是没有出路的,所以他才是冒险接受了朝廷的招安。纯粹做海盗,一年不过赚取二三十万两银子。而被官府招安之后,郑家一年可以获得超过三四百万两的利益。

再加上,招安之后,郑家可以以官方的名义,镇压昔日的竞争对手!

崇祯年间,郑家能够称霸四海,其实也是大明朝作为后盾。大明拥有大量人力物力资源,充分被郑芝龙调动。使得他在海上争霸战役上,一次性损失个几百条船,用不了一年半载便可以恢复元气。

而那些与郑家竞争海上霸权的海盗们,由于没有大明朝的充沛资源作为后盾,数场大战之后,便逐渐走向没落。

郑芝豹想到了哥哥郑芝龙的嘱托:“如要富贵长存,必须要朝中有人!”

越是通过接触海外,越是明白大明整体国力之强大,借用福建一省不到的力量,就让郑家称霸四海。可惜,这股强大的力量,被无形的牢笼束缚住。

现在,国师爷的作为,令郑芝豹觉得,囚禁大明朝蓬勃巨力的笼子,即将被国师爷无形之巨手撕开了一道缝隙......

来到肖图白的府上。

郑芝龙、李慎之投了名帖,守卫在门前的亲兵连士兵,将他们引进宅中。

肖图白住惯了后世的狭小的楼房,感觉占地5亩的宅院,并且还有几十名下人此后,已经很奢侈了。

但是明朝人并不这么看,而是觉得肖国师生活简直太简朴了。

肖家的宅院,比起明朝时期的豪门巨富来说,根本不算什么。

古代的中国,是地广人稀的。

不少的地主老财,家中建立的宅子甚至占地数里,如同一座小城市一般。

就如万历年间的闻香教的教主王森,原是滦州的大地主,家产有良田几十万亩,奴仆便有数千人,在家乡建立起一座面积达到3000多亩的巨大山庄,那山庄城楼林立,里面也俨然自成一王国。

如果那王森不是弄出了闻香教,老老实实做个地主老财,哪怕他把豪宅修的如同金銮殿一般辉煌,也不会有多大的问题。但是,由于王森弄出了一个邪教闻香教,发展出了几百万教徒,甚至惊动了圣驾,因此被锦衣卫捉拿,并死于狱中。

而闻香教主王森倒从未率领闻香教造反,反倒是其徒弟徐鸿儒,以及其儿子王好贤,在天启年间在山东造反,很快便被扑灭。

事实上,明朝时比之闻香教主当年所建庄园大者,数不胜数。就如那些藩王,建立的王府,往往是占地数千亩,甚至上万亩之巨!

哪怕是郑家,在接受朝廷招安后,便开始在福建老家置办了百万亩的田地,成为了福建地区最大的地主。

而郑芝龙、郑芝豹等人居住的私人宅子,面积也多是达到百多亩,家中养的娇妻美眷至少有十多名。

而肖图白的宅院,面积只有5亩大小,而且女眷数量很少。室内的装饰,也不甚繁华,仅仅与简单的青砖、黑瓦建筑,就连室内的摆设,也并不是很多。

一直到书房之中,众人才看到一排排书架,怕是摆了数万册的书籍。而摆放公文的抽屉,数量之多,更是令人震撼。

郑芝豹为此更是对肖图白产生了无比的敬仰,心道,如果大明朝的官员,都像国师爷一般勤勉,朝政何至败坏至此。

“芝豹、慎之,你们来了!”肖图白处理完一批公文,令将文件放入抽屉中,笑着招待两人。

第260章 松江、复社、张溥第23章 郑芝豹、招商局、公制单位第229章 四艘新舰第50章 日本的闭关锁国和朱印船第63章 何塞船长的商品(三)第58章 变得更好,还是更坏?第15章 皇庄拍卖舞弊案第138章 绞肉机(一)第124章 班师第273章 幕府使者(二)第168章 皮岛海战(三)第50章 日本的闭关锁国和朱印船第47章 收容难民第214章 新宝船舰队(一)第209章 班师、建设、丰收第167章 皮岛海战(二)第238章 乱中取利计划第5章 总顾问衙门、庄田拍卖第212章 皇上在南京第81章 虏变(三)第280章 权贵田弘遇和名士钱谦益(二)第222章 香水的暴利第145章 虏退(二)第194章 南北朝鲜第187章 改进工具(二)第17章 军营、搬家、书第241章 问策(三)第57章 建党(二)第38章 刘泽清诡异的“剿匪”第284章 天津巡抚的忧郁第5章 总顾问衙门、庄田拍卖第148章 蚯蚓满仓、家禽成群第196章 郑芝豹的生意第215章 新宝船舰队(二)第130章 烽烟再起(二)第51章 李慎之的心态变迁第214章 新宝船舰队(一)第47章 收容难民第122章 仗义多屠狗辈第72章 丰收(三)第285章 天津卫商户骚乱第58章 变得更好,还是更坏?第281章 轰动的造势,更疯狂的暴利第41章 枪毙进行曲第270章 科技、经济、内政(四)第226章 钢铁的价值第244章 互别苗头的青年将领们第130章 烽烟再起(二)第153章 迁都之议(三)第277章 皇帝养成计划(二)第111章 铁与血的碰撞第178章 风俗第77章 创刊(一)第47章 收容难民第29章 店铺、出租、青楼第70章 丰收(一)第64章 对白奴们的工作安排第42章 追悼会、烈士、抚恤第258章 江南和天津的商战(一)第15章 皇庄拍卖舞弊案第21章 渔政、造船、海权第240章 问策(二)第193章 防旱、防蝗第47章 收容难民第229章 四艘新舰第271章 银币风暴第32章 打铁还要自身硬第198章 拍卖、管子思想第161章 自由民第102章 与虎谋皮(四)第27章 顾问党利益集团第207章 城乡差距背后的阳谋第26章 拜年第198章 拍卖、管子思想第125章 包衣翻身做主子第193章 防旱、防蝗第47章 收容难民第7章 从海洋中获取食物第183章 暗流(四)第247章 禁教和潜流第174章 赤字第170章 朝鲜布局(一)第53章 政治经济学第162章 货币第194章 南北朝鲜第198章 拍卖、管子思想第165章 明朝时期的石油化工业(三)第218章 水师的战略第243章 福利、户口、尚武之风第257章 经济发展为先第151章 迁都之议(一)第260章 松江、复社、张溥第265章 重农第8章 欲练兵第212章 皇上在南京第205章 耽罗岛殖民经营(二)第209章 班师、建设、丰收第258章 江南和天津的商战(一)第244章 互别苗头的青年将领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