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维修黄河的河堤,和进入山西招揽民工、移民,国防军在河南境内的黄河以北投入了四个营的兵力,黄河汛期过去之后,军事压力减轻,河南独立一团的两个营撤回了南阳驻地,山东三师的两个营依旧驻防在黄河北部,他们的驻地是安阳和孟州。
这两个营的存在和黄河没有决口的事实,使得从崇祯五年起,即将彻底的改变明末的历史。
原本的历史上,由于黄河决口,河南水患严重,死伤数万,冲毁农田上千万亩,饥民、流民充斥河南。这些饥民没有了活路,他们是真心的期盼着西北的乱民来到河南,可以说唯恐天下不乱,以便乘势造反。
山西境内的乱民受到左良玉、曹文昭等猛人的军事压力太大,纷纷向河南或者直隶寻求出路。
从崇祯五年六七月份的形势来看,与历史上还是有几分相似的,变化不大。
按历史的记载,这一时期崇祯和朝堂上的大佬们已经看到了乱民向中原发展的趋势,正在采取措施来补救。河南的士绅也感到了危机,他们奏请皇上,希望以陕西三边总督(此时洪承畴任总督)统一提督山西、河南军务,兵部也同意了,还拟出了实施的细则。但是崇祯同志没有同意,帝王的心思总是担心某个封疆大吏在地方上做大,所以,他的意见是调洪承畴到潼关驻军协助山西、河南,而不是直接统辖。然后增加了山西、河南巡抚的权柄,即参将、游击以下的军官如果围剿不力可以先斩后奏。以此来督促官军出力,全力围剿。
而山西巡抚许鼎臣、河南新任巡抚樊尚燝这两个巡抚太不争气,他们各扫门前雪,以邻为壑。
许鼎臣的态度是,乱民在山西,我就打,乱民离开山西则任由他们去,并不阻拦。
樊尚燝的态度是,乱民在山西,与我无关,我站在城头观山景,仅仅在那看热闹,不出一兵一卒。
实际情况是,此时的乱民经过反复打击,已经没有多少人了,与号称的二十万人相差甚远,这时的山西乱民团伙虽多,人数和战斗力都极度下降了,彻底剿灭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如果各路官军联手是可以消灭在山西境内的。
他们两位巡抚这么一放手,乱民就来到了直隶南部,河南北部。而这个地区原本是有一只强军的,就是卢象升的天雄军。但是由于皇太极进犯宣化大同,卢象升被调到了宣大边关,这里就空虚了。
现在的崇祯五年,皇太极同样还是来了,原因是他太缺粮了,没有吃的,面临着饥荒。宁锦打不动,喜峰口也不敢去了,就来到了大同边关之外的草原。
为了弥补华北地区这个空虚,朝廷调动了京营的两个总兵:倪宠、王朴来到了直隶南部,河南北部这一带加强防守。
所谓京营,就是五军都护府直辖的皇帝的御林军,其成员不少都是皇亲国戚在那里混差事的,所以这就是个银样蜡头枪,中看不中用。
崇祯还有一个大大的败笔:他为每一位总兵都派去一名太监去监军,狗屁不懂的太监,口衔天宪,手持尚方宝剑,神气活现。因为他们有一个先天的优势——给皇帝打小报告,因此没有人敢惹他们。
在今后的一年多的时间里(到崇祯六年底),这些围剿的官军,和西北大部分的乱民就在山西、直隶南部、河南北部这个狭小的地区上演了一出大戏。这场戏的主要部分我们在184章“投降专业户”中有简单的介绍,这里就不重复了。总之这场戏以京营的王朴放走了诈降的西北乱民宣告结束,到了崇祯六年底(现在是崇祯五年)乱民就进入了河南、湖广(就是湖北、湖南省)、安徽、四川等地。
截止到崇祯五年七八月份,除了修复了黄河河堤,保住黄河没有决口,国防军在山西招揽了数万乱民做劳工之外,与历史没有太大的不同,该来了角色都来了,一切还在按部就班的上演着。
但是,后面就会截然不同了,因为在安阳、孟州这两个关键点上
驻守着国防军的两个营,不管局势如何变化,千变万变,乱民是过不了黄河的。不但过不了黄河,恐怕黄河边他们也看不到。
这样一来,无论乱民诈降与否,成功与否,都必须退回山西,或者经过山西进入陕西,洪承畴正在黄河边上等着他们那。
一个洪承畴一个曹文昭,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于乱民首领,不管你投降不投降,都是一个字:“杀”!
所以,山西的这一批乱民,由于国防军在南边这么一堵,他们在历史上的戏份已经不多了,一年之后他们中的绝大部分,或者全部,都将谢幕!
这些即将谢幕的演员按史料提供的,一共有54位,都写出来就太多了,总之历史上有名没名的都在这儿,主要的几位如下:
闯王——高迎祥、闯将——李自成、西营八大王——张献忠、曹操——罗汝才、老回回——马光玉。第一号种子选手:紫金梁——王自用已经挂掉了——病死了。
......
黄河修缮工程处在全力准备秋季之后的继续修缮工作。朱大典带着章世照,再次与河道衙门打交道,促使官方出面完成黄河的后续工程。
和预想的一样,这次谈的很顺利。朝廷不用出钱,有冤大头出银子当然顺利了。
双方议定:河道衙门总共出动十二名大小官员,参与黄河河堤的全面修缮工程。河道衙门有历年河堤修缮的资料,通过官府也可以动员大量的民间人力,这都是极有利的条件。工程从秋季枯水期开始,直到明年春季完成。
南面河堤主要的区段,全部用砖石照面,加固河堤,其他区段,也要底部加一丈高的砖石照面。河堤的高度,按照今年洪水的情况作为参考,再适当加高。
黄河决口主要发生在南面,并且南面决口的危害也特别大,所以这一期修缮重点还是南面。明年将继续干一期工程,修缮北面的河堤。
河道衙门参与工程的官员,按照原河堤修缮工程管理处的对应标准给予补贴。
这一条是最关键的,俗话说:千里来做官,为的是吃穿。不用贪污、不用勒索,光明正大的拿银子,那个官员不愿意。十二个名额也基本上包括了河道衙门所有的场面上的人物。实际上用不了那么多的官员,但是朱家花钱买平安,只要工程顺利,黄河河堤坚固,它的重大意义要远远大于那几个钱。
最后就是所有的账目在中华日报上定期公布,让捐款人放心,让天下的民众放心。
还有一条,就是为了工程的安全,国防军要派兵全力保护工程现场。并且从此开始,设立黄河河堤保护的常备兵力,保护从河南孟津开始直到入海口的河堤安全。
出兵保护这一条,就隐含了打击乱民的军事部署。这一道防线就保护了中原大地的稳定。
......
崇祯五年初,樊尚燝来到河南,虽然历史已经有了变化,最大的危机——乱民不能进入河南了,他还是给河南带来了麻烦。他不但扰乱军事,也扰乱河南的政务。
尽管有了中华日报的舆论宣传,大明的官员中不接受变法新政的人还是很多,樊尚燝就是其中之一。
首先是官绅一体纳粮的政策他就不能接受,当然他也不会主动的干预这一项政策,他还没有舍弃自身的利益,为河南士绅打抱不平的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觉悟。但是如果有涉及这方面的官司,他的处置就出了问题。
不愿意主动纳粮的人总是有的,藩封于卫辉(今新乡境内)的潞王朱常淓(崇祯的叔叔辈)就不愿意交税,王爷都是良田千顷,店铺数十上百间,税收负担当然大。朱万化的税收政策的目标就是他们,在朱家控制的地盘已经开始征收所得税,那是按收入征收的,河南还仅仅是普通税,大家一视同仁的,这些大财主就受不了了。
本来这事儿轮不着巡抚管,打官司有提刑按察使,施政有布政使。
但是,王爷的官司影响面大,樊尚燝知道了,主动伸手,说王爷尊贵,这天下是朱家的天下,朱家的王爷哪能像平民百姓一样交税?按大明律办——免了!
河南是大省,又是富庶的中原大地,可不只有一个王爷!这个王爷免了其他的王爷也要免。还有历年的达官贵人,在河南离退休的大佬级官员以及他们的后代,这种身份的人多得很,其中很多人现在依然是门生故吏遍天下,影响和能量都很大。出来挑事的不乏其人。
这一来,事情就越来越大,所有还没有纳税的就开始拒绝交税,最客气的说法是等等看,已经纳完税的就开始索要返还,官司就越来越大了。
有了拒绝纳税的风波,地租也开始波动了,六四地租重新出现,官府完全无力管理,有巡抚挡在哪里谁能管得了。
这些消息、情报很快就到了朱大典哪里,山东虽然与河南有协议,但是这种协议带有君子协定的性质,在大明的天下朱家还是无法用这份协议完全约束河南,除非是用兵。
可是用兵将是什么结果,那必然是和朝廷撕破脸,那就是战争,现在朱家还没有全面战争的能力。如果以官绅必须纳粮,减租减息为口号开战的话,天下所有省份都是这样的,全面开战吗?即便是打下河南就罢手,朱家与其他省份的关系就进入了全面的对抗状态。
完全不管似乎也不是良策,河南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最低限度不能让西北的乱民进入河南,同时河南本身也不能出现民乱。但是没有了减租减息,没有了一体纳粮,一旦遇到饥荒,能保证河南不乱吗?的确很危险。
朱大典和朱万化现在都没有好办法,只能等待机会,然后就是慢慢的筹划,这样的大事只能谋后而动,不能仓促上阵。
河南的麻烦还没有到此为止。
一日,开封的街头出现了一辆自行车,引来众多的人观看。
古代的街道,无论大街小巷,都不是很宽阔,路面有铺石板的,也有土路,都不是特别平整。是不会有后世那种平整的路面,宽阔的街道的。大明的城市里人口也少,不宽的路面也不拥挤。骑车人显然很熟练,车骑得很稳,在众人新奇的围观中,向开封府衙门奔去。
现在的大明很多人都知道这个叫做“铁驴子”的车子,当然也还是很少见,开封府本地就有那么一两辆铁驴子。
朱家在警察、武警中推广使用自行车,警察已经配备到个人了,每个警察都有自行车,武警只是配备到巡逻的部队。所以在朱家的势力范围内,虽然大家依然觉得新奇,但是铁驴子已经是常见之物。其他省份就很少见了。
除了军警队配备之外,朱家也有极少量的销售,作为奢侈品价格很高,并且数量极少。这不是为了猎奇,而是为了潜移默化的推广科技知识,开阔人们的眼界,让大明的人们头脑不要太僵化了,自行车本身就蕴含了很多科技知识。
因此,大明的大城市里,有一些富人子弟开始拥有自行车,并且经常炫耀式的骑到大街上,显示一番。一辆自行车售价100两白银(人民币50000元),不是一般人能享受的了的。何况有价无市,拿1000两也很难买到,因为朱家卖的太少。
原因是钢产量不足,还不能鼓励这种消耗钢材的民用品。现在的钢材,特别是高质量的好钢,全都用在了军事上,用在了重要的国计民生上。朱家一直在不断的扩军,武器装备的生产厂都开足了马力,也耗费了大量的钢材,特别是海军的舰只,那简直是吞噬钢材的巨兽。
开封街头的这个骑自行车的人也是个大大的历史明人,他就是李岩。河南杞县的李岩,投奔李自成的那个李岩,提出:“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口号的李岩。不过这个时候他还应该叫李信。
李岩的出现将使河南的局面更加糟糕,这是为什么呢?窃听下回分解。
--- 第238章完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