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崭露头角_第220章:整体形势



崇祯五年二月十一日,郑芝龙的船队在国防海军的护送下到达了金瓯地区。

金瓯地区就是中南半岛的最南端,是湄公河入海口的冲击平原,这个三角形的地带非常富庶。湄公河的入海口有数条宽大的河口,也可以看做的海湾。入海口处岛屿星罗棋布,非常多,地形十分复杂。

既然要占领这一地区,就要对周边重要地区进行必要的探查,因此郑芝龙派出多支小船队进入湄公河口做比较仔细的探查。然后环绕着三角洲一直航行到西侧,探查的结果郑芝龙非常满意,这里的确是个好地方。

此时的法国人还没有到达这里,后世在这里法国维持了100多年的殖民统治。

几天勘察之后,郑芝龙的船队沿着河道直达金瓯。这个地区河网密布,河道四通八达,沿着水路几乎可以到达所有的地方。

朱万化曾告诫郑芝龙,必须打着交口行省的旗号,用大明官军的身份,进入该地区,建立官署设置官吏进行管理。这样就站住了大义,出师有名,事实也证明这是最好的策略。此地人口还是不少的,当然远远达不到后世稠密的沿海地区人口的数量,只是相对于台湾这种荒芜的地区显得人口多一些。这些人口大多数是两广、福建一带过来的汉族人,本地黎族人还是少数。对于当地民众来说,打出大明朝廷的旗帜还是很有权威的,他们都会服从官府的管理,不服管辖的是少数。

朱万化还告诫郑芝龙,对于少数民族的部族首领,只要他们不武装反抗,就暂时不要动他们的利益,一切等稳定大局之后再进行治理。

金瓯就是一个人口集中的大型集镇,并没有城池,也没有像样的军队,仅仅存在一些地方势力的私人武装。郑芝龙的大队人马进入还比较顺利,没有遇到抵抗。

进入金瓯,郑芝龙立即发布文告,声称遵照朝廷的命令,大明的官军进入本地区,将设置官衙进行管理,所有民众应遵纪守法,做大明的忠实子民,违法者按大明律处置。

这个时代,中文在这片土地上是唯一的权威文字。所以汉字的文告绝对管用。

同时在重要的水路通道设置哨卡,金瓯镇子上建兵营,先把这个中心地带控制起来。

然后召集当地有地位的士绅、部族首领,宣布几条法令,收缴大型私人武装的武器,解散队伍,进行安民。

郑芝龙也按照朱万化的建议带来一批读书人协助行政事务,时间不长,在武力的协助下,这里就被整理出一个安定的秩序。然后由金瓯向周边扩散彻底了占领这一地区。郑芝龙的后续部队人员也陆续从福建来到金瓯。最后福建只剩下了一个维持日本航线的船队和对应的商务机构,郑芝龙完全撤出了福建和东南沿海地区。这个地区的一些重要岛屿也由国防海军陆续接手,从此,大明的海防全部由国防海军控制,再也没有其他的势力了。

......

在崇祯五年的年初,应该纵观一下大明的整体形势。

辽东的后金政权回归到皇太极的手中,皇太极经过崇祯三年到四年之间,突破边墙进入京畿的入寇中原的战争中,遭受了重大的打击,特别是与花皮的交手中,他知道了中原强大不可进犯。此后政权失落于阿敏的近两年的时间里,被边缘化的他极度的失落,也使他有了更多的反思时间。他开始知道靠着屠杀劫掠日子是没的混了。

辽东的灾荒更甚于中原大地,原因是小冰河时期的东北更冷,农作物的生长期严重不足。虽然东北还不是特别的干旱缺水,但是农业灾害也已经连续多年。加之努尔哈赤时期对汉族人的大规模屠杀,使辽东人口极度稀少。女真族人不懂耕作,良田大面积的荒芜,导致极度的粮荒。仅有的一点粮食也被阿敏的锦州征战消耗殆尽。

现在的皇太极面临着艰难的抉择,冒险进攻大明或者朝鲜取得粮食,已经是不可能了,东西两边全部被花皮卡死了。还有一条路就是劫掠争夺蒙古的牛羊,东部的蒙古已经被征服,或者说曾经被征服,还有西部、北部大片的蒙古草原。这是一条艰苦和充满危险的路,蒙古同样是马上的民族,这种征战的结果很难料定。

进入蒙古之后,还有一个宣化、大同,那里远离花皮的势力范围,也许存在进入大明腹地的机会,但是他实在有点不敢。原因是,东边的花皮已经到了赫图阿拉,到抚顺城只差一步。远征宣大就可能引来花皮进攻沈阳,那么自己的老窝就都没有了!太可怕的后果。

如果原地不动,不出去征战,不要说女真人不会耕种,就是会种地也要等到七八月的秋收,这半年多的时间,十万之众的人口吃什么?后金的女真人口大约10万,这个数字当然没有计算他们的汉人奴隶。

从这个情况看,后金与蒙古之间的征战是可以预期的,宣化、大同存在一定的危险性,除此之外大明朝没有忧虑了。

大明朝堂上的大臣们未必能看到这一点,在他们的眼中,后金还是第一位的威胁力量。这也是朱家需要的态势,对后金的打击适当的留有余地,实际上是在帮朱家自己。

大明还有一个威胁,就是西北的乱民。朱万化的崛起过程中始终没有介入西北民乱的事务,这有两个原因:一是国防军兵力不足,不足以对远离自己势力范围的西北用兵。二是朱万化认为民乱是政治问题,非军事方法可以解决的。朱家没有取得政权,对于西北地区的政治没有发言权,暂时没有办法解决。

那么西北地区现在是个什么样子呢?虽然朱家没有介入,但是总体形势也应该有一个介绍,因为,西北的民乱就是由于崇祯五年的形势变化,导致向山西发展。到崇祯五年底、崇祯六年就全面进入了河南,进而进入了中原大地,最终导致大明朝走向了灭亡。

那么崇祯五年,也就是现在,西北都发生了那些事情呢?

我们先从崇祯五年初的西濠大捷说起。

西濠位于甘肃庆阳地区的镇原县境内,大明时属于陕西。

西濠大捷的第一功臣是曹文诏。

曹文诏,山西大同人,行伍出身,这个时候的官职是副总兵。去年,就是崇祯四年,他在辽东作战,手下有一支悍勇的关宁铁骑。四年底、五年初他奉命来到了西北。

他跟随过熊廷弼、孙承宗和袁崇焕。从努尔哈赤、皇太极到阿敏,他都打过。什么世面都见过,什么牛人都跟过,现在朝廷把他调到西北,打乱民军。并且跟着他到西北来的有一千人的一支特殊的部队——关宁铁骑。

关宁铁骑,是明朝最精锐的特种部队,但人数并不多,大致在六千人左右,其中一半,在祖大寿的手中。祖宽进入山东所带的骑兵,就是祖大寿麾下的部队。

到了西北第一个和曹文昭对阵的是王嘉胤,王嘉胤是当时乱民的主力,有三万人左右。

王嘉胤什么来历,说法很多,大多不靠谱,但在当时那一批乱民里,他是很牛的。前面我说过,在他手下,有个叫张献忠的小喽罗,顺便再说句,后来威震天下、被称为“闯王”的高迎祥(李自成是闯王2.0 版本),都是他的人,给他打工的。

此时的李自成是跟着不沾泥(张存孟)混的,任不沾泥麾下第八队的队长,所以后来李自成的核心力量被称作‘老八队’就是来源于此。崇祯五年四月,不沾泥战败投降后李自成带领残部东渡黄河到了山西,并投奔了他的舅舅高迎祥,从此号称“闯将”。

王嘉胤的兵力是三万人,而曹文诏是三千。这三千人是以一千关宁骑兵为底子扩充到三千人。

王嘉胤认为

,就算曹文诏再强,就算他手下有关宁铁骑,但毕竟是十个打一个,无论如何,都是不会输的,才三千人能咋地?所以他摆好了阵势,准备迎敌。

王嘉胤太单纯了,或者没在正规军了混过。

曹文诏之所以出名,不仅仅是因为勇猛,也是因为耍诈,就是计谋。此人行伍出身,身经百战,通晓兵法。到了战场,他没动手,先断了王嘉胤的粮道。

王嘉胤慌了,要坚守,没有粮食,要突围,又没法冲过去。 就这样,王嘉胤坚持了两个月,在他无望之时,奇迹出现了。

曹文诏的包围圈,或者叫做阻击线,竟然出现了漏洞,王嘉胤终于找到机会,冲出重围。换个地方,还能接着干。

可惜他并不知道,曹文诏是故意露出一个漏洞,放他出来的。因为曹文昭知道,自己人少,双方死磕,自己损失太大,最好的方法,是把他们放出来,然后一路追着打。

王嘉胤逃出来后,就后悔了。因为从他逃出来那天起,曹文诏就跟在他屁股后面,紧追不放,追上就是一顿猛捶,五天之内打了五仗,王嘉胤一败涂地。

追着打了两个月,王嘉胤崩溃了,王嘉胤的部下也崩溃了,在某个混乱的夜晚,王嘉胤被部下杀死,部分投降了曹文诏。

在西北所有的乱民军中,最能打的,最能坚持的,就是神一魁。

为了彻底铲除这个心腹之患,洪承畴跟曹文诏合作共同对付神一魁。

其实这个时候,神一魁已经挂了,真正掌控军权的,是四个人:红军友、李都司、杜三、杨老柴。这支部队光主力就有五万人,此时聚集在镇原(甘肃)。

由于乱民力量太强洪承畴又调来了王承恩、贺虎臣等人,基本上西北最能打的几个总兵,都到齐了。

一顿群殴之后,民军撑不住了,决定逃跑,可惜跑不了,因为曹文诏的骑兵每人都有两匹马,骑累一匹就换一匹,机动性极强,跟幽灵似的,民军往哪跑,他就等在哪。跑来跑去,没能跑出去。双方终于在镇原附近的西濠决战,史称西濠大捷。

整个战役的过程,大致相当于一堂生动的骑兵训练课,刚开打,各方还没有找到感觉,曹文诏就率军冲入了敌军,乱砍乱杀,大砍大杀,基本上是怎么砍怎么有。

砍完了,退回来,歇会,歇完了,再冲进去,接着砍,所谓如入无人之境,大致就是这个状态。

民军的阵脚大乱,与此同时,洪承畴派出了他的主力洪兵,连同贺虎臣的宁夏兵,王承恩的甘肃兵,发动总攻,敌军就此彻底崩溃。

此战,乱民军损失数万,首领杜三、杨老柴被生擒,残余部队全部逃散。四个头领,还剩两个——红军友、李都司。

继续追击的任务,由曹文诏接手,他率领自己的三千骑兵,开始了追击。面对曹文诏的追击,几万军队几乎无法抵抗,连战连败,死伤近万,主要原因,还是曹文诏太猛。

曹总兵是见过大世面的,最猛的八旗军他都没怕过,打半业余的民军,自然没问题,每次进攻,他都带头冲锋,打得民军头目胆战心惊,时人有云:“军中有一曹,西贼闻之心胆摇”。

在追击的路上,曹文诏的手下报告,他们抓住了一个叫李宫用的敌军将领,按日常惯例,处理方法都是拉出去砍了,但曹文诏想了想,对手下说,放了这个人。

曹文昭不光是勇猛,还用反间计,利用这个李宫用忽悠了他的同党,杀掉了四大首领中的红军友,于是就剩下李都司了。

跑不掉的李都司只好玩命,回头伏击曹文诏。他们伏击的地点,叫做南原。

这一次伏击的故事有点意思,欲知这意思在何处,且听下回分解。

--- 第220章完 ---

(本章完)

卷五:纵横天下_第397章:品茶论天下卷六:杨威天下_第503章:新年晚会卷五:纵横天下_第400章:崇祯南迁卷七:巍巍中华_第541章:稳定波斯湾卷五:纵横天下_第397章:品茶论天下卷六:杨威天下_第485章:机缘巧合卷四:九州风云_第304章:留发不留头卷三:崭露头角_第178章:biang biang面卷二:初露峥嵘_第116章:剿匪卷六:杨威天下_第446章:安岛的价值卷六:杨威天下_第457章:招驸马卷六:杨威天下_第420章:剿灭袍哥卷二:初露峥嵘_第135章:收复台湾(四)卷三:崭露头角_第225章:再入山西卷六:杨威天下_第473章:高速双体船卷五:纵横天下_第334章:稳定陕北卷一:藏龙卧虎_第39章:拉毛文龙一把卷四:九州风云_第281章:老回回到了卷六:杨威天下_第504章:疯狂卷六:杨威天下_第485章:机缘巧合卷三:崭露头角_第204章:公判大会卷七:巍巍中华_第571章:靠山吃山卷四:九州风云_第276章:借刀卷七:巍巍中华_第558章:巡视各省卷三:崭露头角_第192章:杨嗣昌到山东卷三:崭露头角_第158章:谭镒来访卷二:初露峥嵘_第122章:刘爱塔兄弟卷六:杨威天下_第492章:风波又起卷四:九州风云_第250章:占领宜昌卷三:崭露头角_第199章:初见卢象升卷六:杨威天下_第508章:控制波斯湾卷二:初露峥嵘_第97章:撤兵到威海卷三:崭露头角_第232章:防汛卷一:藏龙卧虎_第3章:起步(修改)卷四:九州风云_第306章:贪心害死人卷五:纵横天下_第348章:形势大好卷六:杨威天下_第443章:愤怒卷六:杨威天下_第489章:勃勃生机的草原卷六:杨威天下_第444章:占领南安达曼岛卷四:九州风云_第244章:汝州事件卷七:巍巍中华_第539章:粮荒卷二:初露峥嵘_第91章:攻克三屯营卷一:藏龙卧虎_第7章:初练兵卷四:九州风云_第263章:乱了方寸卷五:纵横天下_第408章:调整战役目标卷六:杨威天下_第493章:厚民富国强兵卷二:初露峥嵘_第127章:收复镇江卷三:崭露头角_第173章:基本法卷一:藏龙卧虎_第34章:入乡随俗卷三:崭露头角_第152章:东北的疆界卷七:巍巍中华_第522章:粮价之战卷四:九州风云_第251章:电报大楼卷二:初露峥嵘_第95章:水淹鞑子兵卷六:杨威天下_第496章:虚君立宪(续二)卷六:杨威天下_第470章:占领江北卷六:杨威天下_第505章:草原烽烟又起卷六:杨威天下_第429章:啊!海军卷二:初露峥嵘_第125章:朝堂舌战卷七:巍巍中华_第535章:夹击卷五:纵横天下_第355章:给罗汝才出路卷六:杨威天下_第501章:波斯湾的石油卷一:藏龙卧虎_第15章:火烧海盗船(二)卷二:初露峥嵘_第146章:一只鸡引发的动乱卷四:九州风云_第320章:为国为民卷四:九州风云_第303章:火烧福冈卷一:藏龙卧虎_第53章:金州之变卷二:初露峥嵘_第132章:收复台湾(一)卷二:初露峥嵘_第145章:占领金门卷四:九州风云_第253章:啊!白银卷六:杨威天下_第450章:丰富的粮源卷六:杨威天下_第505章:草原烽烟又起卷二:初露峥嵘_第129章:铁甲快艇卷三:崭露头角_第178章:biang biang面卷四:九州风云_第288章:减丁卷三:崭露头角_第167章:贸易公司卷三:崭露头角_第196章:西路分兵卷六:杨威天下_第514章:强攻坦盖尔卷四:九州风云_第248章:目标宜昌卷五:纵横天下_第413章:嘉峪关成了焦点卷四:九州风云_第276章:借刀卷七:巍巍中华_第533章:突围卷六:杨威天下_第453章:高等级婆罗门卷四:九州风云_第279章:川江上的纤夫卷七:巍巍中华_第572章:苏伊士的故事卷四:九州风云_第320章:为国为民卷六:杨威天下_第424章:高效农业卷五:纵横天下_第371章:李岩立威卷三:崭露头角_第173章:基本法卷五:纵横天下_第409章:包围之势卷三:崭露头角_第209章:觉华岛卷五:纵横天下_第382章:安定北疆的要诀卷四:九州风云_第294章:艰难的谈判卷二:初露峥嵘_第101章:是异想天开吗卷四:九州风云_第250章:占领宜昌卷五:纵横天下_第399章:美人计?卷六:杨威天下_第424章:高效农业卷三:崭露头角_第201章:德州战火卷七:巍巍中华_第533章:突围卷六:杨威天下_第489章:勃勃生机的草原卷四:九州风云_第313章:种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