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杨威天下_第512章:准格尔的出路



崇祯十二年三月底,国防军劝降的信件送到了准格尔王爷丹济拉的手中,丹济拉召集他的幕僚和部下共同商议。

蒙古人习惯于住帐篷,会议的地点就是一个特制的特大号的帐篷。虽然是初春的天气,但是西北地区还是寒冷的,因此帐篷的正中间是一个大火盆,火盆里是粗大的劈材半子。帐篷的顶部正中间是一个圆形的天窗,木材的烟气就从这里冒出去,所以帐篷里面很少有烟气。围绕着火盆是一圈的矮桌子,桌子大小不一,做工粗糙,不是很讲究。地下铺垫的是毛毡,所有的人都是席地而坐。为了表示王爷的尊贵,丹济拉的座位有一个单臂扶手,坐着的时候可以斜靠在扶手上。

这就是准格尔蒙古人的王府大殿,的确过于简陋了。

绥查蒙古是有王府的地面建筑的,室内的陈设也尽量的向中原文化靠近,但是,在古代,外蒙古、漠北蒙古、准格尔蒙古基本上都没有地面的建筑物。以乌尔格(乌兰巴托)为例,一座边长20米左右的寺庙(甘丹寺)几乎是外蒙古唯一的建筑物。围绕着它的都是大大小小的帐篷。

还有,王爷的帐篷里没有木炭烧吗?应该说偶尔有的,但是不多。

蒙古是游牧民族,烧制木炭也是很有技术的,因此,木炭都是汉人烧制的,蒙古地区也有汉人,但是人数少,汉人少,木炭就少。

烧木炭用窑,我估计我的读者们都没见过烧木炭的炭窑,我说的是老式的土窑,不是现代技术的工业窑。我尽量简洁的描述一下,算是增加一个常识吧:

炭窑一般是一个椭圆的坑,直径三四米,有人进出的窑头,是弧形的,像个蝎子尾巴,窑头的对边就是出烟的地方叫窑尾。胳膊粗的木材长度一米到一米五,整齐的码放,堆积密集的木材中流出烟火通道,上面覆干草、泥,厚度一尺多。第一窑产出的炭很少,都烧成灰了,顶上的盖子也烧牢固了,这叫烧窑。

窑内要保持高温,下一窑才能多出炭,所以工人要穿上浇透了水的厚衣服,从不足一米高的窑头爬进去,清理、出炭、重新装木柴。进入炭窑的工人最多能坚持十分钟,很危险的,一不小心就会死人。

“为人民服务”那篇著名的文章里提到的“张思德”就是烧木炭时牺牲的,这可不是说着玩的,真的很危险!

窑的四周和顶部有十几个插着木棒的孔,拔出木棒就通气,插上木棒就封死,每个孔都有专用名称,控制这些孔的开合就能控制烧炭的质量,还是很有技术性的。

硬质木材烧出的炭是最高档的炭。

这个工作蒙古人干不了,因此蒙古的王爷没有炭用是很正常的。

......

准格尔的王爷丹济拉面相很沉稳,没有一般蒙古王爷首领的那种蛮横凶悍,他表面上有一些亲和力,能够听不同的意见,但是,实质上也是个很固执的人,没有充足的理由是极难说服他的。

参加会议的有二十多人,基本囊括了准格尔当前的各派势力,准格尔的头面人物都到场了。由此可见今天会议的重要性。

丹济拉说道:“大明的信都看了,我准格尔如何应对?你们都说说吧。”

他没有表示明确的态度,让大家议论,这倒是像个王爷的做派。

过了一会,一个五大三粗的蒙古汉子说话了,他说道:“丹济拉王爷,我蒙古的勇士就是草原的苍鹰,自由自在的飞翔在天空上。办法我还没想好,但是,无论何种办法,也不能屈服于蛮子。”

蒙古人对中原汉人称为“蛮子”,就像汉人称蒙古人为鞑子一样,都是一种轻蔑的称呼。

另一个年龄稍长,形体消瘦的人说话了,他说:“莫日根,现在要的就是办法,你这么说有何用?”

看来第一个说话的汉子名叫莫日根。

他们这里也是有汉人的,今日在座的就有两位,就算是王爷的幕僚吧。在蒙古人看来,汉人识文断字,心眼多,主意多,所以才要请汉人做师爷。丹济拉这时就不断的看看这两位师爷,意思是让他们出主意。

汉人师爷心中自然是有主意的,但是他们需要先揣摩王爷的态度,蒙古人很蛮横,如果惹怒了王爷可是没有好果子吃!这两位师爷正在紧张的猜度王爷的意思,所以没有说话。但是怕什么来什么,王爷的眼神就是让他们说话。他们做幕僚的就是出主意,关键时刻没有主意还有什么资格做幕僚师爷?

无奈之下其中的一个幕僚只好开口说话,此时丹济拉王爷的态度不明,他们就只能取最保险的方向说话了。

说话的这位师爷叫梁布,他说道:“王爷,无论采用那一策,当前的第一要务是增强甘肃方向的防御,同时要派出细作深入河西走廊探查。大明的势力虽然有多个方向与我比邻,但是大明若想图谋我准格尔,甘肃是唯一的出兵方向。我准格尔要早做准备,即便我蒙古健儿挡不住大明的攻击,也可以早做打算。大明的信中说的明白,现在我准格尔已经被大明四方围困,大明动手进犯我土地已经是箭在弦上,时刻可能来犯。因此请王爷早做打算,早日决断。”

梁布的这番话营养不多,没有多少建设性的意见。但是,有两点他应经表明了态度:第一,大明的军力已经不是十年以前了,蒙古人已经无力抵抗。这个话他没有明说,但是也表达出来了。第二,是指明了危险的方向,还是很准确的,准格尔需要重点防御,早做准备,这一条还是实用的。其他的,方向不明,他就不敢说了。

丹济拉点点头,算是认可了他的发言,眼睛又转向了另一位师爷,那位师爷名叫李雨农,他一看躲不过去,也只好轻轻嗓子说话了。

他说道:“王爷,这一次出猎外蒙古,我们多数人都去了,过去的外蒙古是什么样子大家也知道,所以蒙古人投靠大明朝廷好处还是有的,各部落都可以比现在富足。”

李雨农也是边说边那眼睛扫着丹济拉,看他的反应。这时他看到丹济拉眼睛瞪起来,面色不善,吓得他一缩脖子,连忙改了口风。

他继续说道:“然,大明之人全无信誉,今日为了收服我准格尔,给出很多优惠,王爷似乎还可以坐镇准格尔,但是日后就不好说了。我等做部署的,都可以混一个荣华富贵,王爷却只能面北称臣了。这个地位可是天上地下之别,所以王爷还应该做走的打算。”

李雨农是被逼无奈,做了相对安全的明确表态,那就是——走!

不过丹济拉这一瞪眼也就漏了底——不能投降。在座的蒙古人可能有愚钝的,可是这两位师爷都明确了方向。

莫日根再一次说话了:“王爷,南蛮子没有好心,我们不能投他们。”

哪位身形消瘦者名叫斯钦巴日,他说道:“蛮子这几年不知道得了哪位高人的指点,火器实在是利害,李师爷说的对,我们是该寻找出路了。西边的罗汝才竟然也是大明的官员,难怪他有那么多的火器。但是,罗汝才没能封闭向西的道路,我们从巴尔喀什湖的北侧还是可以过去的。”

听到这里,丹济拉难得的说话了,他说道:“那边我们不是没去过,怎奈过于荒凉,数千里之内人烟稀少啊!我准格尔也是上百万的人口,已经被灾荒折磨了几年,如何通过这片荒原啊?”

这句话就完

全漏了底,丹济拉就是想去西方,他已经考虑多时了。

有了方向就好办,师爷的智慧还是有的。

梁布说道:“王爷,向西方多是不毛之地,但是也不尽然。如果沿着巴尔喀什湖行进,直到里海,沿途的河流湖泊不间断,是一条极好的通道。从这里到巴尔喀什湖是一千多里,巴尔喀什湖到里海又是一千多里。总共两千多里的行程,我们一个夏季就到达了里海沿岸。从哪里再向西可就是肥沃的平原了。”

古代的文人们是以熟悉历史典籍而自豪的,史书中有巴尔喀什湖以及里海那一带的人文地理知识吗?

这是有的,唐代大诗人李白就出生于巴尔喀什湖一带,并且在那里长大,上学读书。可见很多汉人很早就在西北地区繁衍生息,因此,不少文人都知道那是个好地方。这些都是有史书为证的:

有一句成语叫做“力士脱靴”,成语的褒意是不畏权贵,其贬意是说文人无形或者持才傲慢。成语的来源就是李白逼迫高力士为其脱鞋子的故事,这一次李白难为高力士,是因为皇上需要李白作诗填词,我们就不说了。

类似的还有一次,李白让杨国忠(国舅)研磨。其缘由就是西域来了一位使节,带来的国书无人认识,使节本人汉语不过关,讲不明白,满朝文武都没有人认识那种文字,也听不懂他的语言。这时有人举荐李白,唐玄宗急招李白前来翻译。李白又得到了拿大的机会,逼着杨国忠为其研磨,杨国忠是杨贵妃的哥哥,当时是权倾朝野的人物。这种急迫的时候皇帝也没办法,只好命杨国忠研磨。李白是口中翻译,笔走龙蛇,一篇国书译文就翻译好了。后面的故事还有一些,就不说了。

李白自持有才,有点文人无行的味道,但是这是历史的真实故事,也就佐证了李白出生在西域的事实,他在西域长大,那里的语言文字他当然很清楚,读写说都没有问题。

这也说明另一个问题,历史的典籍上关于西域的内容是很多的,古代的知识分子通过典籍是可以了解西域的地理情况的。

......

斯钦巴日说道:“王爷。梁布师爷的话误国!我们这几年与罗汝才交手多少次了?罗汝才的实力我们还不知道吗?这条路有上千里是沿着罗汝才的边界走的,他们随时可以侧击我们的队伍。我百万军民还有数千万的牛羊要经受多大的损失才可以通过?这不是给罗汝才送上门的肉吗?”

梁布也不示弱,他说道:“我们可以派出使者与罗汝才谈判借道,条件就是我们已经放弃的准格尔地区可以交给罗汝才,不仅是借道,我们还可以依此索要一批粮食,这偌大的一片国土还不是让罗汝才捡了一个大便宜?如若我们不走,他能得到这片土地吗?”

这个国土卖的太便宜了!可是放弃的土地,也是白白的丢掉啊?还有什么便宜不便宜的。

这个谋划是有道理的,按照准格尔人的逻辑,罗汝才并不知道国防军要打过来,准格尔人不走,他如何得到这片土地?即便罗汝才知道国防军要过来,国防军打下的国土能给罗汝才吗?如果罗汝才抢先下手,起码好地方能选几块,比如博斯腾湖,那个地方紧挨着罗汝才的势力范围。

梁布又说道:“王爷,梁某不才,愿意出使游说罗汝才,若不成功,甘纳我的项上人头!”

其实他不必起誓表白,道理大家都懂,卖国卖的太便宜了,几乎等于白送给了罗汝才。可是又有什么办法?罗汝才如果肯借道,再给一批粮草,这也是意外的收获呀!

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 第512章完 ---

(本章完)

卷五:纵横天下_第418章:进爵风波卷七:巍巍中华_第575章:珍贵的水源卷六:杨威天下_第510章:追踪凶手卷三:崭露头角_第220章:整体形势卷二:初露峥嵘_第112章:激战和平岛卷一:藏龙卧虎_第2章:定计卷二:初露峥嵘_第104章:双喜临门卷三:崭露头角_第210章:郑家的出路(一)卷五:纵横天下_第354章:公之于众卷四:九州风云_第327章:岳西军练兵卷二:初露峥嵘_第122章:刘爱塔兄弟卷六:杨威天下_第460章:长远布局卷二:初露峥嵘_第75章:快捷的通信卷五:纵横天下_第378章:阿巴坎决战(二)卷一:藏龙卧虎_第16章:战后卷四:九州风云_第327章:岳西军练兵卷二:初露峥嵘_第144章:海盗不是对手卷六:杨威天下_第470章:占领江北卷四:九州风云_第308章:南京之乱卷三:崭露头角_第188章:有罪还是有功?卷四:九州风云_第272章:长见识卷四:九州风云_第296章:到汉中一游卷六:杨威天下_第438章:朱万化主义卷三:崭露头角_第155章:揭开底牌卷三:崭露头角_第220章:整体形势卷二:初露峥嵘_第91章:攻克三屯营卷三:崭露头角_第173章:基本法卷三:崭露头角_第172章:大海战(三)卷六:杨威天下_第442章:裸人岛卷五:纵横天下_第397章:品茶论天下卷六:杨威天下_第496章:虚君立宪(续二)卷五:纵横天下_第412章:巴图尔的反扑卷五:纵横天下_第333章:宪政的突破口卷五:纵横天下_第356章:西北的绿洲卷四:九州风云_第271章:北方的领土卷四:九州风云_第301章:杀富济贫卷七:巍巍中华_第560章:蹊跷的剿匪卷七:巍巍中华_第520章:石破天惊卷四:九州风云_第328章:扩军和临时营卷五:纵横天下_第360章:过一把火车瘾卷三:崭露头角_第194章:奇怪的战争卷四:九州风云_第278章:入川卷六:杨威天下_第431章:绝妙的灵渠卷六:杨威天下_第439章:欣欣向荣卷二:初露峥嵘_第125章:朝堂舌战卷六:杨威天下_第462章:钢索斜拉桥卷七:巍巍中华_第538章:占领镇江卷二:初露峥嵘_第81章:救援赵率教(三)卷七:巍巍中华_第538章:占领镇江卷五:纵横天下_第406章:沉重的历史卷二:初露峥嵘_第93章:能打永平吗卷七:巍巍中华_第551章:大一统卷五:纵横天下_第387章:左良玉南行卷一:藏龙卧虎_第50章:金州送信卷四:九州风云_第258章:应变卷一:藏龙卧虎_第54章:截击毛文龙卷二:初露峥嵘_第88章:皇太极离开遵化卷四:九州风云_第316章:梦想陇海路卷七:巍巍中华_第567章:保护大草原卷四:九州风云_第320章:为国为民卷五:纵横天下_第393章:未雨绸缪卷三:崭露头角_第194章:奇怪的战争卷四:九州风云_第252章:半潜艇显威卷六:杨威天下_第426章:牧草之战卷六:杨威天下_第500章:民主自由卷四:九州风云_第243章:赋税卷二:初露峥嵘_第101章:是异想天开吗卷四:九州风云_第324章:自作孽不可活卷四:九州风云_第289章:石门栈道卷七:巍巍中华_第559章:人口论卷五:纵横天下_第397章:品茶论天下卷六:杨威天下_第426章:牧草之战卷七:巍巍中华_第535章:夹击卷五:纵横天下_第376章:进军漠北卷七:巍巍中华_第564章:撤退变成了溃败卷七:巍巍中华_第536章:遭遇战卷三:崭露头角_第165章:炮艇生产线卷一:藏龙卧虎_第5章: 组建军队和通信(一)卷六:杨威天下_第448章:锡兰府卷五:纵横天下_第375章:原始的电话卷七:巍巍中华_第554章:访问清国卷二:初露峥嵘_第88章:皇太极离开遵化卷二:初露峥嵘_第79章:救援赵率教卷四:九州风云_第288章:减丁卷三:崭露头角_第187章:阳泉的自保策略卷四:九州风云_第249章:突袭宜昌卷五:纵横天下_第408章:调整战役目标卷四:九州风云_第298章:汉水航运卷六:杨威天下_第503章:新年晚会卷六:杨威天下_第471章:开辟雅江航路卷三:崭露头角_第161章:改革不易卷二:初露峥嵘_第57章:新武器新装备卷二:初露峥嵘_第129章:铁甲快艇卷二:初露峥嵘_第71章:宰肥牛卷七:巍巍中华_第547章:特区卷六:杨威天下_第496章:虚君立宪(续二)卷五:纵横天下_第334章:稳定陕北卷二:初露峥嵘_第144章:海盗不是对手卷七:巍巍中华_第526章:接班人